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沈阳市2023届名校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五次模拟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03 浏览次数:36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沈阳模拟) 《诗经·商颂·殷武》称颂汤的业绩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氏、羌是分布于今天陕西西部直至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民族,也向商称臣纳贡。这一记载表明(   )
    A . 商初国力强盛且凝聚力强 B . 商朝对西北地区实行间接统治 C . 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特征 D . 游牧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向心力
  • 2. (2023·沈阳模拟) 据考古发现统计,春秋时期的简牍较为罕见。到战国时期,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从最普通的随葬遣策到地理天文、经济社会、法律政治、思想文化都有所涉及。这种变化折射出(   )
    A . 社会转型的加剧 B . 百家争鸣的盛况 C . 书写材质的变革 D . 铁犁牛耕的普及
  • 3. (2024高二上·电白期末)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秦汉的传统九卿与新出现的六部关系上,长期纷争,无法统合。隋唐时期,统治者最终确定了六部统辖九卿的体制。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国家统一是制度创新的前提 B . 制度创新是巩固统一的重要途径 C . 南北文化交融促进制度创新 D . 传承与创新是制度演变基本规律
  • 4. (2023·沈阳模拟) 大中六年(852)三月,唐宣宗想免除其舅郑光的两税,遭到中书门下的反对,理由是:“据地出税,天下皆同。随户杂徭,久已成例。”这反映了当时(   )
    A . 中枢决策体系呈现完善化趋势 B . 科举制促使士族阶层走向没落 C . 赋税征收蕴含一定的公平原则 D . 两税之外的苛捐杂税项目繁多
  • 5. (2023·沈阳模拟) 婚姻不问阀阅,直求资财,是宋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庆历年间,身任馆阁之职的凌景阳,与酒店富户孙氏女结婚;吏部侍郎孙祖德,娶富人妻,以规有其财。哲宗年间,许州豪民盖渐,家资巨万计,女三人,“有朝士之无耻者,利其财,纳其仲为子妇”。这反映了(   )
    A .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婚姻观念 B . 理学的影响力逐步衰微 C .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质变 D .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 6. (2023高三上·渝中开学考) 明朝徽商大贾黄汴撰写《一统路程图记》,是现存最早的商旅交通指南。书中序言提到:因有“水陆路程之设”,遂使“天下仕者知立于朝,耕者知耕于野,商贾知藏于市,行旅知出于途”。该书的撰写(   )
    A . 深受耕读传家理念影响 B . 反映出长途贩运的兴盛 C . 试图打破四民分业现实 D . 体现出交通状况的改善
  • 7. (2023·沈阳模拟) 1888年,开平煤矿第一次准备分发股息时在天津发布了一条新闻,《捷报》对此作了报道,之后每当有类似的举动都大肆宣扬。这一做法(   )
    A . 表明民用企业开始盈利 B . 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业的发展 C . 意在引导民间投资方向 D . 掀起了晚清“实业救国”浪潮
  • 8. (2023·沈阳模拟)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猛烈批判传统文化,强调新旧、中西文化水火不相容。五四运动后国人的心理紧张和焦虑明显舒缓,不再重提“文化危机导致亡国灭种”类似的“危言”。国人文化自信力提升主要是由于(   )
    A . 民族主义运动高涨 B . 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 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D .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 9. (2023·沈阳模拟) 下表为1926至1927年间部分省市国民党党员人数及增长率统计表。影响其党员人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上海

    江苏

    长沙

    广东

    1926年10月

    2266人

    3225人

     

    156915人

    1927年4月

    16000人

    27872人

    190000人

    236605人

    增长率(%)

    606

    764

     

    51

    A . 国共合作实现 B . 北伐胜利进军 C . 黄埔军校兴办 D . 北洋政府瓦解
  • 10. (2023·沈阳模拟) “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项目在全国地域分布上以分散为主,在具体项目上又集中建设,在东北布置了56项(大多为改扩建项目),其他重点项目(主要是新建项目)布置在京广铁路沿线及其以西地区。这种布局意在(   )
    A . 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 B . 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C . 更好地接受苏联援助 D . 方便集结抗美援朝物资
  • 11. (2023·沈阳模拟) 下表为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单位:%)。出现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项目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农业结构

    种植业

    79.3

    69.3

    64.7

    牧业

    15.5

    22.1

    25.8

    林业

    3.6

    5.2

    4.3

    渔业

    1.6

    3.5

    5.4

    种植业结构

    粮食作物

    80.4

    75.8

    76.5

    经济作物

    9.6

    15.6

    14.4

    A . 国际市场向中国全面开放 B . 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 C . 农民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
  • 12. (2023·沈阳模拟) 马其顿人从不向凡人行叩拜礼,只向神匍匐礼拜,这是古希腊的传统。亚历山大入主波斯后,不但要求波斯人在面君行叩拜礼时必须以头碰地,也意图让马其顿人予以效仿。亚历山大此举意在(   )
    A . 拉拢波斯帝国遗臣 B . 传播希腊先进文化 C . 强化君主统治权威 D . 传承东方政治体制
  • 13. (2024高二下·石家庄月考) 1551年,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王室敕令中特意强调,禁止演员在未经君主或枢密院明确许可的情况下进行演出;同时,在政府的着力治理下,剧本内容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以上现象(   )
    A . 意味着世俗王权开始高于教权 B . 压制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C . 促进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D . 适应了民族国家形成的需要
  • 14. (2024高二下·高邑期末) 1924到1925年间,苏联政府出台了对小业主加以限制的若干措施。1927年,又推出了旨在限制富农的政策。这些举措(   )
    A . 消除了农业集体化的社会阻力 B . 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伐 C . 开启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历程 D . 违背了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精神
  • 15. (2023·沈阳模拟)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却出现了无家可归者数量激增、老旧住房年久失修以及房价和租金居高不下等现象,以至于纽约市政府在2013年声称:“当前我们的保障性住房短缺已进入危机状态”。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 . 社会稳定促进人口增长 B . 自由主义的再次兴起 C . 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 D . 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 16. (2023·沈阳模拟) 下图展示的是第一套欧元纸币(部分),此套纸币图案以“欧洲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为主题,按照币值由小到大依次为古典派、浪漫派、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铁式和玻璃式、现代派建筑风格。这种设计(   )
    A . 迎合了西欧走向联合的需要 B . 旨在促进欧洲人的身份认同 C . 便于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D . 再现了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2分)
  • 17. (2023·沈阳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祭祀和纪念是古今中外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祭祀和纪念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

    材料一: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体系一般分为大祀、中祀、小祀三个等级,对不同等级官员的祭祀对象、供品、服饰以及乐舞都有严格的规定。正如《礼记·祭统》所言:祭祀的意义就在于“见君臣之义”、“见贵贱之等气”、“见上下之际”。国家祭祀天地、宗庙必须要皇帝主祭,废除郡国祖庙。……自西汉王朝以来,祭孔进入国家祭祀的行列,至唐代成为“国之大祭”,列为国家祭祀要典。唐代开始还将祈雨的祭祀列入郊祭大典。在宋代,王朝政府往往通过赐额或赐号的仪式,把一些影响较大的民间祭祀神祇纳入国家祭祀系统。其它的民间祭祀被视为“淫祀”,而受到严格禁止。

    ——摘编白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确定的国家级纪念日

    纪念日

    日期

    历史由来

    通过时间

    抗战胜利纪念日

    9月3日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中国烈士纪念日

    9月30日

    1949年9月30日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日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

    国家宪法日

    12月4日

    中国现行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国家公祭日

    12月13日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编自吴唯佳,程思佳,于涛方《中国国家祭祀及国家纪念地传统追溯初探》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国家祭祀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级纪念日的特点及意义。
  • 18. (2023·沈阳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战后难民问题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为中心。在联合国难民署建立的早期,苏联和美国都拒绝加入联合国难民署。美国根据自己的外交政策建立难民政策。欧洲发生首次难民危机之后,美国逐渐意识到加入联合国难民署、援助东欧等共产主义国家难民能够弱化共产主义,开始支持联合国难民署,以联合国难民署为依托开展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逐渐放弃了以往的难民宽容政策,转而制定更为严格的难民准入标准,加强对难民的限制。

    进入新世纪以来难民问题更为复杂。"南北僵局"持续存在,发达国家大多逃避救助责任,发展中国家却往往无能为力。中国作为《1951年公约》及其《议定书》的缔约国,始终坚持国家难民制度的主权原则、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原则。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推崇休戚与共的全球治理模式,并向有关国家或国际机构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据李晓婷《国际难民机制的建立与发展》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对待国际难民问题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方案在国际难民问题中的重要意义
  • 19. (2023·沈阳模拟) 朴茨茅斯造船厂是英国近现代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百年战争(1337—1453年)的结束,英国人将目光从大陆转移到海洋,开始思考建立一支可以进行海上防御和扩张的力量。为了更好地对抗来自法国的威胁,朴茨茅斯成为英国发展海军的不二之选。而朴茨茅斯造船厂及军事基地的建立不仅彰显了英国人海洋意识的觉醒,更反映出英国自此以后以“海洋”为国策的决心。

    ——摘自师琪《英国辉煌时代的见证者:论18——20世纪初朴茨茅斯港与英国海军的发展》

    材料二:二战前夕,英国造船业蓬勃发展,一度占据全球船舶市场的半壁江山。二战结束后,各国开始大幅缩减军费开支,军舰订单锐减。20世纪70年代,随着亚洲各国造船企业迅速崛起,加之欧洲劳动力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朴茨茅斯造船厂积累百年的优势消耗殆尽。随着全球航空旅游业的兴起,远洋邮轮行业开始萎缩,加之当时欧洲各国对环境保护有着严格要求,朴茨茅斯造船厂的最后一份“糊口饭碗”也被打翻。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和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军费开支大幅度缩减,船厂最终走上破产之路。

    ——摘编马岳《解放军报》2020-07-17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人海洋意识的觉醒”产生的历史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朴茨茅斯造船厂走向破产的原因。
  • 20. (2023·沈阳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会议

    主要内容

    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1922年

    中共二大

    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7年

    中共八七会议

    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1945年

    中共七大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摘编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简史》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围绕中国共产党与近现代中国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