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紫的色带,这就是光的现象。小玉同学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玉同学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
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相同呢?他提出三种猜想:
A.红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B.紫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 C.红光和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一样大
你觉得哪个猜想是正确的:,你推断的理由是:。
别是红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如图丙所示.如果一束紫光也沿A0斜射向玻璃,请你根据
猜想在图丙中画出该紫光的折射光线(大致位置),并标出传播方向.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入射角i | 15° | 30° | 45° | 60° | 70° | 80° |
反射角r | 15° | 30° | 45° | 60° | 70° | 80° |
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记录如表。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入射角i | 15° | 30° | 45° | 60° | 70° | 80° |
反射角r | 15° | 30° | 45° | 60° | 70° | 80° |
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向平面镜上的0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记录如表。
空气中的入射角i | 0° | 30° | 45° | 60° |
水中的折射角r | 0° | 22° | 32° | 40° |
玻璃中的折射角β | 0° | 17° | 24° | 30° |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一些规律:
①把一面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硬纸板?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可以绕ON折转的A、B两块板组成。
②使A、B两板面处于同一平面内,让-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0点,经过平面镜的反射,沿着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红色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轨迹。
③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两次。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入射角 |
15° |
30° |
45° |
60° |
75° |
反射角 |
15° |
30° |
45° |
60° |
75° |
①本实验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是:(选填字母) 。
A.得出普遍的规律
B.减小误差
②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选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实验序号 |
物距u/cm |
焦距f/cm |
像距v/cm |
1 |
15 |
8 |
17 |
2 |
10 |
30 |
|
3 |
12 |
60 |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保持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像距越(填“大”或“小”)。
装置 | 甲 | 乙 | 丙 | 丁 |
场所 | 日光下 | 日光下 | 黑暗中 | 黑暗中 |
温度 | 23℃ | 23℃ | 23℃ | 23℃ |
棉花干湿状态 | 潮湿 | 干燥 | 潮湿 | 干燥 |
种子萌发情况 | 23 粒 | 0 粒 | 24 粒 | 0粒 |
a、选择健壮带芽无病虫害的菊花枝条做插穗、将带顶芽的枝条剪成6~10厘米长,去掉基部叶片。分成4组,每组100根。
b、在装好砂壤土的育苗床上搭好支架,遮上塑料布,可保持小环境内的相对湿度。
c、在扦插时先用竹筷按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进行打孔,再把处理好的插穗插入孔中并按实,扦插后用喷壶把土浇透。
d、扦插后每日早间喷水一次,水量适宜,控制小环境内的相对湿度,并打开塑料布通风两次。
e、经过3周时间,实验数据汇总如下:
组别 | 土壤 | 相对湿度(%) | 插穗选择 | 成活率(%) |
1 | 消毒 | 2030 | 嫩枝 | 23 |
2 | 消毒 | 5085 | 嫩枝 | 93 |
3 | 消毒 | 5085 | 老枝 | 10 |
4 | 不消毒 | 5085 | 嫩枝 | 47 |
假设一:种子在西瓜内缺乏萌发所需的水分;
假设二:种子在西瓜内缺乏萌发所需的空气;
假设三:西瓜内存在某种物质抑制了种子的萌发。
为了验证假设三,小明选取成熟的西瓜进行以下实验:
①将一个成熟的西瓜切开,取出里面的种子并洗净,将瓜瓤捣碎后过滤,西瓜汁备用;
②取两个培养皿,分别贴上注有 A、B 的标签,每个培养皿中均放入多层滤纸,滤纸上各放 10 颗西瓜种子;
③在培养皿 A 中的滤纸滴加一定量的清水,在培养皿 B 中的滤纸上滴加等量西瓜汁;
④将两个培养皿放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每天添加水或西瓜汁,以保持滤纸湿润,连续观察多天,并记录西瓜种子萌发的数量。
第一步材料处理 | 将质量、大小、形状相同的年糕分别放入三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中,高温处理后待用 | ||
第1组 | 第2组 | 第3组 | |
第二步实验操作 | 将玻璃瓶的橡皮塞打开 | 将玻璃瓶的橡皮塞塞紧 | 将玻璃瓶的橡皮塞打开 |
第三步恒温培养 | 25℃ | 25℃ | 5℃ |
第四步实验结果 | 年糕出现大量菌落 | 年糕无菌落 | 年糕出现少量菌落 |
实验组 | 温度(℃) | 湿度 | 空气 | 种子数 | 发芽率(%) |
A | 25 | 潮湿 | 充足 | 50 | 96 |
B | 5 | 潮湿 | 充足 | 50 | 2 |
C | 25 | 干燥 | 充足 | 5 | 0 |
传送带速度(cm/s) |
3 |
5 |
8 |
11 |
13 |
力传感器示数(N) |
0.25 |
0.26 |
0.26 |
0.25 |
0.25 |
A.剪断小卡片
B.剪断细绳
a.用打孔器在大可乐瓶 (填 “同一”或“不同”)高度不同位置打3个相同的小孔,用塞子堵住。
b.如图丙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均匀铺一层干燥细沙,将大可乐瓶加满水放在细沙中央。
C.拔出瓶上一个小孔的塞子让水喷出,适当时间后用塞子堵住小孔,用刻度尺测量水喷出的最远距离记录为L1。(此步骤中对“适当时间”的要求是看到,使小孔处的液体压强明显减小)
d.针对另外两个小孔,分别重复步骤c,测量水喷出的最远距离记录为L2和L3。
e.比较L1、L2和L3 , 得到水喷射的距离的远近与小孔附近液体的压强有关。
[实验器材]:氢气球、压力传感器、拉力传感器、白纸、金属盒等。
[实验步骤]:
步骤1:金属盒放在质量不计的白纸上(如图1),读出压力传感器的示数;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
步骤2:将质量不计的氢气球系在金属盒上(如图2),读出压力传感器的示数;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
步骤3:再往金属盒里注入适量的沙子,使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 , 在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相关数据。
金属盒总重力 G/N | 压力传感器的 F1/N | 拉力传感器 F2/N | |
步骤 1 | 4.8 | 4.8 | 1.8 |
步骤 2 | 4.8 | 3.2 | 1.2 |
步骤 3 | 6.4 | ? | 1.8 |
[实验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重力无关,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①启动传送带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后,木块相对于地面静止,此时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水平向。
②某次实验中,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后,改变传送带的速度大小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没有改变,说明。
①剪一块白纸板,画上太阳平行光线。再用硬纸做一个“十”字方向标;
②在地球仪上找到丽水的大致位置,用双面胶将方向标固定在该位置处;
③按由西向东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太阳方位。请回答:
⑴提出问题:哪些现象是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有关的?
⑵建立假设:
①现象一:两幢南北分列的高层公寓,前面一幢楼往往把后面的部分楼层的正午太阳光遮挡住。
假设一:被遮挡住阳光的楼层多少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
②现象二:学校旗杆的影子,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杆影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假设二:。
⑶寻找证据:
为了证明物体的影子长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找到相关证据,我们应该如何去测量呢?。
①证据一:后面一幢楼被遮挡的楼层多少与前面一幢楼的日影长短有关,日影越长,后面一幢楼被遮挡正午阳光的楼层越多。太阳高度越小,楼的日影越长。如果夏季正午后面一幢楼被遮挡的楼层较少甚至没有,说明楼的日影短,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大;如果冬季正午后面一幢楼被遮挡楼层较多,说明楼的日影长,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小。
②证据二: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⑷得出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是:在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⑸交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