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

更新时间:2023-08-15 浏览次数: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三上·建平月考)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所有优秀的小说家从创作之始,都有一个重要任务:建立自己的小说审美趣味,最大限度地争取读者的情感共鸣。这并不是取悦读者,而是从情感上拥抱读者,以审美趣味为通道,与读者建立血脉相连、灵魂交融的阅读关系。

    小说的审美情趣是在小说家的小说观、文学观的视域下建立起来的故事表达形式。它以语言为建筑材料,以人物和故事为基本元素,以时代和生活现场为背景,形成一个完整的文本架构。从人物到故事设计,从语言风格到叙事策略,从情节设置到整体结构,这些不仅体现着作家的艺术匠心,也体现着作家的审美趣味。小说语言是从民间语言中萃取出来的文学语言,包含着生活万象中的活性元素,是作者写作个性最突出的敏感区域。小说因语言的形象、生动和诗意而被赋予艺术性和文学性。一部小说是一个独立的话语系统。生活的滋味、跋涉的艰辛、情感的波澜,都可以成为小说语言里的一道道风景,都可以写出超凡脱俗之美。

    严格地说,阅读本身就是一次形而上的心灵旅程,也是作家完成本次写作使命的服务终端。作家就是活在句子里的语言创造者,一个精彩的句子让读者终身受益的事屡见不鲜。因为它们唤起了读者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或道出了世相,或揭示了哲理,或接近了真相,或反讽了现实,或提供了妙趣,或指引了方向,或开阔了视野,或开启了心智,或拯救了灵魂,或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语言表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般受益匪浅者,就是好小说的美育功能。这样的小说,就是漫漫长夜中的一个灯盏,茫茫大海上的一个航标。

    包裹在语言外壳下的,是行走在小说世界中的各色人物。人物与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物产生事件,演绎故事。故事反映社会,表现人性。激情飞扬、生动曲折的故事,逻辑严密地连接着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这是小说动人心弦的部分,也是读者牵肠挂肚的地方。而人物命运

    的背后,往往是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地方或一个国家的着力映射。一个经典的文学人物有着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不会因岁月的久远而褪色,也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暗淡。小说的情节和细节,直接表现出作家的个人喜好是低俗还是高雅,是粗鄙还是崇高,是颓废还是乐观,是作者狭隘的个人恩怨的宣泄还是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表达,这是衡量小说家审美立场和思想情操的基本尺度。建立和坚守崇高的健康的审美立场,是作家应有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世界的风云际会和世道人心,也才能奏出与时代同节拍的黄钟大吕。而一个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作家,会把它当成毕生追求的恒久目标。

    (摘编自李春平《是灯盏,是航标——谈谈小说的审美趣味》)

    材料二:

    柳青和陈忠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有自己的现实关切,都关心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都关注时代的重大问题,用作品来表达作家对时代的认识、发现和思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时代问题”,当作家去发现、认识和把握“时代问题”时,又因自身独特的感受和发现而形成独特“问题”即“我的问题”。在文学创作中,“时代问题”往往是通过“我的问题”得以表现,并成为全社会的认识和发现。柳青的“问题”是新制度的建立和中国农民如何改变思想、如何发家创业的问题,这和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转型时期新政权要建立全新的社会、培养全新的人这一时代要求合拍。

    陈忠实的“问题”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如何被冲击进而发生多向度嬗变的问题,这与20世纪80年代的孔子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说、五四以来“文化断裂”说以及“文化寻根”等思想和思潮高度合拍,探寻了中国人、中华民族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这样的重大问题。

    柳青和陈忠实都受到了“史诗”文学观的影响。这个影响既有来自苏联文学的,也有来自中国传统文学的。在他们的文学观念中,与其写纯粹个人的、小格局的东西,不如写“大作品”。柳青所持的“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的环境中,对从事文学的人是最佳选择”的文学创作观念,陈忠实也深以为是并身体力行。

    在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上,柳青选择的是宏大叙事。在建设全新的社会、培养全新的人的政治和文化的时代要求中,他的《创业史》力图按照党和毛泽东的指示,认识、把握社会和生活。柳青说,《创业史》的主题是“要歌颂这个制度下的新生活”,“就是写这个制度的诞生的”。

    《白鹿原》的艺术聚焦则是从家族关系入手,从人与文化的角度切入,触及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活动、教育理念与方法及政治关系等关乎人生存的各个方面,深刻透视传统中国宗法社会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的生活方式、生存态度和生存之道,展现传统的宗法社会和乡规民约在时代暴风雨的击打下发生的深刻嬗变以及家族、人性、人心的嬗变等,并从这嬗变中透示出社会演变的轨迹和历史深层的文化脉动。

    (摘编自邢小利《现实主义:从柳青到陈忠实》)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家要建立自己的小说审美趣味,以审美趣味为通道,从情感上拥抱读者、取悦读者。 B . 小说语言来源于民间语言,既包罗万象又独立活泼,同时还决定了小说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C . 读者往往能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命运来窥见一个家族、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 D . 柳青按照党的指示来认识、把握社会生活,因而《创业史》的主题是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一部小说只是作者个人恩怨的宣泄,那么作者和其作品就不具备崇高的审美趣味。 B . 小说被创作出来并被读者阅读后,作家的写作使命结束,读者可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C . 《创业史》和《白鹿原》都是大主题作品,前者采用宏大叙事,而后者则从家族关系入手。 D . 《白鹿原》可以让读者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在时代冲击下的多向度演变。
    3. (3)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 老舍《骆驼祥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作者对社会变迁和民众生活的深度关切,既符合中国文学的审美传统,又具有丰厚的时代意义。 B . 小说家的职业应该像老鹰,像金雕,贴着地面走,离开地面飞。贴着地面是为了捕捉生活的果实,离开地面是为了构建艺术空间。 C . 有人认为,“志怪小说实际上反映的是文学与宗教共同构造一个非现实形象,它的出发点也许是宗教,最后的归宿却是艺术”。 D . 津子围的《鹊起》抒写了一个独特反常的、反映老年人生存状态的人生故事,展现了普通劳动者最深层的人性和最真实的生命状态。
    4. (4) 材料一说“小说的审美情趣是在小说家的小说观、文学观的视域下建立起来的故事表达形式”,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
    5. (5) 小说家该如何建立自己的小说审美趣味?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 2. (2022高三上·建平月考) 现代文阅读II

    古槐在呼唤

    王锦慧

    我曾多次去拜访一棵古槐,一棵守望在李大钊故乡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的古槐。

    北依碣石,南望渤海,滔滔滦河水从村东流过。公元1404年,大黑坨在建村以前,古槐就植根这片沃土,迄今已有600多岁高龄。

    古槐在村中三里长街的西侧耸天雄踞。虽老态龙钟,须髯蓬垂,却将虬莽的根系盘结于血脉相连的大地深处,在流年往复中昂首傲对风摇雨沐,终挺立成一位知天知地的长者,挺立成一枚声名显赫的村徽。

    凝望古槐越久,便愈发真切地感知: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与树木灵犀相通。每种树木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情感,那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可谓其心路履痕的标记。

    你看,古槐巨伞似的树冠为何呈南低北高之势?原来,它在倾身护卫着李大钊的故居。

    这座始建于清光绪七年的寓舍,由南到北分为三进院落。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中院东厢房北间屋土炕上。他在襁褓中,即丧父母,没有兄弟姊妹,幼年为垂老祖父抚养成人。

    古槐像月光一样相守着爷孙俩。祖父视孙如命,在孙子4岁时教他认字背诗,6岁送他到村西头谷家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0岁送他到邻村攻读四书五经,后又送他到县城以北的井家坨宋举人家深造。

    1905年秋,李大钊到旧称“永平府”的卢龙县城读中学。第二年,学校刚刚开学,他就收到了告知祖父病危的家信。祖父临终时殷殷嘱咐他勿荒学业。

    1907年夏,李大钊考取了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自此离开故乡,踏上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开辟革命新天地的征程。

    朝朝暮暮年年岁岁。古槐瞩望着他的远行之路,等候着他的折道而返。

    “予家渤海之滨,北望辄见碣石,高峰隐峙天际……”李大钊童年就尤为神往的碣石山,离大黑坨八十里许。其余脉五峰山以奇松、怪石、雾海、冬雪著称于世。他曾数次登临客居,与“纯洁幽静之草木泉石为邻为友”,相继写出了《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轫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1924年5月,李大钊为躲避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剃掉胡须化装成商人再次来到五峰山。敌人抄了他北京的住所,并一直追至大黑坨,皆徒劳无获地悻悻而返。

    “白云飞来便去,山峰依然露出。”6月中旬,李大钊接到中共中央通知,秘密前往苏联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他南望故乡作了最后一次匆匆告别。

    四时树景各不同。古槐最风姿绰约的时节要属槐花盛开的日子。洁白晶莹的槐花缀满枝头,沁人心脾的幽香弥散在穹宇。

    相传,当时光辗转至1927年,在严冬中落英散尽的古槐,早早吐出一层盎然新绿。它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积蓄储存着槐花如期绽放的生命活力。

    古槐心事有谁知?

    这一年,已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一别故乡遥遥七载有余。槐花宛若漫天飞雪纷纷扬扬飘落,诉说别情离意。

    4月28日,噩耗惊传:李大钊被反动军阀杀害,年仅38岁。

    为共产主义“断头流血以从之”。那天下午,李大钊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留下最后一张照片,神色从容地登上了绞刑台。

    李大钊遇难后,夫人赵纫兰悲痛欲绝。当时,李大钊的灵柩辗转移至妙光阁浙寺暂厝,但在白色恐怖的乌云笼罩下,时过6年都未能入土为安,赵纫兰为此肝肠寸断,日夜牵念。

    1933年春,久病不愈的赵纫兰预感来日不多,便携儿女冒死重返北平,为李大钊的身后事奔走呼吁。

    4月23日,李大钊的公葬仪式在万安公墓举行。

    35天后,赵纫兰溘然长逝,陪伴在丈夫身边。

    不知何时,古槐苍老的树干上平添了许多畸形树瘿和扭曲裂隙。据说,只有内心的大悲大恸,才会留下这类外在的伤痕。

    那以后,每当微风掠过,便有沙沙的声响传来。倾耳细听,这声响分明是古槐杜鹃啼血般的呼唤。

    在日出日落的一天天,在四季轮回的一年年。古槐声声呼唤着李大钊的乳名,祈祷祈盼着他的归来……

    槐、怀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5月14日)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大钊的爷爷不仅将李大钊抚养长大,还很重视他的教育,临终前还嘱咐他勿荒学业,这为李大钊走上革命道路,写出革命理论著作奠定基础。 B . 文章第三段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古槐的形象,表现出古槐生命力顽强、历史悠久和声名显赫的特点。 C .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使用疑问句式,避免行文的呆板。前一处引出古槐对李大钊故居的护卫,后一处表明古槐对李大钊为国捐躯而感到悲痛。 D . 赵纫兰是一位深情而坚强的女性。即将离世的她冒着危险重返北平,到处奔走呼吁,终让李大钊的公葬仪式在万安公墓举行。
    2. (2) 下列对小说标题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引发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标题含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作者对李大钊的深切怀念之情。 C . 标题交代了故事的重要情节,渲染出凄凉悲伤的氛围,增强文章感染力。 D . “古槐”和李大钊一样,都经历了磨难,是李大钊的精神品质的象征。
    3. (3) 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文章构思巧妙,两条线索交错并织。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三上·建平月考) 文言文阅读

    景初二年春正月,帝召司马懿于长安,使将兵四万讨辽东。议臣或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也 帝谓懿曰:“公孙渊何计以待君?”对曰:“渊弃城豫走,上计也。据辽东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禽耳。”帝曰:“然则三者何出?”对曰:“唯明智能审量彼我,乃豫有所割弃,此既非渊所及。”又谓:“今往孤远,不能支久,必先拒辽水,后守襄平也。”六月,司马懿军至辽东,公孙渊使大将军卑衍、杨祚将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余里。诸将欲击之,懿曰:“贼所以坚壁,欲老吾兵也,今攻之,正堕其计。且贼大众在此,其巢窟空虚。直指襄平,破之必矣。”乃多张旗帜,欲出其南,衍等尽锐趣之。懿潜济水,出其北,直趣襄平。衍等恐,引兵夜走。懿击,大破之,遂进围襄平。七月,大霖雨,辽水暴涨,平地水数尺。三军恐,欲移营。懿令军中:“敢有言徙者斩。”贼恃水樵牧自若,诸将欲取之,懿皆不听,曰:“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众恃雨,故虽饥困,未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非计也。”雨霁,懿乃合围,昼夜攻之,矢石如雨。渊窘急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其将杨祚等降。八月,渊使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解围却兵,当君臣面缚。懿命斩之,檄告渊曰:“楚、郑列国,而郑伯犹肉袒牵羊迎之。孤,天子上公,而建等欲孤解围退舍,岂得礼邪!二人老耄 , 传言失指,已相为斩之。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有明决者来。”渊复遣侍中卫演乞克日送任,谓演曰:“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汝不肯面缚,此为决就死也。”壬午,襄平溃,渊与子修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斩渊父子于梁水之上。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平辽东》)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议臣或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也/ B . 议臣或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也/ C . 议臣或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帝日/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也/ D . 议臣或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孙渊将何计以待君”与“出郭相扶将”(《木兰诗》)两句中的“将”含义不同。 B . 御史大夫,职官名,汉时是御史府的长官,主管弹劾、纠察及掌管图籍秘书。 C . 肉袒牵羊,指裸露上身,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是古代战败投降的仪式。 D . 老耄,古代用于指百岁或百岁以上的老人,亦指衰老昏聩,文中指后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懿认为,公孙渊会孤军远征,先据守辽水,然后退守襄平,这是下策,他必然会被擒获。战局最终的发展果如他所料。 B . 面对辽水暴涨的不利局面,军中将士多有恐慌,司马懿既不移营,也不进攻,耐心等待雨停后合围猛攻,最终大获全胜。 C . 公孙渊在弹尽粮绝、死伤无数之时,派王建等人向司马懿请降,司马懿以公孙渊没有面缚而降不合礼仪为由斩杀了使者。 D . 司马懿拒绝了卫演约定日期送去人质的请求,他认为既非真心投降,那就要准备好赴死,最终将公孙渊斩杀于梁水之上。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唯明智能审量彼我,乃豫有所割弃,此既非渊所及。

      ②贼所以坚壁,欲老吾兵也,今攻之,正堕其计。

    5. (5) 卑衍、杨祚率兵在辽隧驻扎,并围城挖掘壕沟,司马懿是如何大败他们的?请简要概括。
  • 4. (2022高三上·建平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夜到渔家

    张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注】①草衣:蓑衣。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展示渔家住所的特征,屋舍简陋,临江而筑,时值潮涨,水湿柴扉。 B . 颔联“欲投宿”三字表明天色已晚,“犹”字则透露出渔人打鱼时间之长。 C . “遥见寻沙岸”句叙事,写诗人远远看见扁舟驶来,渔人正在寻沙岸泊船。 D . “春风动草衣”句运用拟人手法,刻画春风的形象,生动轻快,极富神韵。
    2. (2)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 5. (2022高三上·建平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荀子在《劝学》中以“金”“木”为喻,引出“”的结论,强调学习能改变人的本性。
    2. (2) 好文章常能借寻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
    3. (3) 曹操《短歌行》中,通过想象写贤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三上·建平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I

    我多年来漂泊四方,所见盆景亦多,南北各地无处无之,而技艺之精则均与时俱进。各类盆景,无奇不有,纳须弥于芥子,取法乎自然。作为案头清供,诚为无上妙品。近年有人以盆景为专业,有时且公开展览,____,洋洋大观。盆景之培养,需要____,悉心经营,有时以至经数十年之辛苦调护方能有成。或谓有历千百年之盆景古木,____,是则殆不可考,非我所知。

    盆景之妙虽尚自然,然其制作全赖人工。就艺术观点而言,艺术本为模仿自然。例如图画中之山川,尺幅而有千里之势。杜甫望岳,层云荡胸,飞鸟入目,也是穷目之所极而收之于笔下。盆景似亦若是,唯表现之方法不同。黄山之松,何以有那样的虬蟠之态?那其实不是自然的生态。山势确荦,峭崖多隙,松生其间,又复终年的烟霞翳薄,夙雨飕飕,当然枝柯虬曲,甚至倒悬,欲直而不可得。原非自然生态之松,乃成为自然景色之一部。画家喜其奇,走笔写松遂常作龙蟠虬曲之势。制盆景者师其意,纳小松于盆中,培以最少量之肥土,使之滋长而不过盛,芟之剪之,使其根部坐大,又用铅铁丝缚绕其枝干,使之弯曲作态而无法伸展自如。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2022高三上·建平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II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一日三餐能量占比为3:4:3,说明晚餐和早餐、午餐一样重要。研究表明,长期不吃晚餐,体内的胆汁、胃酸同样会分泌,但胃里____,长此以往,胆汁、胃酸会出现逆流,伤害胃黏膜;而且人体会根据进食情况进行自动调控,到了晚餐时间,身体长期处于空腹状态,会加强胃肠对早餐和中餐食物的吸收率,降低基础代谢率,使更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____?第一,晚餐吃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三餐模式为:早餐营养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适量。晚餐长期吃得太好、太饱,会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加重人体胰岛负担,诱发糖尿病;还会迫使人体消化系统持续工作,让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容易造成失眠多梦,进而引发神经衰弱。第二,____。晚餐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6~7点,尽量不超过8点。有研究显示,同等分量的晚餐,进食较晚的人,体内的血糖水平较高,但是燃烧的脂肪也较少,这种影响在糖尿病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2个字。

    2. (2) “不吃早餐”与“不吃晚餐”对身体的伤害有相似之处。请简述“不吃早餐”对身体的危害。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三上·建平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留白是绘画创作中常用的技法之一,创作者在巧妙构思的基础上恰当留白,会使方寸之地的画纸延伸出天宽地阔的美妙。其实,不仅绘画需要留白,学生的成长、老师或家长的教育方式、学校的教育管理、为人处世等,也需要适度留白。

    请结合材料,以“留白”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