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3-21 浏览次数:30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共48分)
  • 1. (2023高二上·大理开学考) “聚落级差”是指不同聚落之间规模及发展水平的差异。良渚文化中,余杭地区以莫角山巨型台基为中心的聚落,在礼制设施和高规格墓葬的数量与尺度上远超越其他,形成明显聚落级差,且呈现扩大化趋势。这体现了( )
    A . 良渚文化领先于其他文化 B . 早期城市的萌芽正在孕育 C . 良渚文化区域性联系加强 D . 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 2. (2023高三上·广州月考) 读下图,据此可知,当时( )

    A . 区域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 B . 战争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C . 游牧与农耕文明融合加速 D . 区域性大国间冲突加剧
  • 3. (2023高二上·大理开学考) 学者吴洪琳认识到,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往往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这些民族政权意图( )
    A . 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 B . 获得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 C . 推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D . 采取中原地区的管理模式
  • 4. (2024高二下·泊头月考) 下表为唐朝某一时期中央掌握的户数、口数、课户数、课口数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时间

    中央掌握的户数

    (户)

    中央掌握的口数

    (人)

     

    课户数(户)

     

    课口数(人)

    天宝十四年(755

    年)

     

    8914709

     

    52919309

     

    5349280

     

    8208321

    乾元三年(760

    年)

     

    1933174

     

    16990386

     

    758582

     

    2370799

    A . 户籍制度趋于消亡 B .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 . 赋税制度亟须改革 D . 土地兼并现象得到抑制
  • 5. (2023高二上·大理开学考) 《宋刑统》中明确规定,禁止市民在墙上凿洞、向街道排放垃圾,如果有敢触犯者,将会受到刑事处罚。另外,政府也加强了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对于堵塞河道的违章建筑,官府有权力采取强硬手段将其拆除。据此可知,宋代( )
    A . 城市规划杂乱无章 B . 注重城市环境治理 C . 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D . 有意维护等级秩序
  • 6. (2023高二上·大理开学考) 据学者研究,元朝书院共计有408所,除9所尚无法得知其所在地点外,其余399所分布于以下地区:江浙行省167所,江西行省80所,中书省55所,湖广行省42所,河南行省37所,陕西和四川两行省各9所。之所以出现这一格局主要是因为( )
    A . 经济重心南移 B . 北方政治地位稳固 C . 文化政策导向 D . 政治局势南稳北乱
  • 7. (2023高二上·大理开学考) 明代的何伦在《何氏家规》中提到“男子要以治生为急,于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清代有学者在其家训中提到“儒者以治生为要”,并主张“士农工商,四者皆可为”。这反映了( )
    A . 经世致用理念深入人心 B . 经济发展冲击就业观念 C . 社会上实现了四民平等 D . 政府抛弃重农抑商政策
  • 8. (2023高二上·大理开学考) 清代准南盐课甲于天下,但自咸丰元年(1851年)后,长江道路不通,两淮票运亦坏。1853年,清政府在淮南改行就场征税办法。1857年,为确保盐课,又将淮南盐务改为设局征税,允许商人每贩盐一担,到局纳税银一钱后,即可自由行销各地,至于销往何处,不再限制。这说明( )
    A . 江南赋税结构发生剧烈变革 B . 盐课征收之权下沉到了基层 C . 农民起义冲击促使盐税改革 D . 盐业统一市场规模不断延伸
  • 9. (2023高二上·大理开学考) 民国初年,书信落款中的“顿首”“再拜”及带有封建等级色彩的称谓,均被新式名词代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在一些城市被部分青年抵制。在河北雄县,“离婚之诉,日有所闻”。据此可知,新式习俗( )
    A . 已经取代旧式习俗 B . 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C . 带有自由平等色彩 D . 不利于民国初年的政治稳定
  • 10. (2023高二上·大理开学考) 1925年,国民党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各种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 .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B .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C . 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D .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 11. (2023高二上·大理开学考) 城市被恩格斯称为是“中世纪的花朵”。10世纪前后,西欧一批新兴城市相继发展起来,其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 . 领主的剥削 B . 生产力的发展 C . 手工业的兴盛 D . 农奴逃出庄园
  • 12. (2023高二上·大理开学考) 法国的《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等原则”。这些原则直接源于( )
    A . 文艺复兴 B . 宗教改革 C . 科学革命 D . 启蒙运动
  • 13. (2023高二上·大理开学考) 1896年,英国人惊奇地发现身上的衣服是德国缝制的,少女们周末穿的漂亮披风与上衣都来自德国。更让人吃惊的是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产自德国,如孩子们的玩具、童话书、厨房用品、排水管、收音机、纸张、铅笔,就连周末歌剧院里上演的歌剧也是

    德国人创作的,演员无一例外也是德国人。这反映出当时( )

    A . 垄断资本推动产业优化 B . 德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 C . 德国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D . 工业化的浪潮开始向外扩散
  • 14. (2023高二上·大理开学考)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农村,苏联官员告诉农民们耕种什么,何时耕种,何时育苗,使用多少肥料,什么时候收割。而农民们则宁愿在自己的私人土地上劳作。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

    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到30%。这表明( )

    A . 苏联农村生产关系有待改善 B . 租赁土地更利于提高产量 C . 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效 D .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形成
  • 15. (2023高二上·大理开学考) 二战后某一国际组织协定内容为:“推进国际贸易之平衡发展借以提倡并维持高度之就业与实际收益,提倡汇兑之稳定,在会员国间维持有秩序之汇兑方法”。该国际组织成立有利于( )
    A . 成功避免成员国之间贸易纠纷 B . 加强了国际经济的协调和治理 C . 构建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D . 建立美元为中心世界货币体系
  • 16. (2023高二上·大理开学考) 对于此次非传统安全因素(疫情蔓延)威胁全球后世界格局的预估,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强调:“即便美国作为一个强国能够获胜,但它也无法采取单独的行动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国际战略研究所科里舍克认为:“美国将不再被视为国际领导者。”这表明( )
    A . 美国不再是世界超级强国 B . 美国无法单独保护自身安全 C . 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D . “一超多强”局面已经瓦解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 17. (2023高二上·大理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方志是以一定体例,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材料一

    清初,台湾"草昧初开,无文献之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蒋毓英等人纂修《台湾府志》,以"彰一统之盛",卷一《沿革》详细书写了台湾从"化外之地"到“纳入版图”的过程,卷九《人物》中的《开拓勋臣》为施琅等21位平台有功的将领立传,雍正、乾隆年间,台湾行政区划不断完善,文化教育发展迅速,方志修撰事业进一步发展,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设省.着手计划纂修第一部台湾通志,出现又一次修志高潮,《恒春县志》中戈量收录中日召双方关于琉球问题进行交涉的重要档案,《苗栗县

    志》中多次强调海防问题的重要性,指出》"所虑者,不在内寇,而在外夷"。

    ——摘编自秦浩翔《从“纳入版图”到“边疆危机”》

    材料二

    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湾修志因政府的倡导,加上对本土关怀风气渐起,本地士绅也认为省志是"民族精神之所系,区域研究的起点,而为国史之要删和乡土之历史",修志事业逐渐发展。1948年设置台湾省通志馆,翌年改组为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地方志编纂迎来了一个小高峰期。在台湾省通志馆以及各县市文献委员会的积极参与下,省通志和县市志全面编修,十年间共修成20部方志。这些方志既承接了传统修志方法的一面也有其现代西方文化影响的一面。在内容方面则广搜博收,注意利用现代科学发

    展的成果,倡导学科分工以编辑近代型的志书,体例上也出现不同学派的争论。

    ——摘编自吉正芬《台湾方志编纂简述》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台湾方志纂修的推动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台湾光复至20世纪50年代台湾方志编纂的特点,

      说明其目的。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史学传统中方志编纂的意义。
  • 18. (2024高三下·广东模拟)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拉丁美洲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成立了“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办公室”,协同其他政府和私人团体,利用广播、出版印刷和电影等宣传媒介,在拉美国家进行文化宣传活动,并对纳粹的宣传活动予以反击。美国对拉美的文化外交,促进了美国文化外交手段中文化

    宣传政策和文化交流政策的结合。

    ——摘编自郑欣然《二战时期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文化外交》

    材料二

    在拉丁美洲地区,美国学校起步比较早,影响深远。美国学校是美国全球布局的一支“隐性”力量,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这些美国学校早期主要是由美国的教会组织、在拉美的美国商业企业或社会团体等创建。一个目的是为暂时居住在拉丁美洲的美国青少年儿童提供一个与美国国内教育水平相匹敌的教育项目。另一个目标是使拉丁美洲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国家继续学习英语,同时要求掌握的英语知识和使用英语的能力达到在

    美国上大学或生活所需的双语能力。

    ——摘编自王金兰《二战后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及特点分析》

    材料三

    在文化上,为了与前苏联宣传抗衡以及消除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在巴西的文化影响,美国的公共信息、文化交流和教育援助项目等有效地促进了美国文化价值观、思想、标准和生活方式在巴西的广泛传播。美国政府在战后初期采取了各种措施试图让巴西按照美国确定好的方向发展,致使巴西出现了“美国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拉美其他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是“有形”的,见效快,但很容易导致变化也快,甚至是“可逆转”的。而文化的影响却是“无形”的,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会大大有助于文化输出国实现其政治和经济

    利益。

    ——摘编自王晓德《美国“文化帝国主义”与拉丁美洲》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拉美独立后推行的主要外交政策,并根据材料一分析二战时期美国对拉美开展文化外交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二战后美国在拉美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影响。
  • 19. (2023高二上·大理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体西用”这个命题,既表述了中学与西学的结合,又规定了中学与西学的区分。“中学”是熟识的东西,或指为“伦常名教”,或指为“四书五经”…推而及之中国旧有的文化皆属之,统归于形而上的“道”。“西学”是陌生的东西,并且伴随着民族冲突来到

    中国,因此,对于它的认识与汲取,几代中国人经历了艰辛曲折的过程。

    先进中国人认识与汲取西学的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而其本身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西用”既借“中体”为入门之阶,便会按照自身的要求而发生影响。少数人虽然想把它限制在既定的范围内,实际却很难如愿。

    当这种矛盾日益明显之后,更开明的人就会在事实的刺激下因势利导,走出更远的一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