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12-21 浏览次数:44 类型:期中考试
一、工整书写。
二、积累运用。(35分)
  • 2. (2023四上·龙港期中) 看拼音,写词语。

    小时候,家门前的这条小河很kuān kuò,河水清澈,河里还躺着很多é luǎn shí。夏天,小孩们总在河边xīng fèn地打水漂,直到jīng pí lì jié才停歇。后来,小河变脏变臭了。现今,随着政府对河道治理的rì yì重视,两岸环境zhú jiàn得到了gǎi shàn,可爱的小河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 3. (2023四上·龙港期中) 下面每组词语都有一个带点字读音是错的,请选出来填在后面横线上。
    1. (1)
      A . 雾(báo) B . (qū) C . 半明半(mèi) D . (ruǐ) 
    2. (2)
      A . 怒(fèn) B . (kuāng) C . 铃铛(jì) D . 接(xián)
  • 4. (2023四上·龙港期中) 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修补 海堂 B . 奥密 幻想 C . 既使 绳子 D . 豌豆 腾云驾雾
  • 5. (2023四上·龙港期中) 读句子,选择停顿正确的一项(    )
    A .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B .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C .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 D .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
  • 6. (2023四上·龙港期中)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宁静的夜晚,好像只有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在低声细语 B . 现代科学技术已具备了孙悟空神机妙算的能力,人工降雨就是例证。 C . “哇,中国队进球了!”篮球场上,顿时人声鼎沸 , 好不热闹。 D . 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 总是谨慎地选择住址。
  • 7. (2024四上·余杭期中) 读下面的词语想到的人物或故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天辟地(盘古) B . 钻木取火(伏羲) C . 各显神通(《八仙过海》) D . 医药之神(炎帝)
  • 8. (2023四上·龙港期中)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的作者都对所写事物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 B . 观察日记,主要是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不用写观察者的想法和心情。 C . 阅读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整理、筛选出值得思考的问题。 D . “中国神话传说”里的神话充满神奇的想象,像炎帝的身体竟然是透明的。
  • 9. (2023四上·龙港期中) 按要求写。
    1. (1) 例:那条狗高兴、紧张、发怒的时候都叫。

      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车外是茫茫的沙漠,没有山、水和人烟。

    2. (2) 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绘它。

      烟花

      月亮

      小猫

      霎时

      顿时

      忽然

      过了一会儿

      一会儿工夫

  • 10. (2023四上·龙港期中) 根据课文或者“日积月累”填空。
    1. (1)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 (2)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让我们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告诉我们事物各有所长的道理。
    3. (3) 秋来了,天气不热了,真是“立了秋,”,再下几场秋雨,就要加冬衣了,。”
    4. (4) 古人读书,重视质疑。韩愈说:“,孰能无惑?”王充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三、阅读实践。(30分)
  • 11. (2023四上·龙港期中) 课内阅读。

    布洛陀造天地

    ①从前,天很低很低,人们爬到山顶,扯下云彩。但人们却苦不堪言,太阳就挂在头顶,雷王又打起呼噜。

    ②人们下决心要改变天地的状况,他们找布洛陀帮忙,他是位聪明、神力无比的老人。

    ③布洛陀听完人们的诉说,胸有成竹地说:“把天给顶高。”“天这么重,能顶起来吗?”布洛陀看着大家说:“当然可以,是呀!布洛陀见众人有了心劲,说:“你们去找棵最高、最直的老杉树!”

    于是大伙儿分头出发,找遍了九百九十九座山头,终于找到了那棵一百人都抱不拢的老杉树。众人想砍它,哪知这头一斧砍下去,第二斧还没抡起来

    ⑤布洛陀提着他那把明晃晃的大板斧飞似的赶到了,他甩臂一抡,“噗”的一声,再“噗”一斧,老杉树就“轰隆”一声倒在地上。大伙儿瞧得目瞪口呆,“呼啦”围上去,抢着要搬树。“嘿哟!嘿哟!”众人吆喝着折腾了半天,双手“啉”的变长了,再就势一抱一甩,然后他大步流星地往山下走。来到了一块平地,布洛陀放下树,还真把天顶上去了。

    ⑥天高是高了,就像一把太小的伞,根本盖不住开阔的地面。“这好办!”布洛陀一思索就想出了办法。他弯腰捏住了地皮,揪出了很多褶皱,再一使劲,地缩小了很多,和蓝天的大小吻合。那褶皱从此就变成了现在的山脉沟壑。

    ⑦从此,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雷公的惊扰。人们的日子过得甜蜜又舒适

    1. (1) 用简洁的语言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下来。

    2. (2) 联系故事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大家通过找杉树、砍杉树、扛杉树、竖杉树,最后才把天顶起来。

      ②造天过程写得很详细,而造地部分只写了一点,题目要改成《布洛陀造天》。

      ③造天是布洛陀和人们齐心协力完成的。

      ④天造好后,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雷公的惊扰。

    3. (3) 神话故事充满神奇色彩,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神奇?请找出一处。
    4. (4) 读第④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想象画面。

      读了这句话,我仿佛

    5. (5) 神话中的人物个性鲜明,下列对故事中人物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布洛陀本来不情愿参与造天的,只是不好意思拒绝人们的要求。 B . 布洛陀聪明、神力无比,一心想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C . 人们太不知足了,“伸手就能摘到星星,扯下云彩。”那是多好的事情啊! D . 布洛陀有点爱出风头,爱表现,砍树、扛树都要自己来做。
  • 12. (2023四上·龙港期中) 课外阅读。

    石蚕

    [法]法布尔

    ①我往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石蚕。确切地说,它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那小鞘就是它旅行时随身带的简易房子。

    ②这活动房子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精巧的编织艺术品,它的材料是由那种被水浸透后剥蚀、脱落下来的植物的根皮组成的。筑巢时,石蚕用牙齿把根皮撕成粗细适宜的纤维,使它的身体恰好能够藏在里面。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成了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③石蚕靠着它们的小鞘在水中任意遨游,它们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

    小鞘是怎么控制浮沉的呢?

    ④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着小鞘爬上芦梗,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里的空气便可以顺利往上浮。石蚕的身体就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装着空气的鞘就像救生圈一样

    ⑤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钻入鞘内,可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

    1. (1) 下列关于石蚕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石蚕是一种生长在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水生动物。 B . 我们在芦苇的断枝上常常能找到石蚕。 C . 石蚕会利用贝壳或米粒来装饰房子,让小房子变得更加华丽,吸引同伴。 D . 小鞘的大小适中,正好能够藏一只石蚕。
    2. (2) 石蚕是怎么利用小鞘在水中沉浮的?根据第④⑤自然段的描述简要填写示意图。

    3. (3) “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成了一件小小的百纳衣。”句中的“极小”能否删除?为什么?
    4. (4) 短文方框里,提出问题的角度是(    )。
      A . 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B . 针对文章的写法提问。 C . 联系生活实际提问。
    5. (5) 读了短文,提一个你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的答案是:

    6. (6) 阅读第②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和链接材料,想想这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石蚕有时候会用极小的贝壳来做小鞘;有时候它会用米粒来做小鞘。

四、习作表达。(30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