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人文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2024高一上·重庆市月考) “出奔”是被迫从一国出逃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行为。春秋时期出奔者多来自贵族阶层,有不少宗族成员和私属仆役跟随,出奔事件集团性色彩浓重;战国时期出奔占主导地位的是士,向个人化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 . 诸侯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 C . 当时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D . 宗法血缘关系在政治领域淡化
  • 2.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战国时,各国普遍按田亩征税,连贵族大臣都不得逃避。赵奢在赵国担任田部吏,平原君手下人拒绝纳税,被赵奢诛杀九人,吓得赵国再也无人敢拒缴赋税。这一做法旨在(     )
    A . 推广按亩征税 B . 承认土地私有 C . 打击贵族豪强 D . 增加国家收入
  • 3. (2024高二下·蒙自期中) 关内侯是两汉社会等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身份和社会等级地位较高、规模较大并享有比较丰厚的经济权益。两汉关内侯逐步由贵族爵向官爵转化,由普遍享有食邑向一般不可拥有食邑转化,爵位由可以世袭向大多不可继承转化。这反映出两汉(     )
    A . 官吏的来源日益平民化 B . 统治阶层内部力量对比变化 C . 中枢权力机构职能加强 D . 地方政治势力受到严密制约
  • 4.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南史·江夏王锋传》载:“(齐)武帝时,藩邸严急,诸王不得读异书,《五经》之外,唯得看《孝子图》而已。锋乃遣人于市里街巷买《孝子图》,期月之间,殆将备矣。”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
    A . 思想文化领域呈多元格局 B . 社会安定助推经济发展 C . 图书商品化局面开始出现 D . 儒学教化功能受到重视
  • 5.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台湾学者毛汉光在其博士论文《唐代统治阶层社会变动》中,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所载唐代830名进士,按其社会出身作了统计,得出的结果是:士族子弟约占70.96%,没落士族和低级官员子弟约占13.13%,寒素子弟约占15.9%。据此可知,唐代(    )
    A . 选官虽体现一定公平性但仍受制约 B . 选官呈现多元化特点 C . 平民取得了与贵族相同入仕的机会 D . 文官选拔具有怀柔性
  • 6.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为10道,后增至15道,其分布变化如图1和图2,这反映了唐朝(       )

           图1                                                                                        图2

    A . 地方行政区划优化调整 B . 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加剧 C . 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监察 D . 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
  • 7.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据《新唐书》记载,“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例如,贞元年间(785~805年),唐德宗欲起用卢杞担任饶州刺史,门下给事中袁高行使“涂归”权,封还词头,揭杞罪状。唐德宗只好接受袁高的意见。唐代“涂归”这一做法(       )
    A . 具有政治决策的民主趋势 B . 体现出权力制衡体制的构建 C . 表明权臣擅权现象的出现 D . 客观上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 8.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宋代地方司法“罪之小者,县得自行决遣;罪之大者,虽必申州,而州家亦惟视县款为之凭据”。据此可知,宋代地方司法(     )
    A . 完善了理论体系 B . 注重效率与调控 C . 呈现本土化特征 D . 体现了公平原则
  • 9.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 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这表明宋代(   )
    A . 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 B . 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 C . 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D . 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
  • 10. (2024高二上·慈溪月考) 如图为《宋史·许骧传》中的相关记载。许氏家族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

    唐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贾,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

    骧十三,能属文,善词赋。唐不识字,而罄家产为骧交当时秀彦。及延试,擢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益州。

    A .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 . 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C .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 . 选官的标准呈现出多元化
  • 11.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西夏颁布的《天盛律令》,是中国历史上以少数民族文字颁行的第一部律典。其首卷规定,企图危害国家政权和颠覆皇权统治的“谋逆”和“背叛”,以及“不孝”“不睦”“内乱”等违犯家族伦常的罪行属于“十恶”,须予以严惩。这反映了(     )
    A . 大一统国家的治理需求 B . 西夏沿用宋朝法律体系 C . 儒家伦理传统影响深刻 D . 法典旨在捍卫皇权正统
  • 12.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元代律学家柳赟说:“所谓十二篇云者,裁正于唐,而长孙无忌等十九人承诏制疏,勒成一代之典,防范甚详,节目甚简,虽总归之唐可也。”以下内容与柳赟所评价的法典相符的是(     )
    A . 自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B . 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C . 宋代《天圣令》条目与其基本相同 D . 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 13. (2023高二上·天津市期末) “德才兼备”是中国古代对官员考核与监督的重要原则。下列措施反映这一原则的是( )
    A . 察举制度的实施 B . 中央任命地方属官 C . 考课制度的设立 D . 南北卷制度的实行
  • 14.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南北榜案又称春夏榜案、刘三吾舞弊案、南北榜之争、南北榜事件,是明初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试。后发榜,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北方人一名未取。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命人复阅落第试卷,证实所录取51人皆是凭才学录取,无任何问题。朱元璋大怒,处理了相关官员。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共录取北方人六十一人,故又称北榜。南北榜案以为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朱元璋以后遂成定制。朱元璋此举旨在(     )
    A . 扩大统治基础 B . 拉动北方经济发展 C . 适应经济重心南移需要 D . 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 15. (2024高二上·昭通月考) 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 建、广东和广西,在1567~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 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B . 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C . 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D . 沿海地区白银增多
  • 16. (2024高二上·慈溪月考) 清朝时期的大臣谢济世说:“自后世有密奏之例,小人多以此谗害君子,首告者不知主名,被告者无由申诉,上下相忌,君臣相疑”,建议“自今除军机外,皆用露章,不许密奏”。这反映出密折制(    )
    A . 加剧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B . 在强化皇权过程中产生一定弊端 C . 威胁到了军机处的权力 D . 极大地提升了官僚机构行政效率
  • 17.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1905年以前,出国留学者“大都商人子,为谋生计耳” 1905年后,“学上大月魁儒巨子以至幕府之宾、瓦牖之士,莫不争自濯磨,冒重洋,越万里以求文明于外国”。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政府政策的调整 B . 民众习俗的改变 C . 主流思想的变迁 D . 革命思潮的高涨
  • 18.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清末修律”是清末新政中对法律制度进行的修改与变革,支持和反对之声充斥修律过程。其中对于“子孙卑幼对尊长能否行使正当防卫权”的问题论争不断。反对者认为子孙对于父母的惩治,绝无“正当防卫”之说;支持者认为“父杀其子,君主治以不慈之罪;子杀其父,君主治以不孝不罪。方为允平”。这表明
    A . 近代社会的法治转型历程曲折 B . 民族危机加速了法治化进程 C . 家国观念影响法律的近代化 D . 清末修律以取消君主制为前提
  • 19. (2022高二上·温州期中)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B . “三三制”原则等实施,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 在抗日根据地设置行政区,巩固了新兴的人民政权 D .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 20.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甘宁边区规定,鼓励发展手工业及其他可能开办之工业,奖励商人投资,提高工业生产。此外,边区政府颁布了优待华侨投资办法;帮助在延安的华侨兴办工矿实业;对于资金不足者,酌量予以贷款之协助,原料及产品享受政府减税或免税之奖助。上述规定(     )
    A . 发展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B .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力量 C . 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D . 扩大了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力
  • 21. (2024高二上·仁怀月考) 1921年—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统一战线不断变迁(见如表)。统一战线的变迁彰显了(     )

    1922—1927年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良好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

    1927—1937年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反封建压迫、反国民党统治的工农民主的民族统一战线”

    1937—1945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5—1949年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农民、工人、革命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民主人士所形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A . 群众路线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B .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动 C . 中共控制革命斗争的领导权 D . 中共适时地调整阶级基础
  • 22.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自然、法律和造物者对人都是公平的,妇女在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上具有和男子相同的权利。下列史实中有利于保障妇女权利的是(     )
    A . 雅典民主制度 B . 北洋政府文官考试法草案 C . 罗马共和制度 D . 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法》
  • 23.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有学者指出:“该地区由2个国王和28个60岁以上的老人组成一个长老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决定哪些问题应提交由全体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议决。大会并不进行争论,而是直接投票决定某个问题。”据此可知,这一地区的政治形态是(       )
    A . 民主政治 B . 僭主政治 C . 寡头政治 D . 君主专制
  • 24.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公元前5世纪晚期,各日耳曼王国在教会“智人”的协助下纷纷编撰成文法典,史称“蛮族法典”。公元643年编定的《伦巴第法典》规定,凡罗马人与伦巴第人之间发生争讼时,一律适用伦巴第法;而在罗马人自身之间发生争讼时,则适用罗马法。8世纪该法典进行了重大的法律改革。下列对这一时期法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这一时期的教会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成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 B . “蛮族法典”也被称之为“日耳曼法” C .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缓和了平民和贵族的矛盾 D . 在习惯法的基础上,英国逐渐形成了普通法
  • 25.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公元6世纪的一段文献记载:“朕将已往杂乱的大量皇帝宪令加以整理使之协调一致以后,就将注意力转向浩繁的古法书籍。……在本皇帝的权威和指导下编写《法学总论》,这样你们便可以不再从古老和不真实的来源中去学习初步的法律知识。”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朕”是君士坦丁大帝 B . 整理的成果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C . 成为俄罗斯文化的标志性成就 D . 为传承罗马法作出巨大贡献
  • 26.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恩格斯说“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恩格斯意在表明罗马法(     )
    A . 巩固罗马的统治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 基本上适应近代欧洲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 . 促进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发展 D . 为近代欧洲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奠定了基础
  • 27. (2024高二上·广元月考) “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这是英国历史学家帕尔默提出的观点。下面文献可以作为这种观点依据的是( )
    A . 13世纪《大宪章》 B .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 . 1689年《权利法案》 D . 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 28. (2024高二下·诸暨期中)  18世纪20年代的一天,伏尔泰踏上英国国土,他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个热情洋溢之邦。游历期间,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称赞英国是“一个喜爱自由、知识渊博、富于机智……一个哲学家的王国”。下列项中,可以成为当时这一称赞佐证的是( )
    A . 文官制度建立,政府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B . “大学区”制度建立,确立国民教育制度 C . 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民主制进一步发展 D . 哲学家康德主张理性、民主、自由、平等
  • 29.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观察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1831 年

    1833年

    英国选民人数/万人

    48.8

    80.8

    选民占英国总人口比例

    2%

    3.30%

    A . 工人阶级基本获得了选举权 B . 公民通过议会改革获得普选权 C . 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D . 英国的民主具有浓厚专制色彩
  • 30.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17-18世纪的欧美国家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他们将官职作为礼品或商品,私相授受。这种现象可能直接导致( )
    A . 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等政治乱象频发 B . 分裂割据势力出现 C . 国王的权力受限 D . 自由平等思想出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40分)
  • 31.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赋税是古代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赋税制度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它因时而变。

    以下是建阳田赋案的相关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案起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六成出任建阳知县,因见民间钱粮历年拖欠,于是遍访舆情,发现下属阳邑民田皆系下则(不肥沃)。明朝初年每亩只征银五分一厘,后(清初)加至七分三厘,赋重田硗(薄),民力难完,以至积逋(欠税)累累。李六成目击其艰,遂私自下调税额,并将新开垦的田地归入未垦荒地,用其征赋来弥补降税之田的差额。……雍正十二年(1734年)案发。

    ——据《闽浙总督郝玉麟奏陈福建建阳田粮始末酌办清厘征粮册籍折》整理

    材料二   案决

    乾隆元年(1736年),户部大学士张廷玉等议决:放弃已垦荒田695顷的田赋收入……删去本不存在的荒田695顷的记载……将向中央上报的税额改为每亩征银六分一厘,使其与李六成私自减则(税)以来的实征相符;李六成自行减则(税),“罚俸一年”。乾隆帝准奏执行。

    ——据《大学士张廷玉等为请照建阳县册载亩数赋额征收并改正部册事奏折》整理

    1. (1) 请在时间轴中选择对应的赋税制度。(填字母)

      A.两税法       B.摊丁入亩       C.租调制            D.募役法        E. 租庸调制

    2. (2) 唐初征收赋税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明清赋税征收以“两、分、厘”为单位计,这反映了(单选)(     )
      A . 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B .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 .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D .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3. (3) 本案中李六成的行为对当时的影响可能是(双选)(     )
      A . 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B . 田赋造假,导致赋税征收的混乱 C . 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D . 隐瞒不报,降低基层治理的效率
    4. (4) 在清代,对李六成等官员进行监察的机构是(单选)
      A . 御史台 B . 户部 C . 都察院 D . 吏部
    5. (5) 结合此案判决,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治国之道?
  • 32.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制》言外诸侯嗣,内诸侯禄,诸侯之大夫,不世爵禄,徒设此义,实不能行。内而周、召,外而三桓、七穆靡不世据其位,遂致上位者骄淫矜夸,不能自振,在下者遏抑掩蔽,末由自达……贵族既不能任国事,势不能不擢用士民,孔讥世卿,墨明上贤,韩非贵法术之士,皆是道也……至汉初,开布衣卿相之局。“命官以贤,诏爵以功,先王公卿之胄才则用,不才则弃。”而因门阀而侈居人上者,以法律论,始全失其根据。虽魏晋以后,反动之焰复然,然其根底,则远不如先秦之世之深厚矣。

    ——吕思勉《先秦史·等级》

    材料二   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而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籍以成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膂。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春秋至两汉、魏晋南北朝三个阶段的社会主导阶层。结合所学,从政治和文化角度,说明战国“擢用士民”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南朝君主“不得不用寒人”的原因。从选官制度角度,指出材料反应的趋势在隋唐和宋代的进一步发展。
  • 33. (2024高二上·温州月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其他国家政治演进和政策实施的研究、借鉴和反思,是推动本国政治建设和政策制定的重要途径。

    材料一   近代英美的政治演进

    英国

    美国

    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

    1649年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英国革命发展的顶峰;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

    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美国独立;

    1783年,英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和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第一时间,中国知识界就做了相关的报道和研究。从那以后,就一直没有中断。至今已有100多年。这100多年的研究史出现了4个高潮时期。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以民生主义来解读“新经济政策”,弥合了双方的理论差异。第二次高潮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等人借鉴“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提出要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不要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三次高潮在20世纪80年代,以杨承训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这条主线,分析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引进外国资本、改善上层建筑等一系列问题:第四次高潮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很多学者从现代化、俄国历史整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角度来研究,视野更加宏大。

    ——摘编自《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研究史》

    1. (1) 据材料一概括英美政治演进方式的相同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新经济政策"研究三次高潮的出现作出合理的解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