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重点中2022-2023学年学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3-05-19 浏览次数:3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3高二下·杭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儒学的“表层”结构,指的便是孔门学说和自秦、汉以来的儒家政教体系、典章制度、伦理纲常、生活秩序、意识形态,等等。它表现为社会文化现象,基本是一种理性形态的价值结构或知识——权力系统。所谓“深层”结构,则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态度、思想定势、情感取向;它们并不能纯是理性的,而毋宁是一种包含着情绪、欲望,却与理性相交绕纠缠的复合物,基本上是以情——理为主干的感性形态的个体心理结构。这个所谓“情理结构”的复合物,是欲望、情感与理性处在某种结构的复杂关系中。它不只是由理性、理知去控制、主宰、引导、支配情欲,如希腊哲学所主张;而更重要的是所谓“理”中有“情”,“情”有“理”,即理性、理知与情感的交融、渗透、贯通、统一。我认为,这就是由儒学所建造的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不只是一种理论学说,而已成为某种实践的现实存在。

    这个所谓“深层结构”早已有之,即人们常讲的“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等,只是没有重视表、深层的复杂关系及结构罢了。当然,所谓“深层”“表层”的区分并不容易。这里只能大体点明一下。

    那么,什么是这个“深层结构”的基本特征呢?我以前论述过的“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仍然是很重要的两点。它们既是呈现于表层的文化特征,也是构成深层的心理特点。将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我近来常讲的“一个世界”的观念。这就是儒学以及中国文化所积淀而成的情理深层结构的主要特征,即不管意识到或没意识到、自觉或非自觉,这种“一个世界”观始终是作为基础的心理结构性的存在。儒学以此而与其他文化心理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相区分。自孔夫子开始,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文化并未否定神(上帝鬼神)的存在,只是认为不能论证它而把它存放在渗透理性的情感状态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儒学之所以既不是纯思辨的哲学推断,也不是纯情感的信仰态度;它之所以具有宗教性的道德功能,又有尊重经验的理性态度,都在于这种情理互渗交融的文化心理的建构。儒学不断发展着这种“一个世界”的基本观念,以此际人生为目标,不力求来世的幸福,不希冀纯灵的拯救。对相信菩萨、鬼神的平民百姓,那个神灵世界、上帝、鬼神也仍然是这个世界——人生的一个部分。它是为了这个世界、人生而存在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生活安宁、消灾祛病、求子祈福而烧香拜佛,请神卜卦。

    由于儒家的“一个世界”观,人们便重视人际关系、人世情感,感伤于生死无常,人生若寄,把生的意义寄托和归宿在人间,“于有限中寓无限”,“即入世而求超脱”。由于“一个世界”,人们更注意自强不息,韧性奋斗,“知其不可而为之”。由于“一个世界”,儒学赋予自然、宇宙以巨大的情感性的肯定色彩:“天地之大德曰生”,“天行健”,“厚德载物”……这种充满积极情感的“哲学”来支持人的生存,从而人才能与“天地参”,以共同构成“本体”。此即我所谓的“乐感文化”。由于“一个世界”,思维方式更重实际效用,轻遐思、玄思,重兼容并包,轻情感狂热,此即我所谓的“实用理性”。至于这个“一个世界”的来由,当然并非始自孔子,而是源远流长,可能与远古黄河流域自然环境优越,人对“天地”产生亲近、感恩、敬重而非恐惧、害怕从而疏离的基本情绪有关。

    由于是“一个世界”,便缺乏犹太——基督教所宣讲的“怕”,缺乏无限追求的浮士德精神。也由于“一个世界”,中国产生了牢固的“伦理、政治、宗教三合一”的政教体制和文化传统;“天人合一”成了公私合一,很难出现真正的个性和个体。总之,于“一个世界”的情理结构使情感与理知没有清楚划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混为一体,也就开不出现代的科学与民主。

    (节选自李泽厚《初拟儒学深层结构说》,有删改)

    1. (1) 下列对儒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学不仅是一种理论学说,还是一种作为某种实践的现实存在。 B . 由于存在情理互渗的文化心理建构,儒学兼具道德功能与理性态度。 C . 儒学以此际人生为目标,不希冀纯灵的拯救,却并不否定上帝鬼神的存在。 D . 儒学的来由与远古黄河流域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对“天地”的亲近感有关。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主要论述了儒学具有“表层”与“深层”两种结构及“深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B . 理性的“表层”与感性的“深层”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儒学“情理结构”的复合态。 C . “实用理性”源于“一个世界”观,强调韧性奋斗,注重涵养人性、寻求理性人生。 D . 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开不出科学与民主,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个世界”的情理结构。
    3. (3) 下列名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一个世界”观点的一项是(      )
      A .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 B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 C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D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
    4. (4)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请从“乐感文化”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 (2023高二下·杭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 , 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 , 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德斯通——格林比货行的一名小童工了。

    谋德斯通——格林比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修士区。那地方经过后来的改建已经变了样。当年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就是这家货行。街道弯弯曲曲直达河边,尽头处有几级台阶,供人们上船下船之用,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也已腐朽;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凡此种种,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它们全都出现在我的眼前,就跟当年那倒霉的日子里,我颤抖的手被昆宁先生握着,第一次置身其间时见到的完全一样。

    (节选自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在高等动物里,素芭还有一个同伴,但人们很难描述素芭与他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会说话,而素芭是位哑女,他们的话语不会毫无差别的。

    他就是古赛家里的小儿子,名叫帕勒达帕。男孩十分懒散,他的父母经过多少次费尽心血的努力,不见成效,就放弃指望他能对改善家境做些什么。然而,懒人也有占便宜的地方,家人厌嫌他,他却通常成为讨外人喜欢的角色,因为他不做任何事,没有任何牵挂,就成为人们的公共财产了。正如城里需要一座半座与家庭没有任何瓜葛的独立的公共花园,供游人休憩;乡村也十分需要两三个闲散的公共人物,在活动事务、娱乐消遣等方面缺少人手时,他可以马上到那儿凑个份,帮个忙。

    帕勒达帕酷爱垂竿钓鱼,他的大部分光阴都耗费在这上面。每天下午,他坐在河岸边,沉浸于钓鱼这类事中,他因此经常与素芭在河岸边相见。不管什么事,若有个同伴参与,帕勒达帕总感到十分高兴;尤其在钓鱼时刻,有一位不会说话的同伴,那是再好不过的。帕勒达帕通过日常接触,了解素芭的禀性,十分尊敬她。这样,大家通常叫她为“素芭”,而帕勒达帕掺入了几许爱的成分,亲热地称呼她为“素”。

    素芭惯常坐在一棵合欢树底下,帕勒达帕坐在她近旁的地上,往河里投抛渔钓,专注地盯着,留心着河面动静。素芭每天为帕勒达帕带来一个槟榔包,并亲手把它调弄好。然后,她久久坐在河边凝视着。兴许素芭心里想做些什么,帮帕勒达帕一把,或者在他事务里助上一臂之力。她心里总想让他明白,她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一个毫无用处的废物,但这里真的没有什么可分配给她做的。于是,她从内心祈求造物主赐予她非凡的力量,她借此一念咒语,就会出现奇迹,让帕勒达帕一看到就会惊呼起来:“哎哟!素有这么大的本领!我真的没有想到,小看了你!”

    请你们设想一下,倘若素芭是位水神公主,渐渐地浮出水面,把蛇王额上的宝石置放在岸埠上,让帕勒达帕放弃自己那个低贱的工作,拿着宝石,潜沉到水底。他在那里将看到,水晶宫里的金床上,一位公主端端正正坐着!他会惊喜地说:“哎哟,这位坐在金床上的人,不是巴尼康托家的那位哑女吧!是素!我的素!今天,金碧辉煌的静谧的水晶宫里的唯一公主,正端坐在这里!”——那难道是海市蜃楼吗?难道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吗?其实,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然而,素却没有诞生在设有臣民的水晶宫的王朝里,而降生在巴尼康托一位庶民家里,所以她今朝无法施展魔术,让古赛家里的孩子帕勒达帕感到惊奇。

    素芭的年龄越来越大了。她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对自我的感受日益觉醒。仿佛在月圆之夜,一种崭新的大海般的无法描述的意识力量,充盈着她的心灵。现在,她仿佛瞥见了自己,正思考着自己,询问着自己,但没有任何答案。

    一天,月圆的深夜,素芭缓缓地打开自己闺房的窗户,惶恐地探出头,朝外窥望。她似乎感到,月圆时节的大自然,像她一样孤寂地坐在熟睡的大地上,觉醒着。她也仿佛全身充盈着青春的欢乐、激情和忧伤情愫,抵达那无限孤寂的边缘,甚至超越了那边缘。

    现在,父母为操办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夫妻俩反复商议着这件心事,最终巴尼康托离开村子,去了异乡多日。

    一天,他终于回来了,对妻子说:“走吧,我们一块去加尔各答。”

    家里开始着手赴加尔各答的准备事宜。素芭的整个心宛如被浓雾笼罩的清晨,浸没于泪水里。这些日子,她像是一头无言的牲畜,怀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恐惧心理,紧紧尾随着父母;她睁大了自己的黑眼睛,目不转睛地死盯着他们,好像企图探听到一些消息似的,但父母没有作任何开导,没有作任何安慰。总之,什么也没有对她说。

    这期间,一天下午时分,在河岸边,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说罢,他又凝视水面。

    素芭犹同中了箭的牝鹿一般,怀着令人怜悯的目光望着猎人,仿佛在怨恨地唠叨个没完:“我什么地方得罪了你?”素芭就这样直盯盯地望着帕勒达帕。那天,她没有坐在合树底下。

    (节选自泰戈尔《素芭》,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画线句两次提到没有人出来说句话,一次用“他”,一次用“我”;前若站在客观立场,后者站在个人立场,共同表达了自己遭人遗弃、成为童工的痛苦。 B . 甲文写“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就跟……第一次置身其间时见到的完全一样”,既强调了记忆的真实,也反映出当年的不幸经历给“我”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C . 乙文第一段“他们的话语不会毫无差别的”语含双关,既指一个正常人和一个哑巴的语言有差别,也指素芭和帕勒达帕的心灵语言有差别。 D . 帕勒达帕虽懒散,却“讨外人喜欢”,且能主动陪伴孤独的素芭;可他的家人却只在意“他能对改善家境做些什么”,表现出自私、功利的特点。
    2. (2) 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从外到内详细描写了货行破败污秽的环境,这一方面反映了那段生活给“我”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另一方面也侧面表现了继父的冷血、无情。 B . 乙文用“公共财产”“公共花园”比喻“公共人物”帕勒达帕,既刻画了男孩讨外人喜欢的特点,也以“公共”二字暗示了他对素芭的情感特点。 C . 乙文“请你们设想一下”这段文字,讲述者替素芭说出她对庶民身份的不甘、怨愤以及对爱情的向往;还将读者拉入文中,请读者一起设想、评说。 D . 素芭“朝外窥望”时的“惶恐”同时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惶恐,她自我感受的觉醒和父母对她个人感受的无视形成对照,暗示了其婚姻悲剧的必然性。
    3. (3) 从小说内容出发,谈谈你对素芭和帕勒达帕的友谊的理解。
    4. (4) 甲、乙两文中,不同的故事讲述者对小说内容的呈现有怎样的影响。
二、文言文阅读
  • 3. (2023高二下·杭州期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晋文公亡时,陶叔狐从。文公反国,行三赏而不及陶叔狐。陶叔狐见咎犯曰:“吾从君而亡,十有三年,颜色黎黑,手足胼胝。今君反国,行三赏而不及我也,意者君忘我与?我有大故与?子试为我言之君!”咎犯言之文公,文公曰:“嘻,我岂忘是子哉?夫高明至贤,德行全诚,耽我以道,说我以仁,暴浣我行,昭明我名。使我为成人者,吾以为上赏。防我以礼,速我以谊,蕃援我,使我不得为非者,数引我而请于贤人之门,吾以为次赏。夫勇壮强御,难在前则居前,难在后则居后,免我于患难之中者,吾又以为之次,且子独不闻乎?死人者,不如存人之身;亡人者,不如存人之国。三行赏之后,而劳苦之士次之。夫劳苦之士,是子固为首矣!吾岂敢忘子哉?”周内史叔兴闻之曰:“文公其霸乎!昔圣王先德而后力,文公其当之矣!《诗》云:‘率礼不越’,此之谓也。”

    文本二: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曰: 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臣相与以市道接君悬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 逮臣有不测之功,则主加之以重赏;如主有超异之恩,则臣必死以复之。孔子曰:“北方有兽,其名曰蟨,前足鼠,后足兔。是兽也,甚矣!其爱蛩蛩巨虚也!食得甘草,必啮以遗蛩蛩巨虚,蛩蛩巨虚见人将来,必负蟨以走。蟨非性之爱蛩蛩巨虚也,为其足之故也,二兽者,亦非性之爱蟨也,为其得甘草而遗之故也。夫禽兽昆虫,犹知比假而相有报也,况于士君子之欲兴名利于天下者乎?夫臣不复君之恩,而苟营其私门,祸之原也;君不能报臣之功而惮行赏者,亦乱之基也。夫祸乱之原基,由不报恩生矣。”

    (节选自《说苑·复恩》)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臣相与以市道/接君悬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 B . 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臣相与/以市道接/君悬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 C . 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臣相与/以市道接/君悬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 D . 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臣相与以市道/接君悬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暴浣,本义是曝晒洗涤,此处是用以形容个体去除恶性,改变品行的过程。 B . 成人,文中指完人,是德才兼备的人的意思,现在则用来指成年的人。 C . 内史是职官名,西周始置,主要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 D . “为其假足之故也”的“假”指借助,与《劝学》“善假于物也”的“假”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叔狐向咎犯诉说自己有功却不得赏赐的委屈,并希望他替自己向晋文公诉说,晋文公认为自己并未忘记陶叔狐,只是还未进行封赏。 B . 晋文公十分看重德行,他认为那些道德品行完备、能用仁道来劝说他、用礼义来约束他、护卫辅助自己的人应该得到最高奖赏。 C . 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定有志同道合之士与他相伴相随,文章借此语引出施德者和受恩者所应有的行为。 D . 孔子笔下的异兽蟨十分爱护蛩蛩、巨虚,但这并非是出于本性的喜爱,而是相互利用,借此说明打算扬名立万的士君子应懂得报恩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逮臣有不测之功,则主加之以重赏;如主有超异之恩,则臣必死以复之。

      ②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5. (5) “报恩”思想是封建伦理中至关重要的内容,请结合文本,评价齐桓公的行为。
三、诗歌鉴赏
  • 4. (2023高二下·杭州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宋]辛弃疾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蝨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则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注释】①蝨:侧身;置身。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起句开门见山,直抒胸怀,表现词人高远志向和宽宏气度,从而引出“梦登天”之举。 B . 词人梦中首先来到月宫,他抚摸洁白的月亮,陶醉在神奇迷离的幻境之中而忘却时间。 C . “青山赤壁”代指李白和苏轼,我梦中遇到两位诗人,于是约二人至高寒的天宇痛饮美酒。 D . 全词以梦幻的形式表现诗人理想,充满瑰丽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显现浪漫主义色彩。
    2. (2) 叶嘉莹评价辛词“善于形象地表达情感”,请结合下阕进行分析。
四、默写
  • 5. (2023高二下·杭州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颜渊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同时指出做到此点的结果是“”。
    2. (2) 《大学之道》中,表明获得知识和推究事物原理之间关系的两句话是“”和“”。
    3. (3) 《春江花月夜》中,诗人用“”两句描写思妇想赶走恼人月色而月不肯离去的情态,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4. (4) 《将进酒》中,诗人放言“”,表明富贵生活不如长醉一场,实是隐愤激于酒意,寓真意于狂言。
五、语言表达
  • 6. (2023高二下·杭州期中) 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们先用皮筋将布料捆(zā),再放入经天然色素萃取的染液中不断揉搓、(piǎo)染,打开时,布料上就呈现出层次丰富的色晕,那是自然和智慧的结晶!(致手艺人) B . “在你高峰的时候,我们为你喝彩;在你低谷的时候,我们会陪你共度难关!愿你万事顺(suì),期待你的回归!你就是那颗冉冉(ránrán)升起的新星!加油!”(致受伤队员) C . 顶着滚烫的烈日,迎着(lǐng)冽的寒风,他们在水泥基里(qì)进自己的汗水,在艰难的日子里互相慰籍,相濡以沫,和这个城市一同拔节、奋进!(致建筑工人) D . 无论是面对来势汹汹的入侵者还是熙熙嚷嚷的俗世,他们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慎思笃行,坚守文化的阵地,挺直中国人的腰(gǎn)和(jǐ)梁!(致西南联大师生)
  • 7. (2023高二下·杭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5000年来,华夏大地_______,中华文明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代表的良渚文化是最重要的源头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良渚文化以庞大的都市中心和广阔的政治疆土为特色,其发达的水利技术、制玉技术、犁耕技术,是_______于天下的,在同时期,这些技术代表了最高水准。

    文化是一颗大树,它深扎土壤,沐浴阳光,也经历风霜,最终枝繁叶茂;文化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穿行峡谷,途经平原,滋养出沃野。每一种文化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谋划。良渚文化如何更有尊严、更加光彩地“活”下去?这既需要_______,更需要创新开拓。 良渚古城遗址可堪称中华史前文明的圣地,杭州将用崇尚科学精神、运用现代科技,推进良渚古城遗址保护。 杭州,让古老的良诸文化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苍狗白云  独创  薪火相传  经久不息 B . 沧海桑田  独创  弦歌不辍  历久弥新 C . 沧海桑田  独步  薪火相传  历久弥新 D . 苍狗白云  独步  弦歌不辍  经久不息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良渚古城遗址可堪称中华史前文明的圣地,杭州将用科学精神、现代科技,推进良渚古城遗址保护 B . 良渚古城遗址堪称中华史前文明的圣地,杭州将用科学精神、现代科技,推进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工作 C . 良渚古城遗址堪称中华史前文明的圣地,杭州将崇尚科学精神,运用现代科技,推进良渚古城遗址保护 D . 良渚古城遗址可堪称中华史前文明的圣地,杭州将崇尚科学精神,运用现代科技,推进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工作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8. (2023高二下·杭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底的牡蛎礁具有过滤海水、为大量生命提供栖息地等生态功能,但在过去200年里,世界上大部分牡蛎礁遭到破坏。如今,研究人员揭示了一个奇妙的现象——牡蛎幼虫会顺着虾的声音游动 , 这或许有助于重建牡蛎礁。

    牡蛎的幼虫会随着水流漂流,并利用毛发状的纤毛游动,寻找坚硬的附着表面——理想情况下是一片繁荣的牡蛎礁,由其他牡蛎的壳堆积组成——作为它们的栖息地,并在那里度过余生。    ①     , 这些幼虫就会漫无目的地漂浮在海底,只有少数幼虫能存活。自然保护科学家曾试图通过投放石灰岩巨石构建新的礁体,以便使幼虫附着在上面,但大多数幼虫仍迷失在大海中。

    以前的研究表明,其他海洋生物可利用健康生态系统发出的声音导航,随着珊瑚礁变得沉寂,船只噪音成为主要的海洋音景,那些健康生态系统所发出的声音也变得越罕见。通常认为有了感知声音的器官,才能听到声音。然而奇怪的是,牡蛎幼虫是没有耳朵的,    ②     , 因此科学家就想知道其幼虫是否能跟踪虾的噼啪声。在一项实验中,科学家发现它们会顺着录制好的虾的声音游去,并栖居在附近的坚硬表面上。不过,如果没有播放那些声音,或者有船只噪音的干扰,幼虫就很难找到附着表面并栖居下来。科学家表示,相比派遣潜水员运送牡蛎幼虫到合适的礁体,    ③     , 是一种成本低廉且非劳动密集型的替代方案。

    1. (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线句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迈入鹤琴书苑高大的门厅,乘坐电梯,就可到四楼的知识宝库——达夫图书馆。 B . 我们远远地看着这座荒凉颓圮的大寺院——很少有人知道它曾是香火最旺的皇家寺庙。 C . 他坚持每天阅读,希望以此使孩子也能坚持读书——不管事务多么繁忙。 D . 给娃报很多兴趣班,让他做难题,逼他读大量英语书——这些是“鸡娃”式教育的做法。
    2. (2) 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9. (2023高二下·杭州期中)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贸易复苏尚不稳定,货物贸易势头明显减弱。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享有“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美誉的第132届广交会在云端开幕。据主办方透露,本届广交会进一步放开参展企业的申请以助力企业纾困,截至目前,参展出口企业逾3.5万家,比上届增长约40%。其中,品牌企业2094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华老字号等称号的企业超过3700家;进口展参展企业400多家,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六、作文
  • 10. (2023高二下·杭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弯道超车”“直道超车”是赛车运动中的术语,“弯道超车”指把握时机在弯道超越对方,“直道超车”则是用绝对速度在直道超过对手。在两车速度相当的情况下,直道很难超车,所以采用“弯道超车”这种方式;在大多数比赛中,直道超车现象其实比弯道超车普遍。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各式各样的“弯道超车”和“直道超车”。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报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