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第二节 英国人作鸦片买卖 第三节 东西对打 第四节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第五节 不平等条约开始 |
剧本名称: 第一幕:武昌起义 第二幕:民国建立 第三幕:清朝告终 第四幕:约法颁布 |
【中体西用新药方】
材料一 中国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焚的极大刺激与震撼,感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势在必行,终于启动了一场持续30多年(19世纪60—90年代)的自强运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李鸿章提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超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19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
【救亡图存新主张】
材料三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的利器,欲学习外国的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
材料二: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马勇《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
材料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成功,成立湖北军政府,随后南方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政府在全国的统治士崩瓦解。
——人教版历史教材节选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
近代中国自衰败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不断求索民族复兴之路。
材料一:甲午战争之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
材料三: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1917-1923年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推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一: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均发表于《时务报》。……宣传西学,鼓吹变法,作为维新变法的宣传媒体和舆论工具。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纸以来所未有”。
——摘编自陈国庆、聂苏秦著《中国近代思想史纲》
材料二:政治上革命今已如愿以偿矣,后当竭力从事于社会上革命。社会革命比政治革命愈属重大,且非兵力所能援助,必须以和平手段从事。中国现有无数荒野地段,未经开垦,故社会革命事业比诸欧、美各国较易达到目的。
——摘编自《民报》
材料三:《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至1926年停刊,期间刊登了许多宣件新思想的文章,按各文类别归类列表(部分)如下:
类别 |
1920年9月前(篇) |
1920年9月后(篇) |
思想(启蒙) |
65 |
2 |
文学 |
39 |
10 |
新诗 |
140 |
101 |
小说 |
34 |
15 |
科学社会主义 |
1 |
79 |
俄国研究 |
4 |
41 |
国民革命 |
0 |
113 |
世界革命 |
0 |
20 |
——摘编自《〈新青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