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客观总结了抗战以来的形势
②极大调动了广大军民抗日的积极性
③扩大了战略反攻时期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
④科学论证了对日作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战略理论
①封君封臣制度
②寡头政治制度
③庄园与农奴制度
④直接民主制度
①建立商品交易所
②创立银行
③开辟帆船贸易航线
④开办百货公司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②形成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已经建立
④美元仍然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
第10章:世界的地平线(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第11章:旧大陆文明中心(约公元前2140-前1730年) 第12章:____ 第13章: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约公元前1730-前1250年) 第14章: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 |
据此推断“第12章”处应是( )
材料一:冯友兰认为从先秦以来,中国人鲜明地区分“中国”或“华夏”与“夷狄”,这当然是事实,但是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强调的。《春秋公羊传》也记载了儒家论述“夷夏互变”的大量历史案例。可见,是夷狄还是华夏,依据在于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化而转移,这种依文化辨华夷的观念使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能够通过文化学习相互交融、凝聚。
——摘编自张刚、伍雄武《中国古代民族观与中华民族凝聚》
材料二:唐朝初期的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特点,总结了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设边郡县,南北朝置左郡右县的历史经验后,首创了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方式一羁縻府、州,先后设立羁縻府、州、县共有八百多个。加授各族首领担任羁縻州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袭其职,让他们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这些都督、刺史都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同时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取消了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原有的“可汗”称号,从而保证了中央政府统治和行政管理的统一,避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立与分裂。
——马敏、钱晓芳《论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材料三: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基本手段、基本政策和根本立场“没有变”的执政底线,但是又深谙“与时俱进”的重要性,紧密结合中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不断完善民族政策,并且产生了诸多新“变化”。
——高向东、高鹏飞《变与不变: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百年演进与规律探赜》
材料一:任何交流都是双向的、互润的,通过交流达到融合和发展。中国古代通过各民族间往来和交流,汲取别人的长处,补充和替代自己的不足,逐渐走向共同繁荣与发展。如周设官“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至唐“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物品)、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都足以说明之。
——据张志宏《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刍议》等整理
材料二:开始于1618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作为一场欧洲世俗专制王权相互争权夺利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此前“教权高于皇杈”的罗马神权统治。因此,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获得了权力和财富、脱离了教权绝对统治的各世俗政权相互形成了彼此之间相互平衡的国际关系格局,国际关系实现了“大洗牌”,……并形成了欧洲近代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
——李卓群《17—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转变》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后期,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对抗的不利局面,中国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思想。中国一方面支持亚非拉等国家的反帝反殖民主义,同非洲很多国家加强政治经济合作;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同西欧和日本的关系,终于在60年代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一个缺口。……世纪之交,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等一幅更多中国元素、更广合作维度、更深互动与融合的壮丽图景开始浮现,中国逐步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
——熊雷《新中国外交60年》
材料一:
材料二:1901年世界上的市际交通工具都是靠蒸汽发动,并在20世纪40年代末之前一直发挥着主要但逐渐减少的作用。……然而早在20世纪20年代,公路交通打破了城市内与乡间短途运输的界限,进入了19世纪铁路扩张时所退出的领域。这场回击的第一个推动力是经济上可行的机械推进方法。依靠这些为燃料驱动的交通工具在19世纪90年代被证明技术上是可行的,在商业上也是可以利用的。电力牵引最先构成对蒸汽牵引统治地位的威胁。
——摘编自[美]理查德.W.布利特《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三: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决定古代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生存的首要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以交通发达程度为必要条件。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工具的发明以及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的进步,通过交通条件可以成千成万倍地扩大影响,收取效益,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从社会史、文化史的角度看,交通网的布局、密度及其通行效率决定了文化圈的范围和规模,甚至交通的速度也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节奏有重要的影响。
——王子今《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