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中央掌握的户数 (户) |
中央掌握的口数 (人) |
课户数(户) |
课口数(人) |
天宝十四年(755 年) |
8914709 |
52919309 |
5349280 |
8208321 |
乾元三年(760 年) |
1933174 |
16990386 |
758582 |
2370799 |
德国人创作的,演员无一例外也是德国人。这反映出当时( )
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到30%。这表明( )
方志是以一定体例,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材料一
清初,台湾"草昧初开,无文献之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蒋毓英等人纂修《台湾府志》,以"彰一统之盛",卷一《沿革》详细书写了台湾从"化外之地"到“纳入版图”的过程,卷九《人物》中的《开拓勋臣》为施琅等21位平台有功的将领立传,雍正、乾隆年间,台湾行政区划不断完善,文化教育发展迅速,方志修撰事业进一步发展,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设省.着手计划纂修第一部台湾通志,出现又一次修志高潮,《恒春县志》中戈量收录中日召双方关于琉球问题进行交涉的重要档案,《苗栗县
志》中多次强调海防问题的重要性,指出》"所虑者,不在内寇,而在外夷"。
——摘编自秦浩翔《从“纳入版图”到“边疆危机”》
材料二
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湾修志因政府的倡导,加上对本土关怀风气渐起,本地士绅也认为省志是"民族精神之所系,区域研究的起点,而为国史之要删和乡土之历史",修志事业逐渐发展。1948年设置台湾省通志馆,翌年改组为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地方志编纂迎来了一个小高峰期。在台湾省通志馆以及各县市文献委员会的积极参与下,省通志和县市志全面编修,十年间共修成20部方志。这些方志既承接了传统修志方法的一面也有其现代西方文化影响的一面。在内容方面则广搜博收,注意利用现代科学发
展的成果,倡导学科分工以编辑近代型的志书,体例上也出现不同学派的争论。
——摘编自吉正芬《台湾方志编纂简述》
说明其目的。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成立了“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办公室”,协同其他政府和私人团体,利用广播、出版印刷和电影等宣传媒介,在拉美国家进行文化宣传活动,并对纳粹的宣传活动予以反击。美国对拉美的文化外交,促进了美国文化外交手段中文化
宣传政策和文化交流政策的结合。
——摘编自郑欣然《二战时期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文化外交》
材料二
在拉丁美洲地区,美国学校起步比较早,影响深远。美国学校是美国全球布局的一支“隐性”力量,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这些美国学校早期主要是由美国的教会组织、在拉美的美国商业企业或社会团体等创建。一个目的是为暂时居住在拉丁美洲的美国青少年儿童提供一个与美国国内教育水平相匹敌的教育项目。另一个目标是使拉丁美洲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国家继续学习英语,同时要求掌握的英语知识和使用英语的能力达到在
美国上大学或生活所需的双语能力。
——摘编自王金兰《二战后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及特点分析》
材料三
在文化上,为了与前苏联宣传抗衡以及消除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在巴西的文化影响,美国的公共信息、文化交流和教育援助项目等有效地促进了美国文化价值观、思想、标准和生活方式在巴西的广泛传播。美国政府在战后初期采取了各种措施试图让巴西按照美国确定好的方向发展,致使巴西出现了“美国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拉美其他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是“有形”的,见效快,但很容易导致变化也快,甚至是“可逆转”的。而文化的影响却是“无形”的,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会大大有助于文化输出国实现其政治和经济
利益。
——摘编自王晓德《美国“文化帝国主义”与拉丁美洲》
材料
“中体西用”这个命题,既表述了中学与西学的结合,又规定了中学与西学的区分。“中学”是熟识的东西,或指为“伦常名教”,或指为“四书五经”…推而及之中国旧有的文化皆属之,统归于形而上的“道”。“西学”是陌生的东西,并且伴随着民族冲突来到
中国,因此,对于它的认识与汲取,几代中国人经历了艰辛曲折的过程。
先进中国人认识与汲取西学的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而其本身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西用”既借“中体”为入门之阶,便会按照自身的要求而发生影响。少数人虽然想把它限制在既定的范围内,实际却很难如愿。
当这种矛盾日益明显之后,更开明的人就会在事实的刺激下因势利导,走出更远的一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