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吉林市2023年高三文综历史四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17 浏览次数:41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2023·吉林四模) 《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提到:“自子至丑、寅,我之引,即息也;自卯至辰、巳,我引之使进,即长也;自午至未、申,即敌之盛气尽处,即我之转关处,亦即击人处,敌不得势,其气即消灭,不能不有落脚之地,所谓落也;酉、戌、亥,即敌之虚,惟虚故空,能不失败乎?”该拳说所体现出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是(  )
    A . 天人合一思想 B . 自强不息精神 C . 习武当重武德 D . 和而不同理念
  • 2. (2023·吉林四模) 据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沛公(刘邦)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现实中郦食其、陆贾等儒生均获得了刘邦的尊重并受到重用,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 刘邦性情洒脱但喜怒无常 B . 沛公务实且知人善任 C . 汉初治国理念变化的产物 D . 《史记》主观色彩浓重
  • 3. (2023·吉林四模) 据载:崔忻使团由长安出发至登州,乘船渡海至都里镇后,再乘船沿海东行,入鸭绿江,溯江而上再转陆路到达震国都城,后在返回途中于旅顺黄金山南麓及西北麓各凿井一口,并刻下:“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共二十九字以纪念此行。据此推测,崔忻使团此行最主要的任务是( )
    A . 册封渤海郡王 B . 联合女真灭辽国 C . 确保丝路畅通 D . 视察奴儿干都司
  • 4. (2023·吉林四模) 有作家描写 16 世纪 70 年代外国的社会生活时,这样写道:“没过多久,中国的丝织品就传遍了京都和利马的大街小巷,中国的棉纺织品也被卖到菲律宾和和墨西哥的市场上,而中国的瓷器也被从堺市(日本大阪府的城市)到伦敦的家庭广泛使用。”由材料可以推知该时期( )
    A .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市场 B . 中国已经形成全国性市场 C . 中国是世界的贸易中心 D . 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国家
  • 5. (2023·吉林四模) 戊戌变法期间,康广仁在给密友的信中说:“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故常谓但竭力废八股,俾民智能开,则危崖上转石,不患不能至地。”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戊戌变法( )
    A . 措施过于激进 B . 推动民众思想解放 C . 缺乏群众基础 D . 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 6. (2023·吉林四模) 2023 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 130 周年。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诗词方面也颇具造诣,他的诗词往往在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间,展示纵横万里的境界,发出吞吐山河、雷霆万钧的气势。下列历史事件中最能佐证其“纵横万里”的是( )
    A . 井冈山会师 B . 八七会议 C . 七届二中全会 D . 古田会议
  • 7. (2023·吉林四模) 1944 年 7 月至 8 月,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派遣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会谈期间,美方代表谢伟思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中共如果想要获得美国的援助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最好修改一下“中国共产党”这个名字,但遭到了拒绝。该事件表明( )
    A . 中国共产党有能力独立领导抗战走向胜利 B . 美国对国民政府失望并对其施加压力 C .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 . 美国欲将中国共产党纳入其国家战略
  • 8. (2023·吉林四模) 阅读 1949—1957 年京版图书出版数量统计表,可得出京版图书( )
    年份全国出版量北京出版量京版百分比(%)
    社科科技综合类合计
    1949-1954477393646383546752715.77
    1955116942747249033527045.07
    1956167513199280419602235.95
    1957162272677339021608837.52

    ——北京地方志总编辑委员会

    A . 各类图书逐年下降 B . 与国家战略需要密切相关 C . 出版内容引领全国 D . 占据了出版行业半壁江山
  • 9. (2023·吉林四模)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 431—前 404)中,斯巴达最终取得对雅典的胜利,当时雅典由赛提亚领导的寡头政权借战争失利之机宣布放弃民主,并暗地里赞赏斯巴达的贵族制政府。雅典投降后,斯巴达与之达成和平协议的条件之一,便是召回所有被流放的寡头贵族。他们一回来,即以赛提亚为首宣布开展一场富人革命,反对在这场灾难性战争中执政的“民主”政党。这表明雅典( )
    A . 确立了贵族政治 B . 形成了政党政治 C . 民主政治出现了危机 D . 形成了新的阶级对立
  • 10. (2023·吉林四模) 学者芒图提出:“除去某些例外,产业革命前的资本主义的每一事例,都可以归到地主、金融业者、从事大宗买卖的商人这三类之一中去。”假设该结论成立,那么这“三类”人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可以直接提供的是( )
    A . 政策因素 B . 资本因素 C . 市场因素 D . 劳动力因素
  • 11. (2023·吉林四模) 1952 年,苏联对农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苏联集体农庄播种机械化程度达到了 87%,联合收割机收割的农作物达到了 70%,休耕犁耕机械化程度达到了 96%,秋耕机械化程度达到了 97%,棉花种植机械化程度 98%,甜菜种植机械化程度 95%。这些数据说明当时苏联( )
    A . 斯大林模式潜藏着弊端 B . 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C . 赫鲁晓夫重点改革农业 D . 科技成果多用于农业
  • 12. (2023·吉林四模) 1955 年苏联同意给缅甸 7 项“赠礼工程”,就是用缅甸的大米换取苏联的援建工程项目。1960 年,美国总统批准的一项文件宣称“理解柬埔寨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关心柬埔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向老挝提供的援助应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及国家统一。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美苏均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B . 东南亚成为美苏重点争夺的地区 C . 意识形态渗透成为“冷战”一大特色 D . 美苏重视争取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二、材料分析题
  • 13. (2023·吉林四模)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代之前是五代十国,这一时期,改朝换代多依靠武人,因此武人日益骄横,很多人不愿意读书;宋代统治者把大量读书人吸引到科举考试做官上来,让他们把毕生精力放在读书、考试上,一方面有利于减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也繁荣了文化,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为了鼓励学子参加科举考试,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国家取士的范围更加扩大。自隋至清,各代进士录取总数,以宋为最,达 36131 人,加上诸科等总数达 11 万多人。宋代统治者为了防范考试作弊,在考试管理上采取了许多较为严格的举措,主要有:避亲嫌、弥封、誊录、锁院等。宋初科举,沿袭了两级考试制度,但在宋太祖开宝六年以后,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废除了进士科以外的其他科目。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宋代,为鼓励读书人,彰显读书的种种好处,只要科举考试及第就可以任官。宋太祖时,官位高低与考试等次还没有直接联系,但这种状况至太宗时发生了很大变化,即特别重视高第。

    ——摘编自周宝砚《宋代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二:1882 年 3 月,伊藤博文受日本政府派遣,率领“宪法考察团”赴欧洲考察宪政状况与官制,1885 年,日本第一届内阁建立,这时便分出了文部。在实施内阁制过程中,日本近代的文官制度逐步完善起来,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和任用制度。随后,有关官吏考试和任用等方面的规定和纲要陆续出台。1887 年,日本的明治政府实行《文官考试试补及见习规则》,对高级文官和普通文官的人员任用都进行了限定,确认了国立大学学历的重要性。1893 年,明治政府颁布《文官任用令》和《文官考试规则》,对文官的任用进行规定,强调必须以考试合格为前提,从此以后,学校的考试制度更加严格,考试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后来,日本政府又颁布《文官分限令》和《文官惩戒令》,从此时起,日本官吏相关的所有的制度,都已有较完备的制度。此后越来越多的平民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实际的能力与学问进入政府担任官职,经过严格考试的检测和考核,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官员。……清末民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日本为“偶像”,纷纷求学于日本。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模仿日本文官制度实行了官制改革……

    ——摘编自姚春海《日本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启示》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北宋初年统治者重视发展科举的原因,并分析这一时期科举制的特点。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近代日本公务员制度发展进程中所呈现出的特点,并分析其在政治建设方面的所产生的影响。
三、论述题
  • 14. (2023·吉林四模) 阅读表格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对西方人及西方国家称呼的变化

    A对外国人的称呼变化B对西方国家称呼的变化
    时间称呼时间文件称呼
    鸦片战争之前“夷”晚明《职方外纪》“以西把尼(西班牙)东北为拂郎察(法国)。”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初期“鬼子”晚清《圆明园失宝叹》将法国与俄罗斯分别称为“佛狼西”与“罗刹国”
    民国初年和新“外国佬”1901年《过渡时代论》顺流而渡者,其英吉利耶?乱流而渡者,其法兰西耶?方舟联队而渡者,其德意志、意大利、瑞士耶?攘臂冯河而渡者,其美利坚、匈牙利耶?”
    中国初期    
    改革开放后“老外”;
    信息时代网称“歪果仁”
       
    ——据《从中国对西方人与国家称呼的变化》

    整理提炼材料中关于“中国对西方人称呼的变化”或“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称呼的变化”的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A类或B类材料展开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分析题
  • 15. (2024·肇庆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845 年的爱尔兰只依赖一种作物:马铃薯,而苦难也定格在 1845 年的夏天。1845 年夏,马铃薯霜霉病持续的、大范围的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饥荒发生。1846 年马铃薯病害已经几乎蔓延至爱尔兰的所有郡,各种疾病也开始流行……大部分的英国舆论都戴着有色眼镜去考虑问题:袭击爱尔兰的“灾难”是对奢侈和无忧无

    虑的生活的警告。《泰晤士报》也加入了论战,反对“最不可靠的作物和最差的食物”,在它看来,上帝的意图不容质疑,它迫使特别需要改变的爱尔兰人接受另外一种不同于马铃薯的生计手段。整个大饥荒期间,尽管英国政府也启动饥荒危机救助机制,但是所有这些有限的努力对于这场空前的大饥荒来说仅是杯水车薪,大饥荒带来的死亡人数巨大。马铃薯饥荒导致了营养不良,身体免疫力下降,于是疫病流行,饥荒与疫病交替肆虐,让爱尔兰人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大饥荒带来空前对外大移民运动,主要移民方向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本土。大饥荒后激发了爱尔兰独立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爱尔兰人此后几十年一直在思考本民族的未来之路,最终爱尔兰人选择以本民族自己的方式决定未来,1922 年爱尔兰实现自治,1949 年爱尔兰共和国成立,英爱之间的民族矛盾和历史积怨直至如今都未能彻底化解,北爱尔兰问题仍旧是当今英国面临的重要政治议题。

    ——摘编自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

    1. (1)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爱尔兰大饥荒产生及持续恶化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 (2)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阐明爱尔兰大饥荒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