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石门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保...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29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有学者指出:“周人谨慎,谦恭,重集体,富于忧患意识……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成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其意在说明当时周人(   )
    A . 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 B . 率先进入“轴心时代” C . 推崇儒家德治的思想 D . 致力于摒弃神权观念
  • 2. (2024高三下·湖北模拟) 有学者指出,西汉经过60余年的发展,国力强盛。同时,诸侯势力肆意发展,大商业主投机牟利,豪强大肆兼并;面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袭扰,国家缺乏强有力的对抗措施。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
    A . 朝廷的施政方针亟待调整 B .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C . 郡国并行弊端显现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面临转型
  • 3. (2023·南海三模) “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该诗反映了(   )
    A . 租调制下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两税法实施后存在的弊端 C . 租庯调制推动政令的实行 D . 贞观之治隐含不稳定因素
  • 4. (2023高一上·椒江期中) 北宋时,棉花在两广以及福建南部普遍种植起来,之后向北推广到江西、两浙等南方各省份。南宋时,在淮南、江南东路、两浙路,小麦成为冬季的重要种植作物,稻麦轮种的耕作制度逐渐确立。这说明两宋时期(   )
    A . 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B . 南稻北麦格局开始被打破 C . 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 D . 棉花是南方主要经济作物
  • 5. (2024高三下·湖北模拟) 清朝统治者延续和利用蒙古族传统的会盟制度,盟旗制度下的会盟内容为"简稽军实,巡阅边防,清理刑名,编审丁册",盟长是理藩院和各旗札萨克的中间联络者,无权干涉各旗札萨克对本旗的行政管理工作。盟旗制度(   )
    A . 有利于加强对各旗监督 B . 促使蒙古和内地制度一体化 C . 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D . 体现了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
  • 6. (2023·南海三模) 下表所示为1872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为京师同文馆拟订的八年课程计划。1876年,该计划与拟定的“五年制”教学计划一同被呈送至总理衙门,获批后于1879年正式实施。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   )

    第一年

    识字写字、浅解词句、讲解浅书

    第二年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第三年

    讲各国地图、讲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第四年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第五年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第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第七年

    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第八年

    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A . 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 B . 对近代翻译人才的渴求 C . 集中力量振兴洋务的决心 D . 局限于学习西方器物文明
  • 7. (2023·南海三模) 1922年5月,彭湃到广东海丰地区开展农民运动,起初并未获得农民的信任,后来通过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大量培养农运人才,一年后,运动区域迅速扩大,农运会成员从数十人增加到二十余万人。这一变化反映出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
    A . 提升了农民阶级的文化素养 B .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快速发展 C . 壮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力量 D . 依据革命实际调整斗争策略
  • 8. (2023·南海三模) 以下关于抗日战争的研究,史实与史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史论

    A.1931年9月27日,在北平的奉天会馆召开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成立大会,其宗旨是:“抵抗日人侵略,共谋收复失地,保护国家主权。”

    抗日救亡已成为全民共识。

    B.1934年日本陆军、海军与外务三省官员达成《关于对华政策》纪要,表示“使中国成为以日本为中心,日满华三国友好合作,确保东亚和平的帝国方针的追随者”。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在华中使用日本银行券和法币作为军事通货;1937年10月,日本在华中占领区发行军票。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以战养战”。

    D.1943年,美英中三国公布《开罗宣言》提到“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战以来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升。

    A . A B . B C . C D . D
  • 9. (2023·南海三模) 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据此推断这次会议(   )
    A .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 . 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 C . 确立了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 10. (2023·南海三模) 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倡议1961年4、5月间,刘少奇带领工作组,到湖南进行了40多天的深入细致的调查后掌握到第一手材料,对经济困难形势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党和国家领导人此举旨在(   )
    A . 反思“大跃进”运动的弊端 B . 落实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 C . 从根本上杜绝“左”倾错误 D . 扭转国民经济的落后局面
  • 11. (2023·南海三模) 《汉谟拉比法典》前言中说:安努(众神之父)与恩利尔(大地和空气之神)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太阳神和司法天神),昭临黔首,光耀大地。对上述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 . 君主专制王权高于法权 B . 君权神授追求司法公正 C . 神意立法力求伸张正义 D . 法权至上协调社会矛盾
  • 12. (2023高二下·嘉兴期末) 11世纪以后,西欧产生了以《列那狐的故事》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其内容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提出一些市民关心的社会问题,歌颂市民或农民的个人机智与聪敏,大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愚蠢。这反映出(   )
    A . 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B . 英雄传奇备受颂扬 C . 骑士文学走向衰落 D . 教权王权矛盾激化
  • 13. (2023高一下·郑州期末) 17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18世纪,北美已经有蛋壳、西西里岛、白、红几种小麦。据此推知,物种的洲际传播(   )
    A . 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 B . 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C . 改变了殖民扩张的手段 D . 保障了西方的殖民活动
  • 14. (2023高二下·南阳期末) 美国的《新闻周刊》曾生动地描述了“新殖民者”的形象,他们手拿的是计算器而不是枪支,他们穿的是上班的服装而不是战斗服装,他们宣传的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福音而不是传教的福音。“殖民者”形象的转变是由于(   )
    A . 旧国际秩序的长期存在 B .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 C .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 . 欧美国家实力普遍衰落
  • 15. (2023·南海三模) 1941年上半年,苏军总参谋部一直关注西欧抗寒物资销量和价格波动,并分析德军使用的煤油灯、打火机之类物品的燃料中是否加入抗冻材料。经过持续半年的观察,苏联得出结论:德国没有做好开战准备。苏联的判断(   )
    A .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做法 B . 体现了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C . 吸取了绥靖政策惨痛教训 D . 低估了科学技术的深远影响
  • 16. (2023·南海三模) 有学者描绘当今的世界新现象:“中国和拉美在讨论农业合作,非洲和阿拉伯在开展基础设施合作,欧洲和东南亚正在打造自由贸易,美国和非洲在合作修电厂,中国和欧洲准备合作开发北极。”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 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B . 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 C . 地区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D .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二、材料分析题
  • 17. (2023·南海三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高昌地处吐鲁番盆地,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高昌的东南面,大部分是汉族居住的农业区;其西北面则是我国历史上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贞观十四年八月,唐朝平定高昌,以其地为西州,州内设置了三郡、五县、二十二城,辖地户约八千、人口约三万七千。唐朝还在该地区采取了修建水利、设置官市、管理交通等一系列措施。到天宝年间,西州地区居民增至一万九千多户,人口增加至约四万九千,货物四至,客商云集。

    ——据《旧唐书·西戎传》等整理

    材料二  近年,吐鲁番出土了大量从东晋到元代的古代文书,引起了学者注意。其中一份为民众自报的户籍文书,记载了某家庭的成员、授田等情况,文书后署“贞观十四年九月”。另一份是卜天寿所写的文本残卷,该文书大部分是其抄写的汉代经学大家郑玄注释的《论语》,卷后还附有绝句六首,另抄有《千字文》开头五句。抄本中有题记“(唐)景龙四年三月一日私学生卜天寿(抄)” “西州高昌县宁昌乡淳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

    ——摘编自马克章《西域汉语通行史》等

    1. (1) 利用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互证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2.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在高昌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历史意义。
  • 18. (2023·南海三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时期,《四洲志》《英吉利纪略》《海国四说》等,有很多关于西方国家图书馆情况的记载。

    1876年,出使欧洲的郭松焘在日记中写到:“游大学堂一,名曰波里安,藏书五十余万册”;薛福成在其《出使日记续刻》中写到:“法国有书楼五百所,藏书四百五十九万八千册;英国有书楼二百所,藏书二百八十七万二千册……”

    1892年,早期维新派代表郑观应主张“宜饬各直省督、抚于各厅、州、县分设书院,购中外有用之书,藏贮其中,派员专管。”

    1895 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写到:“州县乡镇,皆设书藏,以广见闻,……则人才不可胜数也。"

    1898年,湖南常德的明达学会在其章程中写到:“西国郡邑,皆设藏书楼……故异才日出,学术日新。”

    1902年,清政府颁布《学堂章程》,明文规定:“《大学学堂应附属图书馆一所》广罗中外古今图书。”

    1904年,浙江绍兴绅士徐树兰创办古越藏书楼,是私人近代化图书馆的代表。

    1905年,湖南成立第一所官办图书馆,此后,各省相继建立公共图书馆。

    ——据陈亮《清末近代化图书馆的兴起》整理

    材料二  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该法规定,经地方纳税人投票同意可以使用地方税设立公共图书馆。1893年,英国议会对该法案做出修正,允许地方政府有权决定设立公共图书馆。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其公共图书馆运动得到发展,1924年成立德国公共图书馆协会,拥有450家图书馆会员。在社会和政治相对稳定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1882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欧仁·莫雷尔发起公共图书馆运动,1906年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法国图书管理员协会,公共图书馆在法国顺利发展。总体来说,到20世纪初,欧洲已经普遍建立起公共图书馆体系,这与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梁跃天《近代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兴起》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把晚清近代化图书馆的兴起分为几个阶段,并说明划分的依据。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公共图书馆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 19. (2023·南海三模)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农村改革

    材料一 农村改革受到的阻力是不小的 。1980 年 9 月 , 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 书记座谈会 。会议纪要指出 :“就全国而论 ,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 绝对优势的情况下 ,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 , 而不是会脱 离社会主义轨道的 , 因而并不可怕。”会后 ,许多干部纷纷深入基层 , 带领群众研究措施 , 坚 持从各地具体实际出发 , 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尊重群众自己的选择 , 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可以并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

    —摘编自金冲及《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农村改革是农民对政策底线的冲击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 ,一步一步获得共 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的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 , 引导出农村 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 。放宽农村经济政策 ,使农民获得了过去所没有的自主权 和选择权;调整宏观农业政策 ,又使农民的选择得到了利益刺激 。于是 , 多数农民选择了包 产到户和包干到户 。最终 ,农村改革对增产的显著效果为自 已获得了合法性 。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的改革。

    —摘编自萧冬连《筚路维艰 :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1. (1) 材料一、二是对农村改革的两种历史叙述 ,指出其异同点。
    2. (2) 以“1978 年以来农村改革”为主题进行成果展览 ,说说你的设计方案。
三、论述题
  • 20. (2023·南海三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啤酒

    啤酒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第一批农业社会用驯化的谷物直接制造的产品。啤酒在20世纪真正成为了一种世界性饮料。

    红酒

    红酒是地中海希腊和罗马文化的象征,曾长期是西方精英所偏爱的饮料。红酒后来成为世界贸易的一部分,并突出体现于非西方世界精英“西化”上。

    烈酒

    蒸馏是阿拉伯人的发明。许多种烈酒在欧洲扩张时期得到传播,特别是用甘蔗酿造的朗姆酒。

    咖啡

    咖啡由阿拉伯人引入欧洲,这种异域饮料首先经由咖啡屋在精英中得到普及。19世纪时取代啤酒成为最流行的饮料。

    茶是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的,在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

    可可

    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时可可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

    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最初是一种药用饮料,19世界末在美国诞生。可口可乐是美国的“国民饮料”,也象征着20世纪的美国化、商业化和全球化。

    直到不久前,水一直都是公用的、非商业物品,瓶装水如今已是增长最快的商业饮料。本世纪的一个主题将是对适于饮用的水的争夺,因为它既是普遍可用的物品,又是新的利润来源。

    ——据[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导论》(2015)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