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2023-2024学年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3单元 第...

更新时间:2023-11-23 浏览次数:1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晋文公召周天子参加践土会盟,《春秋》记之为“天王(天子)狩(视察)于河阳;臣杀君,子杀父,《春秋》一律写成“弑君”、“弑父”,反之,杀掉乱臣贼子则一律写作“诛”。这种写法,被称之“春秋笔法”;由此可见“春秋笔法”(   )
    A . 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B . 表达对礼乐秩序的倡导 C . 强调对社会变革的赞赏 D . 寄寓对中央集权的诉求
  • 2. 商鞅提出,“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故圣王之治,慎法、察务。”据此可知,商鞅主张(    )
    A . 立法和治理要合乎时宜 B . 要通过法律实行善治 C . 直接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D . 向社会大众普及法律
  • 3. 下表是两则有关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法律条文。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                                                                                          
     

     法律 

     

     条文 

     

     甲 

     

     “成年子女必须分家,不得与父母同属于一个户籍。” 

     

     乙 

     

     “祖父母、父母在世,子孙不得别立户籍,分割家产。” 

    A . 甲应该符合唐代法律之基本精神 B . 乙的主张是汉代重道德教化的体现 C . 甲的规定为汉代以礼入律的产物 D . 就家庭组织的变迁而言,乙早于甲
  • 4. 唐高祖命人制定《武德律》,唐太宗采纳魏征“专尚仁义,慎刑恤典”的建议,重新修订颁布《贞观律》,高宗时修订颁布《永徽律》及《律疏》,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这说明唐朝( )
    A . 法律完备有法必依   B . 政府重视法律建设 C . 开始出现以礼入法 D . 中华法系臻于成熟
  • 5. 《唐律疏议·名例》在谈到立法宗旨时指出,圣人(国家)立法的直接目的是“防其未然”,其深远意图则是“存乎博爱”,而圣王(国家圣主)为此之所以要动用刑罚,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由此可见,唐代法律( )
    A . 顺应了普通民众的意愿 B . 体现了“德主刑辅”的理念 C . 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 D . 为君主实施仁政提供保障
  • 6. 《宋史·户婚律·婚田入务》记载:“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开狱事由闻奏。”材料反映了宋代(    )
    A . 司法审判程序具有很大随意性 B . 冗官问题造成审判效率低下 C . 以农为本的传统立法价值取向 D . 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 7. (2024高二下·温州期末)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 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这表明宋代(   )
    A . 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 B . 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 C . 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D . 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
  • 8. 乡约本是宋代士大夫倡导的加强基层社会道德建设的民间自治制度,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具有强制力,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这一变化说明(   )
    A . 基层政权建设更加完善 B . 乡约开始具有法律效力 C . 君主专制权力加强的需要 D . 宋明理学失去了统治地位
  • 9.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 )
    A . 反映等级秩序走向瓦解 B . 说明法家思想更适应现实需要 C . 适应阶级关系变动需要 D . 表明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
  • 10. 《唐律疏议》卷28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唐朝同时规定国家对捕获罪犯、见义勇为者给予物质奖励。这些规定( )
    A . 激化了官民之间矛盾 B . 推动尚武精神传播 C . 强调民众的社会责任 D . 体现法律的严酷性
  • 11. (2024高三下·河北模拟) 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从家庭教育着手,着重阐发了儒家的家庭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求父母应以“礼为教本”对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以“务本之道”教育孩子博学技能。材料表明,该《家训》的出现(    )
    A . 冲击了当时政府主导的教育 B . 与封建社会的法治发生冲突 C . 适应了私学开始兴起的需要 D . 利于规范人的立身处世行为
  • 12. 1385年,明太祖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亲自写定刑典,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大诰》与《大明律》相比,其量刑大为加重,扩大了酷刑的使用范围,《大诰》的颁布( )
    A . 体恤民意健全了法律体系 B . “乱世重典”维护了法律公正 C . 整顿吏治杜绝了贪腐滋生 D . “以诰破律”折射了人治理念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朝以来部分重要乡约摘要

    朝代

    制定者

    名称

    主要内容

    北宋

    吕大钧

     

    《吕氏乡约》

    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宗旨,规定了乡人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南宋

    朱熹

    修订《吕氏乡约》

    在“德业相劝”一条中加入“畏法令,谨租赋”。

    明朝

    王阳明

    《南赣乡约》

    规定乡民共同遵守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如规定不参加乡约者将罚银1两;设有约长、约副、约正等,职责明确。

    明朝

    吕坤

    《乡甲约》

    将乡约、保甲纳入同一个综合治理体系中,以“约”为一个组织单元,官府在各约之上设监督管理机制来监管各约。

    清朝

    陈秉直

    《上谕合律乡约全书》

    举行乡约的程序是:讲解完圣谕“敦孝悌以重人伦”等后,紧接着“读律”(讲解律法)。

    ——摘编自陈忠海《乡约与乡村治理》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乡约”加以阐述。(要求: 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不能照抄材料原文)

  • 14. 中国古代统治者在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中,既重视法律的防范惩处之效,也关注教化的教育引导之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书·元帝纪》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简《二年律令·告律》载,“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其告者市”。 

    西晋《泰始律》载,服制愈近,即血缘关系越亲,以尊犯卑者,处刑愈轻;相反,处刑愈重。服制愈远,即血缘关系疏远者,以尊犯卑,处刑相对加重;以卑犯尊,相对减轻。 

    唐朝《名例律》中具体罗列了种种不孝行为:“恶逆,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 

     ——据相关资料整编 

    1. (1) ​ 根据材料,概括汉至唐法律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唐以后的历代王朝大多以唐律为蓝本创制法律”的观点。 
    2. (2) 明太祖朱元璋曾说:“君之养民者,五教五刑焉。……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五刑既示……无有敢犯者。”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朱元璋“五教五刑”思想进行阐释。(要求:解读合理,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