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6月联合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3-08-07 浏览次数: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1·太原模拟) 西周的中央机构“卿事寮”主管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及其政务,“太史寮”掌管册命、记 录国家大事、祭祀、占卜、历法等。西周前期为两寮长官共秉国政,但晚期“太史寮”及 其职官地位一直呈下降趋势。这说明西周晚期(    )
    A . 神权逐渐被王权所取代 B .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 . 重人事的文化精神渐长 D . 史官丧失对王权的约束
  • 2. 在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之后,秦朝在这些地区设郡、县进行管辖,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开垦土地:前往岭南的移民以军人为主,但直到秦朝灭亡,中央都没有将移民岭南的军人召回。秦朝对南、北边疆的管理举措( )
    A . 蕴含“怀柔远夷”思想 B . 破坏了地方历史传统 C . 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D . 彰显了“大一统”意识
  • 3. (2020高二下·衡阳月考) 据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津关令》记载,汉初在帝国东西部之间设有关、津,并利用其间的山河险阻构筑了一道自南向北的要塞。汉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 防范诸侯王的叛乱 B . 抵御匈奴人的侵扰 C . 推行官营商业政策 D . 有效掌控人口资源
  • 4. 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了西汉后期内容包括:行政机构设置(县邑侯国、乡里、亭邮数量),县乡三老等优抚对象和力田、孝、悌等受表彰人物的数量,官吏数量,户口和耕地面积的增减,钱谷收入与支出等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政府重视吏治和发展农业生产

    ②诸侯王势力强大把持地方行政
    ③教化民众成为地方官考核内容

    ④为研究汉代地方治理提供史料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5. (2022高一下·云南月考) 郑樵《通志》卷二十五记载,“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这一变化(    )
    A . 显示了“公天下”的趋向 B . 反映了文官政治的形成 C .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D . 表明了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
  • 6. (2022高一下·商丘开学考) 对民间买卖关系,唐《杂令》规定:“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宋代始有红、白契之分,凡加盖官印的契约称为红契,其举证效力高于未加盖官印的私契;经官府验证收税的税契成为剖决纠纷的重要依据。这一变化表明(   )
    A . 民间交易法制意识增强 B . 私有财产观念日益普及 C . 政府严格限制商业贸易 D . 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立法
  • 7. 下图是茶马古道路线图。唐宋以来,茶马古道成为西南边疆地区进行茶、马等物资交换的民间商贸通道,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推测( )

    A . 主要贸易对象是缅甸、越南等地 B . 茶马互市是唐宋的主要商贸形式 C . 是朝贡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 . 茶马古道促进了汉藏之间的交流
  • 8. (2021高三上·高明月考) 元朝的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分设机构,对地方“无所不统”,接受丞相指挥。明代废行中书省,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以行政立法地位而言,是朝廷设在地方负责“上承下宣”的最高行政机构,掌一省行政和财政,直接受皇帝指挥。据此分析,明朝机构的这一变化( )
    A . 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 B . 标志着明代中枢机构的变异 C . 提高了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D . 完善了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
  • 9. 19世纪60年代,华商通过“诡寄洋商名下”,骗捐取利,导致“官私利权两窘”,因此有政府官员认为应明定章程,允许内地商人购造轮船,“既可免隐射之弊,亦可辅转运之穷。”这( )
    A .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 . 有利于中国航运业近代化转型 C . 体现“中体西用”指导思想 D . 加深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
  • 10. (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 戊戌维新派通过使“人”民族化、“契约”法纪化、“个人”集体化、“权利”义务化的方式改造西方“人权”理论,建立了新的“民权”说。这一理论(  )
    A . 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 B . 试图通过“限制”民权来争取民族独立 C . 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 . 成为“限制”君权推动维新变法的基础
  • 11. (2022·邯郸一模) 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据表可知,当时我国(    )

    年份

    占工农业总产值(%)

    占工业总产值(%)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

    70

    30

    22.1

    7.9

    73.6

    26.4

    1952

    56.9

    43.1

    27.8

    15.3

    64.5

    35.5

    1956

    48.7

    51.3

    29.6

    21.7

    57.6

    42.4

    A . 重工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B . 重工业的发展偏向冒进 C . 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经济体系 D . 工业发展格局渐趋合理
  • 12. 1964年,我国经济建设转向战备轨道,中央做出调整工业由沿海向内地,由东部向西部纵深发展的部署。到1965年,在西北、西南建设项目达300多个:东北迁往西部的企业及技术支援项目就有140个,涉及多个行业,调出约8万人左右。这些举措( )
    A . 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B . 体现了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 C . 调整了工农业发展比例 D . 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状态
  • 13. 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过的宪法都包括序言和四章。1954年宪法的目录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前面。宪法结构顺序的这一变动( )
    A . 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B . 昭示着人民当家作主 C .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 完善了国家民主法治
  • 14. (2022·东城一模) 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    )

    A .   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B . 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 C . 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D . 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 15. 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
    A . 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B . 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 . 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D . 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 16. 古代希腊三面环海,“大部分是贫瘠无用之地”,“比较宜于畜牧而不宜于耕种”,“国内水源不足,没有经常供水的河流、湖泊或大的泉井”。在这样的环境下( )
    A . 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 B . 食物生产具有地域特色 C . 土地属于贵族集团所有 D . 民主政体遍及各个城邦
  • 17. (2022高一下·洛阳期中) 8世纪中叶,新罗(今朝鲜)在中央设执事省,地方设州、郡、县、乡,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以 《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这反映出当时的朝鲜(   )
    A . “仿唐”之风盛行 B . 民族文化意识淡薄 C . 与中国平等交往 D . 重视政治制度创新
  • 18. (2022高一下·深圳期中)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秩序具有两大根本特征:一是名义上存在于“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另一个是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
    A . 契约理念的萌发 B . 世俗权力的加强 C . “民族情感”的缺乏 D . 新生产方式的孕育
  • 19. 马克思高度称赞巴黎公社的政权形式,指出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的民主制度的基础,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公社,通过设在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来处理他们的共同事务:这些地区各个代表会议又向设在巴黎的国民代表会议派出代表。这表明巴黎公社( )
    A . 推动了工农联盟的建立 B . 实现了社会各阶级的联合 C . 贯彻了政权组织的人民主体原则 D .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
  • 20. 近代以来,英国村庄的聚落形态发生了变化,中心聚集型村庄越来越少,呈手指状或章鱼须状向外放射型的村庄越来越多,“指尖”则是农田,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 . 工业革命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B . 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加剧农村的分散 C .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型交通工具的兴起 D . 工业化严重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
  • 21. (2022高一下·宾县月考) 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会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这反映了(   )
    A . 印第安文明被欧洲白人文明所同化 B . 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 C . 印第安人的文化发展进程被殖民侵略打断 D . 印第安人的社会发展程度与其他大陆相近
  • 22. 如下表为近代某一时段欧洲国际关系大事记,据此可知,当时( )                                 

    1873年,俄国、德国、奥匈帝国结成“三皇同盟”,规定一旦发生他国进攻的危险时,三国必须商定“共同的行动办法”。

    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缔结同盟条约,保证三国在未来的战争中相互援助。

    1892年,法国、俄国缔结军事协约:1904年、1907年,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结军事协约。

    1915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

    A . 欧洲陷入两大阵营的对峙 B . 各国间利益冲突尖锐复杂 C . 军事同盟关系可靠性降低 D . 德国成为国家矛盾的焦点
  • 23. 1948年,美国在巴黎专门成立展览部,先后举办了“和平之车”“美国家庭”和“我们正在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等巡展,以解释美国的“和平目的”和生活方式,宣扬“美国市民生活中享受的无阶级性、繁荣和权益”,在西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美国的这一做法( )
    A . 拓宽了冷战的领域 B . 是马歇尔计划的延续 C . 强化了对欧洲的控制 D . 缓和了美苏间的紧张局势
  • 24. 如表为拉美、东亚部分国家出口商品结构(%)。由此可知,与韩国、新加坡相比,墨西哥、阿根廷两国( )                                                                                                                                                                                                                                                                                   

    类别

    国家

    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

    1970

    1992

    1970

    1992

    墨西哥

    68

    47

    33

    52

    阿根廷

    86

    74

    14

    17

    韩国

    24

    7

    76

    93

    新加坡

    70

    22

    31

    78

    A . 出口贸易呈现减少趋势 B . 对外国资本依赖程度较高 C . 产业转型进程较为缓慢 D . 区域经济合作化水平较低
二、材料题
  • 25. 西域都护

    材料一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初置。”《汉书·郑言传》载:“自元狩(汉武帝年号)之际,张骞始通西城: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

    材料二 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西域的莎车(西域诸国之一)等国在天山南道发动叛乱。《汉书·冯奉世传》记载,都护郑吉、汉使冯奉世等“遂以节(古代使节的权力凭证)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拢其域。”

    材料三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乱,《汉书·西域传》载:“其后日逐王畔(叛)单于,将众来降,护郑善(西域诸国之一)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是岁,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古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1. (1) 对比《汉书》不同篇目对西域都护设置的相关记载,指出其异同,并谈谈你对记载差异的看法。
    2.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西域都护设置的作用与意义。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隋末动荡中走来的贞观君臣,对于如何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怀着高度的警惕,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唐太宗曾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默,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实践,就出现了“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的大治局面。

    ——摘编自刘后滨《唐太宗如何提升民心指数》

    材料二  孙中山的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早期的孙中山对“民”的认识,更多的是同情,是重民、爱民与教民。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把以“民”为主体的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政治理念上也实现了由传统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主张“建设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在“民有”方面,孙中山认为;民有是指四万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民治”方面,是指人民理应拥有四项基本政治权力: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在“民享”方面,是指人民享有作为国家主人的自由平等的一切权利。“共和国,人民是主人,国家为人民的所有物:国内的事情,要人民去管理;国内的幸福,也是人民来享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维护民生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太宗和孙中山民本思想的异同。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博物学最早可追测到古希腊的学问,经过长时期的沉寂,在16世纪中期全面复兴,并不断发展壮大,博物学的复兴改史了西方人看待自然的方式,正如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言,“一个新的可视性领域全方位地建构起来了”。研究表明,近代早期的博物学家多从人类利用的层面出发,而不是根据动植物的内在特征进行分类。随着博物学的发展,这种分类方法逐渐被独立的、客观的和不以人类为中心的新分类体系所取代。其中,瑞典博物学家林奈确立的以植物器官识别植物的分类体系被博物学界广泛采用。近代博物学的另一转变表现在由注重古代文献到重视田野考察。瑞士地质学家、动物学家阿加西说:“假如你只是在书上研究自然,你走出门去根本找不到它。”伴随着殖民扩张的推进,博物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拓展。

    ——摘编自王睛住《超越东西:博古学,考据学以及近代早期历史学发展的全球性》

    材料二  根据美国学者法伯研究,至1900年,英、美、法、德四国共建成自然博物馆950座,自然博物馆成为欧美国家大城市的“标准景点”,由于大熊猫在分类上具有不确定性,自然博物馆急需得到完整的标本,用于分类研究和展览,以便澄清科学上的谜团。纽约布朗充斯动物园团长霍纳迪在1901年,1902年向东亚旅行者和标本采集员支付佣金,要他们带四中国的康鹿和大熊猫。1936年至1938年,美国探险家史密斯在华橘捉到大属猫的事件是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大肆炒作,动物因是直接受益者,20世纪30年代,是外国人来华远出大熊稻标本和活体大熊辅数量最多的时期……1941年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通这“美国援华联合会”提出申请,请求国民政府赠送大熊猫,国民政府做出积极回应并成功赠送了大熊猫。这一赠送通常被税为开启“熊猫外交”的标志性事件。

    ——摘编自姜鸿《科学、商业与政治:走向世界的中国大熊猫(1869-1948))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博物学全面复兴的原因并概括其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大熊猫走向世的原因以及产生的主要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