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2课 诸...

更新时间:2023-08-02 浏览次数:3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 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 B . 国家统一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C . 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 D . 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
  • 2. (2024高一上·兰州期中)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下列属于其主张的是 ( )
    A . “尽地力之教” B . “兼爱”“非攻” C . “为政以德” D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3. 墨子批评儒家“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的主张,认为这会导致“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有学者认为这是对儒家“知命论”的误解。下列儒家言论中能为该学者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
    A .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B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C .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D .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4. 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认为礼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规范。荀子提倡“隆礼”,同时强调礼的作用是“别”,是“明分使群”,使社会成为有组织的群体;为了达到此目的,他主张以法入礼,严格上下伦理等级秩序。儒家这一思想的发展(   )
    A . 符合社会转型的需要 B . 助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 . 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D . 为礼乐制度的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 5. 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下诸子百家思想中代表平民利益的是( )
    A . 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君主独裁” B . 孔子主张“仁政”,强调“以德治民” C . 墨子主张“兼爱”“节用”,反对战争 D . 老子主张“无为”,提倡顺应自然规律
  • 6. 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些思想( )
    A . 体现了百家思想的争鸣 B . 反映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C . 保证了中央集权的建立 D . 体现了国家统一的趋势
  • 7. (2022高一上·咸丰月考) 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等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材料意在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B .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C . 夷夏观念开始消失 D . 战国七雄已经形成
  • 8. (2024高三下·河北模拟) 春秋时期,中小商人“负任担荷,服牛招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富商大贾更是“金玉其车,交错其服”,南通于楚,北适于晋,东抵于齐,西达于秦,周游列国。这一现象表明( ) 
    A .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B . 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 . 各地间经济联系的加强 D . 商品经济推动社会分工
  • 9. (2023高二上·咸丰月考) 孔子在音乐方面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用礼乐调整社会风气;墨子认为音乐让国君一人独自欣赏则了无生趣,让臣子一起欣赏必然耽误政事,让劳动者欣赏必然耽误工作时间。孔子和墨子对音乐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时(   )
    A . 西周礼乐制度等级森严 B . 传统社会秩序发生变动 C . 分封宗法制度逐渐瓦解 D . 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
  • 10. (2024高一上·南宁月考) 老子主张恢复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墨子提出“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三人的这些言论都(   )
    A . 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B . 否定传统社会秩序 C . 说明复古已成为潮流 D . 具有强烈民本色彩
二、材料分析题
  •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材料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儒家学派的哪些思想主张?
    2. (2) 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史料反映的道家和法家的治国主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