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 我国的文艺事业进入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 尤其是文学创作走上了 “快车道”,大量作品竞相问世, 百卉千葩让人( )。新世纪文学带来海量阅读 的同时, 也引发了我们对文学创作的思考?纵观历史,有司马迁历时十余载成就“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有曹雪芹( ),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方得“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 回眸当代, 有鲁迅痛定思 痛、以笔为枪完成“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注意”的《呐喊》; 有沈从文朴素自然、细腻入微展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边城》…… ( ), 。
同时这些著者更是以一丝不苟与精益求精的精神, 完美地诠释了“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的创作品质。而如今文学的“大众化”“生活化”“社会化”虽催生了创作的繁 荣,但在繁荣背后也存在( )的现象。面对“走得快”还是“走得远”,文 学创作该何去何从?我认为只有在追求创作多元化的同时, 坚守“载道与言志”,才 可迎来文学创作的“春风十里”。
材料一:
中国说唱文学对三迭式叙事的使用较早可追溯到唐代的敦煌变文, 如韩擒虎三战定 南陈。《三国志平话》的出现标志三迭式叙事在说唱文学中确立并逐渐得到发扬, 其图 上标题体现三迭式叙事的有“三战吕布”“张飞三出小沛”等。而后, 三迭式叙事逐渐 进入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受到口头文学孕育演化而成的章回体小说对三 迭式叙事的运用蔚为大观。在《水浒传》中, 宋江与高俅展开了三次交锋, 是由同一人 物对同一受动者实施同一性质的行动构成的三迭式叙事。三败高俅在纵向叙事的链条上 每次聚合扩展了一些新的要素, 使三次战斗场景在行动和细节上各有不同。作者充分发挥了三迭式结构框架蕴含的变异势能,使每一次击败高俅的方式和战果都呈现不同程度 的差异,同时三迭式结构又使三败高俅的故事单纯而集中,叙事完整紧凑, 避免生出枝 节散漫和有首无尾的弊端。
“文之长者,连叙则惧其累赘, 故必叙别事以间之,而后文势乃错综尽变。 ”某些 三迭式叙事在每一次行为动作之间会插入对其他事件的描叙, 如“三气周瑜”便使用了 所谓“横云断岭”的叙事技巧。在“一气”与“二气”之间插入了刘备攻取长沙四郡、 过江娶亲等诸多事件,在“二气”与“三气”之间插叙了曹操大宴铜雀台, 避免连续叙 事可能产生“累赘”的弊端, 形成曲折变化的叙事态势,达到一种跌宕回旋的叙事效果。
由不同人物对同一受动者实施同一性质的行动构成的三迭式叙事也不少,同样呈现 出变异势能和环环相扣的特征。《说岳全传》中余化龙、何元庆、董先轮番与金弹子交 战等情节依循这种三迭式的叙事结构,给读者呈现了细节各异而又兴会淋漓的沙场血拼。
三迭式叙事大多以二元对立的原则组织故事情节。一些三迭式叙事体现的是强的二 元对立关系,一方试图将另一方置于死地,每一次重复都在进一步强化双方的对立,直 至其中一方死亡。岳飞在校场与小梁王较量的场景出现三次, 分别是比试作兵器论、比 箭、比兵器,每一次出现都包含出题、比试、分出胜负三个可变通的部分, 每一次比试 都朝着更为凶险的趋势发展,直至岳飞枪挑小梁王为终结。一些三迭式叙事体现的是弱 的二元对立关系,对立双方的关系没有继续恶化, 而且最终获得了改善。三打祝家庄中 宋江与李家庄、宋江与扈家庄的关系是弱的二元对立关系,双方皆不以击杀对方为目的, 这种对立随着宋江攻破祝家庄就消解了。
三迭式叙事成为中国口头文学和章回体英雄传奇小说中固定的程式化结构, 与中华 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社会生活实践有着密切关联,中华传统文化很早使开始使用数字 “三”认识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化, 这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老子》的“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以三为天地的正数,为宇宙万物生息化育的关键。 道家和儒家使用数字“三”的观念建构宇宙万物形成、存在与发展的图式, 逐渐内化为 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 沿袭至今,如“礼以三为成”的传统行为规范及其衍生 的“事不过三”的思维方式等。在上述文化心理结构和社会实践的影响下, 数字“三” 进入了中国口头文学的创编、演述和流布的过程中,进而延及章回体小说的创作。
(摘编自冯文开《章回体英雄传奇小说中的口头叙事》)
材料二:
“对锁”章法是指在不同的故事段中用相似或相同的人物语言以使两个故事段相映 成趣。清话石主人称之为“复笔”,其《<红楼梦>本义约编》云: “《红楼梦》喜用复 笔。一游幻境, 必再游幻境;一入家塾, 必两入家塾;一秦氏之丧,又有贾母之丧;一 协理东府, 又有协理西府……种种细事, 不可缕记。其实皆同而不同, 变化不测, 纯是 《水浒》笔法。 ”话石主人所谓的“复笔”,即“两对章法”,它总是具有“同而不同, 变化不测”的审美特征。中国古代长篇叙事作品, 常常利用对偶原理设置相互对等或对 照的人物、事件、场景、言辞等以展开叙事。其设对方法,既可以是相同性质叙事内容 的对等设置,也可以是相反性质叙事内容的对照设置。就章回小说来说,又可以在同一 章回或跨越数个章回设对。对照也并非只有两两对照,在长篇叙事作品中, 常常是多个 人物、事件、场景、言辞等的对等或对照。所谓“两对章法”,就是利用“对偶”原理, 在同一章回或跨越数章回,设计性质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的叙事内容、人物、故事、场 景、言辞等,作“对锁”“对峙”,在引起篇章形式均衡感的同时也使“对锁”“对峙” 的叙事内容“同而不同”、相映成趣或有复杂微妙的文意上的关联。
(摘编自方志红《中国古代叙事理论文法理论研究》)
初,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劾大不敬, 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 推堕驸马河中溺死, 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 而死。来时, 太夫人已不幸, 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 人,两女一男, 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忽忽如狂, 自痛负汉, 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 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 法 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愿听陵计,勿复有 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 皆为陛下所成就, 位列将,爵通侯, 兄弟亲近, 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 诚甘乐之。臣事君, 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 及还, 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答苏武书(节选)
然陵不死, 有所为也, 故欲如前书之言, 报恩于国主耳, 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 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 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 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 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 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 “汉与功臣不薄。 ”陵先将军, 功略盖天地, 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 之意, 刭身绝域之表。 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 何谓“不薄”哉? 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 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 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 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愿足下勿复望陵。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节)
例句: 诚甘乐之
例句: 皆为陛下所成就
①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②陵虽孤恩, 汉亦负德。
③陵先将军, 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
春日怀秦髯
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大敦煌
①从兰州出发, 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一路西域风光,苍桑雄浑, 美不胜收, 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
②敦煌, 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的蕞尔小城, 就敢取 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 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 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 “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 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但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的解释。
③就是这块土地, 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 证了无尽的繁华与苍桑。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 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 一 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 仅次于首都长安。 现在, 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具增。
④到达敦煌, 暮色四合。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 明月洒下 一地清辉。从来没有见过那样晶亮的满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 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汉唐的建筑,街头的飞天雕塑, 满墙 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
⑤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 举目四望, 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 气势磅礴。微风吹来, 扑人心怀, 爽人心肺, 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 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 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后汉书 ·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⑥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 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 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 听导游说, 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 时来,露宿在鸣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
⑦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 不是参观。莫高窟, 坐落在敦煌 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 历经十六国、北 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 艺术圣地。
⑧洞窟门一打开, 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 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你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 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 还有千年的历史, 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那些无声飘过的岁月的风……
⑨“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 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 也格外锥心。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的发现, 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 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 护。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⑩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篆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 经洞。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 为她皓首穷经, 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
⑪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 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 他们义无反顾站了出来, 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最先站出来的, 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 当即报告学部, 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紧接着, 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 校勘、刊布、研究中去。更有人远涉重洋, 到日本、到欧洲, 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书卷。
⑫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 奔赴偏辟荒凉的大西北, 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 敦 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 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 从粗 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
⑬敦煌是中国的敦煌, 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 郑重嘱托。
⑭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 敦煌学已经回家了!
(取材于徐可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墨子》提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新唐书》谈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都告诉我们:厉行节约, 不可轻忽。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越来越好。节约的 美德, 似乎被人淡忘。于是,有人把奢侈当作潇洒,将挥霍看成慷慨, 在他们眼里,节 约早已过时。要知道,节约不是一时的行为, 而是永恒的主题。物资短缺时代,节约是 节衣缩食; 物质富足时期,节约是文明理性。资源是有限的, 节约的资源, 能发挥无限 的价值。越是进步, 越要节约,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永续发展。节约并非吝啬,而 是深谋远虑后的利弊权衡。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常常被误解为“吝啬”,请你仿照示例,根据上 文内容完成三句仿写,揭示节约的意义。
要求: 每句不超过 10 个字,句式与示例一致, 内容不重复。
示例: 节约不是吝啬,而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
①节约不是吝啬,而是。
②节约不是吝啬,而是。
③节约不是吝啬,而是。
2020年, 整个世界仿佛进入到历史的三峡中漂流, 前方仍可能是凛冽的冰河,是 汹涌的怒海, 你我同在这一艘船上, 无处可退,无人例外。2023年的初春,我们在回 望中走向未来, 穿过一条时光隧道,一边踉跄前行,一边重振旗鼓,从未缺席。
“我在”是一个沉甸甸的字眼, 因为它寄寓于每一个负重的存在之中。所谓“我 在”,是“我在场”, 是我在看, 在听, 在感受,在坚持。
所谓“我在”,是“有我在”,是对真相与正义的信念, 是担当,是责任。所谓 “我在”,是“我还在”,是渡尽劫波人还在、爱还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请结合你对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