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

更新时间:2023-12-20 浏览次数: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3高三上·宜宾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所有科学文化与社会系统思考的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人类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经过几次科技与工业革命,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物质丰富了,社会繁荣了,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类不仅成为大地的“主人”,而且还扩张到了海洋、太空。

    然而,人类“自我”的无限制地膨胀,破坏了自然的生成规律,破坏了地球乃至宇宙发展的规律,造成了巨大的副作用,严重地损坏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生态学以及由它衍生的生态哲学、生态社会学、生态美学和生态批评等等,注重人同自然的有机整体关系,把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境作参照,从而审美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发展前景,把人类发展的基本方向定位于对人类共同价值体系——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这一人类发展最高目标的维护和守卫,是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坚持与追求。

    生态文学是现代生态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生态学的一个派系。生态文学鲜明地宣扬关爱自然、维护自然环境和呼唤绿色,它与一般传统文学的最根本的区别是,摒除“人类中心主义”的“人道主义”,主张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和谐关系,强调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具有自己价值和创造能力的生命体,否认人是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等思想,就体现了深层生态学的观点。一位国外生态学者认为,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整体化,不能靠应用科学或者政治知识来实现,只能靠“应用美学”知识来实现。海德格尔说过的一句名言:“充满才德的人类,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天地。”这是多么美好的高尚的理想啊!无疑,生态文学是为这一理想而努力的。

    生态文学的产生,给当前的文学存在所面临的危机带来发展的生机。自20世纪中叶以来,无论是外国文学还是中国文学,都出现了主流文学或严肃文学边缘化、文学死亡论等说法。这是因为许多作家、批评家认为,文学已失去社会教育功能,作家已不再是人们的精神导师。他们说,作家的写作纯粹是“个人”的事情,是为自己写作。因而诸多文学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琐事,或是世俗的男女情爱的纠葛,或是市场经济的角逐,等等。作品的视野狭窄,格调低俗,虚情假意,缺乏情感的震撼力与思维深度。真正有良知的作家,从来关注的不是文学本身而是文学以外的世界与现实社会生活,他们绝不把文学当作“自我”宣泄的工具,而是作为影响大众和民族的一种有效力的手段。日本诺贝尔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临近晚年还一再表示:“作家的作用并没有结束,并将以自己的羸弱之身,在20世纪,于钝痛中……对全体人类的医治与和解作出高尚的人文主义的贡献”。生态文学以广博的视野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用崇生、惜生、护生的思想,使文学承担起社会责任,发挥审美功能,让读者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精神的升华。

    生态文学作为后现代的一种艺术文化,同其他一些后现代文化一样,表现出对“现代主义”文明的反思,从人的生态存在的高度检讨了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副作用与危害性,并以悲观的观点否定了“现代性”。从许多生态文学作品来看,生态文学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批评性的,同经济效益论者、全球化社会学者等的看法是相悖的。尽管他们的观点过于偏颇,他们的思想感情流于消极与伤感,但提出的问题,批评的某些现象和事实,却是值得当代人审时度势的。

    (摘编自杨传鑫《绿色的呼喊——20世纪生态文学略论》,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技与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但不断扩张的人类活动,危及到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B . 生态文学归属于现代生态学,以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为最高目标,指明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原则。 C . 生态文学属于后现代文化范畴,它否定“现代性”,部分生态文学作者观点偏颇,思想消极,需辩证看待。 D . 与传统文学着眼于“人类中心主义”不同,生态文学主张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关系,破解了当代文学的危机。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解说生态文学与一般传统文学的最根本区别时,援引中外哲学的相关思想和名言,印证了观点。 B . 文章在阐述生态文学产生的意义时,从历史发展维度揭示了中外文学都曾出现的主流文学边缘化的危机。 C . 文章第四段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话语论证有良知的作家重视文学的社会责任担当这一观点。 D . 文章从生态文学所属范畴、生态文学宗旨、生态文学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逻辑上是并列展开的。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维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尊重自然的生成规律,遵循地球乃至宇宙发展规律,努力节制人类的“自我”欲望。 B . 人与自然并非主从关系而是平等和谐的,作者认为若要实现人类未来生存的环境整体化,应用科学或政治知识是靠不住的。 C . 视文学为“自我”宣泄的工具,忽视文学的社会教育功能,脱离现实社会生活,这些都可能导致严肃文学的边缘化。 D . 尽管部分生态学者观点比较片面,与经济效益论者、全球化社会学者的看法不一致,但其所提出的问题与批评,仍有借鉴意义。
  • 2. (2023高三上·兴文月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文化脱贫不可忽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近日,《团结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常务副主席梁鑫华,就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进行了专访。

    记者: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为何要强调乡村文化振兴?

    梁鑫华:乡村文化是优秀的可再生资源,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振兴,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和智慧源泉。

    记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有很大改善,如今,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哪些困境?

    梁鑫华:在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下,农村大量人口流向城市,乡村社会原有的以“乡土”为基础,以“熟人社会”为核心并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关系日益消解,乡土社会的血缘性和地缘性逐渐减弱,乡村文化特色逐步丧失,承载着乡愁记忆的文化地被损毁甚至消失。其次,多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乡村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在具体落实上,政府供给与村民需求存在不对称和脱节的现象,如内容单一,不能因地制宜,缺乏自身特色和吸引力,很难激起村民的认同共鸣等。最后,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学生在城市上学,使得乡村失去了大量宝贵的人力资源,农村空心化极为严重,不仅使乡村文化振兴缺乏主力军,也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记者:针对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困境,您有怎样的建议?

    梁鑫华:乡村文化振兴要激发乡村文明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因地制宜,不断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从乡村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要以乡村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为核心,对乡村文化再提升,构建现代乡村文化,增强乡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筑牢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石,以达到继承、创新和保护乡村文化的目的。同时,活用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也很重要。依托乡村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有效对接现代消费需求,大力推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特色的潜在经济价值,推进跨界整合,提升当地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创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发展。

    记者:如何以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梁鑫华:以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要建立文化扶贫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加大投入,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短板。改善公共文化供给,寓教于乐,用健康向上的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占领乡村文化阵地,培育乡村文明的良好风气。积极开展数字文化扶贫,充分运用互联网、电商等手段促进脱贫。

    记者:那么走数字文化扶贫的道路,我们该如何运用新媒体的力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呢?

    梁鑫华:要运用好新媒体资源,助力村民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还要通过新媒体将产业链打开,把文化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既是一种乡村的符号卖点,又是一次产业的进阶升级,将乡村文化从保守、封闭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乡村文化市场机制,以市场的效能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汇集文化力量,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摘编自2020年10月11日《团结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村文化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和智慧源泉,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B . 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前,政府供给与村民需求尚不匹配,还不能完全满足乡村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C . 振兴乡村文化,既需要以乡村文化的优秀基因为核心,筑牢乡村文化振兴基石,还要活用自身文化资源,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 D . 为了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短板,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公共文化供给寓教于乐,占领乡村文化阵地,培育乡村文明的良好风气。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团结报》记者就乡村文化振兴这一热点话题与梁鑫华对话,访谈具有时代感。 B . 梁鑫华认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激发乡村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群众创业创新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C . 梁鑫华指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乡村文化逐步失去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力资源缺乏等困境。 D . 梁鑫华倡导新媒体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出其不光要满足村民的文化需要,还要打开乡村文化的产业链。
    3. (3) 在这篇专访中,记者的设问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3. (2023高三上·兴文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单文本

    白轮船

    【吉尔吉斯斯坦】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在大地最遥远的一隅,就是伊塞克湖。孩子朝这一方望了很久。“白轮船还没有来呢,”他对书包说,“那就再来看看咱们的学校好啦。”

    他用望远镜全神贯注地望着那所小小的学校,望着那褐色瓦屋顶、那孤零零的歪斜的烟囱,望着胶合板木牌上手写的“小学”这个词儿。他不识字,但他猜得出上面就是这样写的。他想象着,他就要带书包到那里去,就要踏进现在正挂着一把大锁的那个门了。门里面又是什么呢?

    孩子又将望远镜对准湖面,但湖面上还是老样子。白轮船还没有出现。

    水浅处,便是莫蒙爷爷修的水池了。为避免孩子游水出事儿,莫蒙下定决心,要在浅水滩上用石头垒一个水池。莫蒙老汉翻弄了多少石头啊!他将大石头抱到肚子上,一块一块地搬过去,站在水里,一块挨一块地垒起来,要垒得使河水能从石头缝里畅快地流进来,又能畅快地流出去。这个又可笑、又干瘪、只有几根稀稀拉拉小胡子的小老头,穿着湿漉漉的、贴在身上的裤子,整天整天地在垒这个水池。

    不管怎么说、浅水滩上的水池修得真不错。抓住柳条,溜下岸去,就可以朝前游了。孩子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幻想:想变成鱼,想游得远远的。在爷爷修的水池里,哪怕一天只游一次,他也愿意。变成鱼,决不罢休。无论如何,他一定要变成鱼……

    孩子又把镜头转向自家的院子。他看到变得跟大象一样大的褐色牛犊正心安理得地嚼着挂在绳子上的衣服,不禁吓了一跳。

    “啊,你这浑蛋东西!”孩子拿着望远镜欠起身来,将手直挥。“快滚开!听见吗,给我滚远些!巴尔捷克!巴尔捷克!去咬它,快去咬它!”他绝望中对狗下起命令。

    可是狗连耳朵也不肯动一下。它只顾躺着,好象什么事也没有似的。奶奶从房里出来了。她一看到眼前的事,惊得将两手扬得高高地一拍,抓起一把扫帚就朝小牛奔去。奶奶撵跑了牛犊,便一面骂着,一面朝家里走。他对她使用了特写镜头,他看到她那气得映起来的黄眼睛,嘴巴在望远镜里急促而无声地翻动着。她叫些什么,在远处是听不到的,但是,她的话这孩子却觉得听得十分清楚,就像是对着他的耳朵讲的。他都能背得出来:“哼,等着瞧吧……你总要回来的。看我收拾你!我说过多少次,要把这个浑蛋望远镜扔掉。又跑到山上去了。快叫那条鬼轮船翻掉吧!快叫火烧掉,快沉掉吧!”

    孩子拿开望远镜,伤心地垂下了头。

    “现在咱们怎样回家去呢?”他小声对书包说,“这都怪我,怪浑蛋小牛。还要怪你,望远镜。你总是引着我来看白轮船。你也有错儿。”

    孩子朝四周望了望。四面都是山,群山啊,是那样雄伟,那样巍峨。只有他和山,山,山,到处都是高山。他用望远镜尽量朝最远处望去,屏住了气:是它!前方,在伊塞克湖湛蓝湛蓝的边缘上,出现了白轮船。来了!就是它!孩子赶紧用衣襟擦净了玻璃,又一次调好了焦距。白轮船在湖上行驶,很长时间都能看得到;孩子也要想很长时间,他想的是他怎样变成鱼,顺着河游去找白轮船……

    他既不记得爸爸,也不记得妈妈。但是孩子知道:他的爸爸在伊塞克湖上当水手,他的妈妈同爸爸离婚以后,一去就再没有回来。

    轮船那长长的白色身躯在蓝色的湖面上悠悠地行进着,烟囱里吐着青烟,并不知道有个孩子变成孩儿鱼正朝它游去。

    应当是在爷爷修的水池里摇身一变,他就是鱼了。然后一面自在地游,一面不时地蹦到水面上朝两边看看。因为老在水底下游也没有意思。他顺着湍急的河水往下游,一直进入伊塞克湖。伊塞克湖像大海一样辽阔。他在伊塞克湖的波浪里游着,过了一浪又是一浪,过了一浪又是一浪,终于来到白轮船跟前。爸爸撒下渔网,从水里将他捞上去,放到甲板上。他一下子就恢复了原形。然后……然后……

    然后白轮船继续往前开。他就把自己知道的一切,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都讲给爸爸听。

    当然,他要对爸爸讲讲他在莫蒙爷爷家过得怎样。要爸爸别因为人家喊他“快腿莫蒙”就以为他不好。这样的爷爷到哪里都找不到,这可是最好的爷爷。

    我还很小的时候,亲奶奶就死了。现在这个奶奶像我们这里的天气,叫人摸不透。有时很和气,有时很凶,有时一点不像个奶奶。

    冬天,我们那里的雪齐我脖子深。晚上,事情做完后,爷爷就给我讲故事。我最喜欢的是长角鹿妈妈的故事。爸爸,你也许知道这个故事吧?爷爷说,我们都是长角鹿妈妈的孩子。

    我是,你是,大家都是……

    白轮船渐渐远了。现在孩子该给随爸爸轮船航行的故事想出个结尾了。一切都想得很好,就是结尾老是想不出来。如果轮船靠近码头,水手们就要各自回家。跟爸爸走?爸爸肯带他吗?要是带他,妻子就要问:“这是哪一个?从哪里来的?他来干什么?”不行,还是不能跟爸爸走……

    白轮船越走越远,渐渐变成一个隐隐约约的小白点儿。该回家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写伊塞克湖“在大地最遥远的一隅”,结尾又说“白轮船越走越远”,变成“小白点”,暗示了孩子的梦想很难实现。 B . 小说塑造了脾气暴躁、自私善变的奶奶,衬托了勤劳善良、疼爱孩子的爷爷,两个人物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善恶的对立。 C . “孩子赶紧用衣襟擦净了玻璃,又一次调好了焦距”,动作描写表现了孩子发现白轮船时的惊喜激动,也体现了不确定和怀疑。 D . 这篇小说别具匠心,不以情节的一波三折取胜,也不刻意追求人物音容笑貌的明晰,而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 (2) 文中划线句子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3. (3) 小说在叙事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3高三上·宜宾月考) 文言文阅读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后为殷仲堪参军 , 亦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恺之每重嵇康四言诗 , 因为之图,恒云:“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欲图殷仲堪,仲堪有目病,固辞。恺之曰:“明府正为眼耳,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使如轻云之蔽月,岂不美乎!”仲堪乃从之。恺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而闭如旧以还之,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请得先贤风制: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之体中痴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年六十二,卒于宫。

    (节选自《晋书·顾恺之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B . 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C . 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D . 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参军是古代的官职名称,汉末至唐朝时设立,是王、相或将军的军事幕僚。 B . 笺的本意是狭条形的小竹片,既可以指古书的注释,也可以用来代称书信。 C . 四言诗是中国古代以四字句为主的诗体。《诗经》就是这种诗体的一个代表 D . 义熙与永和、贞观、壬戌、永乐一样,都是中国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年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顾恺之诙谐戏谑。坐船还乡遭遇大风袭击,顾恺之却以地名打趣。他吃甘蔗时总是从梢至根,有的人认为非常奇怪,他认为这样能渐入佳境。 B . 顾恺之画艺高超。谢安非常重视他的画,认为是自生民以来未有之作,当顾恺之为殷仲堪画像时,虽然仲堪以眼疾推辞,但最后还是被说服。 C . 顾恺之吟咏不倦。他任散骑常侍,与谢瞻所在官署毗连,两个人夜晚在月下吟诗,谢安让随从代替自己相陪,顾恺之没有察觉,自吟到天明。 D . 顾恺之迷信法术。桓玄曾经拿了一片柳叶欺骗他,告诉他这是蝉隐蔽的叶子,取得它可自隐其身,顾恺之非常高兴,把这片柳叶看得很珍贵。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而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

      ②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

  • 5. (2023高三上·宜宾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 , 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②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以“痴儿”自称,颇具谐趣,“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倚晚晴”三字写出诗人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下的愉悦。 B . 颔联既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其意境与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同。 C . 颈联用伯牙摔琴谢知音和阮籍青白眼事两个典故,表现了诗人因知音不在,只有清樽美酒相伴的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 D . 尾联诗人通过“归船”“白鸥”的想象,既呼应首联,又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余味无穷。
    2. (2) 诗歌往往卒章显志,有人说此诗的意旨就落在尾联一“归”字上,请说说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归”?
  • 6. (2023高三上·宜宾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主张哪怕决定生死的一箪食一豆羹,如果施舍者“”,那么路上的饥民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乞丐吃,那么“”。
    2. (2)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强调,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其主,不是自己的不可随意取用;但自然却是无限的,因为它“”。
    3. (3)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用元嘉皇帝刘义隆想学霍去病“”建功立业,但因草率出兵,结果却“”的典故,劝诫南宋统治者要准备充分、不可轻敌冒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3高三上·兴文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自新冠肺炎疫情____以来,通过居家隔离,保持社交距离,封锁公共场所,已成为遏制疾病的常见措施。鉴于此,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同心携手,____。东京奥运会开幕前,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吏高、更强”之后加上“更团结”,( )。唯有“更团结”,才能“更快、更高、更强”。本届北京冬奥会便是对新格言的成功践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开幕式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并肩走进体育场。所过之处,一幅展现世界各国人民____、为梦想激情拼搏的长卷徐徐展开,两侧的中国结图案渐渐幻化为“一起向未来”的中英文字样。此刻,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的兼容并蓄的理念,与奥林匹克精神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爆发      同舟共济      荣辱与共      交相辉映 B . 暴发      共克时艰      荣辱与共      相映成趣 C . 爆发      同舟共济      休戚与共      相映成趣 D . 暴发      共克时艰      休戚与共      交相辉映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奥林匹克有了新格言。不仅体育的凝聚力得到承认,而且卓越精神也得到强调 B . 奥林匹克有了新格言。新格言不仅承认卓越精神,更强调体育的凝聚力 C . 新格言不仅承认体育的凝聚力,更强调卓越精神,奥林匹克有了新格言 D . 不仅卓越精神得到承认,而且体育的凝聚力也得到强调,奥林匹克有了新格言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通过居家隔离,保持社交距离,封锁公共场所,已成为遏制疾病传播的常见措施。 B . 进行居家隔离,保持社交距离,封锁公共场所,已成为遏制疾病的常见措施。 C . 通过居家隔离,保持社交距离,封锁公共场所,已成为控制疾病的常见措施。 D . 进行居家隔离,保持社交距离,封锁公共场所,已成为遏制疾病传播的常见措施。
  • 8. (2023高三上·兴文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举凡高明的创作,无论音乐、绘画,还是戏剧,无不有出处,无不来自对经典的观照。我们的戏曲艺术教育一定要重视对传统的学习与继承。____ ,才能真正领悟到前辈表演艺术家的精髓:通过复排《长歌行》,我们体味到了刁光覃性格把握的精到;( ① );( ② )

    1. (1) 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衔接紧密。
    2. (2) 修改画线处标序号的两个句子,使画线部分句式一致,语脉贯通。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三上·兴文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言中谈改革之路时说:“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材料二:

    京张线上的一草一木可以作证,京张之变、铁路之强,如詹天佑所愿。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百年京张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变革与传承,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见证着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民日报》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内涵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