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
材料四: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受之如一。
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以风土之宜,助军旋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材料三:历代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其中的一种关系是: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能进行直接管理,并将少数民族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国家各级管理机构中来。
——《怎样看待历代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
材料四: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儿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一:
材料二:隋唐开始的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我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17世纪英国著名的管学家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时说:“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发了不计其数的变化。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高。《宋史》中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二:见如图。
材料三:宋词的繁荣和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宋朝手工业开始大力兴起,商业经济繁荣,给宋词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市民阶层的扩大,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所以人们希望文化生活更丰富。
材料四:东京城内就有许多规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其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地方,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表演踢球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