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

更新时间:2023-05-30 浏览次数: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实,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 . “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 . 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 . “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 . 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 . “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 . 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 . “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 .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 .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2. (2023高一下·平阳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麻三爷和他的鹰

    仲维柯

    山连着山,岭靠着岭,山岭之上满眼里苍松翠柏,直指天际。这是鲁西南最大的一片天然林,管理它的则是双城岭林场。

    林场驻地设在双城岭的脚下,十多间老式石头房子,七八个其貌不扬的员工,可别小瞧他们,他们可都是直属于市林业局单位的国家正式职工。

    麻三爷就是林场的护林员。他在这深山老林里一待就是40年,由原本肌肤圆浑的后生,变成了尖嘴利眼瘦削的老人,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交给了这片山林,而今仍孤身一人。

    三爷就要离开这片山林,到市“老年公寓”安享晚年了。听说,这待遇是林业局局长特批的。即将离开林场的三爷还有件最放不下的事情,那就是不知如何安置那只跟了他三十多年的老山鹰。

    那是一只本地的老山鹰,黑底白眉斑的头,下体白色,杂有数目不多的灰黑色小横斑,体长半米有余。说起三爷与这老山鹰,那还真有不少故事呢。

    那还是三爷来林场的第二年。当年轻的三爷巡林到老虎崖时,捡到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雏鹰,心慈的三爷就把它抱回林场养了起来。

    用药水擦拭伤口,喂水喂肉,清洗羽毛……三爷慈母般呵护着蜂鹰;用棍棒敲羽翅、脚爪钩喙来锻炼筋骨,一次次从高处抛下来练习飞翔……三爷严父般训练着雏鹰。终于,雏鹰成了能翱翔于蓝天的老山鹰,可它总不肯离开三爷。

    三爷巡山,山鹰便在三爷上空盘旋;三爷休息,山鹰便落在三爷脚边嬉戏;三爷走到哪儿,山鹰便飞到哪儿。

    那年,木材价格飙升,市场上松柏木的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就有不少人动了盗伐山林的歪主意。那天,当三爷巡视到跑马岭时,只见五六个光头后生正挥动着刀斧肆无忌惮砍伐着林木。三爷大声制止,他们非但不听,还挥动着工具缓缓靠过来。“喔欧”一声尖利长鸣,几个后生的头皮被重重挠了一把,随即血流满面,惨不忍睹。后生们捂着伤口,惊恐地望着空中乌云般的山鹰,撒开两腿朝岭下逃去。

    还有个冬天、雪下得很大,三爷巡山不慎跌落老龙峡。山鹰便盘旋在老龙峡上空,凄厉的叫声就是在十多里外都能听到。听到老鹰鸣叫的人都说,那叫声揪心,瘆人!救三爷回来,人们发现山鹰的嗉子里全是血!

    商议老山鹰归宿的问题,两个月前就开始了:跟三爷回城里“老年公寓”,恐怕人家不接受;留在林场,除了三爷,它不跟任何人接近;送给爱心人士饲养,这一天三顿肉,谁喂得起?……老山鹰可顾不了这些,只管“嘭嘭嘭”地敲击着它那粗大的钩喙和爪子。

    这已不是二十年前的钩喙和爪子了。一厚层灰白色硬如石头的物质像枷锁一样,套在山鹰的钩喙和爪子外面,使之不再尖利,不再灵活。那次三爷让山鹰追前面不远处一只半大野兔、几番搏斗后,野兔竞从老鹰爪下逃脱了……

    几番周折,市动物园总算答应收留这只年迹古稀的老山鹰了,离开的时间与三爷离开林场同日。

    明天就要离开了,林场特地给三爷摆了欢送宾。喝酒、吃肉、喝山调子,三爷没有半点情致,整个心像被掏空了似的。

    耳膜里挥之不去的是老山鹰“嘭嘭嘭”的撞击声。三爷提了些水拿了些肉打开了山鹰住的小棚。

    甩动粗壮的脖子,重重击打钩喙;抬起硕大的脚趾,狠命地摔打鹰爪。三爷蹲下身,紧紧抱住山鹰脖子,悲戚戚流了好一阵子泪。

    嘭嘭——嘭嘭——三爷数着山鹰的“嘭嘭”声直到天明。

    太阳刚刚露出整个圆脸,市老年公窝、动物园的车也就到了林场。

    当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打开山鹰住的棚子时,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在场所有人:山鹰的爪子、钩喙全都白森森的,微微滴着血,那层厚厚的灰白色的硬东西,像一套精致的模具静静地摆在人们面前。

    “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老鹰复生的传说还真有。”动物园来的一位年长的工作人员嗫嚅道。

    “当一只鹰活到40岁时,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不能一击而制服猎物;它的爪子会因为常年捕食而变钝,不能抓起奔跑的兔子。传说真正的雄鹰,会忍着饥饿和疼痛日复一日敲打喙,直到脱落;同时,会将磨钝的爪子一个个拔出,直到长出新的锋利的爪子。当这痛苦的历程过去,老鹰可以重获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于天空。”

    三爷呆呆地听着,眼都不眨一下。

    催三爷上路的喇叭声再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竟变卦了……

    “我的山鹰有勇气重获新生,它理当属于山林;我虽然年老了,但还比得上一只山鹰,不走了,都不走了!

    ——在这林子里,让这鹰再陪我30年!呵呵……”

    1. (1)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麻三爷要离开林场退休回家安享晚年了,陪伴了他多年老山鹰的归宿问题成了困扰麻三爷的心病。 B . 人们都不愿意收留老山鹰。一是因为山鹰食量大,成本太高;二是山鹰年纪大了,没有多少价值。 C . 麻三爷对老山鹰难分难舍,不仅因为山鹰有救命之恩,还因为他们在多年相处中成了彼此的依靠。 D . 麻三爷在深山老林一待四十年,至今仍孤身一人,体现他默默奉献、忠于职守、淡泊名利的品质。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通过写鹰攻击坏人、为麻三爷呼救的情节,从一个侧面烘托了麻三爷工作环境的艰险。 B . “嘭嘭——嘭嘭——三爷……”这处细节写出三爷即将离去的不舍,对山鹰折磨自己的心疼。 C . “明天就要离开了……”划线句子运用比喻,形象写出麻三爷离开林场前内心的复杂感受。 D . 小说语言简练、多用短句,如“山连着山,岭靠着岭”,寥寥数语写出此地崇山峻岭的特点。
    3. (3) 这篇小说情节设置极为巧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4) 小说结尾一再提到的“复生”“新生”具有多重意蕴,请联系全文进行探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2023高一下·平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 , 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节选自《孟子》)

    【注释】①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鲁国人,孔子学生曾参的儿子。②艴然:恼怒的样子。③镃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B . 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C . 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D . 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古人喜欢在“子”前加别的字,来表达对人的尊称。如“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先子”指对已逝世的长辈的尊称,“吾子”指对友人的尊称。 B . 崩,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崩”。有时身份很高、地位特殊的大臣死也可称为“崩”。 C .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D . 置邮,用车马传递文书信息。亦谓传递文书信息的驿站。置、邮、传三字,同为传递之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公孙丑的询问,孟子并不急于正面回答,而是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 B . 孟子认为“以其君霸”的管仲和“以其君显”的晏子都是“不足为”的,表现了孟子贤能、高傲的形象特点。 C . 孟子在层层推进之中,向公孙丑阐述了“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的治国之道。 D . 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孟子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方式,从而使得说理深刻、透彻,有说服力。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②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5. (5) 孟子认为文王灭殷当时的困难有哪些?请用原文中的话作答。
  • 4. (2023高一下·平阳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五首(其三)

    贺兰进明

    君不见荒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荡子从军事征战,娥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首诗就是从这个角度着笔的,反映了思妇与戍边将士的分离之苦。 B . “春花落尽”“秋风始高”将人物的情感置于时序转换中,揭示出人物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的心境。 C . “荡子事征战”与“娥眉守空闺”对举,前者为“因”,后者为“果”,透露出诗人对征战的批判之情。 D . “蜂不窥”“燕不栖”是对暮春和初秋景物的描写,营造了冷寂的氛围,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
    2. (2)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 5. (2023高一下·平阳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劝学》中“”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 (2)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然后唱着歌回来。
    3. (3) 《赤壁赋》用“”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逼真传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2023高一下·平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佩洛西为何不顾唾声一片,也要执意窜访台湾?此等恶意挑衅,并非纯属个人行为,其背后美国政府和美国政客的反华野心_______①_______。

    佩洛西出生于政治世家,长期生活在美国东部“机器政治”的文化氛围中,_______②_______不学以能,逐渐成长为一名只顾私利的典型政客。其人一直以“人权卫士”标榜,却对美国酷刑审讯所谓“恐怖主义嫌疑人”的事实,_______③______;她称香港的骚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国会山的骚乱则令她“心碎”;她为所谓的“香港民主”大声疾呼,却只字不提英国在香港的殖民镇压。

    佩洛西本身还是一个职业生涯内多次用出格的方式企图吸引公众目光的不折不扣的投机分子和甘愿受意识形态驱使的彻头彻尾的极端反华分子 , 台湾资深媒体人黄智贤说:“她个人很享受作为政客带来的声名。丝毫不排斥通过作秀夺人眼球。如果记者的镜头不在她身上,她反倒不自在。”苏州大学客座教授高志凯称佩洛西是“世界麻烦制造总监”,她关心的根本不是台湾人民的利益。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第(2)段对佩洛西的抨击极具力度,请简要说明。
    3. (3)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3高一下·平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有400多人航向太空,(       )。站在现代的技术角度分析,    ①    , 深渊探索的进程彰显了一个国家的科学与技术水平。

    看似荒芜的深渊环境    ②    , 而是存在着多种生命形式。2012年,“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世界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由此也拉开我国深渊探索的大幕。我们的科研团队曾多次挺进海斗深渊,在8919米深的雅浦海沟底部,发现并捕获了海参、海星、海葵、海绵等宏生物;在马里亚纳海沟西坑底部,利用诱捕的方法,捕获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钩虾,采集了海参等样本。    ③    , 意味着在深渊环境中必然存在丰富的微生物类群,以支撑宏生物在此繁衍生息。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但潜至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仅有4人 B . 还有4人潜至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 C . 另外潜至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还有4人 D . 但仅有4人潜至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