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27 浏览次数:60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三下·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么?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譬如有一个荒村,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画。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含昼夜’”几句话决没中部。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譬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白香山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就戏剧说,无言之美更容易看出。许多作品往往在热闹场中动作快到极重要的一点时, 忽然万籁俱寂,现出一种沉默神秘的景象。梅特林克的作品就是好例。譬如《青鸟》的布景,择夜阑人静的时候,使重要角色睡得很长久,就是利用无言之美的道理。梅氏并且说:“口 开则灵魂之门闭,口闭则灵魂之门开。”赞无言之美的话不能比此更透辟了。近代又有一种哑剧和静的布景,或只有动作而无言语,或连动作也没有,就将靠无言之美引人入胜了。

    雕刻塑像本来是无言的,也可以拿来说明无言之美。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要说明雕刻上流露和含蓄的分别,希腊著名雕刻《拄奥孔》是最好的例子。相传拉奥孔犯了大罪,天神用了一种极惨酷的刑法来惩罚他,遣了一条恶蛇把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一块绞死了。在这种极刑之下,木死之前当然有一种悲伤惨戚目不忍睹的一顷刻,而希腊雕刻家并不擒住这一顷刻来表现,他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所以他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而不露的。倘若是流露的,一定带了挣扎呼号的燕子。这个雕刻,一眼看去,只觉得他们父子三人都有一种难言之恫:仔细看去,便可发见条条筋肉根根毛孔都暗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

    以上是从各种艺术中信手拈来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在一起,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摘自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改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言”是用以“达意”的,“言”有限而“意”是无限、瞬息万变的,因此“意”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 B . 尽善尽美的首要原理是“和自然逼真”,文学上做不到“和自然逼真”,所以文学并不去追求尽善尽美。 C . 上等作品多数言不尽意。如“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说诗人情绪,而自有一种闲情逸致。 D . 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中,只把将达到痛苦极点那.刻的神情雕刻出来,其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蓄的。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以“言”难以完全达意,引出话题,而后分析艺术上的“无言之美”。 B . 同样的内容,美术家只表现实物的部分就能引起美感,摄影家则可包罗所有. C . 作者运用举例、类比、引用等论证方法,使文章形象可感,论述更加亲切自然. D . “画外之象、味外之旨”“深文隐蔚、 余味曲包”等文论,都强调艺术要含蓄隽永。
    3. (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中“无言之美”的一项是(   )
      A . 刘墉在《萤窗小语》中谈到:“话到七分,酒至微醺;笔墨疏宕,言辞婉约。” B . 《庄子》中说:“茶 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茶;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C .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强调“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D . 济慈《希腊花瓶歌》中说:“听得 见的声调問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
    4. (4) 朱光潜先生认为图画比相片“美得多”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分析。
    5. (5) 苏轼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是关于“言”与“意”关系的名言,本文也对“言”与“意”的关系做了阐述,请结合文本分析。
  • 2. (2022高三下·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矿车

    [日]芥川龙之介

    小田原和热海之间开始修筑铁路是良平八岁那年的事,良平天天去村外看施工。说是施工,其实只是用矿车推土——这个让他很感兴趣。

    矿车上有两个土工直挺挺站在土堆后面。因为下山,矿车不用人推,一路自动奔驰。车厢掀动着,土工的短褂底襟张开,细细的钢轨划起弧形——良平有时一边眼望如此光景,一边心想当一个土工多好,至少想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矿车,哪怕仅仅一次。矿车来到村外平地时,自然而然停在那里。与此同时,土工们从车上轻轻跳下,把车上的土掀在路轨的终点。然后推起矿车,开始往所来的山上那边爬去。良平那时心想,坐不上车倒也罢了,哪怕推上一次也好。

    一天,良平一个人伫立在偏午时分的工地眼望矿车来来去去。这时,除了装土的车,有一辆装枕木的车沿着应是干线的宽轨爬来。推这辆矿车的两个都是年轻人。良平从看见两人时起就觉得他们似乎平易近人。

    “叔叔,我帮你们推好吗?”其中一个穿格子衫的兀自低头推车,但回答意外爽快:“噢,推吧!”良平钻进两人中间,用足力气推了起来。“好大的力气嘛!”另一个耳央卷烟的人也夸奖良平一句。

    推着推着,铁路坡度渐渐徐缓起来。良平心里担心得不行,生怕对方道出“行了不用推了”那句话。但两个年轻土工只是腰比刚才直了些,仍默默往前推车。良平终于忍耐不住,胆战心惊地这样问道:“一直推下去好吗?”“好好!”两人同时回答。良平心想两人果真是好人。

    继续推了五六百米,铁路再次陡了起来。两侧橘林里有好几个黄果沐浴着阳光。还是上坡路好,可以一直让我推下去——良平一边想着,一边用浑身力气推车。

    从橘林中间爬到顶头,铁路陡然变成下坡。穿格子衫的那个对良平说:“喂,上!”良平立即跳上车去。矿车在三人上车的同时,撩起橘林的香气,沿钢轨一路滑下。坐车比推车舒服得多!良平让风鼓满衣服,心里浮上理所当然的念头。并且这样想到:去的路上推的地段多,那么回的路上自然坐的地段多。

    来到有竹林的地方时,车静静停止下滑。三人又像刚才那样开始推车前行。不觉间,竹林变成杂木林。上坡路上点点处处积了 落叶,生了红锈的钢轨都看不见了。坡路好歹爬完,这回但见高耸的悬崖的对面,一片无边无际的冷飕飕的大海铺展在眼前。这时良平脑袋里忽然清楚觉出自己跑得太远了。

    三人又坐上矿车,车在杂木林的树枝下——右边就是大海——跑去。可是良平已无法像刚才那样欢天喜地了,他心里盼望快些回去。但不用说,他也十分清楚:不到该到的地方,车也好他们也好,都不可能返回。

    车在一家茅草屋茶馆前停下,一位土工从茶馆出来时给了良平一包粗点心。三人推着矿车爬上徐缓的坡路。良平手虽搭在车上,但心里想的是别的事。

    翻过坡路往下走到底,又有一家同样的茶馆。土工们进去之后,良平坐在车.上只顾惦记如何回家。茶馆前开放的梅花即将在夕晖中隐去。天快黑了!想到这里,良平再也无法呆坐下去。他踢了一脚矿车轮,明知自己推不动,却呼哧呼哧推了几下,想以此冲淡焦躁的心情。

    土工们出来后,手扶车上的枕木,若无其事地对他这样说道“你该回去了,我们今天住下不走了”“回家太晚,你家里要担心的”。

    良平一下子惊呆了。天马上就黑了,再说今天的路走得极远,而现在自己必须一个人走回去——他顿时明白过来这些。良平差点儿哭出来。但他知道哭也无济于事,这也不是哭的时候。他向两个年轻土工不自然地点了下头,沿铁路’飞奔起来。

    良平沿着铁路一侧忘我地跑了一阵子。奔跑时,发觉怀里的一包糕点碍事,遂甩去路旁,顺手把木屐也脱下扔在那里。于是薄袜底直接踩进石子,脚倒是轻快多了。他一边感觉着左边的大海,一边跑上陡急的坡路。眼泪不时涌上来,使得他不由歪一下脸——他拼命忍住,唯独鼻子抽搭不止。从竹林旁跑过之后,衣服也因浸透了汗而让他觉得不便,他边跑边脱下衣服扔在路旁。跑到橘林时,四下已经黑了。只要保住性命……良平一边想着,一边连滚带爬继续奔跑。

    井边提水的妇人们和从田里回来的男人们看见良平跑得气喘吁吁、都问他:“喂,怎么了?”他一声不吭,只顾从杂货店、理发店和明亮的住房前跑过。

    跑到自家门口时,良平终于禁不住“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哭声传向四周,父母等人一时围了上来。尤其母亲一边说着什么一边抱住良平的身体。良平手脚挣扎着,抽抽搭搭哭个不停。也许是哭声太厉害了,附近三四个妇人也赶到昏暗的门口。父母自不用说,那些人也异口同声问他为什么哭。但他无论别人怎么问都只管大哭特哭。打那么远的地方一鼓作气地跑来,只要一回想起刚才路上的惊惧,良平觉得,无论自己怎么放开嗓子不停地啼哭,总有一种没法得到满足的情绪在向自己袭来……

    良平二十六岁那年和妻子一起来到了东京。不知为何。他有时会毫无理由地回想起那时的自己。真的是毫无理由吗?在劳顿疲惫的他的面前,那片暮色笼罩的竹林和坡路至今仍时断时续细细地向前伸展……

    (有删改)

    文本二:

    芥川的作品往往是截取一个时空片段,写一时一地展开的一事。在《矿车》中,作者将人漫长的一生集中表现于乘工地矿车玩耍的一个下午,人一生的心理状态和人生轨迹都随着矿牟车辙的延伸和‘我’内心的起伏暴露无遗。

    (节选自赫雪侠《断片与瞬间一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特点及其成因》)

    1. (1) 下列对小 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良平八岁时对矿车推土这种新鲜事充满了好奇,因此他对当土工、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矿车充满了渴望并进行了尝试。 B . 土工爽快地答应良平推车的请求并夸赞他,傍晚却若无其事地告知他该回去了,可见他们是有预谋地让良平帮忙推车. C . 在被土工告知自己需要独自回家时,良平“不自然地点了下头”,表现出良平此时虽然委屈、害怕,但也比较冷静. D . 从良平一路连滚带爬跑回家,到他回家后开始大声哭泣,周围的人们都关心地问他,展现了邻居们的热心和善良。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二段对良平在村外看到的施工场景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表现出良平观察的细心,以及孩童对新事物感兴趣的心理。 B . “一片无边无际的冷飕飕的人海铺展在眼前”这句话用“冷飕飕”一词来描写大海,暗示出良平的内心开始变得杏怕。 C . 小说以良平八岁那年去村外看矿车推上开篇,以良平二十六岁时回忆童年往事结束,主要通过环境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 D . 小说叙述了良中八岁时与两位年轻土工推车的经历,在对良平细腻的少年心理刻画中体现出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3. (3) 文本一是如何叙述良平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
    4. (4) 文本一提到,“在《矿车》中,作者将人漫长的一生集中表现于乘工地矿车玩耍的一个下午”,试结合文本一中良平的推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三下·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尹子奇领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巡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或一日至二十;几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众气自倍。

    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睢阳城食且尽。将士人廪米日一合 , 杂以茶纸、树皮为食,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 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赢,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

    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逗陷,巡、远俱被执。尹子奇问巡曰:“闻君每战眦裂齿碎, 何也?”巡曰:“吾志吞逆账,但力不能耳!”子奇以刀抉其口视之,所余才三四。子奇义其所为,欲活之。其徒曰:“彼守节者也,终不为吾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乃斩之。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

    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阵,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乌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蠃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谁之功也?

    (韩愈《张中永传后叙》)

    ①尹子奇:安史之乱中的叛军将领。

    ②合: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

    1. (1) 下列对文中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B . 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C . 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D . 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合,也称为“回合”,旧小说中描写武将交锋一次叫一个回合。这里指双方较量一次。 B . 再拜,有两种意思:一是第二次拜,二是拜两次。文中“巡西向再拜”中是第一种意忠。 C . 颜色,文中是“脸色”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中一样。 D . “其谁之功也!”中“其”的意思,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的意思并不一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安史叛军以近二倍的兵力进攻睢阳。守城将士日夜与叛军激战,擒贼将六十多人,杀上卒二万余,将士们因之士气大增。 B . 睢阳被围粮食将尽,而且士心都因为饥饿无法战斗,有人建议弃城,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的保障,决定坚守待援。 C . 张巡练兵不依照古代兵法,而让将领们各依本人的想法指挥作战,因为他觉得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让士兵们各自为战更好。 D . 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对张巡、许远的评价很高,认为他们守卫睢阳,不弃城而走的考虑非常周到,体现出他们的贤明。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我众饥赢,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

      ②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5. (5) 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张巡和许远坚守睢阳的艰难,具体有哪些困难?他们的坚守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述。
  • 4. (2022高三下·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两首绝句,完成各小题。

    解闷(其九)

    杜甫

    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

    炎方每续朱樱献 , 玉座应悲白露团。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①炎方:指广东南海。朱樱献:唐代规定,每年四月一日由皇家内园进樱桃荐祀陵由(樱桃夏熟,荔枝秋熟,献荔枝在献樱桃之后,故日“续”。)②玉座:御座,这里指唐玄宗。间白露团:这里去壳后晶莹圆润的荔枝。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首诗开门见山,直揭主题,指出安史之乱平定后,杨贵妃和唐玄宗山经阴阳两隔,各自承受着孤独,但进献荔枝旧例仍没有停止。 B . “还复”字有“反复接连”之意,揭露出统治者无休止的骄奢淫逸导致百姓生活穷闲,饱含诗人尖锐批评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C . 第二首诗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何望的角度马,犹如摄影师一般,在观众面前展现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图。 D . 两首诗在题材上都属于怀古咏史诗,都通过唐朝统治者不惜劳民伤财让南方岁页荔枝滿足欲望的历史事实,抨击了统治者的奢侈淫靡。
    2. (2) 吴乔《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这两首诗都具有表达含蓄精深的特征,请结合诗歌分别加以赏析。
  • 5. (2022高三下·广东模拟)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自古忠孝难两全,李密在陈述自己的隐情后向晋武帝保证先尽孝后尽忠,并用衔环结草的典故表明心迹的句子是:“。“
    2. (2) 屈原《离骚》中以流水比喻光阴似箭后,“”一句表达出心中担忧,时不我待;而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扣舷高歌,“”表现出沉醉于月色流水的美景之中。
    3. (3) 在古典诗词中,但凡诗人独处异乡,每每在诗作中以“客”自称,表达自己的思乡思亲之情。唐宋诗词里这样的句子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三下·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2022年6月20日, 95岁的词作家乔羽病逝。作为一位高产词作家,乔羽一生     , 创作了一千多首     的歌曲。好歌之所以能经受住岁月,久唱不衰,关键在于它是否能表达一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心愿,能引起大多数人的感情共鸣,和大多数人的心灵跃动合拍。跟人民大众的所思所想南辕北辙,定然不可能流行开来,也不可能广为传唱。乔羽用朴素而直白的语言,将祖国揉进了每一首歌里,把情怀种在每一个人心上。这些近乎白描的歌词记录了几代中国人的日常:我们的孩子如何长大,青年如何恋爱,老人如何度过晚年,千千万的普通人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过活。

    他在《中国歌海词丛》的序言中,曾这样写道,“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 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      的家常饭、 粗布衣,或者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小小院落也要是有趣的,吸引人的,不能是维生素片剂,得是新鲜的瓜果梨桃。

    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乔羽幼小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传统文化的根,他也并不排斥新事物,愿意     ;他的歌词中,既有着古典情韵,也有着现代浪漫。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大笔如椽    脍炙人口    举足轻重    推陈出新 B . 笔耕不辍    炙手可热    不可或缺     与时俱进 C . 大笔如椽    炙手可热    举足轻重    推陈出新 D . 笔耕不辍    脍炙人口    不可或缺    与时俱进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了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 7. (2022高三下·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南瓜富含胡萝卜素、钾、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维生素C、氦基酸、南瓜多糖等多种营养物质,深受人们青睐。     , 南瓜性平味甘,入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消炎杀菌、解毒止痛和益气化痰排脓的功效,可内服可外用,实乃“宝瓜”。

    《本草纲目》中记载南瓜“甘温,无毒,补中益气”,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滋补食品。它所含的果胶,可以保护胃肠道黏膜,使其免受粗纤维食品的刺激,促进溃疡面的愈合。适当吃南瓜,还能加强胃肠的蠕动,   

         。南瓜肉含有的果胶有很好的吸附性,能黏结和消除体内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起到解毒作用,对肝肾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它还是补血佳品,南瓜富含的铁、钴和锌元素都可以起到补血的作用。而南瓜中所含有的维生素C和氨基酸可以保护皮肤,加速皮肤修复、增强皮肤弹性。

    此外,南瓜藤可以活血养胃,南瓜子可以安神静心、增强免疫力,南瓜花能提高人体的凝血功能,所以说南瓜全身都是宝,一点儿都不夸张。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使用因果关系句式对不喜欢吃南瓜的朋友提出两条劝告。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三下·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中有一个“鲁侯养鸟”的故事:有一只海乌停在鲁国都城郊外,鲁王用车子将它迎到宗庙中,给它敬酒,为它演奏《九韶》,用牛、羊、猪肉给它作食物。结果海鸟头晕目眩,忧伤悲愁,一块肉也不吃,一杯酒也不喝,过了三天就死了。庄子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乌养养鸟也。

    这个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