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合肥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 1. (2023高二下·合肥月考) 现代文阅读l

    材料—:

    费孝通先生在《羞序格局》以及《礼治秩序》两章节中,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以父系社会为核心向外波饮式延伸的家族观念,为我们展示了其核心论点“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这一论点会使人联想到,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中描写的不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吗?贾史王薛是《红楼梦》中具有稳固社会地位的结合体,是联谊关系盘根错节的命运共同体。

    四大家族通过长年累月的经济、婚姻以及政治上的链接,建立了一个稳固家族联盟。因为稳固,使后来受到保护的于孙后代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底护下不思进取,四大家族宅府的大门中,已经生出一种犹如“不知身外事”的境地。这与费孝通先生在《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两文中所谈到的空间、时间尺度上文字在乡村的价值有异曲同工之妙。《乡土中国》中提到的“文言”,由于空间尺度上彼此之间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多余的语言进行交流,或者是国为时间尺度上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定型,其历史轨迹也是一条直线,语言足以传递代际经验,不需要文字,导致文字无读下乡,社会渐渐向原始部落“退化”。那么在四大家族间也是如此,他们由于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因为对方做出任何多余的改变,浙浙地也步入了"退化"的阶段。这样,当而对外界突如其来的变故时,他们这一命运共同体很容易就会乱了阵脚,从而走向衰败。

    当然,当事情变得更糟时,赏府也做出了努力。例如:在探春兴利除弊这一章回中,探春发挥自己的商业头脑,实施了“开源节流”的策略,将大观园中荒置的田地租给嬷嬷们耕种收取地租,不仅将贾府中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还能“开源”,净赚了几百两银子。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即使探春的努力能够得到钱财上的优势,但也不得不承认,探春自身存在的局限限制了她的思维,也限制了她的行动。由于自己“女儿身”的限制,探春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只是在贾府中进行,只是在大观园中进行,只是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没有打破根深蒂圆的乡土观念,并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

    在《红楼梦》中,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宝黛的“木石前盟”。为了应对外界的冲击,保住最后的地位,四大家族权衡利弊之后,不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直接为宝玉做出了“弃黛保钗"的选择。这样的选择也体现了《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家族维系"的乡土观念。家族之间为了保持长期稳定的“命运共同体”形态,就需要贯家与薛家再建立最亲密、最直接的关系。在“金玉良缘”缔造之前,薛家与贾家之间的链接,其实一直都是通过王家才得以实现,薛姨妈与王夫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要比"金玉良缘"弱得多。因此,在宝钗造宫失败后,为了提升社会地位,薛家权衡利弊,迫切渴望她能嫁入贾府;同时,贾家也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迫切与薛家联姻,所以才有了“金玉良缘”一说。

    (摘编自葛妍《从乡土社会视角看不一样的<红楼梦>》,有删改)

    材料二:

    探春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向有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我乱说的。"其言之不满现状,于兹可见。她在荣府中,能够受人重视,博得上下称许,完全是她自己努力。探春虽生于富贵之家,幼时回为庶出,也许生活不如嫡出那样舒服,故能深知荣府的积弊:而收入不毁支出,则为荣府最大的危机。

    探春改革固然只限于大观园之内,然此非探春之过,盖大观园之外有人管理,如贾琏、赖大、林之孝等人,又涉及贾母、贾赦、贾政诸人。大观园自然就成为另一个世界,探春行使权力只限于大观园之内,故其改革亦限于大观园之内。然而大观园乃是荣府的一部分,整个荣府腐化到无法改革,则只改革区区的大观园,不但没有用处,而且大的宿弊只可助长小的宿弊,改革小的宿弊,绝不会使大的宿弊因之消灭。

    探春在大观园内所作的改革,只有两件事。一是节用,姑娘们已有二两银子的月钱,丫头们又另有月钱,则头油、脂粉何必另外再有二两银子。何况此二两银子的头油、脂粉是由买办经手去买,往往买的不是正经货,使不得,所以探春把这一笔开支取消了。二是兴利,把大观园内花卉、树木交给忠实的老婆子管理,凡姑娘丫头的头油、脂粉、香纸以及各处笤带、簸箕、拌子,并大小禽乌鹿兔吃的粮食,“都由她们包了去,不用向账房领钱”,即以大观园花卉、树木的收入,充为购买这些物品之用。

    明代丘浚云:“三害(冗吏、冗兵、冗费)之中,冗费之害尤大,必不得已而去之,吏兵无全去之理。惟费之冗者,则可权其缓急轻重而去之焉。凡所谓冗者,有与无皆可之谓也。事之至于可以有,可以无,吾宁无之而不有焉,则不至害吾财矣。”荣府的奢靡均属于冗费,探春的改革,不过去其冗费而已。

    (摘编自萨孟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之间的社会状态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缩影,它的特征就是费学通所说的“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 B .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建立的联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早期保护了子孙后代,但也让这些后人失去进取心,难以应对外界突如其来的变故。 C . 探春不满现状,凭借自身能力得到荣府上下的认可。她虽然不是嫡出,但由于出身富贵,才得以清楚荣府入不敷出的危机。 D . 探春在大观园内进行“开源节流”的改革,一方面承包荒地花木,以此“兴利”;一方面取消头油、脂粉等冗费,减少开支。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就像“文盲”因空间、时间尺度的紧密联系而使社会“退化”那样,结盟后过于亲密的关系,导致四大家族逐渐走向衰落。 B . 宝钗进宫失败成为“金玉良缘”的诱因,贾、薛两家根深蒂固的“家族维系”的乡土观念则是宝玉、宝钗成婚的深层原因。 C . 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只要整个荣府的宿弊不除,探睿在大观园内进行的这些改革就无法改变荣府衰退的趋势。 D . 丘浚认为冗费就是可有可无的花费,有很大害处,需要去掉。探春在大观园内的节用举措和这一观点是一致的。
    3. (3) 根据选项内容,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 .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门子呈给贾雨村"护官符"时说,贾史王薛"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 B . 贾赦对贾环说:"咱们这样人家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功夫,反弄出书呆子的气象来。” C . 王夫人发现傻大姐抢的香囊,命令王熙凤会同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人抄检了大观园,惹起一场风波,最后把司棋、晴雯、四儿及芳官等撵出荣府。 D . 王夫人、凤姐与薛姨妈商谈好宝玉宝钗的婚事后,薛姨妈告诉了宝钗,宝钗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但仍愿委屈自己,冒充林黛玉与宝玉举行婚礼。
    4. (4) 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材料一认为探春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并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如果以此为观点写一篇评论,请结合两则材料,列出评论要点。
  • 2. (2023高二下·合肥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最后来的是乌鸦

    【意大利】卡尔维诺

    那些人正准备用炸弹炸溪流里的鳟鱼,一直在观察他们的小伙子往前走了一步,那是一个山里的男孩,从他们中的一个人手上拿过步枪,一枪下去就有一条鳟鱼白着肚子浮在了水面。男人们看了一下鳟鱼,又看了一下他:“这家伙枪法不错。”

    “你跟我们来。”领头的说。“那你们把枪给我。”小伙子答道。“好啊,当然。”他就跟他们走了。

    晚上他们睡在牧羊人的小房子里。天刚亮小伙子就醒了,而其他人还在睡着。他拿上他们最漂亮的枪并且往干粮袋里装满子弹就出去了。他远远看见公路上的路标。从路标那里,能看见“之”字形的道路,而那底下有些穿着制服的德国人,正平举着枪前进。当小伙子微笑着持枪出现时他们哇哇大叫起来,把武器对准了他。但小伙子早就已经看中他们中一个人胸前的金色扣子了,他瞄准了这扣子,开了火。

    传来了男人的尖叫,于是一阵阵的扫射或是零星的几枪呼啸着从他头顶上穿过,他早就队在路边地上的一堆石子儿后面,藏在一个死角里了。他还可以走动,因为石堆很长,可以在一个敌人始料不及的地方露出脑袋来,可以看见那些士兵的枪口在闪光,看见他们制服的灰色和光泽,还可以对准一枚军衔、一个柚章射击。然后再伏在地上,敏捷地爬到另一处开火。不一会儿,他听到自己身后有枪扫射起来,可这扫射都越过了他,击中了那些士兵,是同伴们赶来用冲锋枪支援他了。“亏得这小伙子用枪声叫醒我们。”他们说。

    而小伙子呢,被同伴们的枪火掩护着,瞄得更准了。突然,一颗子弹擦过他的脸颊。他转过身来,一个士兵来到了上方的路上。他跳进排水沟,躲起来。他听见那个士兵上不了子弹,把枪扔在了地上。于是小伙子猝然爬出来,朝那个正在逃跑的士兵射击,把一士兵的肩章打掉了。

    他跟着那个士兵。士兵时而消失在树林里,时而出现在射程之内。他击中了士兵头盔的帽顶,然后是皮带圈。这么追着,就追到了陌生的山谷里,那里听不见激战的喧嚣。突然间,士兵的眼前就不再是树林了,而是一片林中空地,而那小伙子就要从树林里出来了。在林中空地的中央,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士兵刚好来得及躲在石头后面。

    他有手榴弹,那小伙子是不能靠近他的,而只能枪射程范围内守着他。如果他能跳到旁边的灌木丛中就安全了,但是要穿过一段光秃秃的地。那小伙子能留在那里多长时间呢?他难道永远都会瞄准自己吗?士兵准备做个尝试:他把头盔顶在刺刀尖上,然后把头盔举过了石头顶部。一声枪响,头盔滚在了地上。

    士兵并没有灰心,还在等待机会。这时,一只乌急速穿过了天空,也许是一只戴胜。一声枪响,它掉下来了。士兵想到了一个主意:“如果他正专注于打鸟,那就不会在意我。他一开枪我就冲过去。”但也许最好还是先做个尝试。他拾起头盔,并把它盖在刺刀顶端时刻准备者。这次是两只鸟儿一起飞过,是肩尾沙锥。士兵对要把如此一个绝妙的机会浪费在尝试上感到惋惜不已,但也不敢贸然行动。小伙子翊一只沙锥开了一枪,于是士兵赶紧把头盔伸了出去,他听见枪响,看见头盔蹦向空中。现在士兵感到嘴里满是铅的味道。他发现,枪很快又响了一声,那两只沙锥中的另一只也落了下来。

    他不敢做出任何仓促的举动,在那块石头后,握着手榴弹,他还是安全的。为什么他不试一试把手榴弹扔到小伙子那边去呢?尽管小伙子也是藏着的。他背靠着地躺下来,攒足了助儿,把手榴弹给扔了出去。扔得不错,也许可以扔得更远。但当手榴弹就要走到抛物线的一率处时,又是一枪,它在空中炸开了。士兵把脸埋在地上,以防手榴弹碎片砸在自己身上。

    当他再抬起头来时,乌鸦来了。他上方的天空中,一只乌鸦缓缓地盘旋着。现在小伙子肯定得对它射击了。但那枪声却是迟迟没响,尽管他击中的那些鸟儿都比这只飞得高和快。最后,一声枪响,从最近的一棵松树上掉下一只松果。现在他打起了松果?他一枪一枪一枪地打下了松果,松果掉在地上时会“砰”的一声响,干巴巴的。

    每响一枪,士兵就看一眼乌鸦:掉下来没?没有,那黑鸟在他上方盘得越来越低。难道是那小伙子没看见这鸟吗?也许是这乌鸦就不存在,只是他的一个幻觉。也许谁要是快死了,就会看见各种鸟飞过,当着到乌鸦,就说明到时候了。那么,就得告诉那个总是在打松果的小伙子。于是士兵站了起来,用手指着那只黑鸟,用自己的语言大喊着:“那里,有只鸟鸭!”子弹打在他绣在制服上的那只展翅飞翔的老鹰的正中间。

    那只乌鸦打着圈儿徐徐降下。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的是偶然加入游击队的山里男孩追射一名逃跑的德国士兵的故事,“穿着制服的德国人"暗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B . 小说写小伙子击中德国士兵的肩章、帽顶、皮带圈,是为了说明小伙子的枪法并非百发百中,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C . 德国士兵逃到林中空地以后的处境多是通过这个士兵的心理活动来交代的,这为德国士兵最终的愚蠢行为做了有力的铺垫。 D . 小说以乌鸦"打着圈儿徐徐降下"结尾,意在暗示德国士兵的结局,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2. (2) 小说写德国士兵逃到林中空地后,为了安全逃离而做出多次尝试,请简要概括这些尝试并分别指出其结果。
    3. (3) "轻逸"是卡尔维诺美学思想的基础,他认为文学"是寻求轻松,是对生活重负的一种反作用"。这篇小说在哪些方面体现出了轻逡的气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 3. (2023高二下·合肥月考)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敌也。”子墨子言曰: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良然后带扶持然后起比期年朝有絮层之色是其放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昔者文王之治西土,若日若月,乍光于四方,于西土。不为大国侮小国,不为众庶侮鳏寡 , 不为暴势夺穑人黍稷狗飛。天屑临文王慈,是以老而无子者,有所得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有所杂于生人之间: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此文王之事,则吾今行兼矣。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选自《墨子·兼爱中》,有删改)

    文本二:

    子路为蒲宰,为水备,与民修沟活油。以民之劳烦苦也,人与之一箪食、一壶浆。

    孔子闻之,使子贡止之。子路忿不悦,往见孔子 , 曰:“也以暴而将至,恐有水灾,故与民修沟油以备之。而民多匮饿者,是以箪食壶浆而与之。夫子使赐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

    孔子曰:“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汝速已则可,不则汝之见罪必矣。”

    (选自《孔子家语·致思第八》,有删改)

    【注】①于:为“迁”之假借字。②群羊:母羊。③韦:熟牛皮。

    1. (1) 下列对文本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B .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C .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D .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2. (2) 下列对两则文本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墨子,第一个“子”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子”,第二个“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B . 晋文公,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任君主,春秋五霜之一,与齐框公并称“齐桓晋文”。 C . 鳏寡,老而无妻者谓之鳃,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泛指老弱孤苦的人。 D . 由,即仲由,字子路。"由"作为名,一般用于自称,而"子路"作为字,一般用于别人称呼仲由。
    3. (3) 下列对两则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探讨的重心在于如何落实“兼爱”,墨子强调了君王在“兼爱”落实上的榜样作用。 B . 在墨子看来,臣子对君王的效仿能够帮助君王纠正自身的错误,而臣子的不作为也会令君王为所欲为。 C . 在墨子看来,君王想让自己的国家富庶起来,就应引导人们"兼相爱,交相利"。 D . 子路在做蒲宰的时候,不仅率领民众提前修建沟渠,还主动发给修建沟渠的百姓每人一筐饭食、一壶汤水。
    4. (4) 把两则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②孔子闻之,使子贡止之。子路忿不悦,往见孔子。

    5. (5) 孔子为什么“使子贡止之”?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 4. (2023高二下·合肥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送裴别将之安西·

    高适

    绝域眇难跻,悠然信马蹄。风尘惊跋涉,摇落怒睽携。

    地出流沙外,天长甲子西。少年无不可,行矣莫凄凄。

    【注】睽携:聚散,离合。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紧扣题意,直陈安西位于渺远之地,路途艰险,难以到达,离愁别绪溢于言表。 B . “风尘”意指战乱,“惊”字突出了征程之险;“摇落”写出秋日萧瑟,烘托远离之苦。 C . 颈联写安西远在流沙之外,是对"绝域"渺远的照应,将送别愁绪表达得更为浓烈。 D . 这首诗真实再现安西边塞的自然景物,从中可窥见盛唐边塞诗雄浑悲壮的特点。
    2. (2)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 5. (2023高二下·合肥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李商隐有“朦胧、象征”的诗美追求,善用典故是其创作的一大特点,如《锦瑟》中“”两句就化用了“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
    2. (2)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点明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的句子是“”。
    3. (3) 高适《燕歌行》中“”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戍边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二下·合肥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1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节点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奋进的力量。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随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发表,明确了新时代青年人的历史责任,原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整体风貌

    忆往昔,在______的岁月,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青年学子举罕为裁,为民族大义奔走呼告:平均年龄仅28岁的共产党人,冒着枪林弹雨,齐聚南湖扃舟,共商救国救民良方;年轻的革命家,翻山渡水,南征北战,开辟民族解放新纪元……他们冲锋在前、担当有为的事迹________,奏响一曲曲悲壮奋进的青春之歌。

    看今朝,青年人生逢盛世,却拒绝“躺平”:扶贫攻坚战,有“只有前进,没有后退”的初心担当:航天控制室,有“北京明白”的铿锵自信;皑皑边疆,有“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热血奋勇;抗疫战斗,有“我是党员我先上”的____;天安门广场,有“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菩言……新时代的青年,用脚步大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书写一卷卷光辉壮丽的史诗。

    时代磨就青年,青年支撑盛世。蒂蒂学子既要继承发扬先辈们的崇高遗忠,更要焚骨继晷,奋发图强,担负起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3. (3) 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复兴中学将举行大型纪念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和下面的纪念图标,写一则活动宣传标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不超过40 字。

  • 7. (2023高二下·合肥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画中要有戏,百观才不。”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戏曲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因一个独立

    剧目叫"出",故这类年画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色形象及剧目情节。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描摹,(   )。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画面承袭传统故事年画,以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背景刻画写实,但人物都是戏装扮相,动作举止夸张如演戏;另一种则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物持马鞭搁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在各地的年画中,要属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而精彩,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戏出年画是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可使人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1. (1) 下列关于文中加点字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腻”属于形声字,“贰”表示其意义范畴。 B . 如果删去“被”字,不影响语意表达。 C . “角色”与“角逐”中的“角”读音不同。 D . “耳熟能详”可以用“耳濡目染”替代。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B . 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C . 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D . 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3. (3) 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钟华同学想在百度百科中创建"戏出年画"词条,请结合文段内容帮他列出该词条的四个必备要点。

      要求:①语言简练;②每个要点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下·合肥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汉语里有“容错”和“容错率”两个词语。容错:就是在系统控制下允许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情况。容错率:指允许错误出现的范围和概率。容错率越高,对效果的影响越小,容错率越低,对效果的影响越大。

    材料二:秦穆公重用败军之将孟明视,卫侯不因小节弃“干城之将”苟变,楚庄王“绝缨"护将得人心。同时,古人讲,"慈不掌兵""慈父无孝子"。《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责备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没有了以往“温良恭俭让”的态度。

    上述材料谈的是"容错"的话题,似乎都有道理,似乎又有矛盾。你认为怎样的做法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呢?请根据材料,从自身学习、生活感受的角度出发,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