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4月高考前冲刺训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5-19 浏览次数:45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杭州祝家桥遗址入选2022年度浙江考古十大发现之一。遗址内清理不同时期的各类遗迹共350余处,包括房址、红烧土面、墓葬、水井、灶、灰坑、灰沟,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少部分玉石器、铜铁器等,收集标本2800余件。据此可知,该遗址(    )
    A . 反映母系氏族公社生活 B . 属于较大规模聚落遗址 C . 提供研究原始渔猎资料 D . 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 2. (2023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千耦其耘”的劳动场面逐渐减少,一家一户的小农户个体经营生产成为可能。推动农业家庭劳作方式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①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②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③变革国家上层建筑    ④农民参与坞堡生产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3. (2023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据史书记载:“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域数万人,至祁连山。其明年,浑邪王率其民降汉,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据此判断,汉朝政府(   )
    A . 所遣“骠骑”是指卫青 B . 向西域移民屯田 C . 彻底解决匈奴侵扰边境 D . 基本控制河西走廊
  • 4. (2023高三下·杭州月考) 古代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下列有关唐代商路及其文化交流成果的 说法正确的是(   )
    A . 开辟通往印度洋的商路 B . 玻璃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 C . 瓷器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D . 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地区
  • 5. (2023高三下·杭州月考) 中国古代某一项赋役制度改革,将全国各省之丁役银原额,平均分摊到各该省之诸州县的田赋银里,按照每田赋一两均摊丁役银若干计算,然后一起“输纳征解”。这项措施是(   )
    A . 租庸调制 B . 两税法 C . 一条鞭法 D . 摊丁入亩
  • 6. (2023高三下·杭州月考) 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下图中①②③④处朝代对应 正确的是(   )

    A . ①汉朝②唐朝③元朝④清朝 B . ①秦朝②唐朝③元朝④清朝 C . ①汉朝②隋朝③宋朝④明朝 D . ①秦朝②唐朝③宋朝④明朝
  • 7. (2023·浙江模拟) 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这表明大众传媒(    )
    A . 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 B . 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研究的理论阵地 C . 促使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传播 D . 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 8. (2023·浙江模拟) 下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创作的中国画《一辈子第一回》,该画描绘了一位老妇人有生之年第一回拿到选民证时的激动心情。该作品旨在说明当时(    )

    A .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初创 B .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C . 广大农村妇女地位的提高 D .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
  • 9. (2023·浙江模拟) 下图所示为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批注版)第一条。据此可知,新中国婚姻法第一条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妇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封建婚姻制度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包办强迫。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妇的婚姻……

    ①注重群众普法教育    ②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③彰显反封建民主精神    ④体现保护弱势群体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0. (2023·浙江模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海关工作会议和全国人大均要求对明显过高的税率做局部调整,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随后各地海关开始改革管理体制,恢复海关征税和海关统计。据此可知海关关税改革(    )
    A . 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B . 适应了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 C . 为保护国内的生产行业而施行 D . 初步统一.了全国的关税制度
  • 11. (2023高一下·洮南月考) 王旭东在《先秦史研究》中写道:“在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古希腊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以及基于这种差异性的物产种类的多样性,使得从事不同生产经营的各原始部落之间,很早就发展起频繁的商品交换。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又促进了社会分化,并最终迅速地‘炸毁’了血缘纽带。奴隶制国家采取以契约性的互补关系为纽带的古典民主政治制度,作为综合多种利益与整合政治秩序的制度手段。”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 商品经济导致西方奴隶制国家产生 B . 商品经济导致西方越过血缘政治 C . 地理环境产生了古典民主政治制度 D . 地理环境影响区域性文明的形成
  • 12. (2023·浙南模拟) 公元前4世纪,一位国王在短短10年的时间里,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为了有效地统治幅员辽阔、种类繁多、语言和文化各异的东方地区,他制定了一系列东方政策。他承袭了东方传统,也极力打扮成东方皇帝的样子。他是(    )
    A . 汉谟拉比 B . 亚历山大 C . 屋大维 D . 查士丁尼
  •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开始于沙漠中的一个宗教,在短短一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到750年,它统治了从比利牛斯山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国边境的广大地区。”材料中所说的“帝国”和“宗教”是(    )
    A . 罗马帝国、基督教 B . 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 C . 拜占庭帝国、东正教 D . 基辅罗斯帝国、东正教
  • 14. (2023·浙南一模) 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原本是世界边缘的城市,但到了16世纪中期,成为欧洲国际贸易的中心。据当时一位威尼斯大使记载,安特卫普每年的贸易额是威尼斯的二十余倍。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商业机构,如证券交易所、航运保险公司等,最初都是在安特卫普发展起来的。导致安特卫普在16世纪超越威尼斯的外部困素是(   )
    A . 尼德兰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B . 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C . 最早走上对外殖民掠夺的道路 D . 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
  • 15. 18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开国者们重视引入“旧大陆”的植物品种,以便重塑北美大陆的植物分布,最终达到改善美国农业经营模式,实现自给自足的目的。下列项中,属于其引入的植物有(    )
    A . 橄榄、大麦 B . 葡萄、南瓜 C . 水稻、玉米 D . 甘蔗、辣椒
  • 16. 二战后,为了解决战争遗留的难民问题,1947年联合国成立了“国际难民组织”。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负责实施各项难民援助方案。1951年和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成为国际社会处理难民问题的法律依据。这反映了(    )
    A . 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的恶化 B . 难民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C . 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 D . 世界和平受到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
  • 17. 1986年,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把资金重点投向提供新技术设备的机械制造部门,用这些新的设备来扩大生产以加速经济增长,并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据此可知,该政策(    )
    A .   突破了苏联传统经济模式 B .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 C . 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D .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 18. 钱穆先生曾说:“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当时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长有发展。门第在当时历史进程中,可谓已尽其一分之功绩。”据此可知(    )
    A . 门第观念培育有利于历史文化进步 B . 士族门第发展与文化演进相互推进 C . 世家大族家庭教育是文化传承关键 D . 士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推动文化发展
  • 19. 下图为2000—2008年我国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对外贸易及占工业制成品比重。这反映了我国(    )

    A . 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B . 引领新科技革命潮流 C . 基础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D . 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 20. 畜牧业的起源具有地域性,骆马被人类驯化始于下图中的(    )

    A . B . C . D .
  • 21. 在中古时期,西欧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6—7世纪,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在修道院;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建立“教皇国”,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 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社会的一切权力 B . 中古时期西欧政治的黑暗和腐朽 C . 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特殊地位 D . 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 22. 观察下表,这一变化(    )

    1950—1972各国黄金储备比重变化表

    1950年

    1971年

    1972年

    美国

    31.2%

    9.7%

    7.6%

    西欧共同体各国

    26.5%

    30%

    29.6%

    日本

    3.2%

    12.4%

    12.3%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A . 提升了欧元的货币地位 B . 加速了原有货币体系的解体 C . 缓和了美欧的贸易竞争 D . 导致了美国霸权地位的丧失
  • 23. 1980年至2016年,欧美国家前1%的富有群体收入增长约200%;新兴国家劳动者收入增长约100%,与此同时,欧美国家后90%的群体平均收入只增长了50%。劳动回报率不足给发达国家“沉默的大多数”带来了不平等感,这些中产和底层劳动者对经济一体化的态度逐渐演变成政治上的本国优先主义。对此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
    A .   南北国家贫富分化状况不断加剧 B . 世界经济一体化明显违背平等原则 C . 经济全球化趋势正面临严峻挑战 D . 各国积极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 24. 1961年,苏联实现首次载人宇宙航行后,肯尼迪政府计划美国在10年内实现登月,并为载人航天计划补充拨款5亿美元。在此后的10多年间催生了液体燃料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等一大批高新科技产业群体,并衍生出了数千项应用技术成果。这说明,当时(    )
    A . 冷战对抗推动了科技进步 B . 美苏主导重构世界秩序 C . 美国成为新科技革命中心 D . 军事技术民用化水平高
  • 25.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入20世纪后发生的第一件大事,它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各种经济政治矛盾极端尖锐的产物,又深刻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引起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巨大变动。同时,一战发生在十月革命前,结束于十月革命后,它与十月革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场战争几乎涉及世界所有国家,因为它与战后东西方爆发的世界革命高潮有着直接的连接。由此可见,研究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
    A . 应从全球角度辩证分析其影响 B . 应考察历史纵向与横向的发展 C . 首先须梳理事件发展的全过程 D . 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演变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1926年写道:“使欧洲浸入血泊中的那场战争已经……在这片远离我们的土地上唤醒了独立的感情。在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无论是人还是思想、还是亚洲本身都在变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两个获得胜利的大国越来越猜疑对方的意图。西方世界的领导权从此就从英国和法国转移到了美国。在东欧,斯大林领导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一架发动机,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改造世界。两个超级大国必须找出一种方式来和平地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否则就会把整个世界投入核战争,使双方都化为灰烬。

    ——[美]菲利普·J·阿德勒等《世界文明史(第四版)》

    1. (1) 概括材料一的主旨,结合所学,以中国和印度为例,简述“过去几年里”亚洲“变化”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两个超级大国找到“和平地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的方式,并说明这种“方式”对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乾隆、嘉庆年间,汉口居民“不事田业,唯贸易是视”,因此有了汉口“商船四集,货物繁华”的景象。人们开始图谋生财之路,寻常百姓也开始弃本逐末,追求利益。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武汉开埠,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人群聚集在武汉地区。汉口的许多居民区,出现了“个里衾嬉咸水妹,人人都学广东腔”、“十家八九是苏扬,更有长沙与益阳”的状况。近代汉口,“富商大贾拥巨货,享厚利,不知黜浮崇俭”。王葆心在《再续汉口丛谈》中提到:“大凡风俗之侈奢,舟车衣冠之辐辏,最与地方商旅有关”。人们对服饰、饮食、住宅都十分追求讲究。汉口水陆珍奇“靡不备”,“不但侨宦富商为然,中产之家勉强徇俗,惟务外饰,内鲜积藏”。汉口人举行婚礼,场面浩大且多繁文缛节。逢年过节,妇女们可以与男性一同游戏娱乐:“报导春回赌禁开,家家麻雀响楼台。上场不管男和女,一共几天抹得来”,青年妇女可以落落大方地抛头露面,毫不避讳;“大方全不避生人,茗碗烟筒笑语亲。几句寒暄通套话,舌尖透出十分春”,真可谓“闺阁言谈,胜于男子”。

    ——摘编自袁北星《近代武汉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的变迁》

    材料二:

    时间

    重要事件

    1984年

    市政府提出了以交通和流通为两翼超飞带动整个武汉经济发展的战略,为解决资金来源,城市建设者在国内首次实行市政设施有偿使用,多渠道筹措资金。这是城建部门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92—2000年

    城市建设者扬起了第二轮改革开放的风帆,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提出并实践“负债建设”思路,采取项目融资、股权融资、基础设施经营权转让等方式招商引资。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大力推进和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等资金筹措方式,推行投融资改革、住房制度改率,完善规范房地产市场和建筑市场

    “十五”计划期间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完成基建投资323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6倍。武汉的城市交通变活了,楼房变高了,设施变多了,地上变绿了,江滩变美了

    未来

    “两江交汇,百湖环绕”,在来来的城市建设发展中,城市建设者将大作“水文章”;“九省通衢,穿越时空”,武汉将成为全国铁水公空综合交通枢纽,发挥中国中部经济中心的强大聚敛与辐射作用

    ——摘编自成建国等《巨变——武汉市城市建设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实》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武汉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城市建设巨变的原因。
  • 28.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令文书有《秦律十八种》:《田律》、《工律》、《徭律》、《法律问答》、《军爵律》等。人民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在秦律中规定下来。其中《秦律·金布律》有载,“有买及卖也,各婴(挂)其贾(价);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受钱必辄入其钱缶后(陶制容钱器)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罚)一甲”。《法律问答》记载:“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在秦律中规定了对轻微小罪也处很重的刑罚,这与商鞅、韩非等法家认为只有用重刑才能杜绝犯罪的主张一脉相承。

    ——《云梦秦简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传统法律的转型。龚自珍从自救的角度对清朝的律例与司法制度展开了批判。在魏源的《A》,不单是介绍了世界史地知识,也涉及对西方法律制度的评价。1905年,清政府以西方资产阶级法典为立法模式,大规模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开始法典编纂工作。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颁布了《B》,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摘编[日本]石田琢智《中日法律的近代转型的比较分析》

    材料三: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法治和德治作为两种重要的治理工具,其作用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从而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让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能够共享社会治理的重要成果。

    ——骆斌《社会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对商品买卖的法律规定,概括秦朝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
    2. (2) 请完成材料二中A和B处的空缺部分。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法律转型的积极影响。
    3. (3)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不断进步,其中宪法的发展是重要表现。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宪法内容修订为例,说明我国的法治建设的进步历程。②“德治”作为“法治”的补充,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列举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德治”主张。
  • 29. 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禅宗直截简明,颇与武士的性格相合,它提供武士信佛即可得救的观点。宋明理学号称正宗,实际上和禅宗是一脉相通的。幕府为了组织一个军事专制的帝国,就需要在相应的经济关系之上,另有一种统治的力量,这就是适应封建社会要求的武力和文化。当时享受特权的武士贵族代表着武力,而朱子学则是维护这种封建身份制度的文化力量。德川初期,幕府提倡朱子学,它成了正统官学。至于古学派和朱子学派的论争,则是代表地主阶级主张王政复古与代表拥护幕府思想间的斗争。从朱熹的哲学思想出发,日本朱子学有走向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派,如海南朱子学派和水户学派,也有走向气一元论接近唯物主义派如京都朱子学派、海西朱子学派和大阪朱子学派。

    ——摘编自李甦平《试论宋明理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其演变》

    材料二: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专制主义态度排斥一切外来文化,视汉语之外的外国语言文字为“夷语”,而学习“夷语”即“非王之道”,显示出很强的鄙夷色彩及排外心理。清末鸦片战争以后,惨遭战争之痛的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19世纪60年代,在与西方列强的频繁交涉中,清政府苦于“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不得不痛下决心仿照清初俄罗斯文馆教习之例开设外语学校。

    ——宁建花等《从“西语”到“西学”》

    材料三:传统中华文化共同体近代以来的深刻裂变,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开始的。在作为《青年杂志》发刊词的《敬告青年》中,陈独秀高调揭示新文化六大纲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大纲领,无一不是以近代西方为坐标;无一不是将近代西方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泛滥、工业文明的确立而产生的部分观念与制度,视为中国必须原封不动照样复制的目标模式。

    ——姜义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百年裂变与重建》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朱熹学说在日本传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在日本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开设外语学校的思想文化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化共同体”在近代裂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述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