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河源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9-25 浏览次数:29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高二上·南宁开学考) 有证据表明,大约距今6000年前后,中国先民采集野生果实的数量大大下降,种植粟和大豆的比例逐渐上升。这表明( )
    A . 国家雏形开始形成 B . 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C . 早期文明获得发展 D . 定居生活开始出现
  • 2. (2023高三上·长春开学考)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孙子和孙膑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如有人认为《孙膑兵法》源于孙武,完成于孙膑等。但由于《孙膑兵法》在魏晋已亡佚,史学界无法拿出实证予以反驳。直到银雀山汉武帝时期墓《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谜案才真相大白。这说明( )
    A . 历史真相随着时间推移而清晰 B . 考古发现有效解决了学术争论 C . 汉代独尊儒术不利于学术自由 D . 史学家间的争鸣延误历史真相
  • 3. (2023高三上·河源开学考) 南宋后期名臣魏了翁,曾给皇帝上呈过一份奏章,列举“本朝”形成的多层多途的信息通进方式。魏了翁说到方方面面的情况都有向皇帝、向朝廷递进信息的特定渠道,他概括说“盖无一日而不可对,无一人而不可言”。这则史料可用来说明宋朝( )
    A . 社会监督完善有效 B . 集权制度把控严密 C . 文人理政细致高效 D . 政治氛围较为宽松
  • 4. (2023高三上·大埔开学考) 在元朝得到官职的高丽人的墓志铭里,会把元的低官职写在高丽的高官职前。另外,高丽的知识分子还把在元朝及第视为荣耀之事。从元朝进行科举考试起,到元末为止,共有十多名高丽人在元及第。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元朝( )
    A . 对周边的影响力巨大 B . 实行灵活的民族政策 C . 基本形成中华文化圈 D . 朝贡的范围空前广阔
  • 5. (2023高三上·大埔开学考) 明清时期,粤盐运往云南,两省以盐铜互换以互通有无,两省则派员轮流办货,逢粤省输办之年,粤派人运盐赴云南,将云南应支付的铜运回广东,第二年则由云南派员运铜至广东,再将应交的铜价买盐运回云南。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 导致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体现出商帮势力的壮大 D . 推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
  • 6. (2023高二上·罗湖期中) 美国馆藏有一份清末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它与清廷正式颁布的清单定本存在诸多差异。清单底稿第一年第一条原有“请旨宣布开设议院年限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同办”,最末一条原有“光绪四十三年第十年”字样,正式颁布时两个关键性条目均被删除。这反映了( )
    A . 预备立宪不得人心 B . 中央集权走向式微 C . 政府改革决心不足 D .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 7. (2023高三上·河源开学考) 下图为北京手工业者每日工资(1921年-1925年),这侧面揭示了当时北京( )

    A . 军阀割据时局动荡 B . 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C . 民族工业迎来春天 D . 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 8. (2023高二上·宣威开学考) 有学者认为,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的,然而却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人们才真正在多元的文化观念下来认识中西或东西文化的,即认为东西文化“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 . 推动了人们思想进步 B . 有助于民族的觉醒 C . 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D . 开启西学东渐进程
  • 9. (2023高三上·河源开学考)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修订法律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由主任和副主任、委员若干人组成: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政府,并相应地恢复省长、市长、自治区主席和州长、县长等称谓。这一规定( )
    A . 落实了依法治国战略 B . 吸取了历史经验教训 C . 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D . 推动了基层民主发展
  • 10. (2023高三上·浏阳期末) 截止2016年,我国已连续14次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已连续5次担任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已建立了中国---东盟交通部长会议、上海合作组织交通部长会议等多个交通运输合作机制,倡议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港口服务组织。这些成就体现出我国( )
    A . 以科技推动交通发展 B .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C . 交通服务于改善民生 D . 积极参与国际治理
  • 11. (2024高一下·大庆期中) 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封臣不能做危害封君的事,包括不得损伤封君的肢体,不得泄漏他的秘密、出卖他的城堡,等等。封君不得伤害封臣的荣誉、财产和生命,封臣若受到他人攻打,封君须不惜以武力保护。这表明,当时的封君封臣关系( )
    A . 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 B . 具有双向义务的特点 C . 淡化了不同等级间的界限 D . 易导致西欧王权衰落
  • 12. (2023高三上·河源开学考) 18世纪八九十年代,烟草成为美国边远地区的经济支柱。如南卡罗莱纳的烟草种植于1791年达到高峰,但到了1840年,该地烟草产量仅为5.1万磅,下降了99.5%,而棉花种植则急剧发展并成为英国的主要供应商。这( )
    A . 造成了环境破坏 B . 开启了西进运动 C . 加剧了南北矛盾 D . 完善了经济结构
  • 13. (2023高三上·河源开学考) 下图为1880-1913年德国外来铁矿石占比图。这可以用来说明德国( )

    A . 工业水平下降 B . 资本输出成为主流 C . 海外市场扩大 D . 殖民争夺日益激烈
  • 14. (2023高三上·河源开学考) 与1913年相比,1927年苏联的城市人口增加了20%,城市人口的增加伴随的是农产品商品化率下降到仅为1913年的50%,这就使得城市人民的生活遇到农产品供应不足的困难。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 . 调整农业政策成为必然 B .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 否定新经济政策的贡献 D . 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
  • 15. (2023高三上·河源开学考) 二战后,印度由占总人口5%的本土精英阶层推动而获得了民族独立。而这些精英则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他们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因此当他们掌权之后,仍然保留宗主国建立的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财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 英国殖民力量依然强大 B . 印度发展严重依赖西方 C . 印度加入资本主义阵 D . 印度难以摆脱西方羁绊
  • 16. (2024高二下·武汉月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分工出现了新变化,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地理变迁。首先是消费类电子产业从美国向日本转移,然后由日本向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与地区转移,形成了雁阵结构,其中日本是头雁,亚洲四小龙紧随其后。上述变化( )
    A . 推动了国际经济重心的转移 B . 说明发达国家丧失了经济优势 C . 体现出世界经济新秩序形成 D . 显示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2023高三上·河源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治维新时期,国家对私人资本的大力扶植、保护和鼓励,对外国资本的限制与排斥,用丰富而低廉的人力资源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起军事化的工业体系,并迅速改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而日本的一般国民生活并没有好转。国权压制了民权,新兴的自由民权运动半途而废。这种半截子的现代化把日本导向军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发展轨道。

    ——摘编自罗荣渠《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

    材料二:19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上都与十八世纪初的英国非常相似。这两个国家的社会都有现代特征:家庭制度都通过契约安排将个人与家庭分离,都有独特的单一继承人继承制度,都有一种阶级制度。甚至他们的政治制度也非常相似…然而,尽管日本当时已经拥有了日本奇迹的大部分基础,这可以用来解释日本的速度和成功的部分,但可以确信,如果没有“西方”来开放日本,或者没有西方科技体系的引进,日本就不会有工业资本主义的革命性发展。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

    1. (1) 指出材料一、二对日本近代化认识的不同,并谈谈你的理解。
    2.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日本的近代化。
  • 18. (2024高二下·临漳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抗战教育是民族的教育,是全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教育。这一教育过程,也是塑造民族灵魂的过程。所有的学校都是抗日基地,都是抗日的种子,都是民族觉醒的发动机。学校的这种功能发挥得益于教育者的自觉。梅贻琦劝勉西南联大师生:“一个民族,他生存的最根本价值是什么?我们都是教书的,我们的责任,是要去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基础教育增加了抗战内容,在小学国语课中增加抗战故事、战争消息,音乐课教学生唱爱国歌曲。

    ——摘编自《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等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倡导全党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路,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定下了重要基调。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启动实施。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整体阐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把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带入21世纪。

    ——摘编自教育部《新中国70年教育事业的辉煌历程》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 19. (2023高三上·河源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中国国家、社会发展历程以及族与国的融合状况出发,根据血缘与政治、国家与宗族以及亲疏与等级等方面进行考察,可以将中国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氏族社会、贵族社会、豪族社会、宗族社会,每两个阶段中间有过渡期。如下所述:

    时期 范围
    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过渡期:尧舜禹时代)
    贵族社会 夏至春秋(过渡期:战国)
    豪族社会 秦至唐(过渡期:五代十国)
    宗族(平民化)社会 宋至清

    ——摘编自徐义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析论》

    结合材料和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一时期并加以论述。(说明:可以赞成、否定材料观点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

  • 20. (2023高三上·河源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9世纪初,围绕“如何解释中国,英国人该如何和中国人做生意”这一问题,英帝国国内日益分化成两大利益集团。

    派别 主要观点
    “垄断贸易派” 1.在中华帝国各种生活必需品乃至奢侈用品应有尽有,外国商品想在中国大力开拓市场是不可能的。商人们应该更多的从中国进口,而非出口。
    2.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达到很高的文明程度,所以他们一直不觉得对外交往有什么必要。这是一种孤立排外的文化。
    3.清朝的法律和政府体制有其内在合理性。
    4.在处理与清朝的关系时,最好方法不是挑战或无视其法律的权感,而是“对他们的制度和规定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并以和善的方式与中国政府交流。
    “自由贸易派” 1.十三行不怎么热衷进口西方商品,不代表中国市场对西方商品完全不感兴趣,因为在正式贸易以外,还存在大量的走私贺易。
    2.中国人实际上是和英国人一样喜欢经商。
    3.清朝政府恐惧汉族人与外国交流,妨碍清朝人与进一步接受西方产品的就是清朝官方的法令和制度。
    4.从历史上来看,沙皇俄国打通与清朝之间的贸易大门,靠的是展示或力而后谈判。所以要促使清朝改变贸易政策,最好的办法是强硬手段。

    ——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

    结合材料及所学相关知识,指出19世纪英帝国两大利益集团对华观点的本质,并评析这两种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