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

更新时间:2023-10-01 浏览次数:2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16*3=48分)
  • 1. (2023高一上·朝阳月考) 在商朝,人们对“天”无能为力,只能祈求其保佑。而自周代始,“天”成为真正的人格神,且与君意相关联,君主对它的祭祀再丰厚,若本身没有敬天爱民,也不会受到上天的庇佑。这一变化说明( )
    A . 王权必须借助神权维系统治秩序 B . 人们对国家治乱原因的认知深化 C . 君主权威带有较浓厚的神秘色彩 D . 儒家民本思想成为治国的新标杆
  • 2. (2023高三上·仙桃月考) 下表为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情况,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反映了(   )

    时代

    部落

    语言方言

    黄帝

    万国

    万语

    夏代

    诸侯三千

    地域性方言

    西周

    诸侯八百

    若干方言区域形成

    春秋战国

    列国几十

    秦代“书同文”

    A . 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 . 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 C . 铁犁牛耕的使用 D . 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 3. (2024高二上·汨罗月考) 睡虎地秦简记载,父亲控诉亲子“不孝”,可以请求政府将其杀死或断足流放,政府会予以照办。同时,法律规定父亲私拿亲子财物的行为属于家事领域,会被当作无罪来处理。这说明,秦朝(   )
    A . 注重宗法伦理 B . 刑罚制度严苛 C . 社会秩序混乱 D . 基层管理严密
  • 4. (2023高三上·仙桃月考) 两汉时期,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唐六典》规定:“监察御史,若在京都,则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监察御史有权监察地方的考课、户口、籍帐、赋役、农桑、仓库、屯田、铸钱、财政收支和判决囚徒等方面,还加强了对礼仪、军队、治安、馆驿、选举等方面的监察。汉唐时期的行政监察制度(   )
    A . 有利于国家由人治走向法治 B . 体现了监察制度走向了完善 C . 可以有效消除贪污腐败现象 D . 有利于保障政务的有序运行
  • 5. (2023高三上·仙桃月考) 在汉魏时期画像中,可以随处找到少数民族的身影,汉魏画像对少数民族赋予“高鼻”、“深目”、“多须”、“披发”、“尖帽”等形象特征。当少数民族和汉人在同一幅图像中出现的时候,汉人有意塑造少数民族这些形象特征。这些现象体现出当时(   )
    A . 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B . 汉人文化思想中的传统意识浓厚 C . 民族交融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 D . 民族元素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
  • 6. (2023高三上·仙桃月考) 图1、图2分别是隋唐时期运河图与元代运河、海运图。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B .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不断加强​ C . 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 D . 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交通发展
  • 7. (2023高三上·仙桃月考) 北魏均田制规定: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的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唐代均田制则要求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田者交纳粮绢布麻。这说明(    )
    A . 农民土地利益得到制度保障 B . 小农经济受到巨大破坏 C . 魏唐时期社会贫富差距缩小 D . 土地兼并问题有效缓解
  • 8. (2024高二下·师宗期末) 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这种变化说明了(   )
    A .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 科举制度完善并成熟 C . 宰相职资发生重大变化 D . 世家大族进一步衰落
  • 9. (2023高三上·仙桃月考) 唐朝时,佛教的华严宗提出,唯心回转善成门,或善或恶,皆由心之转变:道教认为,境为心造,只有收心,使其一尘不染,超凡脱俗,才能向静和虚无的心体回归;韩愈亦有“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密)”之言。这体现了(   )
    A . 佛道儒思想同源共生互动 B . 三教道德教化的社会作用 C . 心学在唐代的影响力较大 D . 儒学社会主流地位的动摇
  • 10. (2023高三上·南京月考) 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 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 . 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 . 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 . 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
  • 11. (2023高三上·仙桃月考) 1042年,辽兴宗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达辽和宋(   )
    A . 政治上亲如一家 B . 经济上有互补性 C . 文化上有认同感 D . 关系上相互依赖
  • 12. (2023高三上·南京月考) 有学者指出:“正是由于士族力量的强大,曹氏若想公然取汉室而代之,就不得不对士族妥协,作出让步。延康元年,曹丕接受陈群建议,同意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换取士族对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同意和支持。”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 )
    A . 以门第族望作为选官标准 B . 折射出士族精于为官之道 C . 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 . 体现寒、士族间某种妥协
  • 13. (2023高三上·仙桃月考) 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乾嘉盛世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由此可见( )
    A . 统治者的好恶决定了学术思想的地位 B . 儒家思想僵化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发展 C . 儒家思想经历由经世转向避世的转变 D . 时代的发展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更替
  • 14. (2023高三上·仙桃月考) 明初,朱元璋在中央设立通政司,使四方奏疏可不经中书省而上达,后来又命奏事不经过中书省,最后干脆借故废除了中书省,提高了六部官秩职权,又将大都督府散为五军都督府,均直属皇帝。这反映了明初(  )
    A . 中央集权程度得到提高 B . 中枢权力出现异化 C . 专制统治效能空前加强 D . 君相矛盾空前激化
  • 15. (2023高三上·仙桃月考) 表: 清代财政收入状况统计表                                                                                                                                                                                                                      

    年代

    收入银数(万两)

    收入粮数(万石)

    粮价(两/石)

    顺治九年(1652)

    2438

    562

    1.15

    康熙二十一年(1682)

    3110

    634

    0.59

    乾隆三十一年(1766)

    4937

    831

    1.48

    鸦片战争前夕

    4850

    800

    2.16

    读表,据此可知清代( )

    A . 财政危机日益严重 B . 财政的货币化特征明显 C . 人地矛盾非常突出 D . 赋税制度出现重大变革
  • 16. (2023高三上·仙桃月考) 下面为明清时期全国重要物资产区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
    物资产区 集中区域
    粮食产区 江南,特别是湖南、四川、江西、两广、台湾等地
    棉布产区 江南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杭州,后起之地有河南、河北、湖北等地
    丝绸产区 江南,尤其是嘉兴、湖州、杭州,还有广东、四川
    食盐、茶叶等产区 食盐:江苏扬州、山西运城、四川自贡
    茶叶:江浙、福建武夷山、云南普洱、陕西紫阳、湖南安化等地
    A . 社会经济分工得到了加强 B .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C . 重农抑商政策被政府废止 D . 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二、非选择题(52分)
  • 17. (2023高一上·朝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内容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苍山,徙潢河之滨。”

    《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

    《金史·百官志》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
  • 18. (2023高三上·仙桃月考) 【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据《旧唐书》卷48《食货上》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半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据《明史·食货志》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明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历史影响之异同。
  • 19. (2023高三上·仙桃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立国规模宏阔,其疆土、经济、文物,较之秦汉,似乎尚有过之而不及。论其政治,依然还是秦汉传统规模,王室与政府分立,君权与相权互济,但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严密,实为汉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魏晋以下的门第新贵族,在唐代渐渐地和平消失于无形。自唐后,中国社会再没有别一种新贵族之形成。故在唐代有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文化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边疆叛乱,完成了对新疆、西藏的完全统一,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不同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通则》等相应的法律;各地因俗设官(制),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等;对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联系;不断赐封喇嘛教领袖,在蒙藏地区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区划定牧区、屯田(新疆)、实行招民开垦(西南地区)等,大力发展边疆经济。

    ——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主编的《清代的边疆政策》等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别评价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前期稳固边疆的特点及贡献。
  • 20. (2023高三上·仙桃月考) 【明清时期中西雇佣劳动】

    材料

    根据清代刑部档案,许涤新、吴承明列出24例关于清中叶农村雇工的记载,雇工人数在8人之内的20例,占80%;20例中又以雇工3—5人为多。此外,雇工中短工占一半,属临时帮佣,只是家庭劳动力的补充,属于“农家夫耕妇馐,终岁劳动,日不暇给,则雇工力穑”。而西欧16世纪以后,农场的经营规模就出现了从小型向中型甚或大型发展的趋势。在R.H.托尼统计的英格兰67个农场中,33个农场的经营面积超过200英亩(合1200多市亩),占55%,已具有相当规模;12%以上的农场达500—900英亩,可谓规模恢弘,现代农场的形象已依稀可见。

    ——据侯建新著《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明清时期中西雇佣劳动的规模相差悬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雇佣劳动呈现不同规模的原因,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