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名称 |
类别 |
原产地 |
胡瓜 |
蔬菜 |
印度西北部 |
胡豆 |
蔬菜 |
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 |
胡蒜 |
蔬菜 |
欧洲南部和中亚 |
胡荽 |
蔬菜 |
地中海沿岸、中亚 |
石榴 |
水果 |
伊朗、阿富汗地区 |
葡萄 |
水果 |
欧洲、西亚和北非 |
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其自然地理特征以“八山一水一分田”著称,地处众山环绕之中,水系纵横。明清时期徽州民居的建筑逐步演变为楼下高大宽敞、楼上简易的形式。“粉墙黛瓦马头墙”是其显著的外观特征,白色粉墙,便于吸收水汽,保持墙体干燥;而基于阻挡火势需要,修建了高出屋面的马头山墙。白墙黑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如诗如画;跌落起伏的马头冲破了一般墙体的单调,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摘编自陈安生《试论徽派建筑形成的几个条件》
材料二
明清时期,徽商致富后,购置土地,修建祠堂,同时还修谱志书,收归族人将宗族组织和制度确立了下来。徽州宗族用族谱家训等内容严格约束族人,褒扬善行,惩戒恶行,如绩溪《章氏家训》教导后人勤“耕”勤“读”,西递《胡氏家训》推崇“儒仕”等,并通过乡规民约加强对社会治理,维护社会优良民俗。
——摘编自谷长保《乡村振兴视域下徽州村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西医亦随之传入。西方教会设立医院,招收华人学徒,兴办医学校,发行中文报刊以及翻译西方医学书籍等。西医由于自身的优势,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创办了北洋医学堂,成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官方西医学校,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西医专业人才.面对西医西药的传入,名医张锡纯主张把中西医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中西药物并用,产生重大影响。经施今墨、程价三等名医的不断努力,天津中医药界交融互通中西医,创造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危重病等方面结出了硕果。
——摘编自谢敬《近代天津的中西医交融》
材料二
1978年—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1984年—1992年,改革正式启动,其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内容涉及到办医体制、管理体制、分配机制、收费制度、事业经费补偿机制等医疗体制的多个方面。1992年—2005年,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2005年至今,在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医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一
书院,起源于唐,是民间兴办、官方扶助的文化教育机构。两宋时期,书院通过官民捐赠的学田征收地租,获得了稳定的经费来源。为专意治学,书院多避开喧嚣之所,并定期举行讲学、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探讨义理。这些学术活动通常会向社会大众完全开放,师生在活动中也可评议时政,并对国家政治施加影响。
——摘编自王瑜卿、袁敏英《中国古代教育的办学类型及现代启示》
材料二
12世纪,西欧各国的大中城市先后建立起了大学。大学的师生实行自我管理,不受他人管辖。起初大学以培训教士为主,后发展出文、法、医、神四科。13世纪后,大学课程以规程或教皇赦令固定下来,课程体系也逐渐统一。教学方法多以讲授和练习为主,辩论仅是必要补充。完成课程后,学生通过考试和公开答辩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等学位。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等
材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折射着社会的变迁。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融合。
时代 |
语言发展概况 |
西周和东周 |
各地方言差别很大。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战国时各地方言差异更加复杂。雅言失去标准音地位,各诸侯国“言语异声” |
汉代 |
形成南北两派方言,分别以秦晋方言和楚方言为核心。北方方言发生混化,逐渐糅合.关中话、洛语先后成为“官话”,并向周边扩展 |
魏晋南北朝 |
继承洛语为官话。西晋末年北方方言逐渐向南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逐渐形成“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的现象。洛阳雅音吸收吴越方言而成的金陵音成为正统官话之一 |
隋唐 |
隋朝以金陵音和洛阳正音为基础融合形成长安音,唐承隋制。金陵音与长安音分庭抗礼,长安音逐渐成为正统 |
——根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演进的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择的历史时期,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