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邵阳市2023年重点学校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13 浏览次数:30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2023·邵阳模拟)  根据孔子的说法,学习《诗经》,可抒发情志,可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使人结交朋友,可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孔子此说旨在(  )
    A . 宣扬诗歌可使人学会人情世故 B . 强调诗歌具有礼乐教化的社会作用 C . 肯定诗歌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 D . 说明“礼乐崩坏”对诗歌的影响力
  • 2. (2023高三上·成都开学考) 秦王朝建立至汉武帝初年,铁器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制作的铁器物美价廉。而在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官府制造生产的铁器农具,质量不佳且价格较高,妨碍农事。这说明(   )
    A . 盐铁官营不利于百姓生活 B . 适当竞争有助于经济发展 C . 垄断专营易引发官商勾结 D . 官营工匠的技术水平不高
  • 3. (2024高三上·邵阳月考) 如表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据当时官府户籍统计所得约数)影响其中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户数

    口数

    东汉

    157年

    10677960

    56486856

    263年

    663423

    1466423

    4432881

    7672881

    263年

    280000

    940000

    280年

    523000

    230000.0

    西晋

    280年

    2400000

    16160000

    A . 社会秩序的变动 B . 户籍制度的调整 C . 中央集权的消长 D . 人口的大量流动
  • 4. (2024高一下·长沙开学考)  780年后,唐朝推行两税法,强藩地区按照两税法的收税原则进行缴纳,但在赋税的支配上,部分留给收税当地作为日常开支,部分由藩镇节度使支配,部分上缴中央。据此可知(  )
    A .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 . 藩镇势力得到遏制 C . 中央妥协色彩明显 D . 宗藩体制遭到破坏
  • 5. (2024高一上·嘉峪关期中)  宋太祖将兵书列为禁书,不许校勘,不许刊行。到仁宗时,朝廷准许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编校,后来又校理前代《孙子》等7部兵书,将其定为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这反映出宋代时期(  )
    A . 边防压力逐渐增大 B . 学术氛围不断宽松 C . 官僚队伍日益膨胀 D . 科举选拔功能转变
  • 6. (2024高二下·顺平期末)  如表为宋代至明清官员退休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  )                                                                                                                       

    朝代

    内容

    宋代

    仁宗“时议者谓士大夫言,七十当致仕,其不知止者,请令有司按籍举行之”,并要监察部门勘察官吏实际年龄,对已超龄者采取强制退休。

    明代

    “文武官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对“老疾不能任事者以及软弱无能的官吏,则随时勒令致仕”。

    清代

    “乾隆二十二年,定部、院属官五十五岁以上,堂官详加甄别”,在年龄规定上有下降趋势。

    A . 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 . 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 . 规范了各级官员行政工作 D . 促进了官僚机构的调整
  • 7. (2024高三上·云南模拟) 乾隆皇帝在为抗清名将袁崇焕平反时说:“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俪,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的主要目的是( )
    A . 拉拢残明势力 B . 凸显统治合法 C . 树立忠臣典范 D . 宣扬满汉平等
  • 8. (2023·邵阳模拟)  民国以来,家谱中出现“将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会中人员选举产生”的记载;《镇海大枫林徐氏宗谱》提到有族人弃读习商,去银行任职等;《上湘龚氏支谱》规定:“女子亦宜人学,开通智识,肄习手工”。这实质上反映了(  )
    A . 传统四民观念受到冲击 B . 近代化历程的深入 C . 家谱编撰内容的时代性 D . 基层民主政治发展
  • 9. (2023·邵阳模拟) 1956年12月,毛泽东在约见黄炎培等人时指出,要使地下工厂合法化,可以雇工,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称之为“新经济政策”。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A . 充分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经验 B . 努力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C . 私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补充 D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瞩目成就
  • 10. (2023·邵阳模拟) 邮票,常常以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文化典籍等作为题材,以小小的“方寸之地”承载着往昔的历史。下列三张不同年份发行的邮票,见证了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迁。这些变革都(   )

    A . 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 .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党的路线 C . 促进了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D . 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 11. (2023·邵阳模拟)  如表所示为埃及纸草文献中的内容,其中记载了一对父子的埃及名字被希腊名字取代的过程。这种现象可用于说明希腊化时代(  )                                                                                                                       

    公元前119年

    儿子使用希腊和埃及双名,其父仅用埃及名字:马隆,又名奈克察弗提斯,派托西里斯之子

    公元前118年

    马隆提到本人和父亲名字的改变:狄奥尼修斯之子马隆,过去名叫派托西里斯之子奈克察弗提斯

    公元前116牛

    父子均用双名:马隆,派托西里斯即狄奥尼修斯之子,又名奈克察弗提斯

    公元前115-前101年

    父子均只用希腊名字:狄奥尼修斯之子马隆

    A . 文化交融掩盖民族矛盾 B . 文明多样性的增强 C . 族群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D . 人文主义得到发展
  • 12. (2023·邵阳模拟) 从10世纪开始,在英国、法国等地,逐步产生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认为国王的触摸可以治愈患者的皮肤病,这种观念在17、18世纪达到高峰。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A . 欧洲医学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B . 王权观念和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C . 启蒙运动对西欧影响有限 D . 英法民众卫生意识显著增强
  • 13. (2023·邵阳模拟)  在1898-1905年乔治•寇松任印度总督期间,英印政府一方面发展教育,改良农业生产、改革税制、减轻农民负担,大力修筑铁路、发展公共事业等,另一方面又孤立知识分子,不让印度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政府工作。据此可知,当时(  )
    A . 印度无产阶级已经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B .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严重危及英国统治 C . 英印政府禁止印度资产阶级参与政治 D . 英印政府试图遏制印度民族主义发展
  • 14. (2023·邵阳模拟)  如表,苏联农业生产状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

    谷类作物总产量

    每公顷收获

    1940年

    9550万吨

    860公斤

    1943年

    2940万吨

    420公斤

    A . 苏德战争爆发,战争局势恶化 B . 集体农庄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C .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 D . 世界市场粮食需求量逐渐减少
  • 15. (2024高二下·福州期末)  如表是21世纪以来北欧国家关于福利制度方面的若干政策。这表明,北欧国家(  )                                                                                                                                                 

    项目

    内容

    财政

    对家庭、个人和企业实行减税

    劳动力市场

    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就业,包括按职位空缺匹配岗位、进行职业培训

    养老

    实行灵活、弹性的退休政策,延长工作年限

    医疗

    加强医疗机构绩效管理、鼓励私人医疗机构、拓宽市场竞争渠道

    A . 基层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B . 福利水平与规模居世界领先 C . 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 . 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寻求平衡
  • 16. (2023·邵阳模拟) 下图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徽标。其中上方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英文缩写,下方的横线寓意世界贸易在公平的基准上进行。中部呈“U”字型,是英文“联合体”的缩写。“U”字型由下往上逐渐解除,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 )

    A . 表达对世界分裂局面的担忧 B . 象征世界货币体系正在解体 C . 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D . 寓意各国关税壁垒逐渐瓦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7. (2023·邵阳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直至晚清时期,“天下观”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是把中原王朝看做“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一个政治疆域,更非一个种族疆域”。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崇尚的是仁、德、礼等文化价值观念,所要实现的是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良好的商业航海气氛和城邦政治孕育了古希腊人朴素的世界主义观念,斯多噶派最先提出了“世界大同主义”的观念,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言:“全世界都是我的故乡。”古罗马帝国亦产生了一种帝国精神,即对武力征服、对外开拓、帝国一统的追求。 

    ——摘编自侯毅、吴昊《论中国“天下观”与西方“世界主义”》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缅甸、印度等有关国家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1957年11月6日,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88年,邓小平首倡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他特别强调,“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向全世界提出了这样一个时代之问,并明确给出了中国的方案,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创造性发展。 

    ——摘编自黄惠康《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和世界古代“天下观”的异同及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及发展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 18. (2023·邵阳模拟)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当时许多报刊均对其做了跟进报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10月14日,《中国的危机》载:“中国的紧张局势并未减弱……英帝国一直秉承的原则是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权利摆脱来自上层的奴役,这属于他们的内部事务,其他各国没有理由进行无理的干涉。” 

    1911年11月29日,《攻陷武昌进一步和平的希望》载:“袁正在引导他人接受这样的观点,除了推翻朝廷,关于立宪政府的一切事宜已经得到认可,再进行争斗已没有意义。” 

    1912年2月15日,《南京共和党人》载:“孙中山的怂恿的行动引起了人们的疑虑。人们认为,这表明中国与外国列强的关系出现误解,当孙准备移都南京时并未征得外国的同意。” 

    ——摘编自英国主流报刊《泰晤士报》

    材料二 1911年10月21日,《最后之胜负如何》载:“今以革命党与政府,较二者所遇之天时,果孰顺乎?所据之地利,果孰优乎?所得之人和,果孰多乎?” 

    1911年12月20日,《记孙文之最近运动及其人之价值》载:“故欧人前此惟知一中国有李鸿章,李死惟知有袁世凯,今者有孙逸仙,而袁世凯次之。” 

    1911年12月27日,《和呼,战呼》载:“愿我将士勿少希望于和议之可成,急整军旅矣,一日停战期满,即率大军北进以慰国民之热望。” 

    ——摘编自同盟会中部总会机关报《民立报》

    1. (1)  请对《泰晤士报》关于“辛亥革命”言论基调的变化做出合理解释。
    2. (2)  指出《民立报》对于“辛亥革命”的态度并分析该报刊的影响。
    3. (3)  基于以上分析,谈谈运用报刊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 19. (2023·邵阳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外国人眼中的抗日战争 

    ●比较德国、意大利、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的帝国统治,包括日本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及其他暴行和1939年希特勒—斯大林的协议。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历史与社会科学课程标准》

    ●通过学习世界经济危机与社会问题的产生、昭和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我国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与中国等亚洲各国的关系、欧美各国的活动、战时国民生活等内容,让学生理解从军部的崛起开始到战争结束的整个过程,以及大战给全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日本《初中社会科•历史分野学习指导要领》

    ●“绥靖政策”一目中,提到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建立,日中战争和苏日冲突;在“名人录”中,有孙逸仙、蒋介石、毛泽东的名字;在“大事记”中,有1931年,日本侵占满洲里、1937-1945年,日中战争。 

    ——俄罗斯《新的世界历史综合教学方案》

    ●理解各民族为对抗包括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殖民统治而开展的运动,同时又寻求国际团结合作。学习主题包括满洲事变,中日战争,南京大屠杀,轴心国,太平洋战争,第二次国共合作。 

    ——韩国《高中“东亚史”课程》——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汉林《国外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抗日战争》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外国人眼中的抗日战争”这一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20. (2023·邵阳模拟)  【唐宋之变•女性审美观】 

    材料一:隋唐统治集团来自于汉化了的鲜卑人,游牧在北方大草原的鲜卑人,在风格和审美上与中原的汉人有很多不同,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女性以健壮为美,因为与游牧民族的生活相适应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于是,对来自于鲜卑人的唐代统治者,在审美上自然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此外,佛教在唐代也得到了极大推崇和发展,佛教中的菩萨造像,都是丰肥而富态的,这也对唐代妇女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唐代饮食上的胡化也比较明显,史书中记载了唐肃宗做太子时用膳的情形,提到唐肃宗用刀割羊肉,这明显是胡人的作风。相对于中原汉人的面食文化,胡人主要是吃肉、喝羊奶,这都是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这种饮食结构上的变化,也是唐代女性“以胖为美”的一个物质基础;此外,“胖不胖”或还真与心态有关,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百姓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动荡后,普遍安居乐业,民众心态乐观开放。 

    材料二:为什么物质丰裕程度较之唐代更高的宋代人,没有“以胖为美”的观念呢?从宋代流传下来的名仕书画中可以看出,清瘦是主流。究其原因,宋朝时刻处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风险下,百姓忧虑,充满了危机意识。 

    ——均摘编自金寅斌《唐朝人为何以胖为美》

    回答下列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女性审美观由“以胖为美”到“以清瘦为美”的变化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审美观变化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