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辽南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

更新时间:2023-08-15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 1. (2023高二下·苍南月考) 面对人民不满及周兴起的危险形势,曾有大臣提醒纣,纣说:“我生不有命在天?”后商被周取代,周特别强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在其统治者内部却明确表示,保民就是敬天,敬天要做到保民。据此可知,周人(    )
    A .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 . 从人事角度思考天命 C . 构建了新型政治体制 D . 旨在宣扬传统天命观
  • 2.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
    A . 领先于世界的其他文明 B . 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C . 孕育着早期国家的诞生 D . 已经形成早期礼乐制度
  • 3.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玫)》整理报告共刊布竹简124支,其中《治政之道》强调的各守其职、选贤任能、躬行爱民、和睦四邻、不夺农时、忧患意识等,属于这一时期公共性的治国经验。由此可知,《治政之道》( )
    A . 旨在平息社会纷争 B . 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C . 杂糅百家思想精华 D . 成为后世治国范本
  • 4. (2023高二下·百色期末)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下令齐人只用鲁缟,鲁缟大卖,很多鲁国百姓放弃种粮,加入纺织业。一年后,管仲又下令齐人不得购买鲁缟,还大幅抬高本国粮价。此外,管仲还如法炮制了“买狐降代(代国)”“买械制衡(衡山国)”。材料表明( )
    A . 齐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 战争阻碍多元一体进程 C . 鲁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D . 经济手段助推诸侯争霸
  • 5.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中原后,“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雎发卒五十万,为五军”。经多次、反复而艰苦的战斗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这一胜利使秦朝( )
    A . 消除了边疆威胁 B . 扩大了统治范围 C . 稳定了地方秩序 D . 稳固了统治基础
  • 6.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县官”一词,传世文献中先秦时期仅有两例。秦汉以后文献中则大量出现“县官”一词,如《史记》中含注共出现36次,《汉书》中含注共出现82次,《后汉书》中含注共出现28次。这一变化(   )
    A . 说明中央官制日趋完备 B . 折射出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C . 表明地方监察体系健全 D . 主要得益于史学著作的涌现
  • 7.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下表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 )

    作物名称

    类别

    原产地

    胡瓜

    蔬菜

    印度西北部

    胡豆

    蔬菜

    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

    胡蒜

    蔬菜

    欧洲南部和中亚

    胡荽

    蔬菜

    地中海沿岸、中亚

    石榴

    水果

    伊朗、阿富汗地区

    葡萄

    水果

    欧洲、西亚和北非

    A . 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 . 社会风俗出现显著变化 C . 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 .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 8.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鲜卑与汉族的界限,改变了鲜卑与其他民族的界限。这样,大家只要处在北魏政权下,就无所谓夷夏之分,如此一来就消除了统治者的自卑心理,政权也变得堂而皇之了。……从历史发展来看、虽然后来又经历了东魏—北齐鲜卑化的老路,但随着西魏—北周对东魏—北齐的统一,“华夏混一”观逐渐形成,各族人民已无区分谁为夷狄、谁为华夏的必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 B . 北魏孝文帝改革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 . 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 D .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利于鲜卑文化的独立发展
  • 9. (2024高一上·保山月考) 据研究,北朝《地令》的实施是双轨制:在鲜卑拓跋族为主体的聚居区,实行的是普遍授田制,有实际的授田与土地还受;而在以汉人为主体的地区,各户的原有土地未被触动,也未见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只是实行限田制和户籍登记。由此可见(   )
    A . 均田制缺乏实施的社会基础 B . 土地所有权的变更频繁 C . 土地私有观念影响制度实践 D .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 10. (2024高二下·蒙自期中) 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唐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一调整( )
    A . 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B . 有利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 体现了中央对现实的政治妥协 D . 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
  • 11. (2024高二下·松北期中) 唐代尚书省实行制敕、管理行政的会商制度,尚书省的首脑机构都省有都堂会议。六部尚书每天上午都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仍回本部处置都务这一会商制度( )
    A . 提高了中央政府决策效率 B . 对宰相政务工作有监督作用 C . 有助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 . 有利于行政部门的分工协作
  • 12. (2024高二上·滦南期中) 唐代两税法实行“量出为入”原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它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税收标准,而是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征收。这表明两税法旨在( )
    A . 确保财政收入 B . 减轻地主负担 C . 消除地方割据 D . 强化人身控制
  • 13.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汉武帝推行以察举制为主体的荐举取士制度,包括孝廉贤良以及异科。所谓孝廉,“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与孝廉相比,贤良更强调被举荐者在才能智力等方面的突出性或稀缺性。据此可推知,察举制在当时( )
    A . 推动了豪强地主的崛起 B . 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C .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 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 14.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最初规定,各郡中正官在现任朝官中的本郡人中选择,并经朝廷委任,负责评定当地人士,吏部再依据中正官评定的品第加以任用。这一制度设计(   )
    A .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 B . 保证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C . 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D . 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 15.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唐代科举主试官可依据举子平日成就与声望决定是否录取。进士科的录取以文词优劣为标准,应试举子重视新鲜题材,尽可能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此之谓行卷。由此可见,唐代的科举( )
    A . 推动了考试的公正公平 B . 进士科选才对象范围扩大 C . 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加强 D . 行卷之风有利于文学发展
  • 16.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下图为唐朝石椁屏壁线刻画。这反映了( )
    A . 异域文化 B . 文人意趣 C . 市井风情 D . 大唐气象
  • 17.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伦理以善事父母为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僧侣离亲出家可通过传教修道以荣宗耀祖,还可为祖先祈福,并不违背孝道。这反映出当时( )
    A . 儒学地位日益衰微 B . 佛教思想流传较广 C . 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D . 释道融合渐成主流
  • 18.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下表为1864-1869年汉口茶叶出口统计表

    上表反映( )

    A . 茶叶成为中外贸易的大宗商品 B . 开埠后汉口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C . 汉口在全国商业中心地位确立 D . 与世界市场联系的区域化差异
  • 19.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下图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徽标。其中上方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英文缩写,下方的横线寓意世界贸易在公平的基准上进行。中部呈“U”字型,是英文“联合体”的缩写。“U”字型由下往上逐渐解除,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 )
    A . 表达对世界分裂局面的担忧 B . 象征世界货币体系正在解体 C . 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D . 寓意各国关税壁垒逐渐瓦解
  • 20.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波斯锦”为波斯人以粗蚕丝织就,并以金银钱和宝石点缀精美图案。因光彩夺目、厚实耐用,唐朝中后期波斯锦渐靡神州,中国士大夫尤其喜好,其织就技术也随之传入。当时波斯锦上最流行的图案是“三拼凑”:太阳神端坐莲花座,四周纹饰以龙首龙身。这表明唐朝中后期( )
    A . 政局动荡导致手工业渐趋衰落 B . 中外交流盛况空前 C . 外来文化影响士人的主流意识 D . 社会生活开放多元
  • 21.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左图为1575年左右佛罗伦萨根据中国瓷器样品制作的油一醋瓶;右图为1690年左右荷兰生产的装饰有中国图案的茶叶瓶。由此可知( )
    A . 欧亚地区生活习俗交融 B . 国际贸易促进文化传播 C . 茶文化推动了文明交流 D . 全球贸易网络基本形成
  • 22. (2023高二下·普宁月考) 塞琉古一世(约前358~前281)在底格里斯河畔建塞西亚城为都城。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希腊式的市场、剧场与体育馆,以及大量刻有希腊语的钱币、印章、封印。由此见,该城的建立(   )
    A . 立足于因俗而治的怀柔政策 B . 旨在实现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 C . 适应了王国领土扩张的需求 D . 体现亚历山大统治模式的延续
  • 23. (2023高一下·龙华期中) 一位希腊人曾说:“拿破仑的所作所为使世人知道了世界的真相。人民曾认为国王是地球上的神,认为国王有理由说自己不管做什么都做得妙,通过现在这一变化,统治人民更困难了。”该言论可以佐证拿破仑战争后,欧洲( )
    A . 民族独立意识不断高涨 B . 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 C . 各国普遍确立共和政体 D . 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应运而生
  • 24.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美国学者本特利认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了,分裂了,而且易受攻击,所以白人统治者看起来不再能统治殖民地的人民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自己国家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更加不愿意成为顺从的帝国主义国家的臣民。”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 一战导致殖民体系的崩溃 B . 被压迫地区民族意识觉醒 C . 拿破仑战争重构欧洲文化 D . 欧洲中心的国际秩序终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25.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徽派建筑和徽州村落民俗文化是珍贵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其自然地理特征以“八山一水一分田”著称,地处众山环绕之中,水系纵横。明清时期徽州民居的建筑逐步演变为楼下高大宽敞、楼上简易的形式。“粉墙黛瓦马头墙”是其显著的外观特征,白色粉墙,便于吸收水汽,保持墙体干燥;而基于阻挡火势需要,修建了高出屋面的马头山墙。白墙黑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如诗如画;跌落起伏的马头冲破了一般墙体的单调,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摘编自陈安生《试论徽派建筑形成的几个条件》

    材料二

    明清时期,徽商致富后,购置土地,修建祠堂,同时还修谱志书,收归族人将宗族组织和制度确立了下来。徽州宗族用族谱家训等内容严格约束族人,褒扬善行,惩戒恶行,如绩溪《章氏家训》教导后人勤“耕”勤“读”,西递《胡氏家训》推崇“儒仕”等,并通过乡规民约加强对社会治理,维护社会优良民俗。

    ——摘编自谷长保《乡村振兴视域下徽州村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1) 概括材料一中徽州民居建筑的设计理念。
    2. (2) 根据材料二,简析明清时期徽州村落民俗文化形成的原因。
    3. (3)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如何传承村落民俗文化?
  • 26.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西医亦随之传入。西方教会设立医院,招收华人学徒,兴办医学校,发行中文报刊以及翻译西方医学书籍等。西医由于自身的优势,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创办了北洋医学堂,成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官方西医学校,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西医专业人才.面对西医西药的传入,名医张锡纯主张把中西医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中西药物并用,产生重大影响。经施今墨、程价三等名医的不断努力,天津中医药界交融互通中西医,创造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危重病等方面结出了硕果。

    ——摘编自谢敬《近代天津的中西医交融》

    材料二

        1978年—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1984年—1992年,改革正式启动,其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内容涉及到办医体制、管理体制、分配机制、收费制度、事业经费补偿机制等医疗体制的多个方面。1992年—2005年,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2005年至今,在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医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医在天津传播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传入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 27.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起源于唐,是民间兴办、官方扶助的文化教育机构。两宋时期,书院通过官民捐赠的学田征收地租,获得了稳定的经费来源。为专意治学,书院多避开喧嚣之所,并定期举行讲学、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探讨义理。这些学术活动通常会向社会大众完全开放,师生在活动中也可评议时政,并对国家政治施加影响。

    ——摘编自王瑜卿、袁敏英《中国古代教育的办学类型及现代启示》

    材料二

        12世纪,西欧各国的大中城市先后建立起了大学。大学的师生实行自我管理,不受他人管辖。起初大学以培训教士为主,后发展出文、法、医、神四科。13世纪后,大学课程以规程或教皇赦令固定下来,课程体系也逐渐统一。教学方法多以讲授和练习为主,辩论仅是必要补充。完成课程后,学生通过考试和公开答辩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等学位。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等

    1. (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宋代书院与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书院和中世纪大学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 28.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折射着社会的变迁。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融合。

    时代

    语言发展概况

    西周和东周

    各地方言差别很大。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战国时各地方言差异更加复杂。雅言失去标准音地位,各诸侯国“言语异声”

    汉代

    形成南北两派方言,分别以秦晋方言和楚方言为核心。北方方言发生混化,逐渐糅合.关中话、洛语先后成为“官话”,并向周边扩展

    魏晋南北朝

    继承洛语为官话。西晋末年北方方言逐渐向南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逐渐形成“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的现象。洛阳雅音吸收吴越方言而成的金陵音成为正统官话之一

    隋唐

    隋朝以金陵音和洛阳正音为基础融合形成长安音,唐承隋制。金陵音与长安音分庭抗礼,长安音逐渐成为正统

    ——根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演进的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择的历史时期,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