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湘楚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历史试...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三上·玉溪月考) 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等聚落遗址里都有为数不多的几座陶窑遗迹。陶窑限定在专门的地点,位于环绕居住区的壕沟之外,与居住区明显分割。这体现了当时(     )
    A . 阶级分化明显 B . 城市规划合理 C . 社会分工已出现 D . 早期国家的形成
  • 2.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下表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的记述(部分)。由下表可知《秦律》(     )

    序号

    记述

    (13)

    夫盗千钱,妻所匿三百,可(何)以论妻?妻智(知)夫盗而匿之,当以三百论为盗;不智(知),为收(收藏)。

    (15)

    削(夜间)盗,藏(赃)直(值)百一十,其妻、子智(知),与食肉,当同罪。

    (16)

    削(夜间)盗,减(赃)直(值)百五十,告(告诉)甲,甲与其妻、子智(知),共食肉,甲妻、子与甲同罪。

    A . 体现定罪量刑 B . 蕴含民本思想 C . 保障等级秩序 D . 强调儒家伦理
  • 3.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这表明当时(   )
    A . 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空前 B . 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 C . 丝路沿线大量城市兴起 D . 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 4.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宋代政府每年预先确定所缴茶税,然后均摊给各地茶叶种植、制作的茶农,茶农完税后便可与茶商自由交易;另外,对非专卖商品的价格政府不再进行限价,商人可根据交易行情自由定价。由此可知,宋代( )
    A . 专卖制度日益趋向解体 B . 商业发展突破体制的束缚 C . 商人主导市场交易活动 D . 政府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
  • 5.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也。”“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说明了心学(    )
    A . 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B . 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C . 强调了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D . 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 6.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商路知识的“商书”。如《一统路程图记》、《商程一览》、《水陆路程》等,详细记载了由南北二京至各地、十三布政司至各地,以及各布政司之间的交通路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内容。这表明当时(    )
    A . 区域性商人群体产生 B . 对外贸易日益发达 C . 全国性市场网络形成 D . 地理学知识的进步
  • 7.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1840年8月递交到英国国会两院的请愿书表明:1839年9月至1840年5月之间,伦敦东印度协会,伦敦、格拉斯哥、里兹、利物浦、不来本及不列斯脱各地的商会都一致敦促政府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行动”。这一材料的史料价值在于(   )
    A . 证明英国政府极力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B . 为揭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提供史实佐证 C . 表明民间力量在推动战争方面作用突出 D . 说明商业资产阶级为推动战争制造舆论
  • 8.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有学者在论述近代早期工矿企业创建的情形时说,一种情形是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寻求封建专制政权的荫庇;另一种情形是企业持上外国字号,聘请外国经理,向外国政府注册。该学者意在表达,近代早期工矿企业(     )
    A . 具有官僚资本主义的性质 B . 独立生存发展的环境恶劣 C . 经营管理的模式多元并存 D . 开始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 9.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1894年6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由此可知,孙中山这一主张(    )
    A . 超过同时期康梁维新思想水平 B . 具有成熟的民主主义思想 C . 没有跳出维新改良主义的范围 D . 根本上认识到中西间差异
  • 10.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如图是晚清时期的年画《上洋金利源码头长江火轮船》,描绘了轮船招商局上海金利源码头上客人上下轮船的情景。该作品可以说明当时(     )

    A . 上海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B . 新旧并存的时代特征 C . 半殖民地色彩日益严重 D . 近代交通工具的普及
  • 11.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下图是中国两个不同时段新注册公司的情况对比。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民族工业的竞争力增强 B . 列强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C . 国内投资环境得到改善 D . 民国政府加大了工业投资
  • 12.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其特别介绍和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况:“在这个社会里,产业的主有权是在社会上一般人的手里,由劳工来管理的”;“主张自由收用”。这些描绘反映了(       )
    A . 中国人崇尚天下为公的情怀 B . 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C . 国民革命运动时机趋向成熟 D . 马克思主义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
  • 13.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下图为某战争形势图。此战役(     )

    A . 共产党展开反攻 B . 为渡江战役奠定基础 C . 推翻国民党统治 D . 打破日军“速胜”论
  • 14.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如图是1952年爱国防疫运动蓬勃发展中广泛张贴的宣传海报,可以用来说明(     )

    A . 抗美援朝推动了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B . 新中国已建立起医疗卫生防疫的体系 C . 建国初期城乡环境卫生治理成效显著 D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
  • 15.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1978年首钢经理的资金审批权限只有800元,1981年,首钢领导向市里提出“利润包干”,即在保证利润上缴的前提下,超额利润由首钢自主分配使用:40%用于生产发展,30%用于职工福利,30%用于工资奖励。当年首钢第一次有了可以自主支配的4000万元。这种变化表明(     )
    A . 计划经济转成市场经济 B . 国企改革已全面推行 C . 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D .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 16.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实现碳达峰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这主要说明我国(     )
    A . 积极解决工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B . 为世界经济均衡增长提供中国方案 C . 努力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 .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球治理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 17.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的救国之路年表(部分)

    时间

    活动

    1868年

    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

    1892年

    经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1902年

    同蒋智由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04年

    组织建立了光复会。

    1905年

    被孙中山委任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1907年

    在莱比锡大学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

    1912年

    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强调要把学校建成健全的国民的学校,他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他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确立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

    1915年

    他与李石曾、吴玉章等组织华法教育会, 周恩来,邓小平等都是通过此组织的帮助在法国留学。

    1916年

    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

    1919年

    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

    ——摘编自张晓唯《蔡元培评传》

    1. (1) 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蔡元培人生追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 (2) 根据材料,请你为蔡元培撰写个人简介。(要求:充分利用历史年表,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人物进行分析、综合,在时代与个人关系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读,不超过300字。)
  • 18.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赋役之法:每丁岁人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唐中后期)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半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两种赋税制度征税标准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后期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赋税折银征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到明朝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 19.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口的流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政府主导的社会人口流动和社会人口的自发流动。1958年后的两年半内,由于工矿业发展而致2 500多万人从农村流出。20世纪50年代末政府发动支边运动,仅在1959年和1960年就有17个省、自治区动员和安置支边青壮年及退伍兵99.7万人。同时,“农村分配上的某些平均主义” 引起一部分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政府从1961年开始大力精减非农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加强农业生产。到1963年7月精减工作结束时,全国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在“大跃进”中被动员支边的人员也大批倒流回内地。

    ——摘编自赵入坤《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人口流动与管理》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省际流动人口不过几百万;全国流动人口小学学历占比接近40%;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入地主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迁移原因多为婚姻迁入、家属随迁、投亲靠友等社会原因。到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2.47亿,此后流动人口数量开始缓慢下降,流动人口规模逐渐进入调整期。流动人口中初中、 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都有明显上升。2017年,务工经商迁移流动人口比重达63.1%;2018年,东部地区净输入农民工达5398万,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都为农民工净输出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在给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融入城市等问题,流出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等问题逐渐凸显。

    ——摘编自高向东、王新贤《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流动特征及趋势》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影响人口流动的政策性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发展趋势。请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