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4月...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08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运用。
  • 1. (2023五下·余杭期中) 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注意书写工整,格式正确。
  • 2. (2023五下·余杭期中) 看拼音,写词语。

        阅读经典名著与保家卫国的故事,总能激发我们作为中华儿女的热情。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敢立军令状shén jī miào suàn的诸葛亮:赤手空拳打猛虎,拥有过人wǔ yì的武松;痛失爱子,却依然选择zūn zhòng朝鲜人民意愿的毛泽东:面对摘除坏死的眼球,依然坚持不使用麻醉剂,手术时yī shēng bù kēng,即使手背青筋暴起,脸色cāng bái,把zhǎn xīn的白床单抓破,依然坚挺到最后的刘伯承,都让我们sù rán qǐ jìng

  • 3. (2023五下·余杭期中)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huí)   性(bǐng)    鼻(tì)     踌(chú) B . 定(nǐ)     恐(xià)     下(1èi)   不一击(kān) C . (nǔ)    桃(yīng) 园(yān) 猿(ní) D . 跄(liàng) 喇喇(huō) 寒(yī) 毛(líng)
  • 4. (2023五下·余杭期中)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碧波万倾  拔草  万仞  伤疤    B . 强弩之末  榆树  半截  匪徒 C . 感激涕零  疑惑  胸堂  特殊    D . 相应成趣  擂台  锻炼  由衷
  • 5. (2023五下·余杭期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句“山衔落日浸寒漪”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B .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是一组田园诗。 C . 《稚子弄冰》中的“脱”字用的非常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们剜冰时的样子。 D . 《村晚》前两句描写乡村傍晚美景,后两句描写牧童信口吹笛的场景。
  • 6. (2023五下·余杭期中) 下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印信:印刷出来的书信。    B . 墨客:古代卖磨的人。 C . 故人西辞黄鹤楼:老朋友    D . 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
  • 7. (2023五下·余杭期中)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丹风眼,卧蚕眉,威风凛凛。”这句话描写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你觉得这个人物是(    )
    A . 关羽 B . 刘备 C . 张飞 D . 赵云
  • 8. (2023五下·余杭期中) 用恰当的四字词语替代下面划线部分,最合适的一组是(    )

    ⑴诸葛亮机智惊人、谋算巧妙 , 顺利借了十万支箭。

    ⑵敌人在我躲藏的地方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也一点收获都没有

    ⑶在高大雄伟、景色壮观奇特的黄山上,我和父亲一起赏月。

    A . 聪明绝顶、毫无所得、风光旖旎    B . 神机妙算、毫无所得、巍峨雄奇 C . 聪明绝顶、毫无收获、层峦叠翠    D . 神机妙算、收获满满、巍峨雄奇
  • 9. (2023五下·余杭期中) 下列选项中最能传神地表现人物性格的一项是(    )

    从前,有个财主非常吝啬,从来不请别人吃饭。有一天,他对着仆人说:“____”

    A . 你怎么知道我不会请客?    B . 我偏要请一次! C . 下辈子我也不会请。    D . 谁让你替我许下请客的日子的?
  • 10. (2023五下·余杭期中)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仿照上面句子的写法,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选择一种情景写一写)

    希望落空、愿望实现、等待考试结果

  • 11. (2023五下·余杭期中) 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这句话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想要描写的事物更加突出。请你照样子,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写,突出妈妈做的饭菜很美味)
  • 12. (2023五下·余杭期中) 诗词能叙事,李白说:“故人西辞黄鹤楼,。”诗词能绘景,王维说:“月出惊山鸟,。”看到奔腾不息的黄河,我想到了陆游的诗句:“,五千仞岳上摩天。”我们还在诗中品出爱国情:“白日放歌须纵酒,”读出了慈母情一一“临行密密缝,”。
二、阅读理解。
  • 13. (2023五下·余杭期中) 课内阅读。

    海燕(节选)

    ①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②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③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

    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值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图强粼粼的小皱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灿烂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我们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地望着这绝美的海天;我们一点杂念也没有,我们是被沉醉了,我们是被带入晶莹的天空中了。

    ⑤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它们仍是隽逸的从容的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⑥小燕子却从容的憩着了。它们展开了双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了,双翼如浮圈似的支持着体重,活是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随波上下的浮着,又安闲,又舒适。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⑦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

    ⑧海水仍是平贴无波,许多绝小绝小的海鱼,为我们的船所惊动,群向远处窜去;随了它们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的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之用瓦片打水漂在水面所划起的长痕。这小鱼是我们小燕子的粮食么?

    ⑨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它们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⑩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1. (1) 作者在旅欧途中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离乡几千里,在海轮上见到,勾起之情。
    2. (2) 读读短文第⑤⑥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小燕子的哪两个画面呢?请根据短文内容,分别给这两幅画面定个小标题(    )。
      A . 燕子飞行图、燕子休憩图    B . 燕子横掠图、燕子玩耍图 C . 燕子休憩图、燕子捕鱼图    D . 燕子飞行图、燕子捕鱼图
    3. (3) 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写法描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几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海水与天空的美写得淋漓尽致。 B . 作者抓住了海水与天空的颜色,海波的平静与微风吹起时的温秀美景,轻云平贴空中 C . “我没有见过这么美的海!”“我没有见过这么美的天空!”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抒发情感,这种写作方法破坏了景色描写的整体感。 D . “海波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 (4) 短文中两次提到“轻烟似的乡愁”,关于作者眼中的乡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眼中的乡愁看似像轻烟,实际上像轻烟环绕一样,久久无法散去。 B . “轻烟似的”说明在作者心中,乡愁轻轻柔柔,却挥之不去 C . 作者两次提到,说明燕子的出现,勾起了作者看似淡淡 D . “轻烟似的”说明在作者心中,乡愁不值一提。
    5. (5) 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在表达情感时,运用的方法是(    )
      A . 间接描写 B . 直接抒情 C . 寓情于理
  • 14. (2023五下·余杭期中) 课外阅读。

    红布条儿

    ①她来的时候,他在擦他的小号。她看了他一眼,就去连长那里报到去了。

    ②她的到来,对这帮男性公民们来说无疑是头号新闻。几个被硝烟熏得像黑猴般的战士像看外星人一样目送着她从坑道这头儿走向另一头儿;坐在一起打嗑睡的人都站了起来,几个人还因为神情专注而被手里燃着的纸烟烧了手,样子很是好笑。

    ③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也没有人打听她的名字。大家只知道,她是上边派来的卫生员。她的头上扎了根红红的布条儿,时间一长,大家便叫她红布条儿。

    ④很多人找红布条儿说话。

    ⑤红布条儿偏偏爱和他说话。

    ⑥很多人都不明白,她怎么喜欢和他说话?他们的疑惑不无道理,因为一一他是个哑巴。

    ⑦很多人不屑:“哑巴嘛,除了吹吹号,还能干什么?”

    ⑧那是一场恶仗。敌人的飞机下冰雹一般把一枚枚炸弹倾泻而下,不远处敌碉堡里面的重机枪子弹嚎叫着飞过掩体。不断有请求炸调堡的战士冲上去,又倒下去。

    ⑨掩体里,连长和他都负了重伤。她是卫生员,她知道他和连长都需要马上输血。然而现实往往令人遗憾:她手上只有一瓶血浆和一枚输血针头了。连长已经深度昏迷,他仍然清醒。

    ⑩她拿针头的手有些颤抖。然而最终,在他和连长之间,她没有选择他。

    ⑪他看着她把那枚输血针头插进了连长的身体。看着血一滴滴流入连长体内,她捋了捋头发。怯怯地看了他一眼。

    ⑫他挤出一丝笑,虽然勉强,但很平静。

    ⑬他艰难地抬起手,比划了几下,她明白了,她把头上那根红布儿解下来递给他。他费力地把它塞进了内衣口袋。

    ⑭他的呼吸明显急促起来,她知道属于他的时间不多了。然而就在此时,他竟然抱起炸药包艰难地爬出了掩体。

    ⑮她突然明白了,她也爬了出去。他们两个艰难地爬向了敌碉堡。后来一齐用力把炸药包顶在了碍堡口,再后来就听到一声惊天动地的炸响…

    ⑯有人看到,一根红红的布条儿,从半空中袅袅飘落下来…

    ⑰残阳如血。负责清理战场的战士把一把小号和那根红红的布条儿交给了连长:“报告,除了这些,其他什么都没找到。”

    ⑱上边来了人,来人轻轻告诉连长:据我们了解,他们是一对夫妻。

    ⑲连长雕塑般地站住了。

    ⑳有人悄悄告诉连长说,连长我们走吧。

    ⑳连长未置可否,有人看到,连长把那红红的布条儿紧紧系在小号上,紧紧地…

    1. (1) 题目“红布条儿”是文章的,在文中指(谁)。
    2. (2) 文章多次写到了那根“红布条儿”,对此理解不恰当的是(    )。
      A . “红布条儿”贯穿全文,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B . “红布条儿”只是“她”头上扎的物品,不用反复去写。 C . “红布条儿”是这对夫妻之间的情感体现。 D . 文章最后描写的“红布条儿”,是这对夫妻崇高革命精神的象征。
    3. (3) 文章最后才点明“她”和“他”的关系,下列对于这样的写作手法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 文章最后点明关系,设置了悬念,让读者更有阅读的欲望。 B . 文章最后点明关系,与前文大家的疑惑形成照应。 C . 文章最后点明关系,不如开始就点明“她”和“他”的关系来得直截了当。 D . 文章最后点明关系,令读者对这对夫妻的做法肃然起敬。
    4. (4) 对下列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她拿针头的手有些颤抖”,是因为她担心只剩下最后一点物资,而伤员在不断增加。 B . “她突然明白了”,“她”明白的是“他”对“她”把最后一瓶血浆给连长用的伤心。 C . “连长雕塑般地站住了”,表明连长听说他们是夫妻后非常震惊,后悔没有阻止这对夫妻的行为。 D . “很多人找红布条儿说话,红布条儿偏偏爱和他说话。”这句话暗示了“她”与“他”的关系。
    5. (5) 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第⑧一⑳段的主要内容。
  • 15. (2023五下·余杭期中)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故宫博物院近日推出包括“数字文物库”在内的数款数字产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挖掘数字文物新价值。

    这几款数字产品分别是:

    网站:“故宫名画记”“数字多宝阁”“数字文物库”“全景故宫”
    app:“紫禁城600"
    微信小程序:“故宫口袋宫匠”“玩转故宫”

     

    此外,官网全新改版上线的“全景故宫”已涵盖故宫所有开放区域。打开网页,壮美紫禁城尽收眼底;未来,“全景故宫”还将通过记录不同季节、天气、时间的故宫,为古建筑打上“时间的烙印”。

    1. (1) 从材料一的微博中,我知道了这一消息,它是在日正式上线的。
    2. (2) 我们想足不出户地游览故宫,除了网站查询之外,还可以下载,搜索微信小程序“”“”。

    3. (3) 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在“数字文物库”中,可以看到故宫最全的藏品信息,其中涵盖了26大类文物信息。

      ②材料二中“数字文物库”的页面上显示了17种藏品分类。

      ③“全景故宫”可以通过记录不同季节、天气、时间的故宫,为古建筑打上“时间的烙印”。

    4. (4) 玲玲想从“数字文物库”中检索这幅作品来欣赏。玲玲按照步骤操作,搜索出来的结果是“暂无影像信息”,这表明
三、习作。
  • 16. (2023五下·余杭期中) “交作业啰!”“老师布置的周末作业真神奇!”“今天我们没有作业啊!”…我们几乎天天都要做作业。布置作业、完成作业、上交作业……围绕着“作业”可能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发生。回想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把这件事写下来,特别要把你当时的表现写具体,能反应你当时的内心。请以“作业”为话题写一篇习作,打开思路,选择印象深刻的事例来写,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40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