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绍兴市稽阳联谊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5-29 浏览次数: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三下·绍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幻现实主义这一命名意蕴丰富。科幻现实主义中的“现实主义”,意味着以立体的视角宏观地把握现实。这里的现实不仅是物理、具象、实在层面的现实,也包括虚拟、数据、意识、非人类、精神等维度的现实。科幻现实主义中的“科幻”意味着筑梦、想象、求变意识,用科幻来反映未来,显示了对人的深层关怀。

    科幻现实主义的发展具有社会历史之维。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也为科幻文学勃兴提供了最好的平台。立足现实、追溯历史、勾画未来的科幻文学是以人类的一切历史经验来丰富人类的想象。中国当代科幻文学无论是回溯远古蛮荒,还是畅想未来,都是与现实血脉相通的。科幻文学里以奇幻等形式描绘人工智能、空间探索等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表现富有哲理性的思考,以此来确定作为整体的人类生存发展的合理性和价值意义的永恒性。

    作为中国21世纪末涌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科幻作家刘慈欣,他的创作一方面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科学元素和想象,另一方面表现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创伤、抚慰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总体来看,刘慈欣科幻创作的成熟模式是一种“希望辩证法”,即外部敌对势力与人内在的伤痛造成严重危机,人类与之对抗的科学技术表面上可以破解难题,却经历了一次次失败,正面人物陷入两难困境,但也正是这种困境逼迫主人公打破原有的视域,突破世界的极限,在更遥远的时空流浪、漂泊和寻找希望。

    科幻现实主义的发展还应考虑文化维度。中国科幻现实主义的发展需要回溯中国文化的元点,这个元点包括中国古代神话典籍等著作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由此可以探求中华文明的深层情感符号系统,为中国科幻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基础。应该看到,中国科幻充满了东方智慧,促使人回归心灵的故乡,但这种“回归”不是简单地返回人类的原初,而是现代人对自我之根的不懈追求。科幻现实主义就在这种文化的追索中思考人的存在本身,探究人的本质,揭示人和宇宙的关系,以自身独特的创作风格思考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从而为认识和理解现实提供文学参考。

    (摘编自孟庆枢《科幻现实主义的多重意涵》)

    材料二:

    《流浪地球2》在宏大视野下观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用东方哲学叙事征服海内外受众。在科幻领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流浪地球2》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也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艺术典范。

    《流浪地球2》所表达的“中国想象”“中国思维”和“中国方案”是其成功出圈的重要原因。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表示,从某种角度讲,影片的“故事核”或“高概念”是“带着地球去流浪”。这种对家园不离不弃的情怀与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文化崇尚流浪冒险精神,是“造诺亚方舟去流浪”,这是“方舟派”与“移山派”的分歧和斗争。显然,作为现代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系列的文化原型和思维模式与西方不一样,而这种不同也让西方观众产生了一种新鲜感。

    中国科普作协科幻专业委员会会员姜振宇认为,由于文化、工业水平等多方面限制,中国科幻IP的多形态转化,特别是影视化的生产,在相当长的阶段内都处在效仿和追赶的位置上。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和文化工业等方面的发展,使得科幻作品的多维幻想获得了强有力的现实支撑,从而保障了这些文化形象和作品的有效呈现和传播。

    中国科幻应坚持用中国人的叙事模式和思维方式讲故事,在巨大危机灾难面前,传达中国式的人文情怀,表达中国式的情感与民族精神,展现中国的精神力量,在科幻中体味历史的真实与命运的沧桑,并反思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的危险性,进而思考人类的未来之路。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每一次危机到来之时,影片展现的社会组织状态都与西方有着差异。虽然跟国外的科幻灾难或未来前景电影故事中面对着同样的问题,但中国方法的介入,给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不同的方案。人类的现行秩序,需要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危机面前有差异,而越是差异的,越是有创造性的。

    扎根中华文化,守正前瞻,是中国文学的生命力所在。科幻是文学嬗变中应变的先锋,新时代的科幻文学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论基石,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激活者,也是世界性知识体系中的积极借鉴者和洞察者。就此而言,未来中国科幻文学必须用好守正创新这把金钥匙,而与科幻文学相互赋能的科幻电影也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电影产业绽放芳华,进而推动高质量文化产业发展,助力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摘编自赵徐州  孙美娟《科幻艺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中国社会科学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幻现实主义即以立体的视角把握物理、具象、实在层面和虚拟、数据、非人类、精神等维度的现实,用筑梦、想象、求变意识来反映未来。 B . 使人印象深刻的科学元素和想象,对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创伤、抚慰和对生命意义追寻等内容的表现让刘慈欣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科幻作家。 C . 《流浪地球2》有着与西方崇尚流浪冒险精神的文化不同的家园情怀,这种“中国想象”“中国思维”“中国方案”有助于其成功出圈。 D . 以《流浪地球》为范例的中国科幻应用自己的叙述模式和思维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科幻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勃兴提供的现实支撑。 B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中国古代神话典籍及其蕴含的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为中国科幻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 C . 中国科幻使人回归心灵的故乡,在对自我之根的不懈追求中,思考人的存在本身,探究人的本质,揭示人和宇宙的关系等。 D .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方法的介入给科幻灾难或未来前景电影故事中出现的同样问题提供了更多解决方案。
    3. (3) 下列科幻作品内容不能体现科幻现实主义“揭示人和宇宙关系”这一文化维度的一项是(   )
      A . 《三体3:死神永生》中程心与关一帆探讨宇宙降维的真相,而超乎一切之上的力量要求宇宙归零重生,最后两人在小宇宙中短暂居住后重新进入大宇宙生活。 B . 《微纪元》中的先行者最后驾驶飞船回归地球,自认为是宇宙中的最后一个人,但之后他发现,人类并没有灭绝,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生活着。 C . 《超新星纪元》中一颗超新星的爆发,使人类普遍患上了辐射病,一年后世界上只剩下孩子,孩子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起超新星纪元最初的新秩序。 D . 《全频带阻塞干扰》中俄军为抵挡北约军队的高科技电子制导武器,制造了一场阻塞所有电子频带的电磁干扰,最终两军士兵以最原始的方式展开了战斗。
    4. (4) 科幻作家刘慈欣认为“科幻不是一种消闲文学,甚至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她是一种信仰,是人类创造美好未来宏大努力的一部分”,请结合材料二对这句话加以分析。
    5. (5) 如何促进中国科幻文学艺术的长足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2023高三下·绍兴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历史母本

    余秋雨

    ①多年来我一直被问,写作散文受谁的影响最深。我曾经如实地回答过“司马迁”,立即被提问者认为是“无厘头”式的幽默。

    ②“我们问的是散文啊,您怎么拉出来一个古代的历史学家?”

    ③我不知如何解释,后来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就不作回答了。

    ④年岁越长,披阅越多,如果自问最倾心哪位散文家,我的答案依然没变。

    ⑤散文什么都可以写,但最高境界一定与历史有关。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太像散文了,不能不使真正的散文家怦然心动。

    ⑥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但是历史有气象,有情节,有收纵,有因果,有大量需要边走边叹、夹叙夹议的自由空间,有无数不必刻意串络却总在四处闪烁的明亮碎片,这不是散文是什么?而且也只能是散文,不是话本,不是传奇,不是策论,不是杂剧。

    ⑦既然历史本是如此,司马迁也就找到了写史的最佳方式。他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主体从容地说着,却与一般历史著作的冷若冰霜不同。他说得那么富有表情,有时赞赏,有时倾心,有时怀念,有时祭奠,有时愤怒,有时讥讽,有时鄙视。但这一切,都只是隐约在他的眉眼唇齿间,而没有改变叙述基调的连贯性。

    ⑧有时,他的叙述中出现了较完整的情节,有人物,有性格,有细节,有口气,有环境,几乎像一则则话本小说了。但是,他绝不满足人们对故事情节的世俗期待,绝不沦入说唱文学的眉飞色舞,叙述的步履依然经天纬地,绝无丝毫哗众取宠之嫌。

    ⑨有时他不得不评论了,除了每篇最后的“太史公曰”,也会在叙述半道上拍案指点,却又点到为止,继续说事。事有轻重远近,他如挥云霓,信手拈来又随手掀去,不作纠缠。

    ⑩这样一来,他的笔下就出现了各种色调、各种风致、各种意绪、各种情境的大组合。明君、贤相、恶吏、谋士、义侠、刺客,各自牵带出鲜明的人生旋律,构成天道人心、仁政至德的丰富交响。这便是真正的“历史文化大散文”。

    ⑪《史记》的这种散文格局如云似海,相比之下,连唐宋八大家也显得剪裁过度、意图过甚,未免小气了。

    ⑫若问:以散文写史,是否符合历史科学?我的回答是,既然历史的本相是散文状态而不是论文状态,那么,越是以近似的形态去把握,便越合适。否则,就会像捕云驯海,谁都劳累。

    ⑬又问:把《史记》作为散文范本,是否大小失度?我的回答是,写天可以取其一角,但必先感受满天气象;画地可以选其一隅,也必先四顾大地苍茫。散文的范本应该比寻常散文开阔得多,才能摆脱琐碎技巧而获得宏大神韵。

    ⑭除了内容,散文的基元是语言。在这一点上,司马迁也称得上是千古一笔。

    ⑮司马迁的文笔,是对他周围流行文字的艰苦挣脱。在他之前,文坛充斥着浓郁的辞赋之风。以枚乘、司马相如等人为代表,追求文学上的铺张和奢侈。到了司马迁时代,此风越演越烈。好像是要呼应汉武帝所开创的大国风范和富裕局面,连散文也都竞相追求工丽、整齐、空洞、恣肆,甚至还要引经据典,磨砺音节。虽然确也不乏文采,却总是华而不实、装腔作态。这种倾向发展到以后,就成了过度讲究藻饰、骈偶、声律、用典的六朝骈文,致使到唐代,韩愈、柳宗元他们还要发起一个运动来反对。

    ⑯知道了司马迁的文字环境,就可以明白他文笔的干净、朴实、灵动,包含着多大的突破。他尤其像躲避瘟疫一般躲避着整齐的骈偶化句式,力求明白如话、参差错落的自然散句。他又要把这种散句熔炼得似俗而雅、生动活泼,实在是把握住了散文写作的基础诀窍。他还不让古代语言以“佶屈聋牙”的形态出现在自己的文章中,而必须改得平易流畅,适合当代人阅读。我们如果在他的书中看到某种整齐、对称、排比的句子,基本可以断定不是出于他自己的手笔。例如后世专家们看到某篇文章中有一段以四字为韵的句法,一致肯定为后人孱入。

    ⑰说到这里,我实在无法掩盖积存已久的现代悲哀。我们的时代,离两汉六朝已那么遥远,不知何时突然掀起了一种不伦不类的当代骈文,一味追求空洞套话的整齐排列。

    ⑱有一次我在传媒上启发年轻人写作少用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回归质朴叙事。这是多么常识性的意见啊,却据说引起一片哗然,都说少了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何来“文学性”?大家竟然都不知道,这种不像正常人说话的所谓“文学性”,其实是最为低俗的“伪文学形态”。中国人已经摆脱了两千年,到了唐代又狠狠地摆脱了一次,到了五四再彻底摆脱过一次。而且,每次被摆脱的文体,都比现在流行的一套好得多了。

    ⑲我想,大家还是应该更认真地读《史记》,除了认识历史学上的司马迁之外,还应该认识文学上的司马迁。

    ⑳昨夜写作此文稍憩,从书架上取下聂石樵先生写的《司马迁论稿》翻阅,没想到第一眼就看到一段话,不禁会心而笑。他说:

    ㉑我国古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汉代,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史记》。内容上颇有“拾级而上”“爱上层楼”的层次之美,语言上巧妙运用顶真修辞,连贯上口。

    ㉒这个观点,颇合我意。

    ㉓就此,我真的可以用几句话结束这篇文章了:《史记》,不仅是中国历史的母本,也是中国文学的母本。看上去它只与文学中的诗有较大的差别,但鲁迅说了,与《离骚》相比,它只是“无韵”而已。

    ㉔两千年前就把文史熔于一炉的这位伟人其实也就是把真、善、美一起熔炼了,熔炼在那些不真、不善、不美的夜晚。

    ㉕熔炉就是那盏小油灯。

    ㉖难道,它真的熄灭了?

    (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这一句可以理解为历史并非简单的循环重复,它不虚美,不隐恶,而且永远是“进行时”,永远不会终结。 B . 历史“有大量需要边走边叹、夹叙夹议的自由空间”,令人联想到史书、史家的评论,如司马迁的“太史公曰”、班固的“赞曰”、陈寿的“评曰”… C . “绝不沦入说唱文学的眉飞色舞”,意在表明《史记》不像说唱文学那样生动;“叙述的步履依然经天纬地”,意在表明《史记》故事生动,内容广博。 D . “有时他不得不评论了”“也会在叙述半道上拍案指点”,说明《史记》本该如一般的历史著作一样客观,但司马迁却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爱憎褒贬。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问答,构思新颖,颇有先抑后扬之意,意在指出大众对司马迁《史记》堪为散文母本的不解,为下文具体评价《史记》张本。 B . 文章⑫⑬段设置两问两答,作者既对《史记》符合历史科学这一说法予以肯定,又对《史记》是大小适度的散文范本的观点进行强调。 C . 文章⑰段作者用“不伦不类”“空洞套话”等词,直接揭示当代骈文的华而不实,在文中主要是为了体现作者对这种文风的鄙夷。 D . 文章结尾处由实入虚,由《史记》想象司马迁著述的场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真”“善”“美”三个字概括了《史记》的美学意蕴。
    3. (3) 作者认为《史记》是散文的母本,自己深受其影响。结合文章分析本文与《史记》的相似之处。
    4. (4) 余秋雨不仅是一位作家学者,同时在戏剧方面也很有研究,有评论家认为他的散文有明显戏剧的色彩。请联系本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三下·绍兴月考) 文言文阅读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江。

    大夫种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越王许诺,乃命诸稽即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起死人而肉白骨也。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勾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陲之小怨 , 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篝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眩娃于王宫;一介嫡男,奉槃西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天王岂辱裁之?亦征诸侯之礼也。’”

    夫谚曰:“‘孤埋之而孤捐之,是以无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节选自《国语·吴语》)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勾B践C申D祸E无F良G草H鄙I之J人K敢L忘M天N王O之P大Q德R而S思T边U陲V之W小X怨Y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币的本义是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因为车马玉帛同为聘享之礼,所以泛指车马玉帛,又由丝织品引申为货币。 B . 下执事即下属办事人员,表示对吴王的敬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执事”用法相同。 C . 孤为封建时代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成语“称孤道寡”就是此意,也与上文“以心孤勾践”中的“孤”意义相同。 D . 顿颡在文中指屈膝下拜,以额角触地,表示请罪或投降;也可表示点点头,是登台时向观众打招呼地表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吴国的举兵攻打,越国大夫文种认为吴国的士卒从未战败过,对越国而言此次应战没有取胜的把握,不如放弃战斗,言辞谦卑地去求和,缔结和约。 B . 越王同意这种意见,派诸稽郢前去求和,诸稽郢以君王勾践的口吻道出了之前对吴王夫差的冒犯,并对吴王夫差的赦免感恩戴德,不敢再得罪吴王。 C . 诸稽郢放低姿态,自称越国本就是向吴国纳贡称臣的城邑,吴王夫差可用鞭子驱使越国,无需让将士受辱来执行御敌的命令,意在委婉劝停吴国的进攻。 D . 诸稽郢以狐狸自己埋藏、自己挖出而没有成效作为类比,向夫差说明既然已经扶植越国,彰显了自己的明智,反过来又要消灭它,也会使努力没有结果。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②君王之于越也,紧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5. (5) 诸稽郢行成于吴最终获吴王同意,为越国争取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也是后来勾践“卧薪尝胆”、复仇灭吴的关键,请简要分析诸稽冒巧妙求和的话术。
  • 4. (2023高三下·绍兴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神情诗

    东晋·顾恺之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寒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小诗描写自然景色,四句写四季,四季有四景,四句诗可以相互独立,每句又都是一幅画,画面朴素、清新、自然,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B . 诗歌首句展示的是春天的水泽风光。江南水乡,春雨如酥的时候,四野的沟渠都涨满了水,田野和水泽都显得滋润辽阔。 C . 诗歌第二句描绘夏日的景观。诗人写夏日的山峦奇峰骤起,千姿万态,那光与影、色与线、形与态,无时不在变化,令人目醉神迷。 D . 诗人将四时景物融入尺幅之中,只用寥寥二十字,便勾勒出四幅生动的画面,创造出“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使诗歌具有了绘画艺术的特点。
    2. (2) 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他以为绘画的极致在乎“传神写照”,即要求形神俱备。这首小诗,正是“以形写神”的典型,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 5. (2023高三下·绍兴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抒发了对古来登高者吊古怀古、空发感慨的不满之情。
    2. (2) 王昌龄有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高适在《燕歌行》中用“”两句同样表达了对李广的赞赏。
    3. (3) 顶真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请你从学过的古诗文中举出运用“顶真”的一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三下·绍兴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I

    屏幕中的剧情跌宕起伏,屏幕上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跳过,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令人________:它们就是“弹幕”。

    弹幕尽管被纳入“评论”范畴,却与传统的文艺批评有巨大的鸿沟。传统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___________,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基本的工作方式。相对地说,弹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时”,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弹幕评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

    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只有神奇的互联网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声音即时互动,让各种貌似无法交集的社会关系迅速地在虚拟空间联结起来。这是印刷文化__________的。印刷文化的节奏相对缓慢,思想的交换不得不接受印刷速度与配送体系的限制。印刷文化的中心是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阅读、理解、阐释形成一种深度文化。弹幕的即时评论尽管也诉诸于文字符号,但这些字符被加工为另一种奇特的屏幕形象,开启了另一种性质的空间,譬如视觉经验。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结合材料,给“弹幕”下一个定义。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3高三下·绍兴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古人云,“春眠不觉晓”,事实上,春天是个失眠的高发季节。失眠并无季节性,__________这是因为春季气候多变,常常使人情绪波动加大,容易干扰人体固有的生理机能,同时较低的气压也容易引起人脑分泌的激素紊乱。自身适应能力差的一部分人,内外激素失去平衡,容易产生烦躁、抑郁、焦虑情绪,睡眠质量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失眠。

    高考临近,__________。紧张焦虑就会导致失眠,长期的失眠或睡眠质量低下,大脑得不到有效休息,记忆功能受损,就会出现无精打采、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危害考生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应试状态。反之,__________,能在正确的时间进入睡眠状态,使大脑各项功能得到正常修复,第二天醒来就会感觉精神饱满、学习能力强、记忆力好。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 (2) 每年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备战高考的你熬夜了吗?请结合上述材料拟写一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符合情境,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不超过20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三下·绍兴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言论的花儿,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实,结得愈小。

    (冰心)

    实干成就梦想,奋斗铸就辉煌。

    (网络热句)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奋斗和实干都是筑梦圆梦的底色。

    (《人民日报》)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