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 | 辅佐的主张或举措 | 诸侯国 |
子产 | 郑国 | 作封洫、铸刑书、择能吏、立谤政 |
李悝 | 魏国 | 尽地力、食有功、禄有劳、赏有能 |
吴起 | 楚国 | 封君子孙“三世面收爵禄",罢无能、废无庸,捕不急之官 |
商鞅 | 秦国 | 行县制、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 |
朝代 |
统治年限 |
节妇数 |
烈女数 |
节烈合计 |
倍数 |
唐朝 |
289 |
32 |
29 |
61 |
1 |
两宋 |
319 |
152 |
122 |
274 |
4.49 |
抗战时间最长 | 长达14年 |
付出代价最大 | 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 |
抗击日军最多 | 歼灭日军150多万人。 抗击日本陆军兵力最高达94%,牵制日军240万人 |
支援盟国情况 | 牵制日本北上和南下,支持了苏、美、英盟军的作战: 中国军队两次入缅作战,直接支援盟军在印、缅战场对日作战 |
据此推知,论文的主题是( )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明初中枢机构基本承袭前元,但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并奠定了整个明代中枢政治发展的方向。虽然这一突变使君权实现了集中,却难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迫使后世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不得不对明代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
——摘编自王剑李文王《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
材料一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政权建设问题的党内指示中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是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其中,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陕甘宁边区政权是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窦红莉《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1947年7月至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晚清洋务运动所开启的,是一条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不归路,一旦开启,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就绝不会止于清末种种改良与改革举措所规定的界限之内。其“师夷之长技”的实质是经济变革,经济的变革、发展与其迟早必然引发的政治变革与维护清王朝统治之间的矛盾,对于清廷统治集团来说无疑是一道无解之题。所以,只有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方式使其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清廷统治集团才被迫以接受“优待条件”而无奈地退出历史舞台。但辛亥革命中存在诸多弱点,对旧制度的扫除并不彻底,传统守旧的政治势力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继续有待于新的时机与新的推动力量。
——摘编自李学智《清末改良与辛亥革命后的建设:以宪法、国会为中心的考察》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准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材料一 1978—1988年,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城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邮《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