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宜春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

更新时间:2024-03-21 浏览次数:28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3高二上·大理开学考) “聚落级差”是指不同聚落之间规模及发展水平的差异。良渚文化中,余杭地区以莫角山巨型台基为中心的聚落,在礼制设施和高规格墓葬的数量与尺度上远超越其他,形成明显聚落级差,且呈现扩大化趋势。这体现了( )
    A . 良渚文化领先于其他文化 B . 早期城市的萌芽正在孕育 C . 良渚文化区域性联系加强 D . 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 2. (2023高二上·宜春开学考) 南朝的宋朝秘阁藏书1.5万众卷,齐朝藏书1.8万余卷,南朝统治者还多次下诏向民间征书;北魏孝文帝也曾诏“求天下遗书,秘阁所无、有裨益时用者加以优赏”。南北朝竟相下诏征书旨在( )
    A . 彰显华夏正统地位 B . 保护中华文化典籍 C . 促进民族交流交融 D . 吸取外族优秀文化
  • 3. (2023高三上·广东月考) 辽代王爵受封者主要是契丹贵族,以皇室近亲、皇族疏室和后族成员为主,异族功臣受封者较少;而五等爵受封者则以各族功臣为主,契丹贵族成员较为少见。这( )
    A . 体现了群体分化的特征 B . 实现了疆域版图的治理 C . 说明了民族认同的加强 D . 反映了因地制宜的策略
  • 4. (2023高二上·宜春开学考) 有学者指出:“乾隆时代的制度犹如台球那样结实——它那么完整、精确、苛求,以至想不服从就会冒很大的风险。要摆脱它,要么靠贪污舞弊,要么依赖惰性——即使什么都不干,只要参照惯例就够了。”这可用于说明,乾隆时代( )
    A . 制度僵化为社会危机埋下祸患 B . 闭关自守无法适应新环境 C . 君主专制使官员贪污腐败成风 D . 思想专制阻碍了社会发展
  • 5. (2023高一上·叙州月考) 下表最能用于说明( )

    长沙岳麓山民国初年部分英烈公葬归葬简介表

    人物

    逝世时间/地点

    归葬时间

    籍贯

    蒋翊武

    1913年于广西就义

    1916年

    湖南常德澧县

    蔡锷

    1916年病逝于日本

    1917年

    湖南邵阳

    黄兴

    1916年病逝于上海

    1917年

    湖南长沙

    A . 辛亥革命的动荡延续 B . 国民政府注重宣传英烈精神 C . 护国运动的曲折发展 D . 文化传统与革命理想的结合
  • 6. (2023高二上·宜春开学考) 1920年11月的《共产党》第1号卷发刊词中认为“经济的改造自然占人类改造之主要地位。吾人生产方法除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外,别无他途”,并认为最终将由社会主义生产方法取代资本主义,这一观点( )
    A .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指导 B .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C . 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模式 D . 否定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与科学
  • 7. (2023高二上·宜春开学考) 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经控制东北,7%的土地和86%的人口,正规军和民兵共有100万人。国民党军队共有55万人,但被分割包围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沈阳、长春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这反映了( )
    A . 全国战略决战时机已成熟 B . 东北地区具备决战条件 C . 国民政府忽视东北的地位 D . 东北地区群众基础良好
  • 8. (2023高二上·宜春开学考)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土改队深入农村社会,广泛地访贫问苦,引导贫雇农“挖穷根”,组织各类座谈会和诉苦会,并改组农会,彻底清算地主阶级的势力。这些措施( )
    A . 清除了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 B . 激化了地主与农民间的矛盾 C . 打碎了束缚农民的阶级枷锁 D . 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进程
  • 9. (2023高二上·宜春开学考) 据古埃及医书《埃伯斯莎草纸》记载,托特是治疗之神,曾化身为法老。古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手杖被称之为蛇杖。考古发现,罗马时期埃及的菲来岛和努比亚地区神庙的壁画中,都出现了手持被蛇缠绕手杖的托特神形象。材料说明(   )
    A . 考古发现佐证文献记载 B . 神话传说具有现实依据 C . 王权借助神权巩固统治 D . 古代文明存在局部交流
  • 10. (2023高三上·广州月考) 1297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在欧洲大陆北部筹划反法联盟。部分英国贵族拒绝应召服役及缴纳赋税,并集结大量军事力量对抗王室,王室被迫妥协,反对派贵族进而要求王室承诺此次征税不会成为先例,再次强调征税的“公议许可”原则等。这一事件( )
    A . 反映了英国王权与贵族的矛盾 B . 标志“王在法下”原则的确立 C . 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意识形成 D . 加速了英国封建制度的衰落
  • 11. (2023高二上·宜春开学考)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在其论文《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中指出:“禁欲的目的在于战胜不贞,但前提是不能违背人性。如果禁欲活动没有起到禁止欲望的作用,甚至损害自己的身体,那么禁欲活动就该被取消。人们应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吃喝玩乐,不必在意是否违背教会的规定。”这一主张( )
    A . 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 . 有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 C . 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D . 否定了宗教的绝对权威
  • 12. (2023高三上·贵阳开学考) 事实上,制宪会议的多数代表并不真心欣赏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他们反对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为此,联邦宪法采用了在统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据此可知,美国对政府权力“纵向分割”旨在( )
    A . 建立一个有效有限的联邦政府 B . 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 C . 极力防止出现个人的专制独裁 D . 扩大行政权以应对现实需要
  • 13. (2023高二上·宜春开学考) 19世纪以前,英国的金融业发展缓慢,提供信贷的私人银行基本只在伦敦;19世纪以后,英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尤其地方上的私人银行,从1750年的12家发展到1838年的超过1200家。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 . 英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 .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确立 C . 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 . 工业化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 14. (2023高二上·宜春开学考) 1794年,哥伦比亚人纳里诺将《人权宣言》翻译成西班牙文,并在波哥大印发;阿根廷人莫雷诺翻译了《社会契约论》,伏尔泰、孟德斯鸠的作品都被印刷成小册子,在拉美殖民地秘密地传播,一些吸取启蒙思想研讨拉美独立的革命组织也纷纷成立。这些现象( )
    A . 导致拉丁美洲文化的混合性 B . 促使拉美民众推崇联邦制度 C . 有利于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 D . 揭开了拉美民族独立的序幕
  • 15. (2023高二上·宜春开学考)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后,美国上下一片哗然,有人将其比作美国科学技术史上的“珍珠港事件”。民众对本国的技术能力、教育水平、政治制度等提出了质疑。受其影响,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民意支持率从原先的79%陡降至57%。美国社会的剧烈反应说明( )
    A . 军备竞赛威胁世界和平 B . 冷战对抗影响民众思维方式 C . 太空竞争决定政治格局 D . 科技优势成就苏联霸主地位
  • 16. (2024高三下·威宁模拟) 克林顿在其美国总统任期(1993—2001年)内奉行“新干涉主义”外交政策。“新干涉主义”认为一个国家的主权并不是无限的和无条件的,只有当它能够对其公民提供人权的宪法保障,维护人权,它才有资格享有“主权”,否则它的“主权”就是有限的。据此可知,“新干涉主义”( )
    A . 加强了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 . 加剧了冷战后的国际地缘冲突 C . 反映了美国冷战后的多边主义外交 D . 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实现
二、非选择题
  • 17. (2023高二上·宜春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

    ——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 18. (2023高二上·宜春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个体商人募集的基金支持了公司的启动,并为公司装配船只和海员,提供贸易所需的商品和资金。虽然有政府的支持,公司仍然是私人所有的企业。政治上畅通无阻使公司代理人可集中精力于有利可图的贸易。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英国和荷兰的公司赢得了巨大的财富……在对利润不懈的追逐中,为早期全球贸易网络做出了贡献。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阿克莱特具有同时代发明家少有的企业家精神……他出身贫寒,作过剃须匠,文化水平不高,但他有强烈的发财欲望,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采用一切手段聚集财富。他可能并不是第一流的发明家,但他具有把握技术发明商机的杰出才能,能够把技术发明及时运用到工厂,转变为财富。他一生都和专利权官司纠缠不清,热衷打官司,看重这里面隐藏的财富。他具有组织企业的坚韧毅力,能够在逆境中克服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地扩张自己的企业……阿克莱特的种种素质,更像一个世纪以后的企业家,预示了工厂时代的来临。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兰开夏和德比郡的所有工厂都是按照他开创的模式建造的。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历了长达20年的高速增长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全面调节,推动发达国家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在这种体制下,不仅垄断资本对国家决策的影响大大加强,而且国家开始通过不同途径直接或间接参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并且国家还通过制订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立法以及形式不同的经济计划,实现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调节。……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整理自叶灼新、李毅《世界当代经济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述阿克莱特所具有的企业家精神。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战后初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 19. (2023高二上·宜春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认清了社会的基本矛盾产生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若集中一切物力财力搞建设,以共产主义的原则去调整当前国家的生产和分配,只会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脱节,带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加剧社会矛盾。列宁坚持利用商品、货币来发展社会主义,以“迁回”的方式,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贸易,打通欧洲市场,把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有条件地租让给外国资本家。

    ——摘编自齐枭博《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九月全会(1965年)上,苏共正式推行“新体制”,扩大企业权力,完善计划制度,缩减指令性指标,简化计划制定和监督方法。1973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广泛建立生产和科技联合公司,使管理者更接近生产,缩短从科研到生产的周期。“十五”计划期间,苏联通过了《关于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经济机制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作用》的决议,进一步把经济改革的目标指向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摘编自金挥《勃列日涅夫时期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因素》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列宁采用“迂回”方式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勃列日涅夫“新体制”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
  • 20. (2023高二上·宜春开学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安东尼·吉登斯在他的著作《现代性的后果》中指出,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是一种剧烈变化,即吉登斯所说的“现代社会制度从传统的社会秩序中分离出来是断裂的”。这种“断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代性时代到来的绝对速度;二是现代化变迁的范围;三是现代制度的固有特性,即在旧秩序中无法简单找到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

    运用所学知识,在中外历史中各举一例,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赞成该观点或提出一个相反的观点,用史实阐述理由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