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江油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政治6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3-09-07 浏览次数:3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4高三下·重庆市模拟) 商朝农作物以粟、黍为主,春种秋收,时人分一年为春、秋两季。西周春秋之间,随着 冬种秋收的小麦种植逐渐推广,春夏秋冬“四时”观念逐渐形成,“以时序政”“依时行政” 也逐步成为统治集团的共识。这反映出 ( )
    A . 自然规律决定国家治理理念 B . 传统历法体系趋于完备 C . 农耕文明赋予中华文化底色 D . 农业生产实现精耕细作
  • 2. (2024高三上·浙江模拟) 《论语》记载,孔子的雅言仅用于《诗》《书》和《执礼》,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的主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可知, 孔子的思想及实践 ( )
    A . 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 B . 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C . 注重借鉴外来思想成果 D . 兼具学术研究和政治统治双重功能
  • 3. (2023高二下·四川月考)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提到:严格说来,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 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据此可知 ( )
    A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B . 秦汉最高统治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 . 先秦以前通过实行郡县制达到封建统一 D .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已趋成熟
  • 4. (2023高二下·四川月考) 下图是山东泰安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农人除草图》(摹本) 画像石中所刻画的禾稼,像是 在茁壮成长的高粱苗。锄头上肩稍窄有登,下部呈板镬状。这种器身较窄的板状锄,在耘锄 稠密的株垅时,不易碰伤禾苗。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

    A . 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 B . 政府重视粮食的生产 C .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 .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 5.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汉平帝时,黄河、汴渠决口,冲坏河堤,朝廷随即征调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 渠道和河堤。水渠建成后,汉平帝亲自巡视并下诏,令沿河郡国设立管理维护河堤的官员。 研究表明,自王景治理黄河后的 800 年中,黄河没有出现大的决溢和改道。黄河治理表明东汉时期 ( )
    A .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 . 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C . 防汛安全体系完善 D . 重视水利工程的综合利用
  • 6. (2024高三下·重庆市模拟)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编的蒙学教材逐渐普及且无不渗透经学思想,士人幼习五经已趋普 遍,私家经传注疏数量远超两汉。这一现象 ( )
    A . 展现了儒学传承的活力 B . 反映了官办教育的盛况 C . 扭转了士族的清谈风尚 D . 阻遏了佛道学说的流播
  • 7. (2023高二下·四川月考) 自汉代始,皇帝年幼,太后临朝渐成常规;北朝时更是出现了“威福兼作,震动中外”的少数民族女主。进入隋唐时期,宫廷妇女参政呈现扩大化趋势,不仅后妃干政,公主、女官等等也纷纷插手政事,蔚成一代风气。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A . 外戚势力的膨胀 B . 民族交融的加强 C . 专制皇权的强化 D . 社会风气的开放
  • 8. (2023高二下·四川月考) 考古工作者从唐代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中发掘出 115 件绳纹砖,都有统一的背饰纹绳,其 中遗址出土的 34 件砖和 46 件比较完整的无釉板瓦都印有文字,内容涉及工匠姓名、烧制年 代、地名和窑名等。这表明唐朝政府 ( )
    A . 关注城市建设标准化问题 B . 重视城建工程质量的监管 C . 注重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D . 实现了工匠管理的制度化
  • 9. (2023高三上·长春开学考) 隋及唐前期,长安与洛阳是全国性商业都市;唐中期以后,长江流域商业城市崛起,扬 州和益州尤其繁华,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这反映了当时 ( )
    A . 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 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C . 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 D . 安史之乱使北方日趋衰落
  • 10. (2023高二下·四川月考) 汉朝以后,凡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书面 契约,规定各自的责权利和行为后果;唐宋以后,契约应用更加广泛。这表明契约 ( )
    A . 解决了地区间贸易的汇兑问题 B . 规范交易行为、维护商业秩序 C . 便于资金调度、拓宽信贷渠道 D . 形成商业文化、统筹商业贸易
  • 11. (2023高二下·四川月考) 词最早出现于晚唐五代,但创作情调低迷北宋后以柳永为代表的词人把男女情爱作为创 作的主题,生动而真切的描写对爱情的追求,同时在词中加入许多俗话俚语 (方言) ,使词 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这表明,词这文学形式的发展 ( )
    A . 适应了市井百姓生活的需要 B . 降低了文人的审美情趣 C . 推动了诗歌的表现形式 D . 顺应了冲破理学桎梏的趋势
  • 12. (2023高二下·四川月考) 宋代理学家吕祖谦认为:“学者气质各有利钝,工夫各有浅深,要是不可限以一律,正 须随根性……示以蹊径,亦有必待其愤悱而后启之者。”据此可知,该理学家 ( )
    A . 强调道德养成须因材施教 B . 旨在说明道德醒悟的重要性 C . 推崇“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 . 要求学者要做到“知行合一”
  • 13. (2023高二下·四川月考) 宋神宗时期,外戚向氏兄弟“交通宾客、漏泄机密”,翰林学士蔡京等“奔走其门,务 相交结”,因而“物议籍籍”。右正言陈瓘上疏指责道:“谄事外戚,不畏上天,一至如戏”, 请求朝廷“流窜蔡京”。最终,蔡京被贬官出京城。朝廷这一做法 ( )
    A . 有助于政府公信力提高 B . 打击了勋贵旧族势力 C . 推动了监察制度的完善 D . 杜绝了朝纲不良风气
  • 14. (2024高二上·杭州月考) 1283 年,元朝开通海上漕运航道,发展迅速,至 1309 年,通过海运输入大都的粮食达 到 246 万石。此后,海运发展过程中虽然不时有低潮出现,但整体上仍呈持续发展之势。延续至元末,岁运粮数一般持续维持在 300 万石以上。这 ( )
    A . 反映出造船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 B . 有利于北方地区的社会稳定 C . 说明南北之间经济差距持续扩大 D .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 15. (2023高二下·四川月考) 明代开始,汉族人成批迁入台湾。到 1644 年,进入台湾的汉族人口估计已有十余万人, 促进了台湾经济显著发展。此时,台湾仍属开发不久之地,台湾生产的各种商品及台湾人民 所必需的各种物品,都需要海商们从大陆引进或运销大陆。这说明 ( )
    A . 清廷移民台湾顺应了历史潮流 B . 台湾经济和民生得到了长足发展 C . 清朝统一台湾具有经济必然性 D . 西方殖民侵扰迫使沿海居民迁移
  • 16. (2023高三下·珠海月考) 明清时期,“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的事例不胜枚举。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
    A . 社会群体流动加速 B .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 . 土地经营方式转变 D . 土地市场化趋势明显
  • 17. (2023高二下·四川月考) 清朝学者钱大昕说:“以一人治天下,不若使天下各自治其身。故曰‘与国人交’,天子 之视庶人,犹友朋也,忠恕之至也。”龚自珍也指出,君主应视群臣为平等之手足、股肱之 师友,而不能视之如犬马或一己之私有财产。这些认识 ( )
    A . 蕴含士大夫制衡君权的诉求 B . 反映了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C . 根植于民主思想的萌发与传播 D . 说明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 18. (2023高二下·四川月考) 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在放逐投票时,曾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自己的名字, 阿氏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该公民表示他并不认识阿里斯提德这个人,但“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反映了陶片放逐法 ( )
    A . 有力地维护了城邦的民主制度 B . 使民主政治丧失程序正义 C . 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 . 使平民阶层把持城邦政治
  • 19. (2023高二下·四川月考) 下表是古罗马时代的有关法律规定,据此可知罗马法 ( )

    内容

    出处

    “如果欺侮人,则罚款”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

    “债务人在拘禁期间,若无力自费供养,则拘禁他的人每日 应发给他面粉一磅”

    《十二铜表法,第三表》

    “如果未成年人的财产价值在 500 索里迪 (一种金币) 以内, 城邦保卫人应同城市主教设立监护人或保佐人”

    《法学阶梯》

    A .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 . 蕴含人文主义色彩 C . 偏向保护平民利益 D .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 20. (2023高二下·四川月考) 苏格拉底认为,“好的生活”必然始于对德性的追求和对自我的认识,从对外在的自然事物的关心转向到对内在的灵魂德性的关心,凭借理性与言辞认识自己的灵魂所本有的德性。这一认识(   )
    A . 为理性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B . 表明美德成为雅典社会主流思潮 C . 有助于重建社会道德价值观 D . 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首次觉醒
  • 21. (2023高二下·四川月考) 1069 年,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 少缴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 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意在 ( )
    A . 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 B . 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 C . 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适应松弛人身控制的客观要求
  • 22. (2023高二下·四川月考)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戊戌变法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 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 所能剿灭干净的。”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 )
    A . 倡导变法,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道 B .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C . 宣传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 D . 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 23. (2023高二下·四川月考) 读下表,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

    A . 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 B .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C . 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D . 生产关系的变革
  • 24. (2023高二下·四川月考) 为了与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对抗,1875年明治政府扶植三菱公司开辟了上海航线,把委托给三菱使用的13只官船无偿地交给三菱,接着又将旧邮政轮船公司所拥有的24只船送给三菱。材料表明明治政府(   )
    A . 开始推行殖产兴业政策 B . 加紧与美国争夺亚太地区 C . 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 D . 发挥国营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非选择题
  • 25. (2023高二下·四川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 (前 551—前 479 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周游列国,到处游说诸侯, 晚年回到了鲁国从事讲学。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这一口号的提出不仅使 “私学”走向了兴盛,而且为战国社会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孔子重视启发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听多看,有疑的地方不轻易下判断,要持存疑态度。同时孔子还主张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做到“不 耻下问”。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而时习之”,“温 故而知新”的主张。面对学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极 大。在培养目标上,他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在我国教育史和选官制度 变革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鉴于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国际学术界尊其为世界古代十大 思想家之首。

    ——摘编自朱邵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柏拉图 (前 427—前 347 年)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在雅典创办过阿 加德米学院。在教育作用方面,他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卫国者的 保证。他认为教育在改造人性上也有着巨大的威力,因此他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柏拉图 的最高教育目的则是要培养“哲学王”,经过教育的培养的精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最 终成为统治者。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精英”教育,应该从第一、二等级中选出最优秀的 年轻人进行学习。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启发诱导,他认为,只要经过启发,没有学习 过的人也能自觉地推导出数学、几何等公式。柏拉图以上的教育理念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摘编自陈桃兰《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 

    1. (1)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的相同之处。
    3. (3)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当下教育的建议。
  • 26. (2023高二下·四川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两朝科举取士录取中,乡试录取率约为 4% ,会试录取率约为 5% 。这意味着当 时绝大多数文人在科举考试中被淘汰。此时,落榜文人的职业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它受到 传统与时代等影响。

    请结合时代背景,为明清落榜文人设计一种职业规划,并说明理由。(要求:明确指出 所设计的职业规划,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 27. (2023高二下·四川月考) 【历史——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治政府成立后,大力推进以地税改革为中心的农业变革。1869 年,实行地制改革, 通过实行“版籍革返”。“废藩置县”,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 (土地) 和户籍 (人民) 收归中央,从根本上废除了严重阻碍农业发展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1872 年,政府又废 除了禁止地买卖法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宣布个人对土地拥有所有权,并给土地所有者颁 发地契。1873 年,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缴纳

    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 3%;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政府还按地税的 1/3 向土地所有者收附加税一一村费;地税和村费一律用货币交纳。

    ——摘编自汤晓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税改革探析》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地税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地税改革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