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

更新时间:2024-03-11 浏览次数: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二上·德城月考)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 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 质。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 ’,最喜欢《论 语》, 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 《阳货》篇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 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对这个小地方化民成俗如此成功喜出望外,“莞尔而笑 ”说“割 鸡焉用牛刀 ”。子游回答, 以前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 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子游的话是对的,刚才说的话不过是 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 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 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外境磨砺下的风骨彰显和生命韧性、君子 人格的歌颂。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 ”。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本质上紧紧关联如何在 生命里创造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有限性,达成卓然和不朽。

    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格 具有塑造之功。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 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 ” 化人的力量。

    (摘编自车凤《论语》 中的以“文 ”化人》)

    材料二:

    读书其实从哪本书开始都可以。但是,要思。读书就是去思,读书是学习,思考。“学而不思则 罔。”《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 ”,孔子不是告诉你必须如何如何,孔子的语气永远是:我是 这么做的,这么想的,你看着办吧。《论语》不辩论,不结论,不指示,不居高临下“ 比你较为神圣 ” 地“启蒙 ”。《论语》是讨论、陈述,是对思的启发,对经验的唤醒。读《论语》要思,要体会。真 理在思的过程中敞开,就像在黑暗的洞穴里挖矿,忽然,蹦出一颗宝石。

    正是那种谦卑低调的语感,经验之思,之谈,令《论语》成为一部伟大的指示,千百年颠扑不 破,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世俗化的后现代氛围,解构,调侃,怀疑一切,怎么都 行,玩世不恭,“新就是好 ”,蔑视传统、经验已经成为常识。《论语》失位已经若干世纪,它本来是汉语的最高之书,现在随便就可以调侃、否定。孔老二、丧家犬,从一个教授的嘴里说出来,磕绊 都不会打一下。

    《论语》在中华文明中,曾经有着崇高地位:“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 乱臣贼子惧。”“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崇高地位也令《论语》成为令人窒息的教条。所以 鲁迅激愤地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 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华盖集·青年必读 书》)一个世纪过去,在读书上,“拿来主义 ”已经相当媚俗,看看中国的书架就知道。窃以为,“温 故知新 ”就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回到希腊去找思想资源,越来越显得先锋起来了。

    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是,那种教条化的传统已经被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一切复零,从头开始 ” “ 怎么都行 ”“唯我独尊 ”摧毁,斯文扫地,烟消云散。《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礼失而求诸野 ”,《论语》回到了“野 ”,可以像它刚刚说出来的时代那样去倾听,去拜读了。完全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颜渊、子路、闪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

    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 了。

    (摘编自于坚《可以读〈论语〉 了》)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阳货》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场戏剧性对话,氛围由轻松到肃穆,塑造了真实亲 切的孔子形象。 B . 《论语·子罕》篇以水流寄寓生命哲思,以松柏歌颂君子人格,借日常平实之物表达了儒家的修 身目标和原则。 C . 《论语》不作结论性的“指示 ”,却成为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及国民性格的“指示 ”,彰显了以“文 ” 化人的魅力。 D . 《论语》“温故而知新 ”一说,与西方文艺复兴汲取古希腊文化养料有相似之处,二者均秉持“拿 来主义 ”的原则。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以“氛围感 ”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生动简洁地表达了对《论语》深刻思 想性的肯定。 B . 材料二中,针对《论语》这一经典被随意调侃、否定的现状,作者以口语化的文字形象地写出了 自己的不满之意。 C . 材料二以随笔式的语言,论及《论语》成为经典、经历失位、回归生活语境的过程,看似零散琐 碎,实则脉络清晰。 D . 两则材料都力图拉近《论语》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距离,从不同角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对传统经典 进行创新性阅读。
    3. (3) 下列选项与材料二的立场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 . 《几何原本》是欧氏几何的奠基之作,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张卜天根据数学史家希 思的英译本,将其翻译为中文。 B . 《史记》涉及许多历史材料,但司马迁并没有照搬史料,而是采用汉朝的语言讲述历史,并于其 中渗透自己对文献的当代理解。 C . 在公祭孔子大典上,两百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儒生分列曲阜尼山孔庙道路两侧,朗诵《论语》,展 现了儒家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 D . 河南卫视播出了端午特别节目《洛神水赋》,片中“洛神 ”绝美登场,娉婷袅娜,衣袂翩跹,再 现了曹植名篇《洛神赋》的神韵。
    4. (4) 关于读《论语》等“ 中国书 ”这一话题,鲁迅与于坚的观点是否存在矛盾?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 的看法。
    5. (5) 在传统经典作品研习活动中,你所在的小组需要完成《论语》导读资料的撰写任务,请根据材料 一、材料二为该导读列出要点。
  • 2. (2023高二上·德城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八月的乡村(节选)

    萧军

    在茂草间,人可以听到诸多种的声音和谐地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

    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人们的脚步也开始松弛。

    为着便利任是某个时间全可射击,步枪并不拘泥,任便每人取着合适的准备姿势。他们中有小 红脸、崔长胜等抗日农民;有旧军队出生的刘大个;还有青年学生萧明。

    每人的子弹袋全变得空虚了!病蛇般的软垂在人们的胁下,随着人们的脚步在动荡。

    “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晨,我 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 ”

    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 面的小山上去……

    “这又是牺牲了两个弟兄!”

    萧明底眼睛有点蒙昽——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

    老年的崔长胜说:“我呢!只要一看到萧同志说过的‘新世界 ’,只要看到,只要看一眼……我 就甘心啦!——萧同志,你说的那样好的世界,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把日本兵全赶跑了就成吗? ”

    在阴夜里,萧明走在六个人的前头。为的不要使大家跑错了路,眼睛常常要睁大着,这样工夫 一久,那会发生很不好受的胀痛!汗又开始在前额和身体各部分沁流。他实在自己也估计不出“新 世界 ”究竟诞生在那一天。不过他知道“这是一定的 ”,新的世界一定会来到的。

    “一定的吗?萧同志?啊—— ”

    “一定的—— ”

    下了这个山坡,由两山中间鞍部又向右面折下去,底下又是一带长谷——“

     同志们, 出了这个谷口,再过一条河,对面在几个山怀抱里的那个堡子,就是王家堡子—— 出了这个山口子,就能看到一座炮台,炮台上面一定有红旗,如果他们在那里——他们一定有人在 这里等候我们…… ”

    这是一种希望!队尾的李三弟竟唱起歌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的罪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作一次最后的斗争……

    旧世界……

    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地舒展着脸上的皱纹。

    “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

    “好,现在我就教给你,——来!先唱第一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 …… ”

    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 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 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

    田野上,高粱红着穗头,在太阳下面没有摇曳。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 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 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的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在被指定的地方。有的时候偶 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 故事。在他们谁也不肯显示自己不聪明;全要显示自己是英勇的,没有一点胆怯或怜悯来杀一个日 本兵,更是杀日本军官。

    “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凶!我们的老婆,孩子,爸,妈,还不是 教那些王八羔子们, 白用刺刀给捅了?—— 司令那家伙真是条汉子,真可以。”

    “听说,这七个人……原先是九个,半路上‘过去 ’两个,萧明原先就是我们的人,那不能算 数的。”

    “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

    正午的太阳,火一般燃烧在人的头顶上。除开蝈蝈在叫得特别响亮以外,再也听不到虫子的吟 鸣,猪和小猪仔在村头的泥沼里洗浴,狗的舌头软垂到嘴外,喘息在每个地方的墙荫,任狗蜗的叮 咬,它也不再去驱逐。孩子们脱光了身子,肚子鼓着,趁了大人睡下的时候,偷了园子的黄瓜在大 嘴啃吃着。

    这好像几百年前太平的乡村。鸡鸣的声音,徐徐起来,又徐徐地落下去,好沉静的午天啊!

    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

    弹窝在每处显着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 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死在炕底下的尸骸。小孩的头颅随便滚在 天井中。

    没有死尽的狗,尾巴垂下沿着墙根跑,寻食着孩子或是大人们的尸身。到午间再也听不到山羊 们带着颤动的鸣叫,也没有了一只雄鸡,麻雀子们很寂寞地飞到这里又飞到那里。

    (选自《“奴隶 ”丛书》,1934 年,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写了萧明领导的小分队奔向王家堡子的艰苦历程,萧明虽然悲伤疲乏,但坚定勇敢、身先士 卒、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B . 队伍下了山坡继续行军,他们期望在王家堡能见到红旗。红旗,是斗争方向的象征,她给困难中 的战士带来力量和鼓舞。 C . 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 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D . 队伍统一了思想,一往无前地高举红旗高唱《国际歌》奔向革命的主流大军,这歌声给人增添了 信心和力量。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在突出描写人物抗击侵略者的战斗精神的同时,也写出了抗日队员们复杂矛盾的心态和各种 不同的性格。 B . 小说具有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雄浑遒劲,质朴刚健,充满了英雄主义的音调, 读来令人感奋。 C . 小说描写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伍的成长,着重描写战斗者的群像,人物的性格在行军、战斗、执行 命令的过程中展现。 D . 这篇小说描绘了八月东北乡村宁静的画面,语言华丽,渗透着憎恨日本侵略者、热爱东北故土、 热爱浴血抗争中的人民战士的情感。
    3. (3) 小说是如何塑造萧明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小说结尾并未详细交代战斗过程,而是着力描绘废墟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二上·德城月考)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 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 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 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 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 吴而不听齐,赵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 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

    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 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 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

    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 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 臣故曰:是愿古之功, 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 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 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 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 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材料二:

    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 为,故无 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 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身臣入A 宦于吴B反国C弃龟D 明法E亲民F 以报G吴H则夫差为擒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朋党 ”,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在本文意为拉帮结派。 B . “偷幸”,意思为苟且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意思不相同。 C . “ 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 . “其安易持 ”中的“安 ”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 ”意思相似,都指安然未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度 的重要 性。 B . 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也从正面上论证了治理国家要显明法度。 C . 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D . 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 观点。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②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5. (5) 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评析,并说明你的观点。
  • 4. (2023高二上·德城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唐】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诗人举目所及皆异地之景,引发思乡之情,“举目 ”“思量 ”是诗人由表及里的自我写 照,抬手低眉间有着深深的感伤。 B . 第二联诗人写景寄情,以鹤、蝉自况,说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却落得 个异地依人、他乡为客的境地。 C . 泛觞是古时一种宴饮游戏。高朋满座,诗人置身于这热烈的气氛之中,也完全从孤独失落的 情绪中解脱出来,变得洒脱了。 D . 尾联诗人将仕途多阻、身处异乡的隐痛和盘托出,末句以“身羁旅 ”与首句的“非我有 ”相 照应,又回扣诗题“旅次 ”二字。
    2. (2) 唐代张为在《诗人主客图》 中以“清奇 ”二字评价方诗,“清 ”指清丽的风格,“奇 ”指奇巧的 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 5. (2023高二上·德城月考) 名句名篇默写
    1. (1) 《<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仁爱之心对“礼”的重要性。
    2. (2) 《大学之道》中,论述“修身”与“正心”关系的句子是“ ”。
    3. (3) 古人常用“百无一用是书生 ”来形容有才但浮夸的读书人,用《论语》 中的句子说就是他们 “ ”。所以孔子提倡“  ”,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 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二上·德城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年味最浓的,莫过于热热闹闹的年集了。办哪些年货,是需要精打细算的,马虎不得,家里人 都会 ①  地提供建议,最终列出一份详细的购物清单。置身年集,年货 ② , 各种农产 品纷呈,如同博览会一般。这边,有糖果、糕点、瓜子、花生、核桃等零食;那边,有各种款式的 衣服、鞋子、棉布等;再往前走,家用的各种厨房用品比比皆是。“备新碗箸过新年 ”,即使家中不 缺碗箸,新年里也要购买一套新的,新的一年从新碗箸开始更新。还有那 ③  的各式年宵花, 其中兰花、金橘、玫瑰花、君子兰等尤其受到人们的欢迎。东西买好了,一一结账付款。货摊上的 塑封二维码就挂在眼前,连大爷大妈都会使用。热热闹闹逛年集,逛的是温暖人间情,逛的是春节 仪式感,逛的是乡土文化味……悠久的传统年俗、纯朴的民间乡风,蕴藏在乡亲们的心中,绽放出 朵朵幸福温馨的花儿。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备新碗箸过新年 ”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红军战士们走过了“天下最难走的路 ”,最后到达了陕北根据地。 B . 开学第一课,“太空出差三人组 ”分享了他们的航天故事。 C . 散文的“形散 ”,主要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 D . 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人评论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
  • 7. (2023高二上·德城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如果网络信息干净, 网络空间清净,

        ①         。天朗气清、生态良好、充盈正能量的网络空间,能够滋养人心、涵养向上向 善的社会风气,让每个人不断从中汲取养分,获得力量。 以“ 家园 ”比喻网络空间,既因为在有形 层面, 网络空间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新场域,        ②         , 网络空间是我们身心疲倦时 可以休憩的新空间。为了让网络空间正气充盈,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开展了“净网 ”系列专项行动, 持续对“ 网络水军 ”相关违法犯罪依法开展侦查打击。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近    3    年侦办了相 关案件多达    600    余起,抓获了嫌疑人    4000    余名,基本实现了“查处一起,震慑一批    ”。事实上,净 化网络环境,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治理力度,        ③         。平台加强管理,守土尽责;网 民主动抵制有损网络文明、有悖网络道德、有害网络和谐的行为, 自觉成为正能量网络内容的生产 者、传播者、 引领者,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建共治的合力。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不得改变原意。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5 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上·德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少年气 ”是砥砺奋斗的志气,是挑战权威的锐气,是出走半生归来依旧少年的生气……“少 年气 ”无关年龄,无关境遇,是个体成长乃至家国绵延的生命力。

    你对少年气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