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新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大单元...

更新时间:2023-04-23 浏览次数: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二下·新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二是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

    三是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是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摘自《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经历五千年历史发展而从未中断的国家。就法文化而言,同样源远流长、代有兴革,既融入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又积累了治国理政方面的丰富经验与教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对中华传统优秀法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以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民心向背对国家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尚书·五子之歌》根据夏王失德失民亡国的教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灭商后,有戒于纣王失民亡国的教训,强调国应以民为本,“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其后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进而总结“君为民而立”。西汉贾谊总结秦亡教训时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后世总是以利民、富民、惠民作为国策的支撑点。中国古代有关土地、水利、赋税的立法,都是着眼于保民生的;自汉朝起,法律对老、幼、残、疾等社会弱势群体实行恤刑;《唐律疏议》以来的历代法典,都规定了对70岁以上,15岁以下,废疾笃疾和孕妇等社会弱势群体不得刑讯,并可减免刑罚。这些规定蕴含着鲜明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国家的仁政。

    德法共治是古圣先贤从悠久而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得出的结论。德的功用主要在于教化,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思想家都主张以德化民。但是,道德缺乏国家强制力,只能化而不能禁止,需要得到法律的配合和支撑,才能真正发挥以德治国的作用。就法律而言,其职能在于禁暴惩奸止恶,但法律如果失去了道德的主宰,不仅丧失应有的权威性和正义性,而且难免流于滥罚酷刑的歧途。既重视发挥法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才能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严治官、宽养民是中华传统法文化所强调的施政手段。韩非子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理论,此理论适应了国君的需要,因而演绎为严治官、宽养民的政治逻辑。严治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严上官之责,以警下吏。唐代宗时宰相杨纶“清慎自饬,立法于身”,使得权倾当朝的汾阳王郭子仪“且为之悚惕,孰敢不服哉”。其二,行考课之法,建监察制度。唐代有四善二十七最的考课之法,宋代有监司互察法,明有八法考吏,清代有六法考吏。考课的结果是优异者擢升、平庸者黜革、违法者治罪。除此之外,还推行了严密的御史监察制度。其三,重任免考选,选贤任能。汉代实行孝廉方正的选官之法。隋唐建立科举考试制度,使选官制度化法律化。除去一般的科考之外,还有所谓的特科、恩科等配套制度;御史出巡也负责考察推荐贤能之士。与严治官相对应的是宽养民。宽养民主要表现为:国家给人民以必要的生产生存手段——土地;宽减居民的赋税负担和力役之征;对于老幼妇残等社会弱势群体犯法的情况,按律宽减;此外,还注意施行各种保民、利民、富民、惠民政策,以夯实政权基础。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法文化底蕴之深厚、特色之鲜明、影响之深远,以及治国理政经验教训之丰富,都显示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及其对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激活传统法文化的优秀部分,使之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可资借鉴的法文化支持。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传统法文化的史鉴价值》)

    1. (1) 下列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衰,历代法典因此以利民、富民,惠民为国策支撑点。蕴含鲜明的人文关怀,体现仁政特点。 B . 法律是道德的主宰,道德是法律的配合和支撑,德法共治,才能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C .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汲取与传承。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这一点。 D . 借鉴并激活中国的法文化中的古圣先贤的智慧经、验与教训,使之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就可以做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传统法文化不容忽视,因为它植根于五千年文明,经受漫长历史的考验,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 B .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这体现了国家法治建设对民心向背的重视。 C . “严治官”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宽养民”可夯实政权基础,两者结合利于封建统治。 D . 为了准确清晰地表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性,材料一整体上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材料二“中国传统法文化”研究范畴的是(   )
      A . 重礼轻法、礼法合一的传统法律习惯研究 B . 宽仁慎刑、重惜民命的立法指导思想研究 C . 重和轻讼、无讼是求的用法价值取向研究 D . 省刑寡罚、法宽刑缓的约法值刑学说研究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5) 在《韩非子·心度》中说:“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 (2023高二下·新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先生  卞之琳

    “老先生”是从平汉铁路线上的邯郸城里来,在回屯留乡下的路上,偶尔在此打尖。拎了个小包裹,一个徒步的旅客,不知道是由于卷起了下幅的黑长袍呢,还是由于稳重的举止,却被店主人招呼成了“先生”——而且因为他嘴上已经留了一撮下垂的小胡子,

    又加上了一个“老”。

    其实他并不老,才四十二岁。

    也还是遵照了他自己的出门哲学和他的天生特性,他穿了最朴素的衣装,带了最简单的行李,不愿泄漏他的真身份——邯郸城里晋泰钱庄的“管账”。

    他用尽了心血,才终于攀上了这个尊贵的台阶,却不料建筑本身——这种山西人特长的传统钱庄业——会在战争里坍倒,在他更无异山崩。

    他是山西人。这次是家里来的一点坏消息使得他心里空虚,脚里沉重,在兵荒马乱中,走上不保险的归程。

    他和一般山西人一样,不喜欢吃鱼,可是比一般山西人更多一个离奇的解释:“鱼性浮,吃了鱼不会过安定日子。”

    他对于吃,根本就不主张讲究,认为东西一到嘴里就看不见了。

    认为衣服不如房屋坚固,他还认为衣服轻于房屋。他有余钱总先用以盖房子。

    谁一进他“山国”里的老家,就可以看见窗格方方正正的,院子的石板也方方整整,因此房主人脸上嵌着的微笑也似乎方方整整。

    可是他却并不如乡里人一样的满足于抱这一种主义:“一所房子,一缸酸菜,一个老婆。”认为这是懒惰哲学。

    山、山、山,屋前屋后,山环山抱,他常认为是理想境界;可是他难得想到这里的优点在一定时候也就成了弱点。

    这种时候确乎也难得来,感谢山西的得天独厚。

    民国以来,到处岁无宁日,山西独免于杀伐,“老先生”常以此自庆自豪。

    可是现在连山西也在动荡中了。

    战争如水,无孔不入。

    不但如此,平原如滩,被淹没固然容易;山地如礁石,受冲击却最剧烈。

    正因为地险,山西为双方所必争,争了也难以解决。

    正因为深藏,他本乡的村子被游击队用作了根据地,侵略者总要来碰它一下,哪怕结果还是弄得焦头烂额了回去。

    正因为房子大,房子多,他的家屋游击队来借住过,那倒没有什么,日本兵也两番光顾了。

    那可——啊,就是这个挖空了他精神的基础!

    事先他倒不是毫无先见。土地最安全,他知道。

    地是活的,地里可以长出东西来;地却是搬不动的,放在那里无法盗窃。

    屯留是出名的地好,他在十年前就在和长治交界的较平坦的处所购置了六十亩。

    每隔一年回家过年的时候,他总要绕道经过那里看一看,总是很高兴地看了苍黄的大地上那里的千行万行的青青麦色。

    打仗了!

    好!

    让马蹄在那上面乱踩吧!

    让车轮在那上面乱碾吧!

    让炮弹在那上面挖几个坑吧!

    可是才庆幸没有被路切过,他忽然听说地刚被从后方开到的一支部队占了一部分,修了大操场,接着又听说被重新打来的日本兵差不多占了全部,连带邻近的田地,把大操场扩大成了飞机场——“这是你们这些贱骨头的坟地!”他咒骂着。

    还不要紧,落水的抓住了一块木片——“我还有钱!”

    钱是垫脚石,依照他平素的意见,人是一样高矮的,而人有高矮,高矮就见于脚底下钱垫得厚薄。

    可是他究竟保守性重,认为只有种在地里,钱才有稳定的生长。

    甚至于要它生长,他都不着急,他只在乎抓住根。

    钱本身确是一个根,包含了一切可能性。

    钱里有土地,有房屋,有布匹,有酸菜,有醋,有老婆,有子孙…

    可是钱却还有一样好处:可以是千行的鱼鳞瓦、万行的青麦苗,而不必就是瓦,就是麦!它是活的,而它又是摸得着的东西——根!

    他还保存着三百元银币。

    这是他过去财产的很小一部分。他一度悔恨当初没有多存些,还是怪人还年轻,向上心切。

    可是终不虚在钱庄过了大半辈子,他总算学得了一点聪明:远在币制改革前好多年,他就窖藏了一批银元。

    他慢慢精选了清一色民国三年造的“袁大头”。

    他还记得清清楚楚,怎样在昏黄的灯前,搬过平滑的肥肥胖胖的袁世凯的侧面,放正了。

    当他把它们一排排整齐的放进一间只许他自己用,平时总上锁的房间里炕角上方一块活动砖背后的墙腹内的时候,他兴奋得手都发抖了。

    上一年,就是开仗那一年冬天,他回家的时候,他检阅过一次,一切无恙。

    可是他始终连老婆、儿子都不让知道,因为不得不如此——为了安全。

    现在一封信来把他召回来了,而且使他一路走来都觉得一脚高一脚低。

    打仗以来,他们家屋驻过军,也两度到过日本兵,却没有被烧掉。他特别嘱咐在家的二儿子在信上详细报告他房子的情形,不放过一瓦一砖。

    可是现在致命的信来了。最近,打扫房屋的时候,儿子报告说,他在那间特别室里,因为打蝎子打动了一块砖头。

    拿起来一看。

    外面似乎有打栓子或钉子而没有打得进的一点痕迹,再往墙里看去,那里是空的,不见什么东西。

    除了另一只蝎子和两张团在一起的昭和十三年(先一年)三月份的旧日本报纸……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使用白描手法对老先生衣着面貌作简单勾勒,既交代了人物身份,也表现了人物保守谨小慎微的性格特点。 B . 老先生“心里空虚”,表现他在归乡途中的心态;“脚里沉重”,是他在失去钱庄“管账”身份后内心失落的表现。 C . 老家“山环山抱”的自然环境被老先生认为是“理想境界”,主要是他觉得这儿能够使他在战乱的环境中独保安宁。 D . 作为抗战主题的小说,作者的着眼点并不是战争的残酷性,而是用舒缓的笔调写出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巨大改变。
    2. (2) 关于文中老先生私藏三百银元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先生认为有钱就能拥有一切,这既是他的人生哲学,也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 B . 私藏银元时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对钱的珍重、也为后文银元的失踪埋下伏笔。 C . 私藏银元是为不安定的将来做保障,知道的人越少越安全,所以瞒着老婆儿子。 D . 私藏银元与建房置地的往事,曾经是老先生的自得之事,而今却成了心头之痛。
    3. (3) 文中画线句子是老先生的内心独白,这样表述有什么效果?
    4. (4) 小说结尾交代老先生私藏的银元不翼而飞,这个结尾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二下·新泰月考) 文言文阅读

    靖郭君,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靖郭若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降薛之城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靖郭君善齐貌辨。其子孟尝若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铲而类,破吾家。苟可慊【注】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 , 旦暮进食。数年,威王 , 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辩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主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宣王自迎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谢病强辞,宣王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慊,qiè,满足,满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己矣/益一言/臣请烹/ B .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C .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D .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己矣/益一言/臣请烹/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御,驾车,与“礼、乐、射、书、数”并称“六艺”,是古代六种学问和技能之一。 B . 薨,死亡,古人为避讳,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用“薨”表明齐威王是诸侯。 C . 豕视,指像猪一样看,齐貌辨认为齐宣王长相丑陋、不仁慈,这样的人定会造反。 D . 恶,此处指厌恶,与“物或恶之”“恶施不孝”中的“恶”读音、含义均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靖郭君有知人之明,因此门客甘愿用巧妙的方式来劝阻他筑城,齐貌辨甘愿舍生冒死帮助他化解齐宜王对他的怨恨。 B . 靖郭君不计较齐貌辨的缺点,面对儿子的劝告发下离亲破家的狠话,足见其决心之大,侧面写出齐貌辨有过人之处。 C . 齐貌辨请求面见齐宣王,听出了齐宣王的言外之意后,机智地予以回应,并举两例佐证说明,最终令宣王感慨动容。 D . 文末的议论,表明了对靖郭君与齐貌辨的看法,靖郭君的优点是因,齐貌辨的行为是果,二人一主一次,相互成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于天,犹无益也。

      ②靖郭君至,因请相之。谢病强辞,宣王三日而听。

    5. (5) 门客劝说靖郭君与齐貌辨劝说齐宜王,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4. (2023高二下·新泰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虞美人 

    张元干

    菊坡九日登高路,往事知何处。陵迁谷变总成空。回首十年秋思、吹台东。

    西窗一夜萧萧雨。梦绕中原去。觉来依旧画楼钟。不道木犀香撼、海山风。

    【注】①张元干,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此词作于靖康之难的第十年。②木犀,桂花。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人在重阳节走过开满菊花的山坡,登高望远,回忆往事,思绪难平。 B . “陵迁谷变”语自《诗经·小雅》,用典故写出世事难料、山河巨变。 C . 窗外秋雨潇潇,彻夜不歇,以哀景衬哀情,营造出萧瑟、凄冷的氛围。 D . 下阕末句,木犀是词人自比,刻画出不被当世所容、清高孤傲的形象。
    2. (2) 下阕中“觉来依旧画楼钟”意蕴深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2023高二下·新泰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过秦论》中“”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2. (2) 毕业前夕,临别赠言,老师郑重地写下《离骚》中的“”来勉励同学们要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自我。
    3. (3) 李白的《蜀道难》中,“”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蜀道山岭之高,行人步履的艰难,与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二下·新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温暖的家长里短和丰富的风土人情,游子因方言对于乡土有①_______的眷恋。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已成为当今“Z世代”日常社交中②_______的部分。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向身边的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一句方言的身后是一方水土的桑梓之情 , 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全面进入小康体会。过去的③_______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了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更多人对方言的态度转变,可能意味着亿万人对祖籍,对人生来源的更坚定自信和更强烈认同。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益处良多。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双横线句子若改为“人们对方言的态度转变,意味着亿万人对祖籍、对人生来源的坚定自信和强烈认同”,二者表达效果有何差别?哪一句更好一些?请简要说明。
    3. (3)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B .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C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 .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 7. (2023高二下·新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人都会认为,①________。这是个错觉。我国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所收集的诗歌中,原来均无标题,现在人们看到的标题都被后人所加。历史地看,诗并非从来就有题,②________。在诗歌史上,对无题诗的学术评价很高。清代乔亿《剑溪说诗》卷下说;“论诗当论题,魏晋以前,先有诗,后有题,为情造文也;宋齐以后,先有题,后有诗,③_______。诗之真伪,并见于此。”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把诗题之有无与先后说成是“诗之真伪”之区别,未免极端;以之论证诗歌创作之每况愈下的趋势,当然也不足取,但两位前贤都把题之先后作为古今诗歌演变的一大关键,则是相当有艺术眼光的。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四、作文(60分)
  • 8. (2023高二下·广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在2021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

    材料二: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和战士们在一棵荷树下歇脚,他问:“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有人说能看到江西,有人说能看到湖南。毛泽东同志则意味深长地说:“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材料三:古人云,“尽小者大,慎微者著”。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至今已实现400余次发射,有人曾计算,假设火箭有5万个零部件,若要使整体安全系数达到99.99%,那每个零部件的安全系数则要达到99.9999999%。

    看完以上材料,作为当代新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