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本溪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一下·本溪月考) 现代文阅读I

    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朱熹指出:“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在儒家看来,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价值取向,更是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范畴。

    孔子没有对人性做出判断,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对人的品性有着重要影响。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与仁、礼、智共同构成人的本性。孟子言人性本善,虽然不无唯心倾向,却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激励作用。这是告诉人们,所有的道德行为都源于人的本性,只要你愿意,就能够做到,而且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在孔子看来,义是君子的本质规定。“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这说明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优秀道德品质的集合体,其中义是根本,礼是表现在外面的行为,有高度的文化修养;然后是态度,非常谦逊,不自满,不骄傲;最后是诚信,对人对事,处之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他人。在孔子看来,义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如果说君子是孔子崇尚的人格,那么,小人则是孔子反对的人格,“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经常比较君子与小人的差别,最大的差别与义有关,这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儒家思想的最高范畴是仁,根基却是孝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爱不是兼爱、泛爱,而是差序之爱,即血缘亲情之爱开始,逐渐延伸拓展开来,形成亲疏有别的仁爱关系,最终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义是从血缘关系推演出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伦理原则,其主旨是敬长。孟子指出:“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范畴中,义的概念很有些特殊。如果从主体性与实践性区分,仁、礼、智、信等概念都有鲜明的主体性品格,规定了明确而具体的内容,仁是爱人,礼是礼仪、规矩,智是知识、智慧,信是言而有信、信守承诺。唯独义的概念,语义模糊,没有具体的主体性品格。“义者宜也”,义不是对主体品格的规定,而是对主体行为品格的规定,带着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历代文人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看法,认为以宜释义过于宽泛,没有实质性内容,容易失去圣贤的本意,导致人们不重视主体人格的修炼。实际上,这正是义的生命力所在。

      儒家之义,既是主体品格又是行为品格,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把道德的价值原则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从而使得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历久弥新,成为影响中国人道德修养和性格品质的主导力量,塑造了一批批如范仲淹那样的“忧国忧民”的忠臣、董永那样的“事亲敬长”的孝子和柳下惠那样的“文质彬彬”的君子。人们的社会伦理道德实践虽然丰富多彩,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要做一名有情有义有道德的君子!

    (摘编自夏海《浅论儒家之义》)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学说没有对义做出明确的定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义就成了人性的核心。 B . 孔子认为,义是君子的人格,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是多种优秀道德品质的综合体,义是根本。 C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爱的前提是血缘亲情关系,根基是孝悌。义的主旨是敬长,所以,义是仁的根基。 D . 义不像仁、礼、智、信那样具有明确的主体性品格,“义者宜也”,即义就是要适宜,这一说法被广泛认同。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所有的道德行为都是源于人的本性的,因此,只要你愿意修身,就可以形成君子人格,品行高尚。 B . 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以血缘亲情为前提,以义来处理人际关系,既有和谐人际关系的益处,也有排斥非血缘关系的弊端。 C . 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实践多彩多样,追求君子人格是终极目标,这也是孔子所崇尚的人格,而义是影响人格的主导力量。 D . 义是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 , 能把道德的价值原则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从而使得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能够历久弥新。
    3.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义属于伦理道德范畴,是个人修养的价值取向,文章据此提出做一名有情有义有道德的君子的论点。 B . 将孔子与孟子对于人性做出的判断作比较,是采用了对比论证,突出了孟子的论断更富有正面意义。 C . 作者强调“在孔子看来,义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义是君子的本质规定”。 D . 义具有塑造君子人格的作用,文章以范仲淹、董永、柳下惠等具有君子人格的高尚之士作例证。
    4. (4)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间“分”的部分是从哪四个方面组成并列式结构,来阐述儒家之义的内涵的?
    5. (5) 为什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等于兼爱、泛爱?
  • 2. (2023高一下·本溪月考) 现代文阅读II

    好学生

    余静如

    他裹着一床旧羊毛毯,顶着三天没洗的乱糟糟的头发,盘腿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他打算就这样迎接那位不速之客——母亲离开前,曾叮嘱他客客气气地说话。

    离约定时间还有十分钟左右,他听见一阵很轻的敲门声,迟疑,微弱。他静静听了一阵,站起来,趿拉着鞋打开了门。

    门外是一个约莫六十岁上下的妇女,身材消瘦,穿着一袭黑色套装。脑后一丝不苟的发髻让她显出一种独立女性的干练,瘦削的脸庞和深陷的眼窝又使她看上去像很有思想深度的知识分子模样,而他——头发蓬乱、睡眼惺忪。他裹紧毛毯,转身踱回沙发,再一次坐进尚且温暖的凹陷处。

    她双腿并拢,在靠近他的那一张小沙发上坐下。她先是用寥寥数语对他取得的成就表达了赞许、欣慰和钦佩,说他的作品被改编成了时下一部挺火的电视剧,说他是当地出名的作家。然后便把话题转回到自己身上。她自我介绍说,她是某小学的教师,她在那里工作了数十年。而据她了解,他曾就读于那所小学。后来,她在一次偶然的活动中结识了他的母亲,她高兴地从他母亲那里获得了他的联系方式。只是,当他母亲向他转达这一消息时,他并不记得这样的一位教师。

    她从自己的幼年说起,说自己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但童年和青春期恰好处在一段混乱的历史时期,父亲被打倒了,自己也没有受到良好教育。

    “可是我是多么热爱知识,热爱文学。”她充满深情地说,眼睛注视着前方,深陷回忆。“我怀揣着半本字典,一有空就拿出来翻几页,正是这样才不至于变成一个文盲。”她一边感叹自己的命运,一边对当时的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她的眼睛里闪着光,他不清楚那是不是眼泪。他渐渐被她的表情和激动的语调吸引住了,开始有些同情她。他联想到了自己,他的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顺利。他从幼年开始,遭遇过无数次被否定的经历。后来命运之神眷顾了他,一家影视公司找到他,买下他为了发泄情绪而胡乱编造的一部长篇小说。几年以后,他出人意料地火了一把。

    她由衷赞美着,惊叹着,说不敢相信,在所任教的学校里,竟然出了一位他这样的好学生。她想知道,他是如何对文学开始感兴趣的,一定受到了某位老师的启发吧?他笑着摇摇头。她沉默片刻之后,继续对他描绘那些年的美好——在那所校园里,她度过的青年时期,以及他的童年。她打开了手机,翻出相册里的照片,送到他面前。他逐渐被她手里滑动着的一张张照片吸引。他的记忆碎片在遥远的某一处蠢蠢欲动,他不由得抬起头看了看身边这个苍老的女人。他能看出,她的确就是老照片里的那个年轻女人。

    “我知道我教过你”,她深吸一口气,继续说,“或许你真的不记得我,但没关系。我曾把我写的诗歌和文章交给你母亲,托她转交给你……你看了吗?”她突然换了一种态度,充满期待地问道。

    “我……”他的语气变得犹疑不定,他看过她写的那些东西。她写了赞美祖国河山的诗歌,她写了讲述日常游玩和养花种草的散文,语言里充满了抒情式的表达。他不知道该如何对她做出评价。但他知道,那不是当下的市场想要的文字。

    “你还没看吗?”她又换了一种语气问道。她的眼睛熠熠发光,一种渴望成功的光芒。

    他从她复杂而热切的表情中,突然想到了自己。他总是为写作而焦躁不安。就在一个月前,他因无法忍受他的长期失眠、注意力涣散和肢体疼痛,才回到母亲这里来休养。

    他裹紧自己的毛毯,他再次焦躁不安,身上冒出了冷汗。

    就在此刻,他的记忆之门訇然打开,童年的一幕场景突然清晰地涌现出来。他完全记起了她,甚至记起她那天穿着一条淡黄色的长裙。

    他是那个做了错事的孩子。放学了,学生们都已离开教室,他被留在教室里。她情绪激动地责问他:“你怎么可以,怎么可以嘲笑我的努力?你怎么可以这样?”那时还年轻的她,红着眼睛,大声嚷着。因为在她讲课时,他在座位学她的表情和动作。孩子们为他的模仿而不是她上课时的真情演绎所打动。

    他记得在最后一刻,教导主任闻讯赶来,说了许多劝导的话,最后让她平复心情的那句话是:“方老师,你相信我,你是我所见过的最优秀的老师。”

    他仿佛从记忆中寻找到了他所需要的那句话。

    “方老师,你相信我,你是我所见过的最优秀的老师。”他轻声说。

    她像突然怔住了。她重新看向他,他看见她的眼睛里发生着的奇妙的变化。

    “你记起我了,对吗?”她微微笑着。她原本僵直的脊背松弛下来——她看起来舒适多了。他也轻松下来,他想,这大概才是她平日里真实的样子。

    “我真的很高兴。”她说,又一次把手按在了胸口,诚挚地看着他。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敲门声“很轻”且“迟疑,微弱”,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方老师登门造访时内心的不安。 B . “身材消瘦”“瘦削的脸庞”“深陷的眼窝”等描写,可见方老师生活贫困、经历坎坷。 C . “他”对文学感兴趣是受到了方老师的启发,特别是方老师的幼年回忆给予“他”写作灵感。 D . 方老师热爱文学和写作,但比起通过写作获得社会肯定,她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运用对比衬托,用母亲的叮嘱来反衬“他”的无礼,“他”用邋遢的形象去迎接不速之客。 B . 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方老师“高兴地”获得了“他”的联系方式,因为“他”还记得方老师。 C . “毛毯”前后照应,反复出现,层层深入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 . 本文以“好学生”为题具有反讽意味,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与实际情况有落差,引发读者的思考。
    3. (3) 文章展现了“他”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赏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一下·本溪月考) 文言文阅读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瑚琏也。”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问曰:“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子贡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指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B . 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C . 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D . 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时汉族男子在弱冠之后可取字,女子则无字。 B .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玉制器具,是“高”“贵”“清”的象征,文中用以指子贡有安邦治国的才能。 C . 仲,在弟兄排行里代表第二。古代长幼的排序非常有讲究,依次为伯、仲、叔、季;也用以指农历一季的第二个月 D .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的历史。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贡认为颜回能闻一知十,自己只能闻一知二,所以自己比不上颜回。 B . 子贡认为文武之道没有灭绝,孔子的学问是从不同的老师那里学到的。 C . 孔子认为贫穷而乐道、富有而好礼比富有而不骄傲、贫穷而不谄媚更好。 D . 子贡逐步分析,认为田常攻取吴国后,田常就可以孤立国君、控制齐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

      ②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

    5. (5)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子贡的形象特征。
  • 4. (2023高一下·本溪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北芒客舍诗

    刘伶

    泱漭望舒隐,黮黤玄夜阴。

    寒鸡思天曙,振翅吹长音。

    蚊蚋归丰草,枯叶散萧林。

    陈醴发悴颜,巴歈畅真心。

    缊被终不晓,斯叹信难任。

    何以除斯叹,付之与瑟琴。

    长笛响中夕,闻此消胸襟。

    【注释】①北芒:即“北邙”,山名,在今河南洛阳北。②刘伶:其人嗜酒不羁,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曾在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任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被认为无能而罢免。③望舒:神话传说中为月亮驾车的神,后常代指月亮。④黮黤:昏暗的样子。⑤陈醴:陈酒。⑥巴歈:亦作巴渝,歌舞名,《晋书·乐志》记载为“巴渝舞”。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七到十句通过对陈醴、巴歈、缊被的描写,抒写了诗人远行客居中的困顿心境以及思乡之情。 B . “何以除斯叹,付之与瑟琴”两句运用反问,唯有抚琴弹瑟,才能排遣掉那满腹的惆怅之情。 C . 最后两句写闻长笛而胸襟消释,似乎抚平了诗人心中激愤之感,但实际上不过是表面上的平静。 D . 全诗前六句写景,后八句抒情,层次清晰,裁剪恰当,于平淡晓畅之中透露出一股散淡意韵。
    2. (2) 结合全诗内容,赏析前四句的表达效果。
  • 5. (2023高一下·本溪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两句,反映出孔子对弟子平时的思想动态和抱怨了如指掌。
    2. (2)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3. (3)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写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一下·本溪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I

    古时,徽州人喜欢聚族而居,民居建筑密度很高。一家挨着一家,一户挨着一户,左勾右连。万一哪户失火了,难免会    。为了防患于未然,家家早早地就在屋顶上垒起了高高的马头墙,故而马头墙又被称为“封火墙”。同时,这个坚固的屏障也可防盗、防雷。马头墙的尖头部位与现代建筑中避雷针原理相似,无论怎样电闪雷鸣 , 马头墙都会挺身而出履行职责,哪怕是墙毁瓦裂,也要保护主体建筑完好无损。

    看着这些马头墙,定会为工匠们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顶端鸟兽鱼虫活灵活现,斗拱粉壁中祥云绕凤,雀替木雕巧夺天工,瓦楞里槽    ……作为徽州民间工匠精雕细琢十年一剑的重要成果,马头墙成为徽派建筑的点睛之笔。

    居然能够把原本静止的建筑彻底带活起来的如此一尊尊的马头墙犹如生气灌注而使整个建筑充盈着动态美感。风和日丽之时,远远便可看到,遥远的天际下排列着密密麻麻的马头墙。它们一字排开,绵延不绝,如       , 势不可挡。

    当我们走到近处,明朗素雅的马头墙又呈现出粉壁的斑驳陆离和青瓦的残缺不全。对于漂泊在异乡的徽商们来说,这些马头墙也是他们一步三回头的张望和恋恋不舍的乡愁。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3高一下·本溪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II

    究竟什么样的歌是好歌好词?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今天很多人未必能全部认识《诗经》里的文字,但这不妨碍《诗经》与今人心灵相通,因为其中许多篇目表达的是纯粹美好的情感。歌词不论文学化还是口语化,写得好,都可以流传,关键是要跟旋律匹配得当。填词人除了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 ,    。所填的词应跟旋律相协调,旋律上升时,如果词是降的 ,   。乔羽等老一代作词人,都严格地遵循这些基本美学原则。

    依我看,好的歌词   , 搭配旋律后又高于文本。有一种观点认为,歌曲以音律为要,只要填的词能唱出来就可以。这当然没错,但还远远不够。能够传之久远、历久弥新的歌曲一定是反映人性的善和美。文学追求、歌者表述和听众立场,相互之间并不矛盾。

    1. (1) 下列四处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大家都说““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是病句”。 B . 今天,我和几个同学去登泰山,泰山的“表现”不错。 C . 掩着耳朵去盗铃,这法子太“巧妙”了,“巧妙”极了。 D . 月色荷塘的小煤屑路旁挂着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一下·本溪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生说:“我读了很多书,但是后来都忘记了,读书有什么意义呢?”

    老师道:“我们小时候吃过很多东西,但是长大后大部分都不记得了,吃东西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说:“吃过的东西早已经形成了我们现在的骨和肉。”

    老师道:“当下,知道匡衡、祖逖的人太少,甚至有很多人不知道名言“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谁说的,懂他们的人就更少了!”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