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肇庆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新高考模拟(六)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9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2024·肇庆模拟) 《诗》等是周王室及中原诸侯国所使用的标准书面语教材。考古发现,楚国王孙遗者钟、王孙诰钟、王子午鼎等器物上的铭文有明显模仿《诗》的痕迹。据此可知( )
    A . 儒家学说在楚国占据统治地位 B . 楚国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 C . 周王室对楚国的控制力度加强 D . 中原诸国与楚国矛盾缓解
  • 2. (2023高一上·丰台期中) 汉武帝提拔一些文人近臣,授予他们“侍中”等头衔,让其参与朝政;汉昭帝幼年即位时,中朝正式成为一个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的朝政决策机构;东汉时尚书台参与政事决策,成为行政中枢的实权机构。以上现象说明(   )
    A .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B . 官僚内部矛盾尖锐 C . 有效协调中枢各机构关系 D . 监察体系不断完善
  • 3. (2023高一上·南山期中) 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
    A . 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 B . 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 . 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 D . 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 4. (2023高三上·惠州) 清初在行政管理上,朝廷对蒙古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维吾尔地区实行伯克制,在西藏进行噶厦治政,对东北赫哲等民族则编设姓长、乡长,在西南、西北的一些民族中则采取土司制。清政府的这些做法(   )
    A . 体现了多民族的特色 B . 避免了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 C . 反映了民族平等观念 D . 照搬了历代治边政策的经验
  • 5. (2024·肇庆模拟) 1889年,江苏布政使黄彭年在《复陈议办铁路折》中指出应先修筑东、西两条国防铁路干线:东线自天津出山海关至黑龙江,复修支线至吉林宁古塔;西线自陕西、甘肃至伊犁,复修支线至南疆喀什。1907年,邮传部奏《筹画全国铁路轨线折》更是明确了这一原则:“就今筹之,当首定京城为轨枢,而区分海内诸轨为东西南北四大干。四干既定,循而求枝”。这些规划(   )
    A . 体现了守边固疆的经略原则 B . 有效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入侵 C . 使得边疆地区得到充分开发 D . 表明列强侵略中国进入了新阶段
  • 6. (2024高三上·于都月考) 1906年,清政府以“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为指导思想,并根据“五不议”(即军机处事不议、内务府事不议、八旗事不议、翰林院事不议、太监事不议)原则,进行官制改革。据此可知,这次官制改革(   )
    A . 体现了选官制度的调整 B . 导致了清朝的统治日趋衰弱 C . 实现了政治上的民主化 D . 凸显了维护集权政治的本质
  • 7. (2023高一上·锦州期末) 下表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及其通过的主要决议。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召开时间会议名称主要决议
    1921年中共一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1923年中共三大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7年八七会议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A . 主张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B . 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C . 对中国国情认识渐趋科学理性 D . 坚持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 8.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如表为建国初期《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栏目中所报道的部分内容(   )
    时间内容
    1951年

     
    湖南华容县完成了修堤大事
    甘肃永登县决心努力增殖牛羊
    1952年

     
    山西富家滩煤矿修理场铁铆组工人提前完成第-季生产任务,为国家节约三万多斤小米
    太原钢铁厂炼钢部工人在大炼钢过程中创造了多项新纪录
    A . 展现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成就 B . 反映了群众的建设热情高涨 C . 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 . 说明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 9. (2024·肇庆模拟) 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多立克柱式建筑风格是希腊建筑文化的缩影。这种文化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来到世界各地,成为亚历山大东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见图)据此可知(    )

      

    A . 征服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人类文化传播 B . 古希腊罗马文化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C . 亚历山大东征推动了西亚文明的进步 D . 建筑艺术是希腊文明绵延千年的象征
  • 10. (2024·肇庆模拟) 英国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王室敕令作为一种重要的价格控制工具被频繁运用。据统计,当时共有30项敕令针对食物、肉类、糖类、啤酒花、酒类(含法国酒)、弓箭、盔甲等商品的价格制定了官方最高限价。这一举措(   )
    A . 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 . 是英国应对西欧商业革命的有效手段 C . 表明政治对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 D . 客观上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趋向解体
  • 11. (2024·肇庆模拟) 1863年,一个美国人想象了从未谋面的美国总统林肯和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会面的场景,并创作了所示的漫画《两极相会》。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 该漫画因纯属虚构不具有研究价值 B . 漫画讽刺了美俄企图争夺世界霸权 C . 画中人物都为本国现代化做出贡献 D . 作者意在宣扬美国民主制度优越性
  • 12. (2024高三下·佳木斯模拟) 根据如表内容分析,与西方传统人文主义相比,关于“人”的价值的认识,马克思(   )
    但丁《神曲》肯定“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卢梭《社会契约论》人生而自由,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表现和运用体现人民意志。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等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平等,人成为真正意义上自由的人。
    A . 更为注重人在精神世界的价值 B . 主张人的价值通过自身的解放来实现 C . 强调以自我的意识为核心标准 D . 指出政治权利是人类价值的主要载体
  • 13. (2024·肇庆模拟) 1885年柏林会议结束后,欧洲列强在争夺非洲的过程中,基本都遵循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他国的承认。在此基础上,被分割的殖民地最终成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体系,并促使以中心与边缘这一构架为基本内容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据此可知,柏林会议(   )
    A . 拓展了国际法规的应用范围 B . 推动了殖民秩序的逐步瓦解 C . 限制了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D . 增强了非洲各地的交流互鉴
  • 14. (2024·肇庆模拟) 20世纪70年代,苏联开始修建贝阿铁路(如图所示),旨在打通矿产丰富的边陲地区。沿途冻土层屡屡造成铁道变形,施工工人时常畏罪潜逃。1991年通车的时候苏联已经解体,沿途许多“模范镇”基本上沦为鬼城。贝阿铁路的修建过程折射出( ) 

    A . 军备竞赛、对外扩张葬送了苏联 B . 苏联始终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苏联企图开发远东以改善中苏关系 D .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面临挑战
  • 15. (2024高三下·湖北模拟) 1950年美国移民局因为爱因斯坦支持反战并同情社会主义者,一度想取消其美国公民的资格。当时甚至连3岁的“童模”也要签署一份“忠诚宣誓书”,保证自己坚决支持和拥护美国的制度,并经过政府审查后才能拿到拍广告的钱。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 . 经济危机影响了政府决策 B . 冷战中心逐渐转移到国内 C . 资产阶级代议制全面异化 D . 国内政策受国际局势影响
二、多选题
  • 16. (2024·肇庆模拟) 如图是宣化(今河北张家口)辽墓壁画《散乐图》,图中人物服饰采用宋制。辽朝政府坚持契丹和汉人的服饰和发饰并存,采用“北班国制,南班汉制,从其便焉”的原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B . 加剧了民族矛盾 C . 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 D . 有利于民族交融
三、材料分析题
  • 17. (2024·肇庆模拟) 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域是指今天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地区,包括今天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对西域影响最大的时期之一,在汉武帝的统治下,中国开始向西方扩张,并逐步将西域地区纳入自己的疆域之中。汉武帝时期的扩张始于公元前138年,当时汉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中亚的道路,并且与部分西域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开始了对西域的控制和开发之路。随后,汉朝在西域地区设立了都护府,成为对西域的实际管辖机构。

    ——摘编自《中国古代对西域的经营方略》

    材料二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她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三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朝时期经营西域的主要举措,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羁縻府州的特点,并简述唐朝加强西北管理的史实。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题,概括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 18. (2024高三下·湖北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萌发于中世纪的英国职业教育,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发展。19世纪,马尔萨斯等人提出了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的思想,教育家阿诺德等人积极提倡发展职业教育。斯德奇等人更是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如创办的成人夜校就推动了机械工人讲习所运动的发展。19世纪期,英国成立了“皇家工艺学会”等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1889年,通过了《技术教育法》,要求地方当局提供技术教育等。19世纪后半期的大学不仅开始培养工商业人才,而且也“向每天的劳动仅足以糊口的人民群众的子弟开放”。为了提升英国的经济竞争力,1880年,“伦敦同业公会”成立了旨在从旁援助技术教育的“伦敦市成人教育协会”。

    ——摘编自李渝红《英国职业教育介绍》

    材料二  建国之初中等技术教育的很多实施机构来源于旧时的公、私立职业学校。1952年3月政务院对其进行调整,规定每所学校都有特定的专业方向,统称为中等专业学校。同时,由于生产部门急需补充技术工人,技工教育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毕业生由其管理部门分配工作。为了使不能升学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就业,国家还尝试开辟新的途径,从1958年开始,各地农村职业学校大量开办,开展农牧、林果、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类教学。与此同时,城市职业教育也逐步发展,1965年,全国中专在校生54.7万人,技校在校生18.3万人,农业等职业中学在校生443.3万人,三者已占到当时中学在校生总数的34.8%。

    ——摘编自俞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定位及规模发展演进的回顾》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英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 19. (2024·肇庆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书院,起源于唐,是民间兴办、官方扶助的文化教育机构。两宋时期,书院通过官民捐赠的学田征收地租,获得了稳定的经费来源。为专意治学,书院多避开喧嚣之所,并定期举行讲学、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探讨义理。这些学术活动通常会向社会大众完全开放,师生在活动中也可评议时政,并对国家政治施加影响。

    ——摘编自王瑜卿、袁敏英《中国古代教育的办学类型及现代启示》

    材料二12世纪,西欧各国的大中城市先后建立起了大学。大学的师生实行自我管理,不受他人管辖。起初大学以培训教士为主,后发展出文、法、医、神四科。13世纪后,大学课程以规程或教皇救令固定下来,课程体系也逐渐统一。教学方法多以讲授和练习为主,辩论仅是必要补充。完成课程后,学生通过考试和公开答辩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等学位。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等

    材料三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建立大学书院制度,以弥补现代大学以学科和专业为中心的缺陷,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培育学生人文情怀。

    ——摘编自范双利、彭远威《论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设》

    1. (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宋代书院与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书院和中世纪大学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年高校建立大学书院制度的意义。
四、论述题
  • 20. (2024·肇庆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许倬云《万古江河》一书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以八章(如下表)规模从中国文化发源的地理空间开始谈起,论及史前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合,然后再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并最终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

    《万古江河》目录

    章序章名
    第一章   古代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3世纪)
    第三章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
    第四章东亚的中国(公元2世纪~公元10世纪)
    第五章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公元10世纪~公元15世纪)
    第六章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篇)(公元15世纪~公元17世纪)
    第七章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下篇)(公元17世纪~公元19世纪中叶)
    第八章百年蹒跚(公元19世纪中叶~公元20世纪中叶)

    选择目录中的任意一章,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阐述该时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章节对应时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