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

更新时间:2023-06-26 浏览次数:18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 1. (2023七下·萧县期中) 默写。

    古诗中有各种各样的美。王维《竹里馆》中“”表现出悠远宁静之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表现出悠扬深远之美;韩愈《晚春》中“”表现出个性张扬之美;《木兰诗》中“

    ”表现出淡泊名利之美;岑参《逢入京使》中“”表达出眷恋故园的深情之美。

  • 2. (2023七下·萧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书,就像是隐身地串门,经过半个学期的语文旅行,我们获得了许多的阅读感悟和体验。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受到了邓稼先鲜为人知的为国献身的情怀;读臧克家的《说和做》,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们感受到黄河勇敢坚强的英雄气魄;读端木燕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 zhì_______痛的爱国情怀;读杨绛的《老王》,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在迟暮之年对车夫老王真诚的愧_______之情……阅读让我们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变成了享受。

    1.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愧 

      ②zhì

    2. (2) “鲜为人知”中“鲜”的意思是      
      A . 新的,不陈的 B . 很少 C . 味道的美好 D . 有光彩的
    3. (3) 以上文段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 (4) 以上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 (2023七下·萧县期中) 综合性学习。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天下国家”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 (1) 按要求修改学生发言。

      ①关心祖国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赞美祖国山河,为之描画为之歌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为之沉醉为之感动……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情怀的表现。②在中华文明悠远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壮动力

      ①语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有错误,请找出来并修改。

      ②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 (2) 给下列爱国故事配上有关联的人物。

      ①精忠报国的

      ②宁死不降元朝的

      ③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眼的 

      ④回国报效的数学家 

    3. (3) 下列不能体现对国家、对民族热爱的古诗词名句是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 (4) 在经典诗词朗诵环节,要为下面这首爱国诗歌的朗诵选配一支背景曲,根据下列名曲的介绍,选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痰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浪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A . 《平沙落雁》,曲风静美舒缓,优美动听。 B . 《十面埋伏》,曲风凄冷悲壮,激昂慷慨。 C . 《春江花月夜》,曲风委婉质朴,旋律流畅。 D . 《渔樵问答》,旋律悠然恬静,节奏轻快。
  • 4. (2023七下·萧县期中) 名著阅读。

        祥子的车卖了!他像傻了一般,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他的眼红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团黄白的眵日糊;耳朵发露,愣愣磕磕地随着大家乱转,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他的脑中像烧着一把烈火,把泪已烧干,想哭也哭不出。

    1. (1) 这段文字选自 (人名)创作的《》,书中与祥子关系密切的两位女性分别是虎妞和 
    2. (2) 文段中祥子“想哭也哭不出”的原因是什么?
二、阅读(40分)
  • 5. (2022七上·淮北期中) 阅读。

    母亲用秤

    潘军

        家里有杆老秤,是母亲用来称东西的专用品。这杆秤不知使用过多少年,也不知存放了多少年,在一个角落里静静地躺着,要不是搬家,还真想不起它。

         母亲没念过书,可玩秤比有文化的父亲还精明。父亲开玩笑说,母亲天生就是耍秤杆子的料,比他耍笔杆子强。

         早年间家里穷,父亲说有秤也没用;但母亲说,家里有个秤还是比较方便。一番争吵过后,还是母亲坚持己见——这秤,我买定了!

        母亲更闲不住了,晌午间每每跑去山里刨药,刨了许多许多天,总算凑齐了买秤的钱。秤买回来了,但母亲并不识秤,那上面没有数字,只有点点金星,母亲跟村里认秤的人学,让人教她,教了很久总算学会了用秤。

    【甲】很长时间里,秤是家里唯一的度量单位,每天做饭,母亲总会用秤称一称,几口人吃饭,下多少米面,她都要心中有数,既够吃,也不浪费。就连亲戚之间走动,母亲对来往的东西也都称一称,她说不占人家便宜,咋来咋走,宁肯做那吃亏的一方。

    【乙】用秤称完,母亲还要用她独特的方法记上账,那账单我完全看不懂,都是点点,像秤杆上面的准星,有大有小。母亲告诉我,那些点点,大的是斤,小的是两,准确率不差分毫。若是母亲借东西,还账时定是秤杆子仰头,有时秤砣都站不住,母亲风趣地说,这叫“抬头见喜”。

    【丙】后来,山乡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从原本的寂静到后来的喧嚣。母亲的心也有几分不安分了——她是村里最早耍秤杆子的人,知道秤上的学问。

    【丁】母亲在路边摆了个小摊,自家地里种植的,山野采摘的,都成了母亲小摊上的货品。母亲不喜欢叫卖,可东西比谁卖得都快,特别是那些回头客,总会争着抢着再度购买。母亲卖东西总是先掂一掂,然后再称,完事再抓一把添上,保多不少。有时候,不等母亲做这道“附加工序”,顾客自己就上手了,母亲也只是笑笑,像是默许了

        有一次,一位城里来的女游客在母亲的小摊位前,望着一篮子山桃发呆,想买又想走的样子,母亲见状,就和她闲聊起来。那人说,她母亲曾在这里插过队,就喜欢吃这里的山桃,如今母亲患病卧床,还想着吃这山桃呢,自己很想买一些带回去,可钱包不知啥时丢失了……母亲默默地将山桃装好一大袋,外加10元钱,一同递给了那位女士,那人连摆手,母亲轻声言说:出门在外,谁都可能遇到难处,帮一把,不算事。

        母亲用她那杆秤做了十几年买卖,和邻里、游客都处得很好,可我家的日子却没有发生多大的改观,反倒是家里的土产特产再没有了积压和库存,每年都早早“被打发”得干干净。我们笑说母亲瞎忙乎,母亲很认真地说:“挣多少是多?够上碗边儿就行了。”

        母亲最大的“业绩”就是磨光了那杆老秤上面的星星点点;我一直奇怪没有星星点点之后母亲咋称斤论两呢?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问了母亲,母亲笑笑透露了谜底——其实,我压根儿就不识秤,手里拿杆秤,不过是让人对我信任;做人厚道,人心是秤,不用称。

        母亲是在教我做人的道理啊!

    (选自《北京晚报》2022年9月6日,有删改)

    1. (1) 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母亲用秤最多的地方,是邻里之间一些米面的借用与归还。

      A . 【甲】处 B . 【乙】处 C . 【丙】处 D . 【丁】处
    2. (2)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母亲也只是笑笑,像是默许了。

    3. (3) 文章结尾才说母亲“压根儿就不识秤”,前面有哪些伏笔和铺垫?
    4. (4) 文章结尾说“母亲是在教我做人的道理啊”,说说母亲用秤中所包含的做人道理。
  • 6. (2023七下·萧县期中) 阅读回答问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圈,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魅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南方多没人 , 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②涉:越水过河,③道:规律。

    1. (1)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①有卖油翁担而立

      ②尔敢轻吾射

      ③故北方之勇

      ④见舟而

    2.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吾亦无他。惟手熟尔。

    3. (3) 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其中分别获得了哪些启示?
三、作文(45分)
  • 7. (2023七下·萧县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邓稼先那始终站在研究第一线,昼夜计算筹划的身影,令人感动;阿长那虽然不识字却拿着《山海经》给鲁迅的身影,令人感动;老王那重病缠身,临死前给杨绛送香油和鸡蛋的身影,令人感动;父亲那用大半辈子,一块砖一片瓦修建新台阶的身影,令人感动……

           在你的生活中,相信也有令你感动的身影,触发过你的情思,影响了你的成长。请以“那个身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字迹工整、书面整洁;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