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

更新时间:2023-11-28 浏览次数:17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西晋初年,重臣卫瓘认为九品中正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谏言皇帝废除该制度;大臣刘毅也认为这一制度“未见得人,而有八损”,只是权宜之策。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   )
    A . 脱离了魏晋政治实际 B . 背离了制度设计初衷 C . 弱化了人才选拔功能 D . 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
  • 2. 清代雍正帝即位后,对科举中的回避之法进行了较大改动,乡试从雍正元年、会试从二年开始,考试回避官员子弟,此亦即回避卷之制。回避官员子弟考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另行考校”,二是“一体考试”,但另编坐号与字号,酌量取中入榜。雍正帝的做法(    )
    A . 改变了科举考试的法定化程序 B . 扩大了官员行使特权的范围 C . 摆脱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 D . 旨在维护科举考试公平公正
  • 3. 两汉在官员考核方面继承了秦朝的上计制度(国家通过预、决算的方式考核地方官吏),且对这一制度加以改革、完善,与监察制度、选举考课合二为一的“仕进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维系着当时的官僚体系。两汉时期的官员考核(    )
    A . 保证了吏治绝对清明 B . 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官僚体系 C . 形成了冗官冗费局面 D . 杜绝了营私舞弊的发生
  • 4. 宋太祖建隆三年诏令:“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此项改革旨在(   )
    A . 打击贵族特权利益 B .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 . 推进科举的制度化 D . 防止选官结党营私
  • 5. (2024高二上·吉林月考) 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因而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
    A . 杜绝专制局面出现 B . 确保文官队伍优良素质 C . 消除官员腐败现象 D . 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 6. 下表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时期选官制度变革的史实。这反映了(   )

    年份

    主要内容

    1901年

    清朝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1903年

    张之洞草拟《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

    1904年

    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A . 中国效仿西方建立起文官制度 B . 社会转型时期新旧选官方式并存 C . 晚清教育体制实现了平稳转型 D . 晚清政府改革侧重考试形式变化
  • 7. (2024高二上·叙永期末) “第二届高等考试规模较大,共有2639人报名参加包括普通行政人员,财务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统计人员,外交官领事官,司法官,会计人员7类考试。10月20日,考试在南京,北平同时举行,经过甄录试,正试,共录取及格人员102人(首次录取女性2名)”组织该次考试的应该是(   )
    A . 南京临时政府 B . 北洋政府 C . 国民政府 D . 新中国人民政府
  • 8. (2024·) “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该材料(   )
    A . 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双重作用 B . 肯定了科举制带来的社会流动 C . 说明科举制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 D . 指出了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
  • 9. 春秋战国时期,“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方针所反映的实质是(   )
    A . 废除井田制 B . 改变世卿世禄制 C . 确定重农抑商政策 D . 加强中央集权
  • 10. 在西方,高级文官在执行公务时,掌握了大量的政治信息,这些信息促使参加竞选的官员或决策的官员对高级文官产生了依赖,他们需要文官在幕后策划和辅助。这表明西方文官制度(  )
    A . 坚持了“职务常任”原则 B . 难以实现真正的“政治中立” C . 实现了政治与管理的分离 D . 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 11. 《晋书·卫瓘传》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从中获悉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
    A . 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 B . 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C . 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D . 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
  • 12.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学堂选官制度,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结果分为最优、优、中、上、最下5等,获得相应的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再被分配、担任相应的官职。这(   )
    A . 促成了教育的近代化 B . 动摇了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 C . 废除了科举选官制度 D . 表明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 13. 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文宗怒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这表明唐朝( )
    A . 中央集权遭到冲击 B .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 . 门阀政治影响深远 D . 专制皇权受到威胁
  • 14. (2023高一上·海宁月考) 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岁取不过三十人,最多也不过八十人。到了宋代,取士人数与日俱增,每次录取人数一般在五百人以上,最多时竟达一千人。宋太宗在位21年,由科举为官者近万人。仁宗在位41年,仅由进士得官者就有4517 人。这说明了宋朝(   )

    ①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②官僚队伍膨胀,容易引起冗费

    ③开始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
    ④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为主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③④ D . ①②③
  •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亟待休养生息,为了尽快恢复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各统一战线均采取党管干部的方式进行高效集中管理,由党委进行统一负责。据此可知(   )
    A . 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建立 B . 党管干部符合时代背景需要 C . 开创了党管干部的新型模式 D .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迅速完成
  • 16. “文革”期间,干部选拔任用以对阶级斗争的态度为依据,“派管干部”取代了“党管干部”。不少地方违反组织原则大搞“突击入党”“突击提干”。这些做法(   )
    A . 引发错误思想的泛滥 B . 损害社会秩序的稳定 C . 制约干部队伍的流动 D . 表明干部培养的停滞
  • 17. 郑樵在《通志·氏族略·氏族序》中记载:“隋唐而上,官有薄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谱学的兴盛说明(   )

    ①门第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  
    ②宗法制度对家族制度发展影响深远

    ③人才辈出,选举制度优越  
    ④社会阶层固化,流动性差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8. 曹魏在各州和各郡设立了中正一职,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虽有任用权,却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擅自做主。这表明初创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 . 变革了选官方式 B .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 维护了士族特权 D . 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材料分析题
  • 19.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早在1805年英国财政部就设立了常务次官,到1833年政府所有部门都设立了常务次官。“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大类的“两官分途”体制由此发轫。这一做法,有效地保证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政局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英国许多政治性报刊开始不断刊登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主张实行中国式的文官考试。

    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1853年英国议会派遣麦克莱等3人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相关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等等。英国政府以枢密院令的形式公布了这个报告,并决定成立了3人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试、录用事宜。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2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影响。
三、论述题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保持了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历经上千年的探索、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结构列为四大支柱,如图所示

    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

    ——摘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根据材料从四大支柱中任选取两大支柱,并结合所学知识再补充一大支柱。三大支柱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大支柱,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