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7-14 浏览次数:37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27分)
  • 1. (2023八下·龙岗期中) 学校开展了“传统年俗”综合性学习探究活动,下面是小深写下的一段“兔年说兔”即兴评述,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壬寅虎年A.戛然而止 , 癸卯兔年B.翩然而至。国家发展不会像“玉兔捣药”那样岁月①tián jìng,个人努力不能得意于“狡兔三窟”的小聪明。要“动如脱兔”的奔跑,不被琐事②j ī  bàn;要C.瞄准目标 , 一步一个脚印。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虎是勇敢和活力。兔更不乏灵动与活泼!在这样的D.周而复始中,新春伊始,万象更新!

    1. (1) 根据拼音和语境填写词语。

      ①tián jìng

      ②jī bàn

    2. (2) 结合语境,选出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 戛然而止 B . 翩然而至 C . 瞄准 D . 周而复始
    3. (3)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认为虎是勇敢和活力。 B . 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看,虎是勇敢和活力。 C .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虎是勇敢和活力的象征。 D .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虎意味着勇敢和活力的象征。
  • 2. (2023八下·龙岗期中) 本次探究活动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为滋养学生心灵,传承中华美德,学校召开成果汇报会,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1. (1) 汇报会需要悬挂标语,有同学写好了上句,请你完成下句。

      上句:探究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下句:

    2. (2) 下面是校报记者为此次汇报会写的采访提纲,请你根据采访目的,在横线上补写一个采访问题。

      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2月20日下午活动结束后,汇报活动现场

      采访对象

      校团委书记

      采访目的

      了解此次活动的规模、亮点、影响

      采访问题

      ①请问参加此次活动的班级、人数是多少?

      ②活动中让您印象最深的节目有哪些?请您具体谈谈。

    3. (3) 请你设计一个有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元素的笔袋作为汇报会的陈列品,可从图案、色彩等方面简要说明。
    4. (4) 小圳在汇报会上展示了他收集到的“兔”字字源演变,请在横线上补充缺失的书体名称。

  • 3. (2023八下·龙岗期中) 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1) ,胡为乎泥中?(《诗经•式微》)
    2. (2) 参差荇菜,,琴瑟友之。(《诗经•关雎》)
    3. (3) 与君离别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4)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5. (5) 一日不见,!(《诗经•子衿》)
    6. (6) 古诗文中描写景物的佳句,让人陶醉。《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用“”描写桃林繁花遍地的美景;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渺、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 4. (2023八下·龙岗期中) 小深对诗歌《蒹葭》进行了批注,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蒹葭(节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A . 《诗经》,先秦时叫做《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 .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经典常谈》介绍说《诗经》“大序”解释“风”是感化、讽刺的意思,照近人研究,“风”是各地方的乐调。     C . 诗歌都由秋水岸边凄清秋景起兴,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地点的转换。 D . 蒹葭苍苍,霜露茫茫,伊人飘渺的行踪,主人公怅惘的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构成了诗歌朦胧而纯美的意境。
二、阅读(45分)
  • 5. (2023八下·龙岗期中)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翌日,饭于林虑 , 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 , 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泉声道/岸数百步 B . 不可胜/珠可历历 C . 暮/日西山 D . 之/似与游者相
    2.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②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3.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擅写山水游记,“唐宋八大家”之一。 B . 甲文“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是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C . 乙文“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耍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愉悦闲适之情。 D . 乙文“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断句是正确的。
    4. (4) 结合选文内容,完成表格。
       

      体裁

      写法

      游踪

      甲文

      游记

      定点观察

      立足小石潭,依次描写潭中景物和①

      乙文

      早上从林虑出发,③,后来途经槐林,下午在环翠亭休息,傍晚到达明教院。

  • 6. (2023八下·龙岗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班级开展“用好水资源,呵护水环境”主题活动,同学们分组搜集资料并进行汇报,请根据汇报内容完成任务。

    第一组

    小深:我们在《人民日报》上找到了北京林业大学朱清科教授题为《森林为什么是“水库”》的文章。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调节径流、拦洪补枯,还体现在森林各结构层次在产水、净水等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②森林以其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来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③那么,这座森林“水库”是如何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呢?

    ④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对垂直降雨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据统计,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⑤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有拦截雨水的作用,能提高林地土壤的渗透能力。

    ⑥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多孔疏松、透水性强,不仅能蓄持雨水;也可以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还能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⑦森林“水库”不仅能够自上而下调蓄水源,还能提高水分生产力。

    ⑧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量,增加蒸发量参与水分小循环,形成降水。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⑨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例如,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达1.37亿立方米。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不仅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⑩如此看来,森林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第二组

    小圳:我们在地理书上找到了一张表格:

    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天然植被

    干湿地区

    主要分布地点

    天然植被

    湿润地区

    东北山地、秦岭一淮河线以南,青藏高原东南部等

    森林

    半湿润地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分等

    森林草原

    干旱地区

    内蒙古高原东部,黄土高原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分、天山山地等

    草原

    半干旱地区

    内蒙古高原西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西北部等

    荒漠草原、荒漠

    (来自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

    第三组

    小鹏:我们在深圳市水务局官网上找到了关于深圳基本水情的材料。

    深圳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市(不含深汕)多年平均降雨量1830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每年4~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5%。

    深圳本地水资源匮乏。由于地理条件比较特殊,深圳境内无大江大河大湖太库,蓄滞洪能力差,本地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八成以上的原水需从市外的东江引入,库容超1000万立方米的大、中型水库只有16座,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7,全市现状水资源储备量仅能满足45天左右的应急需要,深圳因此成为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来自深圳市水务局网站,有删改)

    1. (1) 小深根据汇报材料,梳理了一份要点,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 . 林冠层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 B . 森林植被的增加影响到霜、露、雾、雨雷及雾凇等水平降水形态。 C . 增加森林植被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D . 深圳属于湿润地区,天然植被为森林。
    2. (2) 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说明文单元学习

      阅读

      探究

      《大自然的语言》开头用描写表现物候现象,引人入胜。

      第一组: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开头①,引出说明对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被压扁的沙子》

      第三组:深圳因此成为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之一”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②

      《蝉》采用了时间顺序,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程。

      第一组《森林为什么是“水库”》第④⑤⑥段。

      采用了③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

    3. (3) 第一组中的第⑨段画线句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4. (4) 同学们就深圳水资源问题展开了讨论,小语和小文的观点不一致,请你根据汇报材料补全对话。

      小语:深圳降雨量大,植被茂密,水资源丰富得很,我们可以随便用水。

      小文:深圳的水资源并不丰富,

  • 7. (2023八下·龙岗期中)  记叙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问题。

    燕子来时

    何君华

    ①过完年,父亲又该出门去打工了。

    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父亲说过,燕子是念家的,一旦选定一户人家筑巢安家,终其一生都会回到这户人家里,哪怕跋山涉水,也会年年回到“故乡”。

    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家里住的是泥瓦房,有一只燕子在我们家屋顶筑巢。后来,看着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 , 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心血来潮,拿一根竹竿将房顶上燕子的巢穴捅了。父亲回来,我看到他铁青的脸时,才知道自己闯祸了。父亲说:“古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忧愁家’,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终日在空中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是农人最亲密的益鸟,巢穴也是一口泥一口泥地衔来的……”

    ④听了父亲的话,我哭了!心想:“燕子再也不肯回我们家了!”整个下午,我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盯着房顶,那被我捅掉后残留的一角巢穴,像我空落落的心!

    ⑤果然,整个春天和夏天,燕子再也没回我家。我经常望着那房顶发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放心吧!明年春天它还会回来的。”

    ⑥于是,我日日盼望过年。因为年一过,春天就要来了。春天来了,燕子就该回来了。

    ⑦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我急切地问父亲:“是去年那只燕子吗?”父亲抬头仔细看了看,肯定地点了点头:“你看,它的脸颊是砖红色的,它回来啦!”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减轻了一样。父亲的话得到了印证,燕子回来了,它是念旧的!我又看到了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

    ⑧燕子的寿命只有十年左右。终于有一年春天,那只有着砖红色脸颊的燕子没有回到我家。我知道,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我虽然知道这是世间一切生物都难逃的宿命,但仍然难过不已。好在没过多久,又有一只燕子来到我家“安家落户”——那是一只有着普通棕红色脸颊的燕子。很快,又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⑨去年,我们拆了家里的泥瓦房,当然连同燕子的巢穴也拆掉了。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崭新的三层小楼,特意用青琉璃瓦盖了屋顶——是为了方便燕子回来筑巢。父亲心里一直记得,来年外出打工时,一定要将房檐下的玻璃窗留一道缝儿。这样,即便一整年锁着门在外头打工,我们家的燕子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⑩是的,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儿时的歌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⑪“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车窗外的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坐在车里的父亲分明感到,新的春天已经来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 (1) 下面是选文主要内容脉络图,请阅读全文,将空白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 (2) “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此场景在选文中三次出现,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3. (3) 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描写方法或修辞的角度赏析。

      ①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

      ②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

    4. (4) 结尾一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5. (5) “圆月”寓意合家团圆,“鸽子”寓意珍爱和平。在中国人的心中,“燕子”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燕子”的寓意。
  • 8. (2023八下·龙岗期中) 《经典常谈》入选教材名著导读,同学们开展了“阅读经典传承文化”阅读活动。

    【关注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①       》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②        》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研读内容】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以上均选自《经典常谈》)

    【延伸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1) 目录中缺失的篇目名为:①、②,小语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篇目是:③
    2. (2) ①研读内容中四个“实在”体现了杜甫诗歌的什么特点?请结合延伸阅读材料具体分析。

      ②朱自清认为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请结合名著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三、写作(45分)
  • 9. (2023八下·龙岗期中) 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总有一些经历让我们不断懂得与成长。从燕子筑巢,懂得了春天降临;从那夜的好豆,懂得了情谊的珍贵;从化石上的印记,懂得了时间不可追……请以“从中懂得”为题,完成作文,叙写亲身经历,表达真情实感。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将题目补充完整,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