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次 | 时间 | 规模 |
第一批 | 1950年冬至1951年春 | 在1.28亿农业人口地区进行 |
第二批 | 1951年冬至1952年春 | 在1.1亿农业人口地区进行 |
第三批 | 1952年冬至1953年春 | 在3000万农业人口地区进行 |
地区 | 成果 |
两河流域 | 城邦治理、泥版文书、法典、学校以及帝国的实践 |
埃及 | 国家治理、象形文字、金字塔、灌溉农业 |
古罗马 | 共和制、拉丁文、大竞技场,罗马法、地中海诸国的一统 |
中国 | 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科举制、四大发明 |
| ||
①舞蹈纹彩陶盆发现于青海省,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类型,距今约5000年 | ②西藏布达拉宫壁画(局部)绘于17世纪,描绘了拉萨僧俗举行仪式,欢迎五世达赖喇嘛从北京返回西藏的场景 | ③敦煌莫高窟壁画(局部)绘于初唐,舞者赤脚袒腹,具有印度特点,伴奏所用的都昙鼓等来源于印度 |
材料二 北魏流行舞蹈“方舞”,舞者佩戴两件头饰,与汉族传统舞蹈“清商乐”相同;下装为白裤、乌皮靴,与西域“龟兹乐”“安国乐”相似。“方舞”音乐安徐、闲雅,近于汉族传统,而脚下动作繁杂丰富,具有西域风格。
——摘编自袁禾《中国舞蹈通史》
材料三 北宋民间舞蹈不仅出现于瓦子、酒楼,在城市街巷、乡村场院也发展起来。由若干表演者组成的舞队数量繁多,表演形式多样,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文化夜市开始出现,市民在支付费用后,就可以观看舞蹈等表演。观舞写词也成为宋代文人的风尚,据不完全统计,《全宋词》所录北宋时期描写舞蹈的词约有210首。
——摘编自李忻桐《北宋市民艺术研究——以宋人笔记为中心》
材料四 从古罗马流传下来的舞蹈传统在中世纪被禁止。14、15世纪人性、个性的解放使人们可以率性而舞,被教会禁止的双人群蹈开始盛行。舞蹈活动是如此地普及与频繁,以至于教会不得不承认群蹈的作用,放松对群蹈的限制。
——摘编自瓦尔特索雷尔《西方舞蹈文化史》等
评述 | 文献 |
“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 | 《民众的大联合(三)》(1919年8月) |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 |
发表时间 | 内容摘要 |
1981年 | “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孙中山先生未竟的革命事业……孙中山先生在遗嘱中提出,紧迫任务之一是国家统一,现在这一任务还未完全实现。” |
1991年 | “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和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为了推动祖国统一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计前嫌,提出并积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使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
2001年 | “我们纪念伟大的辛亥革命,就是要激励全体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努力营造爱国、统一、团结、奋进的良好气氛,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祖国统一努力奋斗。” |
2011年 | “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