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记述 |
(13) | 夫盗千钱,妻所匿三百,可(何)以论妻?妻智(知)夫盗而匿之,当以三百论为盗;不智(知),为收(收藏)。 |
(15) | 削(夜间)盗,藏(赃)直(值)百一十,其妻、子智(知),与食肉,当同罪。 |
(16) | 削(夜间)盗,减(赃)直(值)百五十,告(告诉)甲,甲与其妻、子智(知),共食肉,甲妻、子与甲同罪。 |
材料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的救国之路年表(部分)
时间 | 活动 |
1868年 | 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 |
1892年 | 经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
1902年 | 同蒋智由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
1904年 | 组织建立了光复会。 |
1905年 | 被孙中山委任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
1907年 | 在莱比锡大学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 |
1912年 | 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强调要把学校建成健全的国民的学校,他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他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确立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 |
1915年 | 他与李石曾、吴玉章等组织华法教育会, 周恩来,邓小平等都是通过此组织的帮助在法国留学。 |
1916年 | 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 |
1919年 | 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 |
——摘编自张晓唯《蔡元培评传》
材料一 (唐初)赋役之法:每丁岁人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唐中后期)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半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口的流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政府主导的社会人口流动和社会人口的自发流动。1958年后的两年半内,由于工矿业发展而致2 500多万人从农村流出。20世纪50年代末政府发动支边运动,仅在1959年和1960年就有17个省、自治区动员和安置支边青壮年及退伍兵99.7万人。同时,“农村分配上的某些平均主义” 引起一部分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政府从1961年开始大力精减非农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加强农业生产。到1963年7月精减工作结束时,全国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在“大跃进”中被动员支边的人员也大批倒流回内地。
——摘编自赵入坤《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人口流动与管理》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省际流动人口不过几百万;全国流动人口小学学历占比接近40%;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入地主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迁移原因多为婚姻迁入、家属随迁、投亲靠友等社会原因。到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2.47亿,此后流动人口数量开始缓慢下降,流动人口规模逐渐进入调整期。流动人口中初中、 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都有明显上升。2017年,务工经商迁移流动人口比重达63.1%;2018年,东部地区净输入农民工达5398万,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都为农民工净输出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在给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融入城市等问题,流出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等问题逐渐凸显。
——摘编自高向东、王新贤《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流动特征及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