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5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玉人立像的姿态与位于辽宁朝阳的红山文化遗址的同类器非常相似,都是双臂弯曲,置于胸前,呈站姿。玉鸟和玉龟常见于这两个地区,天圆地方等观念的表现也极为接近。这表明这两个区域( )
    A . 原始人群出现 B . 权贵阶层产生 C . 有一定的文化联系 D . 迈进阶级社会
  • 2. “王莽作宰衡时(4年),建弟子舍万区……为博士舍三十区。东为常满仓,仓之北为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隧(队),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相与买卖……或论议槐下。”据此可知,“槐市”( )
    A . 推动“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 B . 说明政府鼓励士人经商获利 C . 标志坊市分区制度开始瓦解 D . 有利于书籍流通与文化传播
  • 3. 北宋儒学家李靓在《寄上孙安抚书》中明确指出:“茶盐之禁,本非便人……当少缓之。”并认为:“当弛一切之禁,听民自便。”这些主张( )
    A . 刺激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B . 推动榷场贸易的兴起 C . 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 D . 启迪“工商皆本”思潮
  • 4. 自1167年开始,金世宗开始对猛安谋克制进行改革和重建,严禁猛安谋克户出卖土地、奴婢,禁止酗酒游宴,鼓励猛安谋克户亲自从事耕种。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猛安谋克户依然无法改变懒惰、畏战的面貌。猛安谋克制的衰亡源于( )
    A . 金世宗改革对封建化的逆转 B . 猛安谋克的日益腐化 C . 因俗而治不适应多民族地区 D . 社会条件的根本变化
  • 5. 雍正七年(1729),为便于留档备查,雍正皇帝推行奏折副本制度,即由军机处负责誊录“朱批奏折”副本,故称“录副奏折”或“军机处录副奏折”。由此判断( )
    A . 奏折最早出现在雍正年间 B . 政府决策效率进一步提升 C . 奏折制度日趋专业规范化 D . 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 6. 如表为周锡瑞统计的近代外国在华投资概况。据此可知,近代外国在华投资( )                                                                                                                           

    行业

    出口

    金融

    运输

    房地产和公用事业

    制造业

    占比

    16.8%

    20.5%

    25%

    9%

    19.6%

    A . 服务于列强对华贸易 B .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C . 不利于工厂制度引进 D . 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 7. 梁启超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这主要表明( )
    A . 史料决定了历史价值观 B . 主观因素制约史料价值 C . 历史需求影响历史记忆 D . 一手史料往往并不可靠
  • 8. 湖南立宪派一度组织了宪友会、宪政实进会等政治团体,积极为日后竞选国会议席,参与政府权力的分配作准备。但立宪派人士大多逐渐意识到“欲救中国,舍革命无他法”。这反映出,当时( )
    A . 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 . 立宪派与革命派矛盾消解 C . 清末新政沦为了骗局 D . 政党政治的尝试宣告失败
  • 9. 如表为《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若干政策、命令》。这些措施( )                                                                                                                                          

    时间

    政策

    1938年11月24日

    边区行政委员会发出通告,号召边区各级政府及群众团体,为动员16万石救国公粮,保证军粮坚持持久战而斗争

    《征收救国公粮暂行条例》和《边区军用粮票使用办法》

    1939年1月

    恢复征收田房契税

    1939年2月

    发布禁粮出境通令

    A . 延续了土地革命时期的基本政策 B . 增强了民众生产积极性 C . 适应了抗战战略相持阶段的需求 D . 确保了根据地粮食安全
  • 10. 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曾经强调“经过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正确方针,进行了大量的艰巨复杂的经济调整工作,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已经摆脱了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困境,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价格体系的同时,还必须十分重视税收、财政、信贷、汇率、工资、奖金等各种经济杠杆的综合运用。”这些方针适用于( )
    A . 1961-1965年 B . 1979-1991年 C . 1992-2012年 D . 2012年至今
  • 11. 如图图1、图2显示了一个帝国疆域的变化。该帝国( )

    A . 7世纪时期一分为二 B . 未能恢复鼎盛时期的疆域 C . 使大陆法系成熟完备 D . 征服占领北非、基辅罗斯
  • 12. 蒙田在16世纪就建议教师“要根据孩子的智力,对他进行考验,教会他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有时领着他前进,有时则让他自己披荆斩棘。老师不应该一个人想,一个人讲,也应该听他的学生讲一讲。”这一主张( )
    A . 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需要 B . 拉开西欧宗教改革的序幕 C . 确立了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 D . 直接为科学革命作了准备
  • 13. 如图为1871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德国皇帝胜利进入巴黎》。该漫画反映的是( )

    A . 德意志统一的特点 B . 拿破仑帝国的覆亡 C . 德国君主立宪制建立 D . 巴黎公社革命的根源
  • 14. 1869年,巴黎的交易所拥有307种有价证券,总数达330亿法郎,几乎超过当时法国工业总产值的两倍。该史实可佐证,当时法国( )
    A . 对外经济扩张依赖商品输出 B . 工业化进程受到影响 C . 商业革命激发经营方式创新 D . 证券金融业领先欧洲
  • 15. 1952年,有官方背景的富兰克林图书项目在纽约成立,该项目以服务国家利益为根本宗旨,希望凭借图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走进阿拉伯世界。所选图书需“宣扬美国的知识文化信息;培养世界民众对美国历史、政府、文化、经济、技术、科学等方面的兴趣”。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 . 文化传播渗透冷战思维 B . 力图扩大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力 C . 与苏联竞争的重心转向 D . 全力实施“北约”组织东扩战略
  • 16. 20世纪70年代,苏联开始修建贝阿铁路(如图所示),旨在打通矿产丰富的边陲地区。沿途冻土层屡屡造成铁道变形,施工工人时常畏罪潜逃。1991年通车的时候苏联已经解体,沿途许多“模范镇”基本上沦为鬼城。贝阿铁路的修建过程折射出( ) 

    A . 军备竞赛、对外扩张葬送了苏联 B . 苏联始终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苏联企图开发远东以改善中苏关系 D .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面临挑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下之《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休宁县矿税票》,是晚明征收矿税的历史见证。 

                                     

    矿税票

    休宁县为征收矿税银两事,本府帖文照奉院道案验,详议本府包采银两缘由,奉此尊经照则,派数示谕上约去后,今据本县五都四图郑英上纳三十年分矿税银玖两别钱陆分陆厘六毫六丝零忽四微,合行给票渺付照,其银眼同验兑足色,包封投柜。如有低假短少查出,一并究治不恕。须至票者。

    矿字五十八号

    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日给

    都图里长等经收银匠

    ——周向华《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徽州文书》

    材料二由于战争频仍,欧洲各国对于货币的需求大增。据统计, 1550年,西属美洲白银产量300万银元,运到欧洲为300万银元,从欧洲运到东方的是200-300万银元;而1600年美洲产银1100-1400万元,运到欧洲1000万元,运到东方的只有440万元。……1640年,马六甲被荷兰人夺取,意味着葡萄牙人经营的里斯本——果阿——澳门航线的断裂。 

    ——摘编自万明《全球视野下的明朝覆没——基于白银货币化的分析》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释《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休宁县矿税票》蕴含的历史信息。
    2. (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和世界历史背景。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化问题上的论战从未间断。五四前后,关于东西文化的论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延续10余年。论战的主要问题是关于东西文化的异同优劣、关于新旧文化能否调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采用何种文化、走什么道路等。在这场论战中,“东方文化派”的主要观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宣告了西方文明的彻底破产,主张用东方文化去拯救走向没落的西方文化。 

    对此,李大钊指出:“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 

    ——据李华兴《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历史考察》等资料整理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方文化派”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指出此种态度形成的背景。
    2. (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 19. 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接触外交事务以后,李鸿章获得了许多国际法知识,逐渐有了一些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在讨论各国驻华公使觐见同治帝礼仪的问题时,李鸿章提出:“既许为敌国,自未便以属国之理相待”“中国无权能变其各国之例”。他在奏折中曾经指出洋人提出的修约要求“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盖各国均有保护其民,自理财赋之权”,明确主张“关税乃中国自主之权”。李鸿章敏锐地认识到列强内部存在矛盾,如果能充分利用其相互掣肘的诸因素,则能在弱国外交的不利形势下维护国家的利益。但他坚持“两国立约,所应遵守之责,不拘式款如何,有明言而立者,有默许而立者,均当谨守”。 

    ——摘编自宫兰兰《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及运用》

    1. (1)  据材料概括李鸿章对国际法的基本认识。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