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南昌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

更新时间:2023-12-14 浏览次数: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1分)
  • 1. (2023高一上·南昌月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促织》与《变形记》在故事整体设定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篇作品都叙述了变形故事:一个是人变成了蟋蟀,一个则是人变成了甲虫。借助于这种变形手法,在貌似荒诞的叙述背后,作品表达出对社会重压下人的命运的思考,即对人与物之间的异化关系或者人的异化的思考,从而具有了深刻的批判性。

    《促织》写的是一个在外力残酷压迫之下的小人物“离魂”的人间惨剧。人原是万物之灵,蟋蟀本是捕捉来给人当小玩意的,但在《促织》中,一切都被倒转过来──人成了一只可怜虫,而“蟋蟀”倒像在玩弄着人的命运,成了成名一家生死、吉凶、福祸的主宰。作者表面上写小小的蟋蟀,实际上则是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层层官员和处在社会底层、身受好几层压迫的老百姓,自上而下地串联起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专制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如果说蒲松龄只是无意识地涉及异化的问题,那么卡夫卡则是有意识地以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深刻表现了现代资本主义普遍的人的异化现象。人在一夜间变成了甲虫,从生理现象看,是反常的、虚妄的、荒诞的;而从社会现象上讲,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一旦失去谋生的能力、谋生的手段、谋生的资本、谋生的机会,就无异于变成一只甲虫。格里高尔发觉自己变成甲虫后,那一串焦急的心理活动正反映了他一年到头过的都是那种惴惴不安、灰黯屈辱的日子。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非人的生活”。

    《促织》思考问题的向度首先指向社会,而《变形记》则主要是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不同的思考向度,体现出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影响。我们知道,中国社会是建构在一个个家庭的基础上的,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在这样的社会格局中,个人的所有生存目的、生存价值指向的都是家庭和社会。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群体的利益(更多的时候就是家庭)高于一切,所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就成了很多中国人的追求。而西方社会结构的最小单位是个人,或者说是依附于团体的个人。因此,强调个人的权利,对个人的关注,就成了西方社会鲜明的特点。因着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在思考问题时就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中国人总是将人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来观照,并进而思考人的命运;而西方人则习惯于以自我的眼光去审视社会,从而思考人的命运。《促织》与《变形记》所体现出的不同的思考向度正是这样一种具体的表现。

    正是基于不同的思考向度,虽同样是运用变形的手法,但《促织》与《变形记》中人物变形的动因截然不同。在《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变为促织,是为了挽救整个家庭行将遭遇的灭顶之灾。换句话说,也就是个体是为着群体而牺牲的,这在某种层面上反映了中国人潜意识深处隐藏着的所谓忠孝,体现了专制社会里一个又一个的群体(即家庭)的悲哀。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变形,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体在难以承受的社会压榨下走向自我崩溃。虽然这一变形不可能不影响到家庭,但更多地体现出的却是社会重压下一个又一个个体的悲哀。

    (摘编自韩玺吾《<促织>与<变形记>:荒诞的背后》)

    材料二:

    社交媒体作为互联网的新生力量,凭借信息海量、传播及时、交互性和娱乐性强等特点俘获了大量受众。人们在享受其带来的诸多便利时,也面临着被异化的威胁。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就是指人们沉溺于社交媒体建构的拟态环境中,无限依赖媒体提供的内容,从主动的生产消费角色被异化为受媒体控制和奴役的傀儡,一旦离开媒体,就会陷入极端的恐慌之中。如何规避被媒体异化的危险,是当下受众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社会学家韦伯认为,人的理性包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者之间的博弈与平衡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工具理性的表现形式就是技术革命;而价值理性则是对人的尊严、情感和命运的关怀,强调一个人对于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工具理性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急剧膨胀,人们在享用技术盛宴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崇拜。而价值理性却被碎片化、娱乐化的快餐文化持续消解着,人的独立精神越发黯淡无光。在媒体使用过程中,人们将工具崇拜代替了理性思考,不愿付诸任何具体的行动,这种异化正是由社交媒体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失衡导致的。

    挣脱社交媒体建构的“异化牢笼”,亟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以确保社交媒体的良性发展。同时,还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国民的媒介素养与道德认同,将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减少社交媒体使人异化的可能。

    (摘编自吴向华《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促织》与《变形记》都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表现出对社会的批判。 B . 同是在讲述故事时使用变形手法,蒲松龄是无意识的,而卡夫卡是有意识的。 C . 因为各自文化不同,《促织》与《变形记》中人物对自我的认知也明显不同。 D . 新媒体既可以为人们带来娱乐与便利,又有可能变成束缚人和奴役人的力量。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同样关注“人的异化”,材料一属于文学评论,透过文学作品分析人性,材料二直接分析社会现实中的问题。 B . 两则材料都重视梳理主要关系,材料一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材料二揭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间的博弈。 C . 封建社会里人们容易受制于忠孝观念而牺牲自我,互联网时代人们往往由于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而丧失自我。 D . 为了人类历史的可持续发展,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必须始终保持平衡,避免其中某一方的力量超过另一方。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人们沉溺于网络互动而日渐丧失现实沟通的能力和乐趣。 B . 人工智能机器人ChatGPT强大到让许多人担心自己失业。 C . 掉进消费主义陷阱的人拼命想通过网络购物来证明自己。 D . 有些人将网络当成了法外之地而暴露人性中黑暗的一面。
    4. (4) 常见的论证结构包括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等。材料二的论证结构属于哪一种?请简要分析。
  • 2. (2023高一上·南昌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

    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枝枪!”

    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

    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

    “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

    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

    “我要一枝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

    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

    孩子扒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道:“你怎么没有枪?”

    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

    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已经不是问题了,从第一批工农拿起系着红缨的梭镖起,我们就知道,没有枪,要付出什么代价!

    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眉毛乌黑,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那毛茸茸的头,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

    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那一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

    “大嫂,你家大哥呢?”

    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

    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一个翻身,把小义抱在怀里。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枝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生活在行进,时而严峻、鲜明,时而又温和、含蓄,絮絮地向我们披心沥胆。

    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枝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

    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

    “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

    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

    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

    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

    虽则是轻风徐来,但凉气更重了。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他们盖得很好,睡得也很好。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

    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的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搅起地上的灰土。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

    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真是该睡了,天明还有工作呢!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她守护我,我也守护她。

    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每一个花瓣都涂了不同的颜色,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

    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

    1962年1月5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的梦境缘于战争时期的一次真实经历,面对敌机却没有武器反抗的愤怒,多年后我仍然不能忘怀。 B . 小鲁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因而显得十分拘束,当小义问起时,他的脸“慢慢红了”,说明还是有些委屈的。 C . 小义开始叫小鲁“大哥哥”,后来又改称“叔叔”,这种称呼的改变,表现出解放军战士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 D . “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鲁西南地区的这种景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
    2. (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爬上墙”,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增添了文章的灵动气息。 B . 作者通过女性视角,描写温馨的夜色和孩子们安睡的场景,笔触细腻,凸显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 C . 本文淡化情节,用简笔勾勒人物,通过简洁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出一系列特征鲜明、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 D . 文中多次写到左轮枪的子弹,数量由“六颗”变为“五颗”,反映了“我”心境的改变,也顺势引出后文的故事。
    3. (3) 小说中的“枪”在不同的场景中具有不同内涵,请找出三处加以分析。
    4. (4) 同为战争题材小说,茹志娟的《百合花》叙事完整连贯,表现了战争年代的人性之美,本文的叙事方式却与之不同,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 3. (2023高一上·南昌月考) 文言文阅读

    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

    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恨,早朝晏退,卑辞重币,连好齐楚,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也。”

    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注】。 工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王乃使应侯责之曰:“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郡、郢,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军,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

    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 , 以是之故能立功。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络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合伐之,赵必固守。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注】五校:校,古代部队每八百人为一校,即主尉。五校为四千士兵。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 B . 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 C . 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 D . 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伐,文中意为“讨伐”,与《曹刿论战》中的“十年春,齐师伐我”的“伐”意思相同。 B . 发,文中意为“派遣”,与《峨眉山月歌》中的“夜发清溪向三峡”的“发”意思不同。 C . 相,指“互相”,与《陈涉世家》中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相”意思不同。 D . 北,文中意为“败逃的军队”,与《过秦论》“追亡逐北”的“北”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昭王认为赵国长平之战失败后,国势虚弱,可以发兵攻打将其灭亡。 B . 武安君与楚国的鄢郢之战,与韩魏的伊阙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C . 武安君认为攻打楚国能取胜,原因在于楚国的混乱和秦军的团结一致。 D . 长平之战后,秦国因为畏惧放过了赵国,这给了赵国蓄积力量的机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连好齐楚,备秦为务。

      ②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

  • 4. (2023高一上·南昌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登锦城散花楼

    李白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注]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注] 双流:县名,今属成都市。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金”“绣”“珠”“琼”等字眼,写出阳光照耀下的楼阁精美华丽。 B . “绿云中”以夸张的手法写散花楼之高,为七、八句写远景做好铺垫。 C . 诗中状物写景灵活生动,从内外、高低、远近等多角度描绘诗人所见。 D . 全诗语言精炼而且格律工整,体现了一种恬淡自然、清新明丽的诗风。
    2. (2) 诗人的情感随登楼过程而发生变化,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2023高一上·南昌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沁园春·长沙》中仰望与俯瞰描写相结合的句子:
    2. (2) 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广纳贤才以统一天下的远大志向的句子是:
    3. (3) 《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声音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5分)
  • 6. (2023高一上·南昌月考) 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
  • 7. (2023高一上·南昌月考) 下列各句划横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适合,适应 B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 C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D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荫:树阴
  • 8. (2023高一上·南昌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促进多民族统一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纽带和凝聚作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丞相李斯主持整理了小篆,使其成为秦国的标准文字。不仅这在文字的演化史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更在民族团结中起到了巨大影响。但时至今日,汉字的失范现象已到了令人____的程度。造成汉字失范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政策观念____,有章不循;其次是虚荣心理驱使,内陆地区在学习经济发展大省先进经验的同时,连同繁体字、生造词语也一同“借鉴”过来,这种一哄而起,对汉字失范现象的泛滥,起到了____的作用;还有传播媒体的误导,报刊、图书上的错别字、句子不通等现象,借助于媒体自身的辐射效应,有可能会导致全社会整体用字的失范,而整体用字失范,个体用字也就很难统一了;个体用字的____失范,更可能会加剧社会整体用字的不规范。强化民族意识,就是要把汉字视为我们“民族生命的一部分”,____。为了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发展,为了民族的尊严,必须从“我”做起,从一字一文做起,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痛心疾首 淡薄 推波助澜 屡屡 B . 深仇大恨 淡泊 推波助澜 多次 C . 痛心疾首 淡泊 添砖加瓦 屡屡 D . 深仇大恨 淡薄 添砖加瓦 多次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仅这在文字的演化史上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更在民族团结中起到了巨大影响。 B . 不仅这在文字的演化史上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更在民族团结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C . 这不但在文字的演化史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更在民族团结中起到了巨大影响。 D . 这不仅在文字的演化史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更在民族团结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它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社会的进步和国际交往 B .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交往都与之相关 C . 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交往 D . 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社会的进步和国际交往都与之相关
    4. (4)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从种子到种业,我国迈出向现代种业发展转型升级。②目前,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正在全国全面实施。③农业种质资源是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④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⑤如今,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五年站稳1.3万亿斤的台阶。⑥远缘杂交、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的应用,⑦推动农作物品种完成7-9次更新换代的完成,⑧增产幅度均超过10%。⑨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持续保持在大约96%以上。

    5.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珊瑚礁绚丽多彩、物种多样,被人们誉为美丽的“海底花园”。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的珊瑚覆盖率不足20%。专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的珊瑚礁将基本灭绝。因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对于轻度受损的部分,可以通过环境保护的方式改善珊瑚的生存环境,促进珊瑚礁的自然恢复。,可以通过人工修复重构珊瑚礁生态系统,加速珊瑚礁良性发育,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跨过自然恢复的“阈值”,进入良性的自然演化。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一上·南昌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2013年到2023年,十年之旅,国更强盛;生态更美了,交通更好了,钱包更鼓了,购物更方便了……中国人的腰杆更硬了,更有了平视世界的底气。然而,生活节奏更快了,升学与就业竞争也更激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中有一些人躺平了,一些人抑郁了,一些人开始破罐破摔了……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进入社会?在祖国愈加繁荣昌盛的当今,我们应怎样实现自我价值?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新时代,新自我”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注意:“主题”不是题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