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商朝青铜器作坊使用规范
②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③西周时期“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④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进出境运输工具
第三章:进出境货物
第四章:进出境物品
第五章:关税
第六章:海关事务担保
第七章:执法监督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
①英法海底隧道开通
②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艇万吨级远洋货轮下水
③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④活塞式螺旋桨飞机为喷气式飞机所代替
律法 | 涉及内容 |
《工人程》 | 各种手工业工人的劳动定额以及折算方法 |
《金布律》 | 货币管理、布帛买卖、市场管理、民间运输和记账等 |
《司空律》 | 服劳役者农忙季节放假20天回家务农 |
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②基层治理体系化
③经济生活的规范化 ④刑罚施行的严苛
①对工业化建设的追求 ②促使铁路管理现代化
③沿海工业内迁的需要 ④国家安全的现实考量
材料一:禅宗直极简明,颇与武士的性格相合,它提供武士信佛即可得救的观点。宋明理学号称正宗,实际上和禅宗是一脉相通的。幕府为了组织一个军事专制的帝国,就需要在相应的经济关系之上,另有一种统治的力量,这就是适应封速社会要求的武力和文化。当时享有特权的武士贵族代表着武力,而朱子学则是维护这种封建身份制度的文化力量。德川初期,幕府提倡朱子学,它成了正统官学。至于古学派和朱子学派的论争,则是代表地主阶级主张王政复古与代表拥护幕府思想间的斗争。从朱真的哲学思想出发,日本朱子学有走向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派,如海南朱子学派和水户学派,也有走向气一元论接近唯物主义派,如京都朱子学派、海西朱子学派和大阪朱子学派。
——摘编自李甦平《试论宋明理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其演变》
材料二: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专制主义态度排斥一切外来文化,视汉语之外的外国语言文字为“夷语”,而学习“夷语”即“非王之道”,显示出很强的鄙夷色彩及排外心理。清末鸦片战争以后,惨遭战争之痛的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19世纪60年代,在与西方列强的频繁交涉中,清政府苦于“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不得不痛下决心“仿照俄罗斯文馆教习之例”开设外语学校。
——摘编自宁建花等《从“西语”到“西学”》
材料三:传统中华文化共同体在近代以来的深刻裂变,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开始的。在作为《青年杂志》发刊词的《敬告青年》中,陈独秀高调揭示新文化六大纲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大纲领,无一不是以近代西方为坐标;无一不是将近代西方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泛滥、工业文明的确立而产生的部分观念与制度,视为中国必须原封不动照样复制的目标模式。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百年裂变与重建》
材料一:宣大山西总督尚书王崇古等上疏奏称:“(俺答汗)复约其弟侄并各部落,誓永不犯边,又非如昔之拥兵压境,挟我边臣而坐索也!且闻虏欲图瓦剌,蚕食西番,虑我军议其后,故坚意内附以自固,其情可信。……若允虏封贡,各边有数年之安,则可乘时修备。虏设背盟,而以蓄养数年之财力从事战守,不犹愈于终岁驰鹫,自救不暇者哉!臣等又历稽国朝,北虏旧有通贡之例,如正统初年,也先以克减马价而称兵。夷虏封王亦有太平、贤义、安乐及哈密忠顺王故事。故臣等……以为许封贡使。”
——摘编自赵文《明朝后期对蒙古策略研究》
材料二:18世纪的思想家认为,王朝国家看似统一,实则离心离德、四分五裂,人民根本没有爱国心。民族国家是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约定组成的共同体,是人们摆脱自然状态趋向于过社会生活的一种倾向所联结而成的。这样,在这个新型的民族国家之中排斥了个人专制的存在。构成这个民族国家基础的不同王权和许多不平等阶级,是具有相同权利的独立公民,人民主权成为这个新型国家的中心。正如“人权宣言”所庄严宣告的那样,“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平等的“。也正像西耶斯所说:“第三等级就是民族,就是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三:进入20世纪90年代,原本已存在的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把民族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为此,党中央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涵盖了所有的民族地区。正是在党的指导下,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民族地区跨入了各项事业空前快速发展的时期,这种发展变化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是主题”。
-----摘编自赵刚《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主题的历史演进》
材料一:罗马人毋征服一地后,为保障迅速地运输兵力和军需品,其首要任务就是修建道路。从罗马共和国时期开始,罗马的军队打到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公元前312年,为适应版图扩张和势力延伸的需要,罗马人修筑了高水准的罗马式道路----阿庇安大道。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陆续建成几条大道,其中一条以罗马为起点,向西北直达热那亚;另有瓦阿庇安大道贯亚平宁半岛;还有一条称为拉丁大道,沿着罗马向东南方向延伸,在卡普亚附近与阿庇安大道连接。首都罗马用道路和意大利各地、西班牙、小亚细亚部分地区、阿拉伯以及非洲本部连成整体,并把这些地区分成12个行省,共有约320条联络道路,总长达到78000千米,以维持帝国在广大地区的统治便利。
——据宫秀花《罗马帝国时期公路道路信息网的建设》等整理
材料二:17世纪的荷兰几乎成了欧洲的贸易中心,由于得天独厚的临海地理环境,阿姆斯特丹迅速累积资本,成为17世纪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公元1607年后,阿姆斯特丹进行了一轮大规模城市规划,进一步开拓已有的运河体系,由内向外增加三条主要的水路运河。三条新开凿的运河与已有河道形成新的环路体系,运河之间有水路连接,城市内部形成运河网络体系,城市空间依托运河的网格向外铺开。
——摘编自陈京京等《论运河与阿姆斯特丹古城的演变与保护》
材料三:所谓美国国内“三角贸易”,即美国国内的一个呈“三角形”的商品循环系统,大致可把大西洋沿岸、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看作这个贸易三角的各边,而把纽约、新奥尔良和芝加哥看作三角的顶点。它实际上是美国的一个“区际贸易”系统,在内战前这个国家的区域关系中,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这个“三角贸易”系统是逐步形成的,最终形成的标志便是1825年伊利运河的开放。
------摘编自何顺果主编《比较开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