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

更新时间:2023-11-11 浏览次数:1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3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比较中西建筑艺术的不同,可概括为“稳定”和“变革”。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和院落空间传统从夏朝开始,一直演绎至明清,这种发展是有序的、承上启下的渐进;而西方建筑,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一直到中世纪哥特式基督教堂及文艺复兴建筑,则表现出风格变革后的多样性。建筑文化的不同,使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在色彩、图案和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一般比较平和,体现出清醒的理性精神,具有长期稳定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则。例如,房屋的主体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檐下阴影部分用蓝绿相配的“冷色”;门窗用朱红色。宫殿、坛、庙等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多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上覆黄、绿或蓝色的琉璃瓦。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色彩因附着了过多的社会政治内容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春秋·谷梁传》有“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的记载;清代规定公侯的门屋为金色,一至二品官为绿色,三至九品官为黑色,民居只能用灰色。西方建筑的色彩装饰远没有中国宫殿建筑和皇家园林以黄、红两色贯穿始终所形成的浓缛绮丽,也与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的文人园林的质朴淡雅有别,而是在变化的时代发展中追求装饰色彩的变更,并结合时代特色巧妙地变换,以此为核心有效展现出西方国家的宗教主题及历史文化精髓。

    中国传统建筑拥有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各种动、植物图案装饰,如松、柏、桃、竹、龙、虎、凤、龟等,对建筑设施起到了良好的美化作用,寄寓了广大人民对生活的祝愿和追求,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其中,动物图案应用较广,以龙为最多。在人们心目中,龙既具有装饰效果,也已经成为一种降妖去魔的力量的化身。西方古代建筑的装饰图案远没有中国的丰富,却始终处于变革状态。早期建筑多以模仿自然界中的植物花叶编织纹样为装饰的主要图案,如草、芦苇、藤蔓等的装饰纹样。古罗马时期受“适用、坚固、美观”建筑观念的影响,装饰的运用也有所节制,图案相对较少。中世纪时期教会占绝对统治地位,教堂建筑装饰一改早期的简朴而雕绘缤纷,多以圣徒像或《新约》故事为内容,作为“不识字的人的圣经”,向人们昭显教义。教堂内的装饰为创造神秘的气氛服务,是为了让人们去获得某种神秘的、紧张的灵感。

    中西方古代建筑的装饰手法,因建筑材料的不同,也体现出鲜明的差异性。西方古代建筑多数情况下是以石雕为核心,着重体现出块面与形体的立体感。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则相对丰富。以突出图案的线条美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平面或浅浮雕图案。需要明确强调的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除了雕饰(主要是土雕、木雕、石雕)之外,还有彩饰。雕饰由雕刻与雕塑两大部分构成,在西方建筑装饰领域中曾占据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这首先根源于以石为材的建筑传统。石头质地坚硬,能经受风雨的剥蚀而不变形,适于雕琢成各种形状,且雕琢后仍宜于承重,这些特点也应和了西方宗教崇拜的审美心理和宗教建筑的纪念性功能。相比而言,中国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传统在这两方面的功能要逊色得多,因而装饰围绕“土”“木”来做文章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建筑装饰是建筑的外衣,是建筑给人们最直观的展现。由于地域、文化、历史等差异,造就了中西方在建筑装饰上的多姿多彩,也正是这份不同,充分展现出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精髓。

    (摘编自郭广宇《浅析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重要纪念性建筑多以红黄为主色调,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特点。 B . 中国传统建筑多选龙作装饰图案,主要因为其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一种能够降妖去魔的力量。 C . 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材,与其在宗教崇拜的审美心理和宗教建筑纪念性功能方面的逊色有关。 D . 中西方在建筑装饰上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这是由双方地域、文化、历史等差异造就的。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段引用《春秋》中的话,旨在证明中国早在周代就用丰富的颜色进行建筑装饰。 B . 第四段从中西方古代建筑材料的不同入手,对中西方建筑装饰手法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C .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来说明中西方建筑分别表现出的“稳定”和“变革”的特点。 D .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以建筑文化的不同为前提,论证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性。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装饰色彩看,中国传统建筑附着了社会政治内容,而西方传统建筑则展现出宗教及历史文化精髓。 B . 不同于西方追求装饰色彩的变更,中国宫殿建筑和文人园林中表现出绮丽与淡雅相结合的审美取向。 C . 西方中世纪时期教堂建筑装饰雕绘缤纷,内容昭显教义,这与当时教会占绝对统治地位有关。 D . 建筑装饰着重体现出块面与形体的立体感,是西方建筑不同于中国建筑以线条美为主的装饰手法。
  • 2. (2023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久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这将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今年7月1日,我国中医药法实施5年。中医药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规模适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中医药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关意见的出台也是对中医药法的落实。从更大视野来看,在为经典名方的审批“松绑”、放宽中医诊所的准入门槛、打通民间中医依法转正的路径、强化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为我国中医药领域的基础性、纲领性法律,中医药法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摘编自《依法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2022年7月8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材料三: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共扶持建设了139个少数民族医药专家及流派传承工作室(含基层)。不仅新增设置本科回医学专业、专科朝医学专业,还将藏、蒙、维、傣、朝、壮、哈萨克等7种民族医药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并自成体系,单独制定考试大纲、单独组卷考试、单独划线,截至2021年12月,少数民族医师资格考试累计通过32661人。

    少数民族医药,不仅是卫生资源,也是经济资源。国家鼓励中药企业到全国218个贫困县建设中药材基地,在这些县的1309家企业推广应用中药材追溯体系,支持建设175个扶贫示范基地、275个定制药园,培训技术人员240余万人次。在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民族地区的中药材种植已初具规模,云南近800万亩,贵州超过600万亩,广西约700万亩,少数民族医药产业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传承多年的少数民族医药,如今在药农手中从“神奇百草”变成了“致富良方”。

    (摘编自《让少数民族医药绽放华彩》,2022年10月22日《中国中医》)

    材料四: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以下简称“华踪医迹展”),近日通过实物、文字、图片、视频等展品,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回顾了东南亚华侨华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的历程,讲述了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出海”的不解之缘。

    通过200余件展品,以“相邻相望互通共融”“赤子之心明明如月”“一饮一啄血脉相连”“如琢如磨令闻今望”4个篇章,展现了华侨华人推动中医药在东南亚传播交流、落地生根的累累硕果。

    目前,华侨历史博物馆还在筹备“云游侨博”网上直播活动,带全球观众一起“云端”看展,同时探索用粤语、闽南语等海外华侨华人的“乡音”直播,用马来语、印尼语等东南亚国家语种直播,让更多海外听众了解“华踪医迹展”。

    (摘编自《东南亚侨胞与中医药的不解之缘》,2022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医药法是中医药领域基础性、纲领性的法律,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B . 中药创新新药获批上市数呈现出波浪式起伏的特点,其中2019年至2021年均呈明显上升势头。 C . 中国不仅新增设置本科回医学专业、专科朝医学专业,还将7种民族医药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 D . “华踪医迹展”用多种展品,凸显了华侨华人为推动中医药在东南亚的传播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四部门联合出台有关意见,是对中医药法的落实,这将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B . 图一2013到2016年,全国中医类床位数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但床位数一直稳定增长。 C . 为帮助少数民族致富找到良方,国家出台了政策,支持民族地区中药材的种植和发展。 D . 华侨历史博物馆筹备的网上直播活动,形式多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华踪医迹展”。
    3. (3) 中医药在传承与发展中有哪些方面的做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3. (2023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马幼渔

    张中行

    马幼渔先生名裕藻,是我的双重老师。三十年代初我考入北京大学,选定念中国语言文学系。他是系主任,依旧说,我应该以门生礼谒见。上学时期听过他一年课,讲的是文字学中的音韵部分。马先生虽然是宁波人,风范却没有一点精干和善于拨算盘珠的样子。口才也不见佳,因而讲课的效果是平庸沉闷,甚至使人思睡。总之是,因为看不出他在学术以及行事方面有什么突出之点,同学们对他总是毫无惧意,甚至缺乏敬意。他早年在日本,也是听过章太炎先生讲学的,因而以太炎先生为引线,关于马先生就有个颇为不好听的评语,是某某人得其什么,某某人得其什么,这里的“其”指的是章太炎先生,马先生列在最后,是得其胡涂。

    说胡涂,是近于开玩笑,难免过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马先生不过是好好先生而已。好好先生有可取和不可取的两面,可取的是不伤人,不可取的是不办事。不办事而能多年充当系主任,这或者正是北京大学容忍精神的一种表现吧?不过无论如何,他总是系主任,依照帅比将高的惯例,他就不能不出名。出名还有另外的原因,都是来自家门的。其一是有几个弟弟,其中两位在学术界相当有名:一位是马叔平,金石学家,写过《石鼓为秦刻石考》,受到门内汉的赞许,后来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一位是马隅卿,有大成就的小说学家。其二是有一位贤内助,怎么个贤法,家门之外的人自然不得详知,但马先生有时似乎愿意泄漏一点消息,于是曾因此而受到女学生的嘲弄。其三,就是这位贤内助生了个赫赫有名的女儿,名马珏,考入北京大学政治系,我在校时期,全校学生公推为校花。校花,闺门待字,其在男学生群里的地位、印象可不言而喻,这且不管;马先生却因此而受到株连,这也不是什么过大的伤害,只是间或,当然是背地里,戏呼为老丈人。

    三十年代末,北京沦陷了,马先生因为年近花甲,没有随着学校去往昆明。他原来住在景山西街,也许为了隐姓埋名,迁到王府井大街大阮府胡同,与刘半农先生的夫人住前后院。其时我和同系同学李君也住在北京,寂寞,很怀念旧日的师友,而师友星散,所以有时就到马先生那里坐坐。我们发现,马先生也很寂寞,更怀念红楼中的相识,于是渐渐,我们就把到马先生那里去当作后辈的义务。

    这样,日久天长,我们才明白,在校时期对马先生的认识其实并不对。他通达,识大体,以忠恕之道待人,并非庸庸碌碌。旧日有些印象像是沾点边,也是似是而非。比如“好好先生”,这是我们把他的宽厚看作无原则的迁就。其实,他律己很严,对人的迁就也仅限于礼让。在这方面,可记的事情颇不少,随便举一些。还是任系主任时候,他家的某一个年轻人报考北京大学,有一次,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马先生面前自言自语地说:“不知道今年国文会出哪类题。”马先生大怒,骂道:“你是混蛋!想叫我告诉你考题吗?”又有一次,同学李君请马先生写些字,留作纪念。马先生沉吟了一会,不好意思地说:“真对不起,现在国土沦陷,我忍辱偷生,绝不能写什么。将来国土光复,我一定报答你,叫我写什么我写什么,叫我写多少我写多少。”马先生可谓言行一致。北京大学迁走了,他借贤内助善于理财之助,据说生活没有困难,于是闭门读书,几年中不仅不入朝市,而且是永远不出大门。

    他爱国,有时爱到近于有宗教的感情。他相信中国最终一定胜利,而且时间不会很久。我们每次去,他见面第一句话总是问:“听到什么好消息吗?”为了安慰老人,我们总是把消息挑选一下,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报喜不报忧。——我们确是有个忧,是马先生有个羊角疯的病根,几年反复一次,而且,据说一次比一次重,不久之后会不会有意外呢?

    大概耐到一九四四年的年尾或下年年初,我们有些日子没去,忽然传来消息,马先生得病,很快作古了。遗憾的是,他朝夕盼望胜利之来,七年多过去了,终于没有看到就下世了。他不能瞑目是可以想见的,真的胜利了,“家祭无忘告乃翁”,他还能听见吗?

    (选自《负暄琐话》,有删节)

    文本二:

    所谓记忆都是零零星星的,既不齐备,又不清晰,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影子。影子中有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总起来成为曾见于昔日的“境”。

    影子的内涵很杂,数量不少,这里抄存的是与“境”有关的一点点。选这一点点,是考虑到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可感,就是昔日曾经使我感动或至少是感兴趣,今天想到仍然有些怀念的。二是可传,就是让来者知道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逝者如斯,长生、驻景都是幻想,永垂不朽只能存于来者的感知里。遗憾的是存于来者感知里的数量太少了,尤其是不曾腾达之士。《史记·伯夷列传》末尾有这样的话:“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由太史公到现在,又两千年过去了,“名堙灭而不称”的真是不可数计了。我,笔拙言轻,但希望是奢的,就是很愿意由于早春晚秋,坐在向阳的篱下的这些闲谈,有点点的人和事还能存于有些人的感知里。

    这样,当作玩笑话说,我这些琐话,虽然是名副其实的琐屑,就主观愿望说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自然,就读者诸君说就未必是这样,因为时间空间都隔得远,他们会感到,作为诗,味道太薄,作为史,分量太轻。那么,古人云:“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设想有的人有时也许一人枯坐萧斋,求博弈不得,那就以此代替博弈,或者不是毫无用处的吧。

    1984.4

    (选自《负暄琐话·小引》,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叙写马先生“平庸沉闷”“甚至使人思睡”,师出名门,却十分胡涂,欲扬先抑,为后文描写先生张本、蓄势。 B . “这或者正是北京大学容忍精神的一种表现吧?”语言风趣犀利,意含讽刺,与《藤野先生》里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实在标致极了”有异曲同工之妙。 C . 三十年代末,我跟马先生滞留在北京,常常到先生处坐坐,这既是出于一种责任,也排解了彼此的寂寞,为进一步了解他提供契机。 D . 张中行认为自己的写作内容是“名副其实的琐屑”,体现了作家坦诚而又谦虚的态度,然而这些文字背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感和独立的人文品格却令读者为之瞩目。
    2. (2) 文本一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举其中两例分别简析作者的用意。
    3. (3) 文本二说,作者是将回忆“当作诗和史写的”,请谈谈作者的这一主观愿望在文本一中是怎样达成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3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延陵季子者,吴王之子也。嫡同母昆弟四人:长曰遏,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札。札即季子,最小而贤,兄弟皆之。既除丧,将立季子,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将立子臧,子臧去之。君子曰:‘能守节矣!’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子臧。”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之。遏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季子必不受。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诸侯乎季子。”皆曰:“诺。”故诸兄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若有吾国,必疾有祸予身。”故遏也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而国宜之季子也,季子使而未还。僚者,长子之庶兄也,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而还,至则君嫡之。遏之子曰王子光,号曰阖闾。不悦曰:“先君之所为,不与子而与弟者,凡为季子也。将从先君之命,则国宜之季子也;如不从先君之命而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乱也。尔杀我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号曰延陵季子。

    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 , 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节选自刘向《新序·卷七·节士》)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尔A杀B吾C兄D吾E又F杀G尔H是I父J子K兄L弟M相N杀O终P身Q无R已S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爱,指爱护,与《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相同。 B . 舍,为放弃,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的“舍”意思不相同。 C . 刺,为刺杀,与《苏武传》“引佩刀自刺”的“刺”意思相同。 D . 反,为返回,与《诗经·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反”意思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季札为人贤德,拒绝成为新任国君,用“子臧让国”来表明自己无意权位的心志。 B . 长兄遏在季礼拒位后,提出王位由兄弟依次担任的建议,目的是把王位传给季札。 C . 季礼出访晋国时,徐国国君虽未明确表示想要季礼佩剑,但季礼仍看出他的意图。 D . 季札品性忠厚仁义,反观僚与阖闾两人贪恋权力、残暴不仁,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饮食必祝曰:“天若有吾国,必疾有祸予身。”

      ②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 5. (2023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心情很苦闷。

    1.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整首诗歌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蓄丰富,辗转表达,语涉数意,意境显得悠远深厚。 B . 首联通过“休上书”“归敝庐”直抒胸臆,明确表达诗人渴求归隐山林的人生愿望。 C . 颔联“明主”一词,既有诗人对皇帝的谀美之情,又有对自身境遇的埋怨哀叹之意。 D . “松月夜窗墟”匠心独具,看似写景,实则抒情,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余味无穷。
    2. (2) 诗歌末句写“永怀愁不寐”。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愁”的原因。
  • 6. (2023高三上·成都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这和《离骚》中的“”一样,都写出了屈原对楚怀王昏聩荒唐的怨恨之情。
    2. (2) 《礼记》上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用韩愈《师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经师”,而“人师”的职责是“”。
    3. (3) 诸葛亮《出师表》开篇即情真意切地追思先帝功业,表末“”又语重心长地叮嘱刘禅广开言路。
    4. (4) 文人诗文中多用“猿”这一意象,郦道元《三峡》的渔歌“”就以此来衬托三峡秋季悲凉的特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3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 《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节目让传统文化、历史传说以及技术手段和匠心精神____,把历史和现代重新做了连接,让古典浪漫的神话色彩,直观地展现给人们。其实现象级的古典舞蹈节目,在此之前已有先例,如____的《千手观音》《俏夕阳》等。河南卫视的可贵之处在于长期坚守,把古典文化内化成自身特色。除《洛神水赋》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____ ,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

    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书简阅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类似的节目。这些节目围绕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励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我们相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我们一定能让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更加____ ,让文化自信成为心底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融会贯通   风靡一时   拍手称快 美轮美奂 B . 兼收并蓄   蔚然成风   拍手称快 熠熠生辉 C . 融会贯通   风靡一时   叹为观止 熠熠生辉 D . 兼收并蓄   蔚然成风   叹为观止 美轮美奂
    2. (2) 下列各句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 .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C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8. (2023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椅子上——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放松,坐的姿势也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久坐时, ①  , 比如出现弯腰弓背坐或蜷缩在沙发上的情况,此时腰椎局部受到的剪切力增大,久而久之,这些坐姿就可能造成腰背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引起腰疼。

    不仅如此,        ②     。久坐使机体活动减少、血流减慢,容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且增加患心血管病的概率。除此之外,久坐还会带来身体肥胖、机能退化等问题。

    远离这些危害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是避免久坐,建议坐30~40分钟就要站立活动一会儿。可以伸伸懒腰或者轻微旋转腰部,最好能出去转上一圈。另外,    ③      , 尤其不要坐过低的座椅,最好是选择可调节的座椅,这样您就可以根据需要更改椅子的高度或靠背倾斜的角度,必要时可在腰部增加腰垫,保持腰部的正直。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个疑问句给上面这段文字的第一段和第三段各加一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华为的5G技术在全球“遥遥领先”,向世界充分展示了自主创新精神的强大力量,正是凭借技术创新,华为才在困境中打破封锁,发展壮大。

    材料二:任正非说:“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会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华为的企业文化,使它在濒临绝境时浴火重生。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