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榆林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1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3高三上·榆林期中) 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我国当前的科技伦理治理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相脱节的现象。 一方面,科技伦理研 究的“学科”导向使一些研究成果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很好地为科技人员提供有效的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在 科技伦理治理中,科技人员对切实有效的专业伦理资源指导存在需求。这种供需失衡的局面表明,有必要加强文理协同共治机制建设。

    造成科技伦理治理文理脱节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对立的现象,在科技伦理治理领 域依然存在。片面的“科学观”和狭隘的“人文观”,造成了科技发展与伦理治理的某种人为对立。同时,文理分科 的教育体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对立。并且,当代知识生产的“学科”模式,导致科技伦理研究往往缺乏实 践有效性。“学科”模式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在保护学术独立性、促进学术分工、提高知识生产效率等方面具 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也是造成知识生产与社会现实脱节的重要原因。在“学科”模式下,知识生产变成同行生产,成果标准由同行制定,学术研究蜕变为一种“内部性”活动。

    此外,科技伦理治理的“外在主义”进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文学者与科技人员关系的紧张。 一般而言, 当一个事物从“上手”状态变为“在手”状态时,人们才会从实践中抽身,对该事物进行关注与研究。科技伦理研究 也是如此。科技在伦理学中被关注与研究,最初是以负面形象出现的。所以,“外在主义”进路的特点是,关注科技 带来的负面伦理后果,主张用伦理规范来规约科技的发展,目标是把科技这头“猛兽”关进伦理的“笼子”中。在该 模式下,科技处于伦理的评判和监视之下,是被审查的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伦理对科技存在天然不信任的刻板印象,容易导致科技人员对科技伦理的反感甚至抵制,甚至造成科技人员与人文学者关系的紧张。

    科技人员的伦理意识养成机制有助于化解科技伦理治理中“两种文化”的冲突,尤其是使科技人员改变对人文 学科的刻板印象,提高对人文学科的价值认同。科技伦理教育是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在一些发达国家,科技伦理教育已成为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是否开设科技伦理课程已成为各类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人文学者的参与介入机制则有助于打破当前学术研究的“学科”藩篱,实现不同学科的“跨学科”合作,从而提高科技伦理治理的实践有效性。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科壁生越筑越高,越来越走向封闭并与现实脱节。然而,现实问题并没有因为“学科”而消失,反而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交叉性、复杂性、跨学科的特点。为此,当代学界开始反思和加强学术研究的社会相关性,提出“跨学科”研究模式。

    科技人员与人文学者的合作对话有助于改变科技发展与伦理治理相对立的错误认识,缓和科技人员与人文学 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实现科技发展与伦理治理的有机统一。对此,需要加强“内在主义”进路在科技伦理治理中的 作用。“内在主义”进路不同于“外在主义”进路的地方在于,它把伦理与科技的关系从“对立”转换为“合作”,把伦 理的职责从外在的“监督”转变为内在的“介入”。在这种模式下,科技人员和人文学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伦理不再 是外在于科技的监督者,而是内在于科技的合作者。实际上,科技发展与伦理治理并非天然对立,二者存在着内在 的一致性。人类发明创造科技的本意是为了克服自身的各种缺陷,满足生存需求,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 本质上讲,这可以说是一种“人本主义”。

    (摘编自张卫《推动科技伦理的文理协同共治》)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下,我国某些科技伦理研究成果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科技人员对专业伦理资源指导的需求。 B . 只要消除片面的“科学观”和狭隘的“人文观”,就能够完全解决科技伦理治理文理脱节的问题。 C . 一些发达国家在理工科院校设置科技伦理必修课程,是为了提高各类工程专业的教育认可度。 D . 科技与伦理的关系,在“内在主义”进路中是对立的,而在“外在主义”进路中是合作的。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由我国当下科技伦理治理存在的问题,引出有必要加强文理协同机制建设的观点。 B . 文章第二段采用“双刃剑”的比喻,生动阐述当代知识生产的“学科”模式给学术研究带来的影响。 C . 第三段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论证思路,得出科技在伦理学中以负面形象被关注和研究的结论。 D . 文章按照先提出中心论点,再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办法的路径展开论述,论证层次清晰明了。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建立和实现文理协同共治机制,能够有效应对我国当前科技伦理治理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B . 科技发展的本意是让人类克服自身缺陷,活得更好,因而科技发展与伦理治理具有内在统一性。 C . “跨学科”研究模式有利于建立人文学者的参与介入机制,提高科技伦理治理的实践有效性。 D . 科技人员与人文学者之间是合作关系还是对立关系,是文理协同共治机制能否加强的重要因素。
  • 2. (2023高三上·榆林期中) 实用类文本阅读

    要保持恒定体温,高效的冷却机制和保暖一样重要。既然热量总是从较热的物体向较冷的物体流动,那么我们如果置身于摄氏41度的环境之中而缺乏某些调节机制,我们的体温就会不断升高,直至死亡。

    但实际上,我们却活了下来。我们下面还会说到,甚至在温度更高的撒哈拉沙漠地区,人类依然活得有声有色。

    蒸发是其中的关键。即使在寒冷的环境中,蒸发也会将我们在代谢中产生的热量带走约四分之一;如果气温 上升,这个比重还会更大。要理解蒸发的散热原理,不妨将我们的体液设想成一个个水池,其中的水分子移动着、 撞击着。

    我们现在知道,水的温度是水分子平均动能的体现。如果有运动较快的水分子从池中逃逸,剩余液体的平均 动能就会变低,整个池子的温度也会下降。这就是蒸发能够降温的原理。不过,这个原理只有在液体上方的空气足够干燥时才起作用。如果快速运动的分子由水蒸气重新进入了水池,速度和它们离开时一样快,那么蒸发的降温效应就会消失。

    蒸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因为水在变为蒸汽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卡路里是热量的单位。将1克水加热 1摄氏度,需要的热量正好是1卡;将1克水从摄氏0度加热到摄氏100度,需要的热量正好是100卡。然而,要将 摄氏100度的1克水变成相同温度的1克水蒸气,需要的热量却超过500卡。也就是说,将水转化成水蒸气所需 的热量,是将水从冰点加热到沸点所需的热量的五倍还多。因此,将身体里的水转化成水蒸气是一种十分有效的

    降温方法。

    那些需要降低体温的动物,自然也运用了这条基本原理,它们从各自的需要出发,发明出了层出不穷的巧妙方 法。用蒸发促进冷却的一个法子是扇风,也就是趁运动较快的水分子甫离水面之际就将其吹走,使它们无法重新回到水里。我们在一杯咖啡或者一碗热汤表面吹气,使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扇风能加速冷却,但冷却的第一步还是要在某个表面上制造液体,好让它蒸发到空气中去。少数袋鼠和一些大鼠能够靠舔舐毛发使自己冷却,因为唾液的蒸发会带走热量,但是应用最广的蒸发技术还是喘气和流汗。

    鸟类没有汗腺,还有一些哺乳动物只有少量汗腺,比如狗。它们依靠短促的浅呼吸来使得喉咙的液体蒸发。

    这种方法颇有一些好处,其中一个是我们不太容易想到的:它能帮助动物保持头脑冷静。

    小个子的东非瞪羚在草原上全速奔驰五分钟,产生的热量就会使它们的核心体温从约摄氏39度上升到略高 于摄氏43度。血液从略高于摄氏43度的身体沿着动脉流向头部,它们脑部的温度却始终比身体低15度以上。

    它们的脑部之所以能保持冷却,完全是奔跑时的快速呼吸制造的一个附带的好处。

    从身体向脑部供血的主要血管是颈动脉,它在颅底分成几百支小动脉,在进入脑部之后重新汇合。就在分岔 的途中,动脉中的热血被附近喉咙里快速流动的空气所冷却。这个有趣的冷却机制能使逃亡中的瞪羚保持最佳的 决策能力。即使身体的其他部位不断加热,它的脑部温度却能大致恒定。可见这种动物的第一要务是维持控制中枢的恒温,而身体的其他部位就有一点变温的自由了。

    和出汗相比,喘息还有一个优势:出汗时,汗水会带走珍贵的盐分,所以才常有人告诚我们大量流汗时要喝下 富含矿物质的饮料。而喘息时,唾液中的矿物质是留在体内的。不过,喘息也自有它的缺点,其中之一是需要肌肉 的活动,而肌肉的活动本身又会制造热量(快速的浅呼吸对这个问题有所缓解)。没有一个办法是万全的。 一切都是动物在漫长的历史中演化出来的适应性行为,目的是使生存的几率达到最大。

    多数大型哺乳动物都会出汗,其中的一些尤其明显。就连骆驼也会出汗,只是它们的汗水不容易发觉,因为在沙漠的干燥空气里,水蒸气几乎会立刻蒸发。

    人类的毛发已经差不多完全丧失,只留下一身裸露的皮肤。这层覆在体表的器官有大约200万个汗腺,分布 在全身上下,手掌上最为密集,其他部位则稀疏一些。在下丘脑的调控之下,汗腺分泌出一种略带咸味的液体。这 种分泌活动不受意识调控,也不完全由环境激发,压力或紧张也会使人流汗。这是一种效率极高的冷却手段,当人 体的代谢增加,产生大量体热时,汗水能够迅速将热量排解出去。当你身着衬衣和长裤前往办公室,出太多汗或许 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对我们的祖先来说,快速冷却有助于逃生,是有利野外生存的手段。

    (摘编自吉诺·塞格雷《迷人的温度》)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之所以能够在气温很高的撒哈拉沙漠生存下来,是因为人体具有将体温自动调节为相对恒定体温的生理机制。 B . 蒸发能够降低体温的原理在于,运动较快的水分子从体液中离开时,剩余液体的平均动能就会变低,温度随之 下降。 C . 东非瞪羚逃亡奔跑时,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温度会升高,但脑部大致恒温,因为这样它就可以保持最佳的决策能力。 D . 人类进化至今,毛发已经差不多完全丧失,取而代之的是覆盖在体表的两百多万个受到下丘脑调控的分泌汗液的汗腺。
    2.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三、四两段在解释蒸发的散热原理时,把人类体液设想为一个个“水池”,这便于读者联系日常生活经验 来理解。 B . 文章采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将水转化成水蒸气所需热量之多,突出蒸发是降低体温的有效方法。 C . 文章以瞪羚快速呼吸时动脉中的热血被喉咙里快速流动的空气冷却为例,详细说明喘息可帮助动物保持头脑冷静。 D . 骆驼也会出汗,只是汗水不容易发觉,作者借此证明了“多数大型哺乳动物都会出汗,其中的一些尤其明显”的观点。
    3. (3) 动物降温主要采用哪些蒸发技术?请根据本文概括说明。
  • 3. (2023高三上·榆林期中) 文学类文本阅读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春天了,积雪的消融变得迅速起来,潮湿的土地散发着被蒸晒的气息, 一层厚薄不匀的岚光飘逸在草原之上。 太阳的脚步虚虚实实地踩踏着岚光的小路,留下了一串串蜂窝状的坑窝,延伸到远方,那是各个方向的远方,就像 一张无规则的网。鲜洁的草色闪动着墩黄的光泽,在风的摩擦中咝啦啦歌唱。尽管一无所获,父亲在沁多草原的 说服却一点也没有放松,还是在走家串户。他已经学乖了, 一进门先不介绍“沁多贸易”,也不说买卖牛羊的事,而 是扯东扯西地拉家常:“你这件皮袍穿了多少年?二十多年?已经不暖了吧?硬邦邦的面子上全是油,里面的毛也 掉得差不多啦,还钻满了虱子。你养了这么多羊,就不会换一件新的?当然啦,光有皮子还不行,还得买面子、里 子、扣子、镶边的绸子,得买缝皮袍的黑线、白线、红线、绿线,还得有水獭皮的领子和袖子,花一些钱的要哩,别光心 疼牛羊啦,也要心疼心疼自己啦。 …… ”

    到了另一家他又说吃的:“怎么还是老三样,糌粑、风干肉、酥油茶,就不能换个花样?比如大米、白面、豆子、黄 米、黑米、花生、蔬菜、水果、点心,世上能吃的东西多啦,几百种几千种,只要有钱就能买得到,你们不打算尝 尝?…… ”

    再换一家,他又说用的:“你家的毡倒是新的,还铺了两层,剪下的羊毛用不完是吧?都擀成毡啦。为什么不换成钱呢?县城里的顿珠商店和晋美商店就可以收购羊毛。你问我换成钱干什么?看看你家的家什就知道,酥油桶旧得都快要散架啦, 一看湿漉漉的就知道在渗水;水桶死沉死沉的,背着空桶就很累,还要装满水,让家里的女人背来背去,就不怕把腰压断?……再说啦,有多大草场养多少牛羊,你家的草场,我看过啦,牧草又低又稀,已经衰退 啦,最多能再吃两年,两年中你家的牛羊至少还会增加三分之一,肯定吃不饱,吃不饱就没膘,没膘就无法过冬, 一场大雪下来,会死得干干净净,到时候你就哭吧,雪山大地会告诉你,这是对你的惩罚。”可是雪山大地怎么会惩罚 好人呢?牧人生气了,差一点又把父亲扔出帐房。

    有时候父亲会发现自己来到了学生的家里,便故意摆出老师的架势,希望人家能听他的劝。牧人对孩子的老师很给面子,除了殷勤地招待吃喝,还会赠送一两只羊。至于老师一再强调的出售嘛,人家连头都不会点一下。父亲说:“我不是来乞讨的,我是来挽救草原的,也是来让你们过好日子的,送的羊嘛我就不要啦。”尽管拒绝是不礼貌的,甚至都有可能得罪人家,但父亲必须这样,他不能让任何人认为他是一个贪财的人,否则下次就别想再来啦。

    父亲苦口婆心的劝说显然失败了,半个月以后,他从草原回到县上时,没有一户牧人愿意出售一只羊一头牛给 他。父亲迷茫了两天,趴到桌子上写了一封寄给所有学生的信,希望他们能劝说自己的家长,出售现有的牛羊,减 少草场的载高量。他骑着日尕,来到沁多学校,让副校长藏红花帮他打印了一下,又让她尽可能地提供了在他当校 长期间毕业学生的联系方式。他回到县上后,去邮局买了几百个信封和足够的邮票,把所有的信发了出去。顿珠 和晋美都说他是在浪费钱财,还不如多跑几趟班玛县的马可河乡。父亲摇摇头,耐心等待着,等来的却是一个让他 匪夷所思的结果:沁多县在县城前的姜瓦草原上召开牧业大会,表彰由各村选出的二十个牲畜最多的尖子户,旦增 书记亲自向他们颁发了锦旗和奖品——一对牡丹花卉的铁皮热水瓶。他说从目前汇总的数字看,沁多草原去年的 冬羔和今年的春羔相加,增长率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县的牲畜存栏率也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大会之后两个 警察突然来到“晋美商店”,把父亲带进了派出所。他们询问发信的事,询问他在草原上走家串户煽动牧人买卖牛 羊的过程。原来有人告发了他,说他干扰牧人的正常生产,破坏蒸蒸日上的草原经济。好在父亲是不怕的:“别给 我上纲上线,现在不是从前,开放啦,我是有执照的生意人,不谈生意谈什么?”他摆出一副豁出去的架势据理力争, 警察自然说不过他,警告他不要多管闲事,牧人卖不卖牛羊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他说:“我天生就是个多管闲事的 人,哪一条法律规定多管闲事是违法的?拿来给我看。”

    风的抚摸似乎让草原的心情格外愉快,沙啦啦沙啦啦的。雪已经消尽的地面上,牧草鹅黄的嫩芽从枯根下面 冒出来,害羞地瞧着天空和近旁。牧人坚实的靴子总会轻轻绕过嫩芽出头的地方,左一脚右一脚地踩向别处。很 少有人骑马,因为马蹄会伤害草色的洇出和蔓延。但牛羊是管不过来了,它们会不顾一切地扑向婴儿般的新草,让 .嘴唇和地面摩擦而过,身后的草原就依然又是冬天的颜色,丝毫不显青春的气息了。以往这种时候,牧人总是提前 把牛羊赶向高处,宁愿让它们暂时饿着,也要把低洼地和川道里的草保护起来,因为这是下一个冬天的食物。但是 从这个年份开始,在所有被承包的草场,牧人已经做不到合理地按季轮牧了。壮阔的地面上,是宏大的畜群,是控 制不住的饥饿的膨胀,是牧草还没长大就被掐头咬根的无奈。父亲拉马走过草原,掀心地看着埋头尝鲜的牛羊,张 大嘴发出了一声粗闷的吼叫,就像绝望的老虎面对正在失去的山林,轰隆隆地哭泣着。日尕附和似的长嘶一声,弯 过脖子来,怜悯地看着父亲,用鼻子咬咬地说;赶快骑上去吧,吼叫有什么用?父亲听话地跨上了马背,还没有把缰绳在两只手中拉扯均匀,日尕就跑起来。父亲说去州上,找王石书记。日尕瞪他一眼,像是说知道啦。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父亲”针对不同的牧民采用不同的劝说策略,分别以牧民的吃、穿、用为突破口,希望说服他们出售家中的牛羊。 B . “父亲”利用曾经当过校长的优势,给所有学生写信,希望学生能够劝说家长卖掉他们的牛羊,却因此被人 告发。 C . “父亲”被警察带到派出所,两个警察认为他“多管闲事”,说明政府不欢迎他在草原上走家串户,进行牛羊买卖。 D . “父亲”让草原和外面的世界同步的想法,没有得到牧民的理解,也没有取得县领导的支持,所以他的说服失败了。
    2. (2) “父亲”苦口婆心地想要说服牧民将牛羊卖给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文简要说明。
    3. (3) 选文结尾凸显了作者构思上的独特匠心,请从景物描写、情节安排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nbsp;、吉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3高三上·榆林期中)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 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曾子曰:“身也者父投遗使也往父母之遗体数不敬受?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在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 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弯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 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 也,卒为难。父母既 , 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 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谓也!”

    (节选自《礼记·祭义》)

    材料二:

    记曰:“舜见瞽叟,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哉,天下皮发!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 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臣主,退不为父子耶? 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 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战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今舜以贤取君之国,而汤武以义放骇其君,此皆以贤而危主者也,而天下之。”(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注】①瞽叟;舜父名。②造(cù)焉:同“楚”,局促不安的样子。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身也A 者B父母遗C 体也D 行父母之E遗体F敢G不H故乎?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没,即“殁”,指去世,与贾谊《过秦论》中“始皇既没”的“没”词义相同。 B . 之,助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夫子之谓也”的“之”用法相同。 C . 危,危险,与李白《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危”词义相同。 D . 贤,形容词意动用法,与韩愈《师说》中“其贤不及孔子”中的“贤”用法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子认为,“孝”从高到低可以依次分为“尊亲”“弗辱”“能养”三个等级,他自己只是做到“能养”这个等级。 B . 在曾子看来,“仁”“礼”“义”“信”“强”都和“孝”有关, 一个人遵循孝道就可以获得快乐,反之则会受到责罚。 C . 曾子认为,父母逝世后,子女能做到不给他们带来坏的名声,就是善始善终地遵守孝道,这是为人子女最难做到的。 D . 因为当时天下形势危急,所以舜在面对父亲替酸的朝见时,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孔子认为舜不该有这样的表现。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②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

  • 5. (2023高三上·榆林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其二)

    杜 甫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 , 心肝奉至尊。

    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

    【 注 】①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八月,李嗣业奉命率镇西都护府所属军队来关中,同郭子仪等共讨安庆绪。杜甫此时 任华州司功参军,看到李嗣业部过境,写下这两首诗,以壮其威。②河北,指幽、蓟一带,当时为安史叛军老巢。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诗紧扣标题中的“观”字展开,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安西军过赴关中待命的情状。 B . “谈笑”形容视若等闲,可轻易取得,与苏轼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C . “孤云”“飞鸟”“辕门”等意象营造出清冷萧瑟的氛围,从侧面烘托出安西军的军容风貌。 D . 全诗充溢着诗人对安西军的赞扬之情和对平定安史叛军的信心,富有气势,激烈豪迈。
    2. (2) 本诗塑造了安西军将领李嗣业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6. (2023高三上·榆林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 ”为过渡,巧妙地将对阿房宫的描写由整体外观转到内部的具体建筑。
    2. (2)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广征谏言,臣民们如果能做“”就可以受到下赏。
    3. (3) 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3高三上·榆林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I 

    一段时间以来,以 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搅动了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浪潮。从写代码到讲故事,从撰写文章到自动制作数据表格……人工智能A ____。

    ①当下,②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竞赛将日趋白热化。③2023 中关村论坛上发布了《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 地图研究报告》显示,④全国已发布了79个参数在10亿规模以上的人工智能大模型。⑤从全球来看,⑥中国和美 国已发布的大模型数量超过全球总数的80%。⑦中国自2020年起进入大模型快速发展期,⑧在大模型方面已具 备了建立涵盖理论方法和软硬件技术体系的研发能力,⑨形成了紧跟世界前沿的大模型技术群,⑩多个具有行业 影响力的预训练大模型涌现出来了。

    B____:一是规模大;二是有“涌现性”,即能够产生预料之外的新能力;三是通用性,不限于解决专门问题或者专门领域。大模型不是任何一家机构成者一家公司能够垄断的技术,应当共建共章,推出一套智力社会所需的基础的算法体系。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8. (2023高三上·榆林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Ⅱ

    祁家的房子坐落在西城护国寺附近的“小羊圈”。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图,因为它不像一般 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颇像一个葫芦。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芦的嘴和脖子,很细很长,而且很脏。葫芦的嘴是那么窄小,人们若不留心细找,或向邮差打听,便很容易忽略过去。进了葫芦脖子,看见了墙根堆的垃圾,你才敢放胆往里面走,像哥伦布看到海上有漂浮着的东西才敢更向前进那样。走了几十步,忽 然眼一明 , 你看见了葫芦的胸:一个东西有四十步,南北有三十步长的圆图,中间有两棵大槐树,四围有六七家人 家。再往前走,①又是一个小巷——葫芦的腰。穿过“腰”,又是一块空地,比“胸”大着两三倍,这便是葫芦肚儿了。

    “胸”和“肚”大概就是羊图吧?这还待历史家去考查一番,而后才能断定。

    祁家的房子便是在葫芦胸里。街门朝西,斜对着一棵大槐树。在当初,祁老人选购房子的时候,房子的位置决 定了他的去向。他爱这个地方。胡同口是那么狭窄不惹人注意,使他觉得安全;而葫芦胸里有六七家人家,又使他 觉得温暖。门外呢,两株大槐树下可供孩子们玩耍,既无车马,又有槐豆槐花与槐虫可以当作儿童的玩具。同时, 地点虽是陋巷,而西通大街,②背后是护国寺——每逢七八两日有庙会——买东西不算不方便。所以,他决定买下 那所房子。

    1. (1) 下列句子中的“着”和“看见了墙根堆着的垃圾”中的“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王二是个酒鬼, 一喝点儿酒,说话就不着调。 B . 他在生意受阻时, 一个高人给他支了一着,他就解套了。 C . 他伤得特别重,你给他换药的时候,手可要轻着点儿。 D . 王云非常热爱生活,她家的茶几上永远都会放着一瓶花。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写成“走了几十步,你会看见葫芦的胸”,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 (3)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其基本用法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三上·榆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特种兵式旅游”——一种独特的旅行方式在年轻人中兴起,“大学生2天跨3省旅游”“凌晨1点的 西安站挤满大学生”等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白天“暴走”,晚上赶路,以最少的时间和金钱打卡尽量多 的景点,不浪费一分一秒。旅行结束后没有任何缓冲,他们便立即回到原本的工作求学生活中。

    与此同时,约上三两好友,漫步街头巷尾,闲连特色小店,偶或品茗论茶、喝杯咖啡……城市漫步在各大城 市情然兴起,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旅行“新宠”。相较“特种兵式旅行”,城市漫步以“随心所欲”“慢节奏”“沉浸式”为主要标签。于寻常的城市里探索不寻常的自然美与人文美,城市漫步打开了年轻人的另一种旅行方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