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华侨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27 浏览次数:35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2023·普宁二模) 在夏文化遗址里,出土的陶器在形制、纹饰和器物群的组合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中,酒器比较多。此外,还出土成批制作水平较高的玉器以及石磬一类的乐器。这反映了当时(   )
    A . 文明呈现地域特征 B . 生产工具注重实用性 C .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D . 陶瓷技术有明显进步
  • 2. (2023高三上·大埔开学考) 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墨子主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两者的思想主张(   )
    A . 倾向于重构社会秩序 B . 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C . 推动中央集权的建立 D . 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
  • 3. (2024高二下·泸县月考) 《礼记》规定周朝“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都可以进入“国学”学习,而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大学”“右学”之称。这表明西周教育的特点是(   )
    A . 等级森严 B . 承袭商制 C . 去宗教化 D . 体系完备
  • 4. (2023·普宁二模) 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郑国初铸刑书时,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    )
    A . 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 B . 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C . 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 D . 源于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 5. (2023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西汉自元帝以后最高统治权力经常被控制于宦官和外戚手中。而伴随土地兼并导致土地集中,其结果是大地主必然要求政治上分割皇权。而外戚和宦官正是这部分要求分割皇权势力的政治代表。据此可知,西汉皇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 . 皇帝软弱无能 B . 多种势力争夺所致 C . 宦官外戚专权 D . 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 6. (2024高二上·曲阳月考) 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员陈庆之原来认为:“魏朝甚胜,尤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却感慨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表明(   )
    A . 北魏政权更迭频繁 B . 中国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 C . 南北文化隔阂增大 D . 北魏改革缩小了南北差异
  • 7. (2023·普宁二模) 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焉耆县境内发掘出一座唐代屯戍城堡。在城堡的窖藏里,发现小米、高粱、面粉和胡麻等。同时发现下石碾、铁犁、镶柄等生产工具,铁犁的铧头较长,套进犁底的部分凹入,比较进步,这反映了(    )
    A . 曲辕已经传入新疆 B . 边疆地区农耕经济发展 C . 胡汉民族的差别消失 D . 唐代开始实施屯戍政策
  • 8. (2023·普宁二模) 根据《唐律疏议·名例律》,外国侨民犯法有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同类相犯,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则“以法律(唐律)论”。这表明唐朝(   )
    A . 坚持德主刑辅的管辖原则 B . 引发司法的混乱 C . 外国侨民得到了特殊照顾 D . 兼顾主权与外俗
  • 9. (2023·普宁二模) 张居正认为“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他进而主张“欲物力不庭,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这反映张居正改革(   )
    A . 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 B . 主张农商并重政策 C . 旨在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D . 重视兼顾民生经济
  • 10. (2024高二下·锦州期末) 下表为五四运动后创办的具有代表性的进步刊物。据此可知,五四运动后(   )

    刊名

    主持

    刊行年月

    出版地点

    宗旨(倾向)

    《星期评论》

    戴季陶等

    1919.6.8

    上海

    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

    《少年中国》

    王光祈

    1919.7.1

    北京

    社会主义

    《湘江评论》

    毛泽东

    1919.7.14

    长沙

    宣传新思想

    《建设》

    孙中山

    1919.8

    上海

    研究革命理论和建设新中国方案

    A . 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共识 B . 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 C . 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D . 出现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
  • 11. (2023·佛山模拟) 1937年,中外冰箱品牌大打商战,面对德国的奇异、美国的惟是顶好等品牌,国产的北极牌电冰箱在报刊社教:“在中国制造、用中国人工、 用外国技师、她关前来品、定价极低廉”的广告语,热销一时。这反映了(   )
    A . 列强经济侵略下国货的积极应对 B . 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总体提升 C . 社会传媒与近代生活方式相促进 D . 近代科技革命促进制造业转型
  • 12. (2023·普宁二模) 如图为1950年1—5月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情况(资料来源:《经济周报》,1950年第11卷第12期,第4页)。这一现象表明(   )

    单位:家

    A . 私营商店歇业导致市场混乱 B . 私营商店歇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 上海亟须调整商业经济政策 D . 上海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成效明显
  • 13. (2024高一下·宁阳开学考) 在苏萨的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郑重宣布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带头同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提拉结了婚,许多马其顿的将领也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亚历山大还亲自给新娘新郎馈赠礼物以示鼓励。这一做法有利于(   )
    A . 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和东西方贸易 B . 沿袭北非地区传统文明 C . 促进亚欧内陆民族的分布产生变化 D . 推动希腊文化中心东移
  • 14. (2023·普宁二模) 关于《人权宣言》的思想来源,有以下若干观点。据此可被认定的结论是(   )  

    德国学者耶利内克

    认为人权宣言以美国的各州宪法的权利法案为蓝本,甚至基本上是抄袭北美各州权利法案而来的。

    法国学者布特米

    认为人权宣言是法国的文本,是法国原创的,源于欧陆的18世纪精神。

    中国学术界

    没有共识,但确定宣言确实采用了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

    A . 法德两国学者阶级立场明显对立 B . 关于宣言思想来源史学界视角多元化 C . 中国学者的观点已成为学界共识 D . 布特米的观点民族情感强烈最不可信
  • 15. (2023·普宁二模) 英国引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在纺织业上获得先发优势,但在染布工艺上存在巨大缺陷,而德国凭借稳定的工业染料和染色法大大提升了其纺织业的竞争力,进而带动了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发展。德国由此开启了新一轮工业革命。这说明(   )
    A . 德国的纺织业领先于世界 B . 核心技术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C . 轻工业与重工业协同发展 D . 德国率先实现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 16. (2023·普宁二模) 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一些国家的高科技企业进行所谓的审查并施加遏制,大批外国高新技术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由图可知,近年来(   )

    A . 经济问题深陷政治困境 B . 逆全球化成为国际经济主流 C . 高新科技企业失去活力 D . 美国外交以对外扩张为核心
二、材料分析题
  • 17. (2023·佛山模拟) 20世纪末,在印尼附近水下考古发现一艘公元9世纪的沉船——“黑石号”,出土了大量来自唐朝扬州、明州和广州的货物。其中两件瓷器“盈”字款绿釉碗和“进奉”款白釉彩盘是出自宫廷还是民间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玄宗时,多贯赐妃嫔和大臣。负责管理赋税的王供“岁进钱宝百亿,便入内库(又称百宝大盈库),以供人主宴私赏赐之用”,开启官吏向皇帝进贡之风。……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九月,出(售卖)内库罗绮、犀玉、金带之具”,用以补充军费开支。

    ——据《旧唐书》

    材料二  唐朝“盈”字款的瓷器多为白瓷。“盈”、“进奉”、“翰林”款等宫廷属性明显的瓷器多见于唐长安大明宫等宫廷遗址之中,但在西明寺、长安新昌坊及河北易县等非高级贵族的唐墓中也有发现。

    ——摘编自齐东方《“黑石号”沉船出水器物杂考》

    材料三  大历元年(766年),代宗生日,“诸节度使献金帛、器服、珍玩、骏马为寿,共直缗钱二十四万。”肃宗、代宗以后,进奉者多以节度使为主,德、宪二朝进奉的区域集中于东南江淮诸道。

    ——项坤鹏《“黑石号”沉船中“盈”、“进奉”款瓷器来源途径考》

    1. (1) 根据材料一、二判断“盈”字款绿釉碗和“进奉”款白釉彩盘这两件瓷器的出处并说明理由。
    2. (2) 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探究瓷器的出处”这一问题对于研究唐朝历史有何具体价值。
  • 18. (2023·普宁二模)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尔国浙省定海、舟山等处,原我国故地,先朝恃强占窃,蹙我强威,夺我土地,孕怀至今……(至于鸦片一事)严禁尔国人民吸食犹可言也,委责独让我国兴贩鸦片引诱,是何言也……尔国不肖文武官员每日闯墅海泊,抄搜烟土,乘机逞掠,形同倭窃,诚何国体,不禁发指。

    ——《英国为声明入侵中国理由事檄文》(1841年)

    材料二  而虽有羽毛、大呢(一般认为是由羊毛、羊绒织物的泛称),非我湖丝(浙江湖州府出产的蚕丝),焉能织造?虽有花边、鬼头(外国银元的别称),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材,皆尔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若言水战,则尔等将船退出虎门,候我百日后,造就船只,与而海外对仗,果能胜我,方为利害。

    ——《尽忠报国全粤义民申谕英夷告示》(1841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批驳英国“檄文”的谬误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广州义民表达的观点。
  • 19. (2023·普宁二模)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转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  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

    材料三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到近代家国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析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并简析其得到认同的原因。
  • 20. (2023·普宁二模) 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革命可能是史上最具争议的事件。有些人认为这让人类迈向繁荣和进步,也有人认为这条路终将导致灭亡。对后者来说,农业革命是个转折点,让智人抛下了与自然紧紧相连的共生关系,大步走向贪婪,自外于这个世界。

    摘编自【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材料二  “工业化”指的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向以工业和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经济转化的过程。工业化也刺激了资本主义企业组织的不断发展。近代早期欧洲的企业家组成私人公司,希望从市场导向的商品以及贸易中获得利润。在工业化过程中,生产者以商人为导向组织大型企业。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英国和法国的立法为现代股份公司奠定了法律基础,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全球文明史》

    材料三  在人类历史上,有过几次“资讯交换”的突破。第一次突破是文字的出现,第二次突破当是(▲)的出现,同一份文件,因此可以大量复制,分散于各方。第三次突破当为电话和电影,真声与真影,不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计算机的出现,可以说是第四次突破,而且以其发展的迅速与功能的多样,竟可称为一次划时代的革命。科技文明代替了过去的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这一个新的文明,是以人为本,以知识为用。明日的世界,必须有个人之间相处的伦理、个人与社会群体相处的伦理以及人与自然相处的伦理,庶几这一正在开展的文明可久可大,有其增长空间。

    整理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 (1) 概括指出材料一中认为农业革命“最具争议”的表现。结合所学,从“争议”内涵的角度简要评价中国明朝后期至清中叶农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原因。结合所学,例举19世纪70年代股份公司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三,写出(▲)所代表的“资讯交换”突破的标志。结合所学,指出“科技文明”时代饱含以人为本的中华文化,可为“明日的世界”发展提供哪些“伦理”滋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