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鸡东县职业技术学校实验班2023-2024学年高三上...

更新时间:2023-09-10 浏览次数:15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城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焯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杼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 B . 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 C . 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 . 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2. (2) 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B . 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 . 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 D . 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部备受青睐,成为日本词人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
    3. (3) 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 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 .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 . 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D .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4. (4) 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坎井之乐(节选)

    吴礼权

    庄周又转而看了惠施弟子一眼,意有所指地说道:“你们看,今日的名家诸公,他们整日热衷于名实之辩,热衷于概念之争,虽然毫无用处,于世无益,却让世人着迷,连很多诸侯国之君都被其诡辩迷惑,欣赏他们的口才,甚至有的人还被封侯拜相了呢。”

    惠施弟子一听庄周不仅赤裸裸地攻击诋毁名家,而且还绕着弯攻击他的老师,因为惠施此时正在魏国为相,受魏惠王重用呢。所以,他再也不能容忍了,立即接住庄周的话头,反唇相讥道:“墨家学说无用,名家学说也无益,那么您认为哪一家学说有用,于世有益呢?哎呀,对不起,在下还未请教您尊姓大名,不知您到底是哪家哪派的巨子名公?”

    “老朽只是个信奉老聃之道的无名之辈,不是什么学派的巨子名公。”庄周淡淡地回应道。

    “哦,原来是老聃之徒。既然是老聃之徒,在下倒想请教一下,你们老聃之道有什么值得人们推重的吗?‘道可道,非常道’的鬼话,难道可以救世吗?”惠施弟子撇了撇嘴,显出一副不屑的样子。

    “年轻人,你知道老聃所说的‘道’是什么意思吗?”庄周虽然觉得惠施弟子很无知,但仍努力以温和的口气跟他说话。

    “在下不明白。不过,在下知道,老聃的话都是在故弄玄虚。他的所谓‘道’,是虚无缲缴的,是无人知晓的,更是不可能救世的,比任何学派的学说都无用。”惠施弟子听庄周以长者的口吻跟他说话,有倚老卖老之嫌,心中很是不悦,话说得就更不中听了。

    庄周并不在意,看了看惠施弟子,面带微笑地说道:“老肿之道深不可测,年轻人不懂就说不懂,不要不懂还要妄议先贤。儒家先贤孔丘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朽虽不认同孔丘学说,但认为他这句话是对的。老朽刚才批评墨家与名家,并不是因为有门户之见,而只是就事论事,就理说理。”

    “哼,还说没有门户之见。说到老聘之道,就是深不可测;说到俺们名家与墨家之说,都是无用无益,这还不是门户之见呀?依在下看,老聘之道就是无用之道。什么‘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清心寡欲”无为而无不为’,这对治世救世哪里有什么用处?‘无为’是懒人的逻释,是无用人的借口。所以,‘无为’就是无用。”惠施弟子越说越激动,用词也越来越尖刻。

    蔺且与逸轩听了,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可是,庄周却从容坦然,哈哈大笑。

    “您笑什么?俺说得不对吗?”惠施弟子反问道。

    “这样吧,年轻人,老朽给你讲个故事吧。”

    蔺且与逸轩一听老师要讲故事了,顿时心中窃喜。因为他们都知道庄周最会讲故事,他讲故事不是为了编造论据说服人,就是绕着弯骂人。现在,庄周要给惠施弟子讲故事,肯定是写人。可是,惠施弟子并不知道这些。因为他根本不知道,眼前之人就是连他老师惠施都非常敬畏的庄周。于是,惠施弟子爽快地答应道:“好呀!那您就讲吧,在下洗耳恭听。”

    庄周点点头,微微一笑,瞥了惠施弟子一眼,便意态悠闲地说起了故事:“从前,东海边一座山崖上有一只坎井之蛙。一天,海水涨潮,一只巨大的东海之鳖随潮水冲到坎井之蛙生活的坎井边。坎井之蛙见到东海之鳖非常高兴,就跟它攀谈起来。谈着谈着,坎井之蛙突然非常感慨地对东海之鳖说道:‘我真是快乐极了!每天我都可以出来在井栏上跳跃,回去后就在井壁缝间休息。我跃入水中,水就托住我的两腋和两腮;我跳到泥里,泥就淹没我的脚丫子,没过我的脚背。回头看看井里的赤虫、螃蟹和蝌蚪,谁也无法比得上我。还有,能够独自占有一坑水,盘踞一口井,这也是我最大的快乐。您今天既然来了,为什么不进来看看呢?’”

    “那东海之鳖接受邀请了吗?”蔺且故意配合庄周,问道。

    庄周心知其意,故意停顿了一下,斜瞥了惠施弟子一眼,见他正凝神专注地听着,遂接着说道:“东海之鳖欣然接受了邀请,可是,东海之鳖身躯太大,左脚还没踏进坎井,右腿已经被绊住了。东海之鳖无奈地退出了坎井,对坎井之蛙说道:‘你我生活的环境完全不同,我所生活的东海,千里之远不足以形容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其深。大禹时代,十年九涝,洪水滔天,东海海面没有因此增加丝毫;商汤之时,八年就有七年大旱,东海水位也未见下降一寸。这是东海的实际情形,也是我久居东海的大快乐呀!’坎井之蛙听了,顿时目瞪口呆,神情恍惚,怅然若失久之。”

    庄周话音刚落,逸轩就脱口而出道:“先生,坎井之蛙的故事,是不是说明了一个道理:眼界决定境界。一个人眼界太小,就会盲目自大,境界就不会太高。是这样吗?”

    “正是。有些人对天下诸家学说知之甚少,却妄自尊大,这不就像坎井之蛙吗?有些人智力不足以达到了解老聘之道的崇高境界,却妄言老聘之道无用无益,这四就跟坎井之蛙难以了解东海之赞所说的东海是一样的吗?”庄周顺着逸轩的话说道。

    蔺且听了庄周这番话,先是一惊,后是一乐。惊的是,他从未听老师调刺他人这样直白,不留情面,尤其是对晚辈后生:乐的是,老师故事讲得好,师弟逸轩悟性也好,二人一唱一和,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惠施弟子的无情反击。

    不过,在蔺且一惊一乐之际,惠施弟子早已羞愧得满脸通红,低头沉默吸需了好久,也没有找到一句合适的话来反击庄周。最后,只得恨恨地瞪了庄周一眼,跌跌撞撞地从席上爬起,拂袖而去。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写了庄周和惠施弟子争论的原因,固然有惠施得宠于魏惠王、身居要职的一面,但庄周故意激怒对方也起到了导火索作用。 B . 庄周由“淡淡地回应”到努力保持“温和”,继而由“面带微笑”到“哈哈大笑”,再到“悠闲地说起了故事”,始终从容淡定,坦然悠闲。 C . 小说中的庄周是一个睿智而又豁达之人,他虽然对子的学说不认同,但对孔子关于“知”和“不知”的观点持肯定态度。 D . 小说节选部分主要以庄周和惠施弟子的对话展开情节,并在对话中丰富庄周的形象,而凝练生动的对话也增强了读者的在场感,容易引发情感共鸣。
    2. (2) 关于小说中塑造的次要人物形象蔺且与逸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惠施弟子尖刻的话语,蔺且与逸轩感到有失面子,而庄周却从容坦然,这一对比能够突出庄周遇事镇定的大家形象。 B . 蔺且与逸轩清楚庄周擅长什么,所以当听到庄周说要讲故事来婉转地羞辱惠施弟子时,暗自高兴,并积极主动地配合。 C . 逸轩很聪明,当庄周讲完故事,他就明白了庄周讲坎井之蛙的目的,而庄周对这一目的深入阐释,突出了小说主题。 D . 作者通过蔺且的情感变化侧面烘托出庄周的形象,“惊”突出了庄周讽刺他人的不留情面,“乐”突出了庄周精妙绝伦的口才艺术。
    3. (3) 节选部分惠施弟子的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请蔺要说明。
    4. (4) 《坎井之蛙》本是《庄子·秋水》中的一个小故事,后世由此延伸出家喻户晓的成语“井底之蛙”。本文花费大量笔墨于庄周详细讲述坎井之蛙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二、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赵孝成王时秦兵围邯郸赵王恐诸侯之救兵莫敢击秦军。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为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今齐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复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预未有所决。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平原君曰:“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鲁仲连见新垣衍而无言。新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观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鲁仲连曰:“世以鲍焦(周时隐士,疾世愤俗)为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于是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军,秦军遂引而去。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连,鲁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注】①首功:以战争中所得敌人首级多少而论功。

    (选自《史记》)

    材料二:

    魏安釐王问天下之高士于子顺,子顺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仲连乎!”王曰:“鲁仲连强作之者也,非体自然也。”子顺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选自《资治通鉴》)

    1. (1) 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出相应位置。

      赵孝成王A时B秦兵围C邯郸D赵王恐E诸侯之救兵F莫敢击秦军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平原君与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以招贤养士而闻名。 B . 鲁仲连适游赵的“适”,与《赤壁赋》中的“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适”含义相同。 C . 再拜是古代隆重的礼节,指拜两次,表达敬意,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含义相同。 D . 鲁连辞让者三的“让”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中的“让”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将新垣衍大敌当前,主张赵魏两国妥协,尊秦王为帝,这个策略本质上是建立在畏惧强秦的心理基础之上的。 B . 鲁仲连举春秋时代隐士鲍焦的案例,意在点明,这世上是有人为公义而死的,而自己宁可跳海也绝不尊秦为帝。 C . 鲁仲连能言善辩,劝解新垣衍放弃劝赵尊秦为帝的主张,秦军主将听到这个消息,把军队撤离邯郸回去了。 D . 鲁仲连不畏强权,急公好义,解赵国被围之急而不居功自傲,不慕名利,拒收平原君爵禄和千金之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②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

    5. (5) 材料二子顺对鲁仲连的评价与材料一鲁仲连的表现有何不同?请简要概述。
三、诗歌鉴赏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昔闻”“今上”对照,扩大了时空领域,道出贯穿始终夙愿终偿的喜悦。 B . 颈联写自身凄惨境况:亲朋没有消息,自己年老多病,孤独的晚年只有孤舟相伴。 C . 诗人写景摒弃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风格雄浑高昂,成为杜诗五律中的名篇。 D . 诗歌以喜登开始,以泪流做结,情感波澜起伏,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2. (2) 清人黄白山认为此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默写题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学校组织登白云山,你登上山顶,滑到珠江像一条丝带环绕羊城,山下群峰林立,会想到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2. (2) 《阿房宫赋》中,杜牧运用排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纵横的栏杆“”。
    3. (3) 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饱含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
五、语言表达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其经各种表演艺术反复改编,可说是二百年来文化发展史的一大奇观。其中,1958年由徐进改编,徐玉兰、王文娟演出的越剧《红楼梦》,已成为改编中的经典。该剧本虽然也题名《红楼梦》,但对小说的内容作了____的删削,几乎删除了除宝、黛、钗爱情婚姻纠葛以外的所有内容,使保留下的线索十分清晰,矛盾也相对集中,这正符合李渔对戏曲结构要求“减头绪”的古训。围绕着这条基本线索,让核心人物直接进入正题,并聚拢起矛盾冲突,成为剧本展开的重要法则。例如开场戏“黛玉进府”,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有丫鬟奔走相告“林姑娘来了”,看似突兀,其实通过接下来宝玉见黛玉后,唱出____的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从而使主要人物上场的突兀,与宝玉心理感受上的又惊又喜,巧妙衔接起来。在减少头绪以聚焦矛盾的同时,剧本也对情节发展次序作了大调整。一个重要改变是宝玉挨打情节被调整到黛玉吟唱葬花词之前。

    越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一是剧本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的结果。当年,徐玉兰、王文娟____的合作完成的越剧《红楼梦》,为演出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里,他们通过____,带出了一代又一代卓越的学生,让经典演出也形成了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谱系。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天衣无缝 言传身教 B . 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 无懈可击 耳濡目染 C . 大张旗鼓 津津有味 天衣无缝 耳濡目染 D . 大刀阔斧 津津有味 无懈可击 言传身教
    2. (2) 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越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一是剧本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 B . 越剧《红楼梦》成为经典的原因,一是剧本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的结果。 C . 越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是剧本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 D . 越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是剧本厚实地提供了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
    3. (3)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红楼梦》前5回内容的是( )
      A .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B .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C .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D .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动”给身体带来的好处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么,如果每天都达到了运动目标,是不是就可以①____了呢?其实不然。因为“静”会让你的运动收益大打折扣。北京市疾控中心慢病所的专家提醒公众,“多动”和“少静”②____。有研究发现,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所带来的健康收益,( )。当一天中久坐时间达到11至12小时以上时,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所带来的健康收益就有可能变得③____,甚至可能被抵消!也就是说,( ),也无法弥补久坐带来的健康风险!

    如今的生活方式使我们坐着的时间远远大于活动时间。工作、上课、看电视、使用电子产品等大多是坐着完成的。如何应对生活中的“被迫”久坐问题?世卫组织的一条建议我们应予以充分的重视:限制久坐时间,用久坐的时间进行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包括轻微强度。研究发现,每隔30至60分钟打断久坐的状态,可以预防久坐行为带来的健康风险。( ),可以是中/高强度,也可以是低强度。

    1. (1)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简述所选文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和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六、材料作文
  • 8. (2023高一下·双鸭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有“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的记述。有人认为“大风扬积雪击面”太严酷了,知难而退才是智者的选择;也有人认为这恰能彰显人的伟大,迎难而进才是勇者的选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