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
②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③手工业发展推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④外来作物的引进促进了广东福建农业发展
年份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简单平均关税税率 | 42.1 | 39.1 | 35.5 | 35.6 | 23.7 | 17.5 | 18.3 | 17.1 | 17.0 |
加权平均关税税率 | 32.2 | 30.3 | 27.9 | 25.0 | 19.8 | 15.8 | 15.5 | 14.5 | 14.7 |
两河流域 |
城邦治理、泥版丈书、法典、学校以及帝国的实践 |
埃及 |
国家治理、象形文字、金字塔、灌溉农业 |
古罗马 |
共和制、拉丁文、大竞技场、罗马法、地中海帝国的一统 |
中国 |
大一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科举制、四大发明 |
材料一: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国家允许市镇在自治范围内决定市镇事宜,甚至给予其政治实验的权力。地方分权改革后市镇自治权力加强……市长作为地方的实权人物领导地方自治,抵御着来自其他层级政府的干预。……法国市镇自治仅是市镇从其他层级政府的控制中摆脱出来,市镇作为整体相对于外界控制而言实现自治。但市镇内部治理中地方精英将民众排除在外,这种自治对民众来说依然是集权,只不过集权的主体由中央政府转变成地方精英。地方集权之恶远甚于中央集权,精英集权既阻碍中央的调控与监督,又阻碍地方民众的知情与参与。
——摘编自武贤芳《制度痼疾与认知偏差:法国治理困境研究》
材料二:晚清时期在西方观念的影响之下,许多城市市民开始参与到城市治理当中。在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在各省会城市设立谄议局,并颁发了《诺议局章程》和《议员选举章程》,部分社会阶层得以参与城市政治;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兴办城市自治机构,成为大众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环节。 1911年,各城市出现的公开性社团达600多个,这些团体组织各种活动,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和参与能力。此外,一些城市的社会人士开始创介民间市政组织,积极参与到城市市政治理中去,维持社会治安。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流动”的宋朝
材料一:①“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横亘,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
——《宋史》②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
——《宋会要辑稿》③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
——(宋)朱或《萍洲可谈》④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
——《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如表为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四选”官员人数统计表
官员 |
科举出身 |
荫补出身 |
其他 |
尚书左选 |
925 |
1380 |
86 |
尚书右选 |
77 |
2105 |
1684 |
侍郎左选 |
9458 |
6926 |
622 |
侍郎右选 |
415 |
11702 |
3482 |
——据(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材料三太宗时,置榷署于京师,诏诸蕃香药宝货至广州、交阯、两浙、泉州,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宋初制定私茶法规定,“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
——以上两段材料均出自《宋史》
材料一:容闳毕业于耶鲁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他希望通过西方教育,使贫穷、愚昧的中国得以复兴。容闳的主张得到了洋务派官员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两人奏请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负责留学事宜。留学生派出时并以汉文教习同往,庶幼年学生在美,仍可兼习汉文。1872年,容闳任学生监督奉命率首批幼童30人赴美留学。到1880年,留学计划突然终止,幼童们被斥为“腹少儒书,德性未坚”、“沾染外洋恶习”,被召回国,原定15年的幼童留美计划就此夭折。这批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等众多的近代知名人物。
——摘编自卫青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材料二:1949年初,侯祥麟与留学生中的一些进步学者,成立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在一年的时间里,在美国各地发展分会32个,他们定期举行活动,争取广大旅美学生回国。1949年12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同月18日周恩来总理代表党和国家郑重邀请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1950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归国途中在香港发表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他在信中以激情的语言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据统计,从1949年8月到50年代末,由海外回国的留学生多达2500人。
——摘编自熊华源《新中国第一波留学生回国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