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22 浏览次数:3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3高二下·玉溪期末) 现代文阅读I

    ①这种有利的个体差异、变异的保持和有害变异的消除,我称之为“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至于那些无利也无害的变异,将不受自然选择作用的影响,它们或者成为不固定的性状,或者受到生物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最终发展成生物的固定性状。

    ②对于“自然选择”这个名词,作者们有误解的,也有反对的,甚至还有认为自然选择可以引起变异的。其实它的作用,只在于保存那已经发生的、对生物在其生活条件中有利的变异而已。没有人反对农学家所说的人工选择的巨大效果,不过在此场合,必须先有自然发生出来的个体差异,人类才能依某种目的而加以选择。还有人反对“选择”这个用语,以为这字包含被改变的动物本身有意识的选择意义在内;并且主张植物既没有意志作用,自然选择一词就不能适用!照字义讲,自然选择无疑是一个不确切的名词,可是化学家所称各种元素的“选择的亲和力”一词,有谁曾经反对过呢?我们不能严格地说酸类特意选择了盐基而和它化合。有人说我把自然选择说成是一种动力或神力,然而有谁反对过一位学者说万有引力控制着行星的运行呢?这种譬喻的说法所指的意义人人都知道,而且名词要求其简约。就是“自然”两个字,应用时亦难免拟人化;不过我所谓的自然,是指许多自然定律的综合作用及其产物。所谓定律,是指我们所能证实的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在稍微熟悉之后,这些肤浅的反对意见自然会停止。

    ③我们要明了自然选择的大致过程,莫如就某一地方,在经历轻微的物理变化下,如气候的变化,加以观察。在气候变化之下,当地生物的比例数,几乎立时起变化,有些物种或不免绝迹。我们已经看到每一地域内所有生物彼此相互联系的密切性与复杂性,从这里我们可以断定,即使不考虑气候的变化,一地生物比例数的变化亦将会严重地影响其他生物。凡微小变异,只要对任何物种的个体有利,使其能适合于变更后的环境,必定会得到保存,而使自然选择有机会进行它的改进工作。没有有益的变异发生,自然选择就不能有所作为。

    ④用譬喻的说法,可以说自然选择是每日每时在世界上检查最微细的变异,把坏的去掉,把好的保存和推进;不论时间,不论地点,一有机会就在沉默不觉中进行工作,把各种生物与有机的及无机的生活条件的关系加以改进。一个物种要得到任何大量的变异,必须在一个变种成立之后,继续再起(或经过一长时期后再起)同样性质的有利变异或个体差异,而这些变异必须再被保存,这样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我们对于这些缓慢变异的进行,一点也不能觉察,除非有时代变迁的标记。然而我们对于过去悠久的地质时代的知识极为有限,所以我们能看到的,仅是现在的生物和以前的不同而已。

    ⑤要明了自然选择如何起作用,请允许我举出一两个假想的例子。让我们以狼为例。狼捕食各种动物,有的用狡计,有的用强力,有的靠捷速。我们设想被捕动物中最捷速的要算鹿,如果在狼获食最艰难的季节内,鹿的数目,因当地情形有所变动而增加,或者其他作为狼的食物的动物数目有所减少,那么,只有最敏捷和身材最苗条的狼,才有最优良的生存机会而被选择或保存,只要它们在不得不捕食其他动物的这个或那个季节里,亦仍保持有足以制服这些被捕食的动物的力量。

    ⑥自然选择的作用通常是非常缓慢的。只有在一区域内,当现存生物的变异更加适应自然体系中的某些位置时,自然选择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些位置的出现在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阻止更加合适的外界生物的迁入。此种位置的存在,常和物理变迁有关,不过此等变迁的发生,大概很是迟缓的;此外,又和适应较佳的类型的被阻止迁入有关。在旧有生物中,有一些生物既发生了改变,则其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亦将随之发生变动;新的位置即由此产生,而将为适应较佳的类型所占据,但是这一切经过都很缓慢。同种的一切个体,虽然彼此皆微有区别,可是要使它们构造的各部分表现出适当的差异,却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这结果又常为自由杂交所延迟。许多人会说,这几种原因已很足以抵消自然选择的力量,可是我不相信它是这样。我相信自然选择的作用,通常很是缓慢,须经过长久的时间,并且只作用于同一地域的少数生物。我又相信这种缓慢的时断时续的结果,和地质学所告诉我们的,这世界上生物变迁的速度和方式,是很相符合的。

    ⑦选择的过程虽很缓慢,但如以弱小的人力,尚能用人工选择大有作为,那么,在很长的时间内,通过自然力量的选择即通过适者生存,其所起的变化,所导致的一切生物彼此间及其与生活的物理条件间相互适应的美妙与复杂关系,实在是没有止境的。

    (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自然选择的力量》,有删节)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工选择是一种在自然选择引起变异的基础上,依据某种目的进行的有意识选择。 B . 无利也无害的变异,虽最终可能发展成生物的固定性状,但却不受自然选择影响。 C . 只要有利于生物本身的变异发生,自然选择就能有所作为,从而创造出新的物种。 D . 自然选择中,生物时刻都在检查最细微的变异,把坏的去掉,把好的保存和推进。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这一概念中的“自然”一词不是拟人化的用法,而是指许多自然定律的综合作用及产物。 B . 因为我们对过去地质时代的认知有限,故而我们很难觉察到物种的缓慢变异,只能看到现在的生物和以前不同而已。 C . 一地气候和生物比例数的变化会使其他生物产生微小变异,有利的变异得以保存,使自然选择有机会进行改进工作。 D . 自然选择能够改善生物和生存条件之间的关系,但是作用通常都比较缓慢,并且只能作用于同一地域内的少数生物。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自然选择”的一项是( )
      A . 果园里的桃树变异后,结出毛茸桃子和光滑桃子,果园里的象鼻虫,专门喜欢吃光滑桃子,而不吃毛茸桃子,因此结光滑桃子的树变少,结毛茸桃子的树则增多。 B . 蒲公英的种子带有茸毛,这与地上长满其他植物密切相关,只有这样,蒲公英种子才能随着微风飘荡,落到没被其他植物所占据的空地上,落地生根,发芽成长。 C . 《农政全书》中记载甘薯“凡地方所无,皆是昔无此种,或有之则偶绝。果若尽力树艺,殆无不可宜者。其中也有不宜者,则是寒暖相违,天气所至,无关于地”。 D . 长颈鹿祖先的脖子有的长一点,有的短一点,当树叶不够吃的时候,脖子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脖子短的就可能饿死了,于是脖子长的活下来,并留下后代。
    4. (4)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这几种原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5. (5) 请简要分析第二段的行文脉络。
  • 2. (2023高二下·玉溪期末) 现代文阅读

    十八岁的哥哥(节选)

    陈忠实

    唰——唰——唰

    一张粗铁丝编织的双层罗网,用三角木架支撑在沙滩上,他手握一把被砂石蹭磨得明光锃亮的钢皮锨,前弓后踮着腿,从沙梁上铲起饱饱的一锹砂石,一扬手,就抛甩到罗网上,于是就发出这种连续不断的、既富于节奏而又沉闷单调的响声。

    一切都显得十分简单:抛沙取石,卖石头挣钱。只需给手心喷上唾液,握紧锨把儿,使足劲儿,出力流汗就解决一切问题了。不要精心的谋划,也不必过细的算计,只要一天三顿塞饱肚子,胳膊上有源源不断的力气产生出来就行啰……绕口的数学公式呀,冗长的政治名词的概念呀,堆积如山的数理化习题呀,令人惴惴不安的频繁的考试呀,都像脚印一样留在身后,遥远而又冷寂了,他——18岁的高中毕业生曹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庄稼汉,加入到曹村庄稼汉们庞大的劳动大军中来了。

    一切既显得简单,也很自然。

    他背着书包,车架上捆绑着被褥卷儿,网袋里装着脸盆、牙具和杂物,涉过小河,从五里镇中学回到曹村来了。

    父亲在门口的槐树下,正用一把铁梳子给黄牛梳刮着皮毛,抬起头,淡淡地问:“念完了?”

    “完了,”他说,也是淡淡的口气,“毕业了。”

    “大学……考得咋样?”

    “不咋样。”

    父亲就不再问了,继续用铁梳子梳刮黄牛卧圈时粘在臀部和肚皮上的粪便和土屑。他只精通作物庄稼和养育牲畜,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到一块的粗笨庄稼汉,对于儿子念书和考学的事,大约连问询的话题也找不出来……

    一月后,他接到一封信,那是高等学校统考成绩通知单。他看了一眼,就塞到裤兜里去了,结果是羞于让人再看一眼,或者告诉他人的。

    “润娃,心放开!”父亲显然猜透了信的内容,不用询问,就朗声宽慰儿子,“而今考大学跟中状元一样,太难咧!听人说,咱小河一川几十个村子,只考中了一个女子,人说那女子连着考了三年才得中……”

    “嗯……”他不置可否地应着。

    “你要是不死心,再念一年,明年再考一回,爸供给你。”父亲说,“爸做那几亩庄稼,还成哩!”

    “不咧!”润生苦笑着摇摇头,口气却是坚定的,他的高考成绩离得那个录取的分数杠儿,距离太远了。他看着父亲皱皱巴巴的脸颊上的笑纹,反倒难受了,是啊!他供给他念到高中毕业,花了多少钱哪!而他却把好多时间抛洒在五里镇中学的篮球场上了,他断然说:“不用补习了,爸。”

    “那也好!而今做庄稼,日子也好过了。”父亲轻松地笑着,仍然在替儿子宽解。在他看来,年轻人都想通过念书考试而进入城市,达不到目的的就三心二意,连做庄稼也觉得没意思了。他说:“你看看,天底下的庄稼人有多少……甭在心!”

    他和父亲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秋收,掰苞谷,掐谷子,随后就在收获过庄稼的田地里播种下麦子,当秋收秋播的忙季一过,父子俩闲不了。

    “得寻个活儿干呀!庄稼人怎能闲吃闲坐呢?”父亲在灯下抽着旱烟,“整整一个冬天,整整一个春天,到搭镰割麦,地里没活儿。润娃,你得搞个营生呀!”

    “我早想好了——”润生看父亲一眼,胸有成竹地说,“我要养蜂,爸,我把一本《养蜂学》看得快要背过了。”

    “哪来的本钱呢?”父亲总是切实地想问题,“一箱蜂要七、八十块,咱能买起几箱呢?养得少,划不着;养得多,又没那么大的本钱……

    “给我买一张罗网。”润生早有打算,“我下河滩捞石头,挣下钱来买蜂。东场村俺同学家养了十群意大利蜜蜂,他爸不会管理,没赚着利,不想养了。我想把他那些蜜蜂连窝端过来,我今年捞一冬石头,挣的钱差不多够了。”

    “你爱弄,就去弄那蜂儿去。”父亲从来不违拗儿子,总是顺着儿子的兴趣。

    他扛上铁锹和罗网,走出自家小院低矮的门楼,下了场楞,下河滩来了。河滩里刚刚落下头一场小雪,冬小麦嫩绿的叶尖翘在薄雪上头,像河岸两边的庄稼人一样,在宽阔的沙滩上,选择一道石头多的沙梁,用三角木架支撑起罗网,用铁锨抛起第一锹砂石,石头撞击崭新的铁丝罗网的第一声响亮的声音,新奇而又陌生,长久地留在他的记忆里。

    他没有烦恼,倒是很踏实地在曹村门前的沙滩上撑起了自己的罗网。他学业平平,只是个中等生,对于参加高考,本来就缺乏一定要考中的狠劲,结果自然是早可预料的。因为所望不高,失败时也就减轻了痛苦的程度。他喜欢蜜蜂,那个神秘的王国比什么大学现在都令人动心;他喜欢养蜂人的生活,天南海北去赶花采蜜……为了尽快地把东杨村那十群蜜蜂买过来,他现在必须埋头苦干,拼命轮动铁锨,从一锨一锨抛起的砂石中,挣下买蜂的钱来!东杨村那个同学他爸,简直是个大笨熊,把二十多箱可爱的金黄色的意大利纯种蜜蜂,弄死了大半,太可惜了……到他攒下千元款项的时候,就要把那十箱蜜蜂连窝端过来。那时候,他就扔下铁锹和罗网,离开这冬季奇冷而夏天特热的沙滩了……

    唰——

    曹润生抛着沙子。他穿一件蓝色秋衣,短头发的运动员平头上,热气蒸腾,红润润的脸膛上流着汗水,可胳膊上并不困乏。下河滩近一月来,最初的不适应重体力劳动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双手已经磨出厚硬的茧子,无论速度和耐力,乃至捉锹扬沙的姿势,都完全可以与任何一位庄稼汉相抗衡了。在篮球场上训练出来的四肢,灵活而轻便;膀阔腰细,行动敏捷,连抛沙提笼倒石头的动作,都带着投篮时的优美的姿势。

    他抹一把汗,欣赏着不断增高的石头堆子,嘴角常出现得意的而又不满足的微笑,像球赛时瞥一眼记分牌上的积分数字的神气。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稼人怎能闲吃闲坐呢”,这一认识与《乡土中国》中《乡土本色》一篇所阐述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种地是最普遍的谋生办法的观点相似。 B . “你要是不死心,再念一年,明年再考一回,爸供给你”一句,暗示父亲其实并不赞同曹润生回家养蜂,还是希望儿子去补习,专注高考。 C . 曹润生认为“抛沙取石,卖石头挣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比高中学习轻松,这表现出曹润生思想不成熟,得过且过、心态消极。 D . 曹润生一开始就没有“一定要考中狠劲”,故而高考失利,对此他也并不在意,反而另寻出路,决定养蜂,专注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以“唰——唰——唰——”的扬砂声起笔,然后再细致描写曹润生扬砂时的场景,这样写虽稍显突兀,但具有聚焦的效果。 B . 看到高考成绩后,曹润生断然拒绝了父亲提出的补习建议,这为后文写曹润生不喜欢读书而喜欢养蜂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C . 小说以用“得意的而又不满足的微笑”写曹润生看自己劳动成果的神态作结,没有交代曹润生的结局,适当留白,给读者以想象。 D . 本文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灵活自由地展现曹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具有真实感与客观性。
    3. (3)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曹润生的形象的。
    4. (4) 小说开篇就以大量笔墨描写曹润生在河滩上扬砂的场景,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2023高二下·玉溪期末)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李嗣昭,本姓韩氏。太祖[注]出猎,至其家,见其林中郁郁有气,甚异之,召其父问焉。父言家适生儿,太祖因以金帛而取之,命其弟克柔养以为子。更名嗣昭。天复元年,梁破河中,取晋、绛、慈、隰,大举击晋,围太原。嗣昭日以精骑出击梁兵,会大雨,梁军解去。进攻蒲县。梁朱友宁以兵十万迎击之,嗣昭等败走,友宁追之,晋遣李存信率兵迎嗣昭,存信又败。梁军遂围太原,而慈、隰、汾州复入于梁。太祖大恐,谋走云州,李存信等劝太祖奔于契丹,嗣昭力争以为不可,赖刘太妃亦言之,乃止。嗣昭昼夜出奇兵击梁军,梁军解去,嗣昭复取汾、燕、隰。于此时,嗣昭力战之功为多。天祐三年与周德威攻梁潞州降丁会以嗣昭为昭义军节度使。梁筑夹城以围之。梁太祖尝遣人招降嗣昭,嗣昭斩其使者,闭城拒守,逾年,庄宗始攻破夹城。嗣昭完缉兵民,抚养甚有恩意。梁、晋战胡柳,晋军败。庄宗惧,欲收兵还临濮,嗣昭曰:“梁军已胜,旦暮思归。吾若收军,使彼休息,整而复出,何以当之?宜以精骑挠之,因其劳乏,可以胜也。”庄宗然之。十九年,从庄宗击契丹于望都。是时,晋遣阎宝攻张文礼于镇州,宝为镇人所败,乃以嗣昭代之。镇兵出掠九门,嗣昭以奇兵击之,镇军尽,馀三人匿破垣中,嗣昭驰马射之,反为贼射中脑,拔矢于脑,还营而卒。

    (选自《新五代史·李嗣昭传》,有删改)

    文本二:

    嗣昭子继韬,少狡捻无赖,及长,谋叛,与梁通盟。及庄宗平河南,继韬惶恐,计无所出。乃贵银数万两,随母杨氏诣阙,冀以赂免。庄宗不听 , 事泄,斩于天津桥。

    史臣曰:嗣昭以精悍勤劳,佐经纶之业,终没于王事,得以为忠。然其后嗣皆不免于刑戮者,何也?盖货殖无穷,多财累愚故也。抑苟能以清白遗子孙,安有斯祸哉?

    (选自《旧五代史·李嗣昭传》,有删改)

    【注】太祖,指晋王李克用。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A祐B三C年D与E周F德G威H攻I梁J潞K州L降M丁N会O以P嗣Q昭R为S昭T义U军V节W度X使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遗,指赠送,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遗”字意思不相同 B . 因,指趁机,与《苏武传》中“欲因此时降武”的“因”字意思相同。 C . 且,指将要,与词语“且行且歌”的“且”字意思不相同。 D . 不听指不答应,“听”与《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字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嗣昭趁着天降大雨的好时机,趁敌不备出奇兵,昼夜不停地攻打梁军,使梁军落败而逃后,收复汾州、慈州、隰州等地。 B . 攻取潞州后,面对梁太祖的招降,李嗣昭毫不动摇,杀了招降使臣,关闭城门守城;这期间,他对潞州的士兵百姓优抚甚佳。 C . 胡柳会战,晋军战败后,庄宗害怕,想撤兵返回,李嗣昭分析敌我形势,认为要趁敌军疲乏,出兵袭击,庄宗认可他的建议。 D . 李嗣昭虽然精悍勤劳,但没有教育好儿子,其子终因谋逆被斩,故而史臣认为:与其留万贯钱财,不如留清廉品德给子孙。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若收军,使彼休息,整而复出,何以当之?

      ②乃赍银数万两,随母杨氏诣阙,冀以赂免。

    5. (5) 为什么史臣认为李嗣昭“忠”?请简要说明理由。
  • 4. (2023高二下·玉溪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送王适【注】徐州赴举

    苏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注】王适:苏辙的二女婿。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系饯行之作,作者送女婿王适北上徐州赴举,故作此诗赠别。 B . “春雨淫”渲染了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气氛,与尾联氛围形成强烈反差。 C . 颔联以“白玉”“朱弦”两个意象作喻,高度称赞王适的品德与诗文。 D . 颈联与“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相近,都抒发对年老多病的悲叹。
    2. (2) 前人论此诗,认为本诗“于悲吟中看出希望”,请结合内容对此简要分析。
  • 5. (2023高二下·玉溪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论语〉十二章》中“”两句表明了质与文的关系。
    2. (2) 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写出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 (3) 古代诗词中常常以“春水”入诗,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2023高二下·玉溪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I

    霜降时节,我国各地秋叶渐红,丹桂飘香,青松苍翠,绘就出一幅____的瑰丽画卷;山林之间,更有“霜打菊花开”的盛茂气象,作为“延寿客"、不老草的菊花,为暮秋增添了____。因此,人们在霜降节气登高望远、赏枫观菊、吟诗作对,极具风雅韵味。

    此外,有民谚云“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正值秋冬之交,正是食补的好时节。这天,民间有煲羊肉、吃牛肉的食俗;在许多地方,人们有吃红柿子的习俗,一则御寒保暖、补筋健骨,二则清热润肺,防止冬天唇干、流涕;山东地区的人们在霜降时喜食有下气入肺、解腹胀之围疗效的白萝卜;在闽台民间,则有吃鸭肉的习惯,肉质壮实、鲜嫩肥美的鸭肉,成为润燥祛火、补充营养的餐桌佳品。

    除饮食风俗外,作为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一些地区也有在霜降日扫墓、祛凶的习俗。在广东高明地区,还有“送芋鬼”的习俗,人们用烧红的瓦片烤熟芋头,再将瓦片丢至村外,利用大火辟凶祈祥。这些____的民俗,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向往,也为清冷的霜降节气带去了数不尽的人间烟火。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红楼梦》中的相关内容,最可能发生在“霜降”时节的一项是( )
      A . 第二十七回,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 B . 第三十一回,晴雯和宝玉闹了别扭,林黛玉进来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C . 第五十八回,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荫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 D . 第八十七回,紫鹃对黛玉说:“刚才我叫雪雁告诉厨房里给姑娘作了一碗火肉白菜汤,加了一点儿虾米儿,配了点青笋紫菜……还熬了一点江米粥”
  • 7. (2023高二下·玉溪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

    食盐(钠)的摄入量与血压高低相关。____,容易增大血容量,并“抬高”血压;同时,钠离子的大量摄入,会促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因子。在这种因子的“煽风点火”下,血管细胞兴奋性容易“失控”,结果表现为动脉收缩,血压增高。

    血压升高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____,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该怎样控制盐的摄入呢?____,即在烹调时多用醋、柠檬汁、姜等调味品,以替代一部分盐;二是借助限盐勺,帮助量化和控制用盐量;三是尽量少吃加工食品,如火腿肠、腌酱菜、豆腐乳等,这些加工食品多为高盐食物,尽量少吃。由此可见,减少对食盐的摄入量是大面积防控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最有效、最经济、最简单的。

    1. (1) 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四、写作
  • 8. (2023高二下·玉溪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十八岁的哥哥(节选)》里的主人公曹润生与我们年龄相仿,虽然他没有选择继续读书,但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学习。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曹润生的成长经历。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思想积极健康;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