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名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11-24 浏览次数: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二上·微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梵净山真正出众的不是外形,不是宗教,而是它所孕育的生命。亘古至今,人世间滚滚红尘,梵净山如同一座“孤岛”。它在危急时刻接连三次出手,助力生灵繁衍存续。正如生态学专家吉姆·桑赛尔在梵净山实地考察时所言:“梵净山就像一座生态‘孤岛’,有很多物种在里面生存、发展,它的周边就是人类活动的海洋。”

    梵净山为周边区域内的最高峰。来自太平洋的东亚季风,与来自印度洋的南亚季风,翻山越岭,在此交汇。随季风而来的暖湿气流受山体阻碍向上爬升,遇冷凝结,山间云雾弥漫遂成为常态。蒸腾的气流转化为充沛的降水,梵净山年降水量高达1100~2600毫米。充沛的降水以山顶为中心,向四周孕育出放射状水系,四下奔流。仅落差在20米以上的瀑布就有23处之多。如此多的水流,如果是出现在梵净山周围的碳酸盐岩地区,则会大量下渗,并让地表的土壤冲刷流失,形成石质荒漠——“石漠”,非常不利于植被的生长。但在梵净山,难以溶蚀的变质岩使得降水多在地表汇聚形成溪水、河流,每年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上亿立方米的洁净淡水,这在石漠化严重的贵州是极为重要的。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层,再加上梵净山所处的亚热带环境,水热条件可谓优越,为动植物的生存栖息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据不完全统计,梵净山的野生植物有4394种,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优于周围的碳酸盐岩地区。这便是梵净山助力生命、突破石质荒漠困境的第一次出手。

    第二次出手,则开始于寒冷的冰期。梵净山地处亚热带,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至山顶一带,年均温度只有5~6摄氏度。往往是山下郁郁葱葱,山上白雪皑皑。在数千米的垂直距离内,梵净山跨越了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四个温度带,相当于水平距离上几千千米的变化。不同海拔的温度带可以满足不同植被的生长需要。包括1300~14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带;1400~22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200~2570.5米的亚高山针阔混交林和灌丛草甸带。这便是山地的垂直自然带。260万年以来,每当冰期来临,全球温度都会大幅下降。一些动植物因为无法适应寒冷而消失。但在梵净山,垂直自然带开始发挥作用,原本生活在较高海拔地区的植物,逐渐向温暖的低处迁移。当冰期结束,气温回暖,它们又往较凉爽的高处回迁。一下一上之间,古老的物种得以延续,这便形成了所谓的“孑遗物种”。在这里,可以看见叶靓花美但颇为珍稀的鹅掌楸。其树木高大,可达40米。更为稀少的珙桐,居然在梵净山成片分布,树高可达20余米。每年春末夏初,珙桐花开,枝头大型的白色苞片随风摇曳,宛如飞翔的白鸽,因此它也被称为“中国鸽子树”。最为珍稀的是梵净山冷杉,它是梵净山的特有品种。幼年期生长缓慢,40年后才加速生长,树龄可达300多年。就这样,梵净山成了冰期生命的“挪亚方舟”。报春花属、龙胆属、吊钟花属、马先蒿属等,众多有着上千万年历史的生物得以延续生命。

    第三次出手伴随着末次冰期的到来,现代人类的祖先在生存压力之下,向全球迁徙。在中国,人类的足迹遍布大地,形成新的汪洋大海。人们在梵净山周边垦殖农田,开采朱砂。密集的人类活动使得梵净山周边的生态环境被大肆破坏。原本连接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江南丘陵,直至台湾山地的山地生物廊道,彻底断裂。人类进逼而动植物退却,“孤岛”梵净山再次出手,大量灵长类动物避难于此。最著名的便是黔金丝猴,因为其他栖息地的破坏,梵净山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黔金丝猴体长60~70厘米,尾巴又细又长,状如牛尾,非常醒目。与川金丝猴、滇金丝猴一样,黔金丝猴也属于仰鼻猴属,原来都居住于热带雨林,后来在迁徙中逐渐分化,黔金丝猴是其中数量最稀少的一种,目前仅存约800只。

    三次危急时刻,“孤岛”三次出手相助。在国内生态环境普遍告急的今天,梵净山这样一座面积不大的“孤岛”中的自然植被还依然保持了相对原始的状态,成为6000多种动植物生存、繁衍、演化的场所。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最高峰的梵净山,阻碍了暖湿气流向上爬升,使蒸腾的气流转化为充沛的降水,年降水量高达1100~2600毫米。 B . 梵净山为周边地区提供大量洁净淡水,突破石质荒漠困境,是因为它周围的碳酸盐岩地区能够汇聚地表降水。 C . “孑遗物种”指在梵净山垂直自然带的作用下,度过寒冷冰期,生命得以延续的鹅掌楸、珙桐、冷杉等古老珍稀植物。 D . 在密集的人类活动影响下,灵长类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它们都避难于“孤岛”梵净山,这里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
    2. (2)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它的周边就是人类活动的海洋”与“人类的足迹遍布大地,形成新的汪洋大海”都是比喻句,它们的本体相同。 B . 梵净山有大量的动植物生存栖息,得益于其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层及亚热带环境所构成的优越水热条件。 C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分写部分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梵净山助力生命的“三次出手”,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D . 作者通过本文不仅告诉我们梵净山助力生灵繁衍的重要意义,还表达了对人类活动大肆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满。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最符合梵净山垂直自然带规律的一项是(   )
      A .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B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C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 (4) 2018年7月2日,贵州梵净山一举成为中国第53项世界遗产。为什么它能在众多名山中脱颖而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5)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严谨、准确的特点,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 2. (2023高二上·微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黎明前夜

    陈德鸿

    大勇说,娘,回吧。

    娘抓住大勇的右手说,到西风口寻到你弟,就让他回家来。一时走不脱,也让他寻机跑回来。娘顿了顿,又说,你爹这一没,日子眼瞅着就过不下去了。

    大勇抽出手,揩了揩娘脸上的泪说,娘,我知道了。外面冷,回吧!

    娘蹒跚着回了屋,一会儿又跑出来,冲走远的大勇喊,路上千万当心,寻不到,就早点回家。

    走到村外一片收割后的田野时,大勇停下来,在地头找到一个写着父亲名字的木橛,然后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嘴里喃喃自语,小勇啊,咱家有地了,是政府分的,哥使不上力,你回来帮哥种吧!

    第二天傍晚,大勇赶到西风口时,长长的队伍仍在不停地过着,土道旁,挤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

    大勇挤进人群,看着队伍中一张张稍纵即逝的脸,犯起愁来,这可上哪儿找小勇啊?听说兵是从昨天开始过的,也不知小勇过去了没有。

    大勇想了想,也学旁人从队伍边拽住一个兵问,同,同志,我向你打听个人?

    兵停住脚,叫啥名,是哪个部队的?

    叫赵小勇,是,是3纵的。

    不认识。兵摇摇头,3纵还没过来,你再等等吧。

    大勇舒了口气,刚在离土道不远的一个土墙边坐下来,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便挤坐在他旁边。

    大勇往边上挪了挪,男人又挤过来,说,兄弟,俺姓韩,刚才你说的话俺都听到了,俺儿子也是3纵的。那敢情好。大勇说,我是赵家堡的,你是哪的?

    男人说,俺家在马家洼。

    那地方我去过,有个牲口市。大勇问,那边的地也分了?

    分了,分了。我这次找儿子,就是告诉他这事。这回家里有地了,俺再倒腾点牲口啥的,日子就更好了。家里还有啥人,能忙过来?大勇问。

    家里还有个小的,不顶啥事。他娘病在炕上好几年了。男人说,俺一个人,多辛苦点就是了。

    看着男人满足的笑意,大勇忽然想起来,前年在马家洼买骡子时,曾经和这个男人打过交道。

    那时,大勇相中了一头骡子,这个男人要价15个大洋。大勇磨了半天,男人死活不吐口。眼瞅着太阳快落山了,一个年轻人突然把男人拉到一边,互相把手伸进对方的袖子里……大勇急了,拽过男人说,15个大洋,这骡子我要了。到家没几天,大勇发现这骡子走路爱往右边去,找来八爷一看,说是骡子左眼受过伤。听大勇讲了买骡子时的情况,八爷说,你这是让人唬了,那是爷俩,专好下扣子。

    见大勇不吭声,男人说,我儿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大功呢。

    大勇愣了愣,问,你这次来,是想把儿子叫回家去帮你?

    男人撇了撇嘴说,那哪行啊,俺就是想儿子,让他对家里放心,告诉他在部队好好干,等全国都解放了再回来。

    大勇尴尬地笑了笑,不吭声了。

    半夜时,许多汽车和马拉的炮车驶过之后,又开始过起长长的队伍。男人问了几个兵,高兴地对大勇说,这是3纵的,咱们精神点。互相帮衬着打听。

    天快亮时,男人找到大勇说。兄弟,你慢慢打听着,我,我回家了。

    咋?大勇一边盯着队伍,一边问。

    俺儿,俺儿他没了。男人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

    大勇不知怎样安慰男人,只是用右手轻轻拍着男人的肩膀。

    过了好久,男人站起来,擦了擦脸上的泪,踉踉跄跄边走边说,兄弟,管咋,俺儿这是光荣,没给俺韩家丢脸。

    走了几步,男人又折回来,对大勇说,兄弟,那事儿;对不住了。等回去,俺给你寻头好的送家去,换回那头病骡子……

    男人的身影在黑暗中消失了很长时间,大勇才回过神来,泪水早已湿了眼睛。

    快中午时,大勇终于看到了队伍里扛着机枪的小勇。

    小勇吃惊地摇着大勇的右手问,哥,你的左手呢?

    大勇含糊着说,我这只右手也啥都能干,不耽误事儿。

    小勇问,爹娘都好吗?

    都好,都好,地也分了,咱家分了二十多亩呢。大勇说,爹妈特意让我来告诉你,家里不用你操心,在部队上好好干,不解放全国不许回家。

    大勇往家走时,觉得自己的脚步比来时坚定了许多,也踏实了许多。

    1950年4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大勇使用右手,暗示他身有残疾,独自承担家庭重担有困难,使大勇找弟弟回家的情节更符合逻辑。 B . 小说中韩姓男子的儿子“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大功”,这令他非常自豪,所以他希望儿子继续留在部队打仗立功。 C . 目睹曾下套坑自己的韩姓男子的变化,大勇的内心是复杂的,听完他对儿子的夸奖和期盼,大勇以尴尬地笑了笑和不吭声表示对他的不信任。 D . 大勇被身边人支持革命的精神感染,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被唤醒,克服了小农意识的局限性,毅然支持弟弟留在部队。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精心设置主场景,安排大勇与韩姓男子在西风口寻找亲人巧遇,巧妙地绾结了两个家庭的故事,使情节更集中、更有戏剧性。 B . 大勇见到小勇时,说“地也分了,咱家分了二十多亩呢”,说明大勇家生活状况好转了,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C . 大勇走到村外田野时,“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其中的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大勇要找弟弟回家时的坚定。 D . 小说情节设置巧妙,同样的诉求不同的目的,以及在获悉儿子光荣牺牲后韩姓男子的表现,强烈地刺激着大勇,促使其做了与初衷相反的选择。
    3. (3) 小说以“黎明前夜”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以赵小勇光荣牺牲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二上·微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 ,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注]①辟:亲近、偏爱之意。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富A润屋B德C润身D心广E体胖F故G君子H必诚其意。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指使……和睦,《谏逐客书》中“却宾客以业诸侯”中“业”的用法与之相同。 B . 厌,指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词义相同。 C . 形,指显现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中的“形”用法不同。 D . 心不在焉,指心思不在这里,与现代汉语中“心不在焉”在感情色彩上是不同的。
    3. (3) 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第一节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其中“格物”是核心。 B .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注重修身,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C . 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 . 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②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5. (5)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什么意思?请简述材料二引用此谚语的用意。
  • 4. (2023高二上·微山月考) 阅读下面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乡友来

    高 翥

    萧萧春夜雨,有客渡江来。

    世事攒眉说,乡谈信口开。

    晚肴供苦笋,时果荐青梅。

    甚欲浇离恨,呼灯拨酒醅。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友朋相聚是人生一大乐事,从标题即可看出诗人因乡友来访而兴奋喜悦。 B . 诗人与远道而来的朋友畅谈家乡事,暂且忘却尘世纷扰,不再谈论世事。 C . 本诗与杜甫《客至》体现的待客之道接近,虽无佳肴美酒,但菜简情真。 D . 诗歌自然浑成,如话家常,亲切真实,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2. (2) 诗人是如何通过富于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请简要分析。
  • 5. (2023高二上·微山月考) 补写出下列向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这八个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恕道”,一个“恕”字,道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就在于将心比心。
    2. (2) 《大学之道》提出“”。认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
    3. (3) 《〈老子〉四章》中的“”,是说一个对自己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会死去,但他的精神万古长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二上·微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老子眼里,水性有三:柔和、处下、变动。水,是柔顺温和的代名词。天上月光似水,人间柔情似水。它滋润山原,灌溉田畴,养鱼鱼肥,育花花俏,仿佛是布满大地的血脉,哺育着一切生命。与柔和联袂的,是善“处众人之所恶”。人生于世,都厌恶卑湿低下,而水,        ①        。溪、谷、渊,广阔清旷,虚静幽深,水之趋下、善处,展现出来的正是不自大、不居功、谦和低调的博大襟怀。处处竞争、时相侵夺,在这个崇尚丛林法则的世界,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里的“不争”,绝非得过且过、图安乐逸、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以包容姿态容纳百川。“不争”的最终结果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柔和、处下,为水的变化、运动埋下了伏笔。大千世界,水的变动是最神奇的。水化为汽,汽结为云雾雨露,悄悄然铺天盖地,夏雨滂沱,冬雪飘拂。因机而动之水,让这个世界呈现出多少迷人的景观: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

        ②         , 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以水喻道,透视人生,这是贯穿于《道德经》的一条红线。全文静水流深,体大思精,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似可作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根据上述文本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老子“以水喻道,透视人生”的三条至善之道,每条不超过10个字。
  • 7. (2023高二上·微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家里的门是一种呵护。记得幼时,妈妈就常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 

     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风是无意的,不应该对我有敌意,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痛苦,只是一种习惯。风一吹,我就掉过头,顺着那一习凉,把目光聚焦窗口。不仅发现了窗外的一切,还看到了一种悬空。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茶几、沙发、电视,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在这个城市生存了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悬空的,面对黑洞洞的窗口,我找不到答案,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1. (1) 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还要栽树…… B . 让人留恋的歌声响起,标志着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年夜。 C . 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时期一种十分辛苦的劳作。 D . 这位选评者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
    2. (2) 文中有三个加点的重叠形式“牢牢”“常常”“轻轻”,说说它们和“牢”“常”“轻”相比,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上·长乐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材料二: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材料三:

    张华是复兴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他发现自己有个学习上的大问题:常常在学期初干劲十足,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各方面都表现积极;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松弛懈怠,学期末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早忘了当初的目标,而且离心目中理想的自己越来越远了。对此,他深感困扰。

    假如你是张华的同学,请你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给张华写一封信,帮助他认清问题,并给他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