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江油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06-30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3高二下·江油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由“诗分唐宋”引出一个问题:唐宋两朝的其他重要文体,比如词,是否也可以作唐宋之分呢?

    文学审美形态的演变,与孕育它的文化土壤密切相关。在中国文化史上,唐宋两朝是一个转折期。以中唐为界,从魏晋到盛唐一直在政治体制中处于中心位置的门阀贵族日益衰落,而寒门庶族势力不断增强,至宋代完全取代了门阀贵族,形成了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官政治。经济上,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弱,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经济日趋繁荣。文化方面,思想领域由儒、释、道三教并行走向以儒为主兼融释、道的理学独盛。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则使知识迅速扩散,社会的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今人通常将中唐之前上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称为“唐型文化”,中唐发端、成于宋代的文化称为“宋型文化”。“以丰神情韵擅长”的唐诗与“以筋骨思理见胜”的宋诗,分别是这两种文化所开出的精神花朵。“词分唐宋”的现象也与唐宋文化转型有关,但与诗歌相比,又有其特殊性。文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中唐之后,“唐型文化”的某些因子依然长期存在。比如科举考试,终唐之世不仅取士数量不多,而且多出自世家大族。作为“宋型文化”思想内核的儒学,到仁宗朝庆历前后才真正实现,理学的生成更要到北宋后期。“宋型文化”诸要素在与“唐型文化”诸要素的相持中不断成长壮大,最终占据了主流。

    从词的创作史来看,晚唐五代的温庭筠、韦庄、冯延已、李煜等人是“唐词范式”的奠基者。他们的基本创作方法是“以唐诗为词”,将唐诗的艺术手法、创作经验运用到词中,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含蓄委婉的韵味。北宋词坛在神宗朝以前,基本处于“唐词范式”的影响下。柳永以慢词创作打破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以赋为词”的手法也开启了宋词新风,但未获主流认同。北宋后期,“宋词范式”初步生成,其构建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是以苏轼为领袖的革新派,二是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改良派。

    苏轼与周邦彦的词作为经典的审美范式被广泛接受,是从南宋开始的。南宋前期由于国势剧变,士人多怀抗金恢复之志,因此苏词言志述怀、不拘音律的作风受到重视。辛弃疾接过革新派的大旗,将“以宋诗为词”的作风发挥到极致,完成了“苏辛体”的建构。南宋中后期偏安之局已定,士大夫更加推崇文雅意趣,周邦彦注重技巧、音节和雅、用典丰富的词风由此大受尊奉。姜夔在周邦彦的基础上改良,以江西诗法入词,用健笔写柔情,矫秾丽为清空,开创了格高调雅的风雅词源,形成了“周姜体”。南宋词坛创作以“宋词范式”为主,理论上也与此相应,前期多崇苏,后期多尊周。而“唐词范式”中的“花间体”则处于褒贬并存的境地。人们一方面奉《花间集》为“倚声填词之祖”,另一方面又批评其靡丽的风格无补于世道人心。

    (摘编自符继成《诗分唐宋  词亦分唐宋——文化转型与词体审美范式的演变》)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分唐宋”是指产生于唐、宋的词作分别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审美范式迥异。 B . 门阀制度衰落,商业经济繁荣,理学兴盛,这是文学审美形态得以演变的重要原因。 C . 柳永对宋词发展有一定贡献但影响范围小,“宋词范式”直至北宋后期才真正形成。 D . 苏轼词作在南宋前期被广泛接受,这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及士人抗金复国的心态有关。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 文章开篇引用钱钟书先生关于唐诗、宋诗的观点,引出了词有无唐宋之分这一论题。 B . 文章二至五段主要从唐宋词产生的文化土壤、唐宋词创作的演变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C . 文章将“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不同点进行比较,意在突出“宋型文化”的优势所在。 D . 文章在阐述“宋词范式”时,列举了不同阶段有代表性的词作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考察文学审美形态演变的文化土壤,可从政治经济特点,文化思想潮流、社会文化水平等方面着手。 B . 从中唐到北宋的文化转型是渐进发展的,“宋型文化”产生并不意味着“唐型文化”被其全面取代。 C . 从温庭筠、韦庄、李煜、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来看,唐宋词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唐宋诗的影响。 D . “花间体”和“周姜体”都追求艺术性,南宋文人对“花间体”的批评,也反映了对“周姜体”弊端的反思。
  • 2. (2023高二下·江油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期,某国际大牌推出了一款黑色中长半身裙,售价高达29000元人民币,但有网友发现,这款裙子神似中国的马面裙。该品牌强调其采用了“标志性的廓形,是一款全新的优雅时尚的单品”,却只字未提“马面裙”。尽管国内质疑该品牌文化抄袭的声音四起,但品牌官方至今没有表态,只是在中国市场内默默下架了这款新品,国外的网站上这款裙子在继续售卖。有媒体认为,这波操作难以被界定为抄袭,只能冠以“文化挪用”。

    在这一事件中,不少人被科普了马面裙的概念: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马面裙的风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华丽富贵,再到民国的秀丽质朴,其结构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此前,也有不少国际大牌借鉴中国元素,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出现在巴黎、米兰、伦敦的时尚舞台上,1981年戴安娜王妃曾经穿过红色的马面裙,当时的新闻稿写的是中式刺绣裙。这些借鉴参考,在文化领域并不少见,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喜爱和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要想让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需要主动去发现。在此之前,许多国人并不了解马面裙。争议事件发生后,众人才知道,这种款式不仅凝结了古人的实用智慧和审美情趣,更具有十足的现代感,只需稍加改良点缀,便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时尚单品。

    文化交流与元素借鉴本来就是一种双向奔赴,“韩国端午祭申遗”等文化抢注事件一直让国人耿耿于怀,此次“被挪用”则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不过,与其停留在口头的“抗议”,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

    (摘编自张晓涵《文化挪用,应让公众更关注传统文化守护》)

    材料二:

    文化挪用是指处于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符号特征挪用的行为。根据内涵的不同,文化挪用可被归为“实物挪用”与“非实物挪用”,前者通常是指对有形物体的占有,而后者更为抽象,通常表现为内容挪用和主题挪用。内容挪用指某文化中的文化成果被其他文化中的创作者借鉴、利用,又可具体分为风格挪用和母题挪用,两者都指异文化对本文化中文化成果的挪用,只不过前者会主动地表明挪用对象的出处并以此进行自我标记,而后者则是利用异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来创造性地再现本文化。而主题挪用指在文化塑造中有意地借用其他文化中的个体与机构。

    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别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备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等特征让人将其视为是刻板印象的输出。但是,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传播的,即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符号化与片面化的。这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符号化的目的是便于传播与记忆,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

    在对文化挪用进行讨论时,要避免“绝对原创性”的误区,避免陷入保守主义与自闭主义。一种文化若想进入世界舞台,就必须以适合其传播的形式进行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马克思曾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即“用世界性文学来包容所有在其自身文化之外出现与发展的文学作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世界文学能够包含任何影响力超出本土文化的作品”。作为日益成为学术关注重点的“世界性文化”或“全球性文化”,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地方性”,即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具体而为之的,而是各个文化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产物。简而言之,每一种文化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对立的产物,如果想要自身文化在世界体系中获得发展与尊重,就要让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普遍性。

    当下,中国文化实践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积极意义,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与“文化星丛”中的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 “傅满洲”“陈查理”式的想象,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

    (摘编自徐冠群《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跨文化传播语境中文化挪用的积极意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某国际大牌面对网友的抄袭质疑,虽然表面上不置可否,但在中国市场下架了这款新品,部分媒体认为这是一次“文化挪用”而非抄袭。 B . 在此次风波之前,国际大牌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参考并不少见,这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C . 此次争议事件推动了国人对马面裙的认知,让人们意识到这种凝结古人智慧和审美的服装款式也能成为当下的时尚单品。 D . 根据材料二关于文化挪用的分类,材料一中引起争议的某国际大牌的行为是内容挪用中的风格挪用。
    2. (2) 根据上述材料,以下行为中不属于“文化挪用”的一项是(   )
      A . 美国迪士尼公司将中国传统剧目《花木兰》改编成动画片,将原始版本中的核心主题“尽忠尽孝”演绎为女性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主题。 B . 伏尔泰将元代戏剧家纪君祥所创作的《赵氏孤儿》改编成为欧洲经典剧目《中国孤儿》,借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符号来宣扬启蒙精神。 C . 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向全世界展示疫情之后武汉人真实的生活现状。 D . 美国网飞公司翻拍刘慈欣的科幻巨作《三体》,起用欧美当地演员饰演原著中以中国人为主的主角群体,讲述超越时间、文化和种族边界的故事。
    3. (3) 面对文化挪用,中华文化应该如何实现突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3. (2023高二下·江油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子的敌人

    莫言

    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噩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

    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她看到了一些穿着灰色军衣的兵,她知道他们是和儿子一伙的。

    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一个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

    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腔疼痛难忍。

    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

    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等着享福吧!

    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

    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栓着一个伤痕累累的塘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这里是孙小林家吗?”

    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

    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她把烫人的铜号紧紧地接在怀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婴儿。

    “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

    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

    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泻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

    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

    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

    女卫生员大喊着:“胡说!”

    “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

    她把眼睛几乎贴到了青年的脸上,唤到一股熟悉的奶腥气。她将死者额上那缕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

    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想,无论如何也得弄副棺材。她把墙根那个木柜拖出来,将破衣烂衫揪出来。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

    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这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部分开头写她“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比喻新奇生动,表现了孙寡妇体力透支心力交瘁和迷迷糊糊的状态。 B . 小说主要通过孙寡妇的“有限视角”叙述故事,有利于拉近读者与人物的距离,细腻地表现人物在战争中的复杂心理。 C . 作者有意重复安排“女卫生员来家通知孙寡妇”的情节,同样的打扮和语言,强化了小说情节的起伏波澜和悲剧气氛。 D . 战争中的村庄本应弥漫着火药味、血腥味,而孙寡妇却从去世士兵身上闻到了“甜丝丝的气味”,表现了她的念子心切。
    2. (2) 小说中颜色的描写多次出现,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更有助于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请据此梳理小说第二部分中孙寡妇的心理变化过程。
    3. (3) 莫言对诺贝尔委员会将自己的风格定义为“幻觉现实主义”的说法表示认可,他说:“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请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谈谈莫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3高二下·江油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皇帝五年,齐人娄敬戍陇西,过洛阳,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宜事。”虞将军欲与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不敢易。”虞将军入言上,上召见,赐食已而问,敬对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余世。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乃营成周洛邑,以为天下中,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德以致人,不欲恃险阻,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今陛下起丰击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民肝脑涂地 , 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成康周公之时,臣窃以为不侔矣。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谓天府。陛下入关而都,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

    高皇帝疑,问左右大臣,皆山东人,故多劝上都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渑,倍河海,向伊、洛,其固亦足恃,且周王数百年,秦二世而亡,不如都周。”留侯张子房曰:“洛阳虽有此固,国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狭,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守一隅,东向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善谋下第十》,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B . 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C . 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D . 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便宜”有方便适宜的意思,文中指有利于治国的建议,与“便宜从事”中的含义不同。 B . “道里”指行政区划,与“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含义相同。 C . “肝脑涂地”,文中指百姓惨死,含贬义,与今天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意思不同。 D . “东向制诸侯”与“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两句中的“制”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虞将军想让娄敬换上美服后再去见皇帝,但娄敬坚决不肯;见皇帝之后,娄敬谈古论今、慷慨陈词,反对定都洛阳。 B . 娄敬向皇帝陈述了周王朝由兴起到繁盛的过程,强调了实施仁政对于国家兴亡的重要意义,同时说明建都秦地的优势。 C . 高皇帝就建都一事征求大臣意见,多数大臣倾向于建都洛阳,其根本原因是担心重蹈秦朝未建都洛阳二世而亡的覆辙。 D . 张良认为关中地势险固,沃野千里,便于运输天下物资和军需,是真正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这与娄敬的意见相似。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居此者,欲令周务德以致人,不欲恃险阻,令后世骄奢以虐民。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 5. (2023高二下·江油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 , 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释】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 . “鱼龙怒”运用拟人的手法从侧面表现出周瑜火攻曹军时的排山倒海之势。 C . “今如许”三字反问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它将作者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 D . 同为赤壁怀古之作,与苏轼的词风格豪迈不同,戴词质朴婉约,含蓄蕴藉。
    2. (2) 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怀古之作,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 6. (2023高二下·江油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 (1) 和大多数文学作品一样,宋词中不乏“酒”的身影,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
    2. (2) 辛弃疾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以“看剑”的细节表现了英雄的愤懑,《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词人也用“”两句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3. (3) 南宋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表达对时人安于繁华、不思收复故土的担忧;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两句也表达了类似的忧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3高二下·江油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95年,弗洛伊德创立的“冰山理论”闻名于世。他认为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无意识的。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把文学作品比作冰山,他说,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冰山理论的意义在于让作者________地表达非凡思想,这要求作者有“功夫在诗外”的才情与功底,内容深刻,语言浅显,即使是讲述最平凡普通的故事,也能让读者感受出它的________。后来心理学家萨提亚借助冰山隐喻来探索人们不同层次的“自我”,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冰山一角 , 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被忽略的“自我”。只要探查水下的冰山,冰山的整体面貌就会________。揭露冰山的秘密,我们看到真正的内在的“自我”,更会看到外在的期待和感受。冰山理论也可应用到安全管理领域,并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可能只看到表面显现的安全的一部分,还有隐患可能隐藏在深处。如果不被表面现象蒙蔽,通过表面看本质,就能做到_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深入浅出    与众不同    一目了然    防患未然 B . 一针见血    特立独行    一目了然    居安思危 C . 深入浅出    特立独行    和盘托出    居安思危 D . 一针见血    与众不同    和盘托出    防患未然
    2. (2) 下列选项中,和文中加点“冰山一角”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B .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C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D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揭露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外在的期待和感受,更会看到真正的内在的“自我” B . 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外在的期待和感受,更会看到真正的内在的“自我” C . 揭露冰山的秘密,我们看到真正的内在的“自我”,更会看到外在的期待和感受。 D . 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看到真正的内在的“自我”,更会看到外在的期待和感受。
  • 8. (2023高二下·江油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受张老师邀请来母校参加“红学社”筹备工作,我深感荣幸,将惠赠“红学社”几本新书。作为张老师的高足,虽然俗务缠身,一定不吝赐教,鼎力相助。衷心希望“红学社”越办越好,帮助更多学子忝列红学爱好者的行列。

    下面我来谈谈《红楼梦》的阅读。这本书内容丰富,需要读者反复阅读才能得其精要。但对于中学生而言,   ①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浅尝辄止也算是初步了解,初读者也许因为年纪轻阅历少,的确有很多知之不详的地方,但是这个初读可以为以后的深入阅读打一个基础。《红楼梦》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②   , 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他们的一言一行,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   ③   :无论是林黛玉的风华绝代,薛宝钗的古典传统,还是史湘云的英豪阔朗,薛宝琴的见多识广……这些女性形象,每一笔不重复,每一个人物一出场就带着她的全世界而来。

    1. (1) 第一段文字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2. (2) 请在第二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二下·江油期中) 写作。

    “内卷”、“躺平”等网络热词早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口头禅。但不少年轻人在内卷与躺平中纠结很久,找到了一个更符合自身定位的词语“45度人生”。“45度人生”在网络流行,指的是许多人在“内卷”中,既不甘心躺平,又不能卷赢,只好卡在不上不下的状态。

    对此,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